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年间,时人尊余靖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为四贤,系天下之清望。余靖的后代以“风采”或“四谏”为堂号,清康熙年间,余靖三子余淑第二十四世孙廷兰、廷著从广东长乐(五华)蛇塘窝迁徙到现在的深圳龙岗回龙埔老围,后其子孙分别在回龙埔老围、上角环、吓屋和盛平荔枝园村扎根。兰著学校即为纪念先祖余廷兰、余廷著而得名。
◆余靖轶事
北宋庆历三年(1043),余靖为谏院右正言,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多次提出举人才、去冗兵及冗官、宽租赋、厚农桑、省佛事、节国用等建议,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合称“四谏”。据《宋人轶事汇编》所载,有一年盛暑,余靖在宋仁宗面前直言,反对重建开宝寺佛塔之事,情绪激动,唾沫喷到皇帝面前也不自知。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慨叹;余靖写下了《从政六箴》:清箴、公箴、勤箴、明箴、和箴、慎箴,是对自己以往仕宦生涯的感悟,也是其终生践行的准则。
◆1.回龙埔余氏为由余公后裔
根据《余氏族谱》载,深圳上角环余氏之源流,“自我余氏,实乃由余公之后裔。”始祖由余(前692-前625),字由晋,号怀忠,为秦穆公左庶长。53世祖戭公字渊海世居福建泉州同安县新安村,因避黄巢兵,于唐僖宗光启年间迁居韶州曲江县武溪(今广东曲江),为余氏入粤始祖。57世祖为北宋庆历名臣余靖,余氏通用堂名为下邳堂,余靖后裔则多写“三谏堂”、“风采堂”。清康熙年间,余迨用次子廷兰、三子廷著从广东长乐(五华)蛇塘窝徙归善县回龙埔,目前分布在回龙埔上角环、老围、吓屋、松元头、盛平荔枝园村。
上角环余氏现有祠堂二座:其一为廷著公祖祠——远荫堂,另一个是廷兰公祖祠。廷兰公祖祠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1877年、1947年、1983年修葺。53世祖戭公入粤便定居韶州曲江县武溪(今广东曲江),余靖亦出生于此,并将其文集定名为《武溪集》。自魏晋以来,余氏一直是书香传家、簪缨不绝,余靖所写的《从政六箴》,其首便是《清箴》,“政为民纲,清本士节”,“清水家声”更是后裔的自勉。
上角环余氏两本族谱没有家训的直接记载,其关注点在于世系传承。查其谱,为北宋庆历名臣余靖三子后裔,谱中各个序言中亦再三强调余靖的功业且引以为傲,并查考余靖后裔所编纂的族谱,将余靖所作《从政六箴》及对子孙之训诫列入。
◆2.北宋名臣余靖两袖清风
余靖(1000-1064),韶州曲江人(今广东韶关市),原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仁宗天圣二年举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谥曰襄,后人尊称其为忠襄公。其入仕四十载,早年以学问起家,以敢言知名。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辅佐宋仁宗,提纲振纪,蔡襄赞其“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卒成庆历之治。后经制五管,出知六州,三使契丹,两平蛮乱,宋仁宗御笔亲题“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
余靖认为“政为民纲,清本士节,立于寡过,先乎自洁”,为官之要义首在清廉。他提倡轻车简从,上任卸任,从不要人迎送。嘉祐二年3月,余靖调知潭州,严令桂州官员不许泄露,谢绝一切馈送,悄悄地卸任而去。主政一方时,余靖从不收取地方一款一物。知广州期间,余靖到下属州府察访,端州府(今肇庆市)送他一个端砚,高州府(今茂名市)送他两颗图章,他都拒绝,自己掏钱买下。其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