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拿到了刚刚编纂完成的《氏族志》。翻开第一页,他就怒了:姓氏排行榜的前四位分别是崔、卢、李、郑,堂堂皇家国姓,竟然仅排在第三位!
怒归怒,但皇帝不能跳着脚骂人,必须要以德服人,以理喻人。毕竟小编们也是按照当时公认的士族门第高低顺序排的版,不是刻意要埋汰谁。于是他对负责编修工作的高士廉等人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跟崔、卢几姓都没过节,但这些士族很多已经成了破落户,现在还瘦驴拉硬屎——死撑面子,这些不肖子孙们嫁娶时要的彩礼很多,人们笑话他们这是“卖婚”,没有丝毫尊贵可言。现在我的王公大臣,个个德智体全面发展,平定天下功勋卓著,门户反而要居于破落户之下,这就很尴尬了,我认为应当以官职高低为门第标准,当然,老士族还可以继续尊贵。
说完,拿起笔来,把“李”跟“崔”勾换了位置,扔还高士廉:照这样改一下,大家还是可以继续愉快玩耍滴!
李世民跟姓氏排行榜较劲,并不是小题大做。事实上,他把修订《氏族志》视为加强皇权,压制传统士族势力,扶植庶族新兴力量和功臣勋贵,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在他看来,皇族的姓氏被别人骑在头上,不是个简单的面子问题,细思极恐。
因此,当他看到天下英才都来参加科举考试,鱼贯而出的场面时,不禁得意而自信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30年后,武则天把持了朝政。他爹武士彟(yuē)最早是倒卖木材生意的商人,自然没资格跻身于《贞观氏族志》中高门之列。为了提高武氏地位,重组属于自己的基干队伍,有必要打乱原来的排名,重新制定新规则。
她让心腹许敬宗、李义府出面,向唐高宗李治提出修改《氏族志》,编纂《姓氏录》,以现任官职划分姓氏等级分为九等,共收录235个姓,2287家,当时五品以上官员及至有军功的士卒也榜上有名。武氏皇后一族得以晋为第一等姓氏,而原先的旧士族只要没有现任官职,全部落榜。
李义府如此卖力,起因挺可笑,竟是因为他为儿子向士族家庭求婚,人家不搭理他。这小子一惯记仇,面柔心毒,人称“李猫”,他编好《姓氏录》后,又竭力建议收回原先的《氏族志》,一把火烧掉,并禁止士族之间擅自通婚。
武则天做事太绝,《姓氏录》颁布后,舆论哗然。新贵们自然弹冠相庆,而原先的士族则将其贬称为"勋格"(功劳簿),以被录入为耻。崔、卢、李、郑等大族仍然坚持传统的家门风教,甚至自嘲为“禁婚家”,在婚姻上更加自矜高贵。而一些新贵如房玄龄、魏徵、李绩等家族争相与“山东(崤山以东)士族”联姻,以为荣耀,“天子不能禁”。
李世民和武则天为何都铆足劲跟姓氏排行榜死磕?要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需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魏晋以来士族和门阀制度的脉络和影响。
士族的渊源,要从东汉世家豪族说起。光武帝刘秀打天下,依靠的基本团队是河北和南阳豪族势力,他手下著名的“二十八宿”大多数是地方豪强出身。整体来说,东汉王朝投桃报李,对地方豪强势力比较关照,甚至王侯将相,种脉相连,逐步形成了许多世袭的“望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低层人士开通了上升渠道,具有积极意义。但曹丕为篡汉自立,亟需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在陈群建议下,曹丕改变了他爹的路数,采取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