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余靖与他的《松门守风》
余明然发表于 2017-06-10 16:17
最近几日,在康熙版的《都昌县志》上,我偶尔翻读到了北宋余靖的《松门守风》一诗,被他在诗中对鄱阳湖上的风云,百般变化的细致描述深深地打动,让我有了一种欲罢不能,手不愿释卷的感觉。
余靖,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生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殁于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享年六十五岁。余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舅父黄正,他从小就性情聪慧,能过目不忘,后来,再师从林和靖和张伯端二位先生。自从拜师林浦(即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那位)和张伯端之后,余靖的学业得以大进。于天圣二年,即公元的1024年,跟自己的启蒙老师,舅父黄正一起,同科高中进士。进士及第之后,一路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军州事兼广南路兵马都令辖经略安抚使,柱国,始兴郡开国公,赠刑部尚书。英宗治平元年,余靖在回京述职途中,路过南京时,偶染风寒,一病不起,卒于江宁府上的秦淮亭。英宗闻讯之后,心下恻然,遂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追赠余靖为刑部尚书,谥曰“襄”。后世遂尊称余靖为忠襄公。
余靖的这首《松门守风》诗,是在他被贬监筠州酒税的时候,一路由北而下过彭蠡湖,经南昌至筠州,坐港都昌西山湖湾,躲避风浪时的有感而作。筠州,即我们今天的江西省上高县等地。
那一年,范仲淹因弹劾宰相吕夷简专权和任人唯亲,从而进献《百官图》给朝廷,向朝廷举报他的妄行,没想到范仲淹反被吕夷简倒打了一耙,吕夷简诬陷范仲淹勾结朋党、越级越职、目无尊长、私相奏报、离间朝中君臣之间的关系。随后,将范仲淹贬逐饶州偏远之地,外放做了知州。并且,皇帝还专门下诏“戒百官以越职言事”。一时之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更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忠亮谠直”的范仲淹范大人说一句公道话。就在这时后,一向与范仲淹并无私交的余靖,却是第一个挺身而出,向皇帝直陈道:“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钳天下之口,恐非太平之政。请追改前命。”这一下,可彻底恼怒了皇帝,随即将余靖与尹洙、欧阳修等一干替范仲淹鸣不平的人,一齐贬出了朝廷,降职到筠州当一个监筠州酒税的小官。
就在余靖赴任筠州的途中,他从鄱阳湖上泛舟经过都昌湖面的松门山时,遇上了鄱阳湖上极为恶劣的天气,船不能行。无奈之下,他只好将船泊在松门山下的湖港里避风。让他真切地见识到了那气象万千的鄱阳湖上,风云变幻莫测的神秘与幽暗,一时风雨一时晴,跌宕起伏的自然风光,令他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当下的艰难处境,以及面对前途茫然无措而又无可奈何的人生状态,想到了政治的残酷与仕途的险恶,于是,在情怀的汹涌澎湃之下,他写下了他的这首《松门守风》诗。诗的原文是这样的:“彭蠡古来险,汤汤贯侯卫。源长云共浮,望极天无际。传闻五月交,兹时一阴至。飓风生海隅,余力千里曀。万窍争怒号,惊涛得狂势。涌恐楚山拔,声疑夏鼎沸。妖蜃吐浓烟,层台夸壮丽。奔雷鸣大车,连鼓声粗厉。岂诚阴阳争,长忧天地闭。孤舟一叶轻,飘如斿在缀。所以泝沿人,未尝贪既济。逆犹上坂丸,顺比飞鸿翅。直待浮云收,乾坤廓然霁。湖光百里平,波色连天翠。然后榜兰桡,以避蛟龙害。进退甘迟留,克保无只悔。我愿修身者,体此操舟态。动静惟时几,畏慎存织芥。跬足虽平易,尽心防暧昧。长如履险时,终身不危殆。”
尽管这首诗作,在表面上看,写的都是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