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茶诗简评
解佩令·茶肆
元•王哲
茶无绝品,至真为上。相邀命、贵宾来往。盏热瓶煎,水沸时、云翻雪浪。轻轻吸、气清神爽。
卢仝七碗,吃来豁畅。知滋味、赵州和尚。解佩新词,王害风、新成同唱。月明中、四人分朗。
王哲(1271—1368),元代词人。解佩令,词牌名。
茶为“国饮”,历来为国人所钟爱,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咏不衰的题材。词的上片写饮茶。“茶无绝品,至真为上。”开门见山,可谓警语。词人首先否定世俗茶有“绝品”的说法,然后强调只有“至真”,才是上品。茶的作用,除了自饮,便是待客,所谓“寒夜客来茶当酒”。再写烹茶的情景,“云翻雪浪”,比喻新颖。云者,水汽也;浪者,茶汤也。着一“雪”字,色彩鲜明,令人联想起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的妙句。“轻轻吸”,写饮茶的方法;“气清神爽”,写饮茶的感受。下片紧承上片结句,运用三个典故,申说饮茶的不同感受。“卢仝七碗,吃来豁畅。”卢仝,唐代诗人,“七碗”“豁畅”,表现了卢仝“爱茶成癖”的特点。赵州和尚,唐代高僧,是禅宗六祖慧能之后的第四代传人,曾以“吃茶去”一语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事见《五灯会元》。后以“赵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王害风,即王重阳,自号王害风,意为疯子,宋金时人,曾创办道教分支全真教。王重阳有一首《解佩令》词,咏词人柳永。其《咏茶》诗:“昔时曾见赵州来,今日卢仝七椀猜。烹罢还知何处去,清风送我到蓬莱。”结句,以景结情,上述三人,加上词人自己,合成“四人”,正好赏月品茶,成就一桩乐事。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约795—835),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生于河南济源,早年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其诗风颇类孟郊,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卢仝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这首古体诗是他在品尝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何事便到山人家”,主要写“军将”受孟谏议之托送来书信与新茶。第二部分到“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主要写品尝新茶的美好感受,其中最精彩的是“七碗茶”这部分,常常被人提起,并被单独命名为《七碗茶歌》。第三碗,能让诗人神思敏捷,写出五千卷文字。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能抛到九霄云外。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来到蓬莱山上。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了品茶的美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