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剑桥教授的家书
thinfo发表于 2007-06-15 11:30
  中国自古就有家训的传统,而家训有很多种形式,一般说来,有比较完整而系统的专书,有约束家庭全体成员的家规条款;有通过书信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教子书;还有诗文、格言警句等形成的规约文字。这种种形式的家训在中国漫
长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晓喻后世的杰作。在专书方面,当然首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誉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家规方面,过去大户人家一般都会立有规诫条例,以树立门风;而提起家书,人们自然会想起曾文正公家书。近代以来,曾氏的教子书成了中国人教育后辈的范本。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家训,其内容主要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孝悌、励志、劝学、修身、处世、治家、为政、婚姻等等,仍然集中在人伦关系及相应的道德规范上。   人们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傅雷家书》曾经风靡全国,并且长盛不衰。那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已经超出了传统家书的内涵,首先,父亲与儿子以平等的态度来谈艺术、谈人生,这种立场的转变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父子关系,触及到中国人的长幼尊卑观。而正是怀有这种父子平等的态度,傅雷才写出了以往中国家书从未有过的内容。这种立场的转变不能不归因于傅雷留学西方、接受过西方观念的影响。其次是《傅雷家书》的内涵,作者和儿子谈艺术、谈人生,有大量涉及西方的内容。但在根本上,《傅雷家书》的精神仍然是中国的,表达的是一位中国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再看西方,他们似乎也早有家训的传统。古罗马西塞罗的名篇《论义务》,是写给儿子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出现了不少这类教子书,是专为年轻绅士而作的。这些教子书关注道德和社会行为方式,注重个人性格的培养、情趣爱好的养成和社交礼仪。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这类书也颇为流行。简·奥斯丁的小说即具有courtesybook训诲书的意味,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写给其私生子的家书影响广泛,是那个时代最著名而又充满争议的家书。切斯特菲尔德伯爵虽以辩才无碍、仪态优雅和教养高贵而名重一时,但他肯定是因为写给他儿子的那些信而为后人所知。他几乎每天给他儿子写一封信。他的《致爱子书》就是教育他的儿子如何成为一个高贵的绅士,告诉儿子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如何举止得体,如何保持人的尊严,乃至如何进门、如何穿着、牙齿假发指甲如何打扮,可谓无微不至。
  然而,无论中西,家书总不是单纯的教子书。人们可在书中读出另外的东西。《颜氏家训》后世有人质疑作者的写作动机,斥其掌握了一套庸俗的处世秘诀,是“老世故语”。也许不是为了教子,而是为了借此向后世显示其生时的显赫,“立身扬名”。切斯特菲尔德的《致爱子书》虽然原本并非为出版所写,但也被大文豪约翰逊博士讥为“教妓女如何守贞,教舞者学习仪态”,免不了做秀之嫌。以此质之,性落拓,喜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顾忌的郑板桥,在其写给堂弟的不多几封信中,则率性而谈,看法多不流俗;无论讲史论世,评诗谈艺,都富真知灼见,而又曲尽人情,与曾文正公家书的一脸道学相去甚远。傅雷身处逆境,余生为爱子所系,字字心血,而他一生耿介,自无今日习见的做秀之理。可见,如果不知人论事,家书的写作动机和方式是常常会引人怀疑的。
  还有另一种家书。商务印书馆近期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