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武昌柳诗话之六
余国民发表于 2018-02-08 14:59
武昌柳诗话之六
江间作(其四)
宋•潘大临

落日春江上,无人倚杖时。
私蛙鸣鼓吹,官柳舞腰支。
猎远频翻臂,渔深数治丝。
我犹无彼是,风岂有雄雌。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又字君孚,潘鲠之子。祖籍浙江,祖辈迁居黄州,亦为黄州人。曾寓居武昌樊口,以卖酒捕鱼为生,其酒故称“潘生酒”。家贫未仕,曾与苏轼、黄庭坚、张耒诸人游,善诗文,又工书,与弟潘大观皆以诗名。苏轼谪居黄州时,曾随苏轼同游赤壁,并师从苏轼学诗。苏轼逝世后,大临作诗吊之,《哭东坡》(其二)云:“公与文忠(欧阳修,卒谥“文忠”)总遇馋,馋人有口直须缄。声名百世谁常在,公与文忠北斗南。”可见其对苏轼推崇备至。宋徽宗大观年间客死蕲春,年未五十。潘大临属江西诗派,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现存诗30多首。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较高,黄庭坚在《书倦殻轩诗后》中称他“早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
这组诗均为怀古诗,约作于1095年至1098年之间的长江之上。当时,苏、黄皆已贬往边远之地,而潘大临依旧往来于黄州与樊口之间。这首诗既慨叹岁月的流逝,又流露出归隐的情怀,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春江之上,落日熔金,两岸江边,悄无人影,一片寂静。“无人”二字,既是写实,也隐约透露出怀念远谪的师友之情。颔联写景,动静结合。意思是说,青蛙在水上鸣叫,官柳在江畔舞动着柔软的腰肢。私蛙:据《晋书》记载,晋惠帝司马衷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在华林园听到青蛙的叫声,问侍臣说:“这青蛙是官府的,还是私家的?”侍臣回答说:“在官府里的叫官蛙,在私家田里的叫私蛙。”司马衷听后高兴地说:“看来这些都是官蛙,命令官府按月发给它们粮食,让它们吃饱。”“私蛙”这一典故,常用来讽刺极端愚昧无知的人,本诗用以咏蛙。官柳,即武昌柳,与“私蛙”形成工整的对仗。腰支,同“腰肢”。颈联继续写景,先岸上,在水上。猎物较远,很难一下子击中,需要频繁地翻动臂膀;江里水深,捕鱼不易,需要多次整理渔网。翻臂,手臂外翻,是打猎时的一种动作。这两句诗,是诗人日常生活的写照。尾联以议论抒情作结。彼是:语出《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是”为一组哲学概念,与后句中的“雄雌”呼应,是相对关系,可作“彼此、是非”解。“风岂有雄雌”,反用宋玉《风赋》的雄雌风的典故。意思是说,我认为“彼”与“是”没有什么不同,哪里还有什么雄风与雌风?言外之意,“大”与“小”,“有”与“无”,“盈”与“虚”,“入世”与“出世”,都是一样的。这似乎带有庄子相对论的思想,或者表现出旷达的胸襟。
在艺术上,这首诗对仗精工,善用典故,语言凝练,诗味深永,颇类杜诗的风格。
(余国民)

补亡友潘大临诗
宋•谢无逸

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
雪浪涛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满城风雨近重阳,不见修文地下郎。
想得武昌门外柳,垂垂老叶半青黄。

满城风雨近重阳,安得斯人共一觞。
欲问小冯今健否?云中孤雁不成行。

谢无逸(1068—1113),号溪堂,宋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进士不第,后绝意仕途,以布衣终老于故
下一页 (1/3)
回帖(2):
2楼:余辅台:此文,我巳转载到诗词太姥网站。多谢国民宗亲! (2018-07-08 ..
1楼:此文,我巳转载到诗词太姥网站。多谢国民宗亲!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