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楼
余国民
庾楼,即庾亮楼,原称南楼、谯楼,也叫鼓楼、玩月楼,位于鄂州城区中心偏北古楼街北段。楼分上下两层,砖木结构,红砖灰垛,白墙黛瓦。上层为正楼,抬梁式结构。下层为巨型石砌半圆形拱门,飞架东西,气势雄浑。拱高12米,宽11米,长16米,人车畅行无阻。1983年,鄂州市政府将庾楼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湖北省政府将庾楼列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庾楼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历史上有两个庾楼,一是武昌(今鄂州)庾楼,一是江州(今九江)庾楼;至少有六个南楼,其中著名的有两个,一是武昌(今鄂州)南楼,一是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南楼。这两个“庾楼”和两个“南楼”都与东晋权臣庾亮有关,千百年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南楼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名人效应。然而,正是这种强大的名人效应,常常被后人穿凿附会,张冠李戴,以致出现了一楼而异地同名的现象,使人们弄错地方,产生误解。为了澄清错误认识,还其本来面目,本文仅就两个“庾楼”和两个“南楼”的命名由来和历史变迁,作一番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一、从“武昌南楼”到“鄂州庾楼”
庾楼的前身为武昌南楼,武昌南楼的源头,又可追溯到三国时吴王城安乐宫的端门。据记载,吴黄武元年(222),孙权在汉代鄂县城池的基础上修筑了吴王城,中心位置为武昌宫,宫廷内有安乐宫,安乐宫有一座门,叫端门。据南宋方志《武昌乘》(编撰者佚名)记载:“南楼,安乐宫之端门也。”可看作是鄂州庾楼的初始阶段:安乐宫端门。
西晋建武元年(304),吴王城毁于兵灾。后来,在原址上重修了武昌城。东晋咸和九年(334),庾亮接替病逝的陶侃驻镇武昌。据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这是称作“南楼”(也称“庾公楼”)的最早记载。据薛季宣《武昌土俗篇》记载:“武昌南楼,城堞可通故府,以所向为名,盖南门也。”可见,所谓“南楼”,是东晋武昌城南门上的城楼。隋炀帝穷兵黩武,号令各关隘修筑城阙,用以御敌,由武昌县令羲仕暄牵头,将城池西移一里许,迁至西山脚下,土筑武昌城。到了盛唐,李白来到武昌,在《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中写道:“清景南楼夜,风景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晚唐时,武昌城已经破败不堪。杜牧先后写有《悲吴王城》《南楼夜》诗,抒发游览武昌的悲愁情怀。这是鄂州庾楼命名的第二个阶段:南楼。
《寿昌乘》又云:(寿昌)“升郡后,谯楼置鼓角。”谯楼,指城门上的瞭望楼。当时郡县官员为了激励学子发愤苦读,在谯楼上设置大鼓和号角,故又称谯楼为“鼓楼”。此时,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作为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已经崛起,“鄂州南楼”名声大噪,且后来居上。于是,在宋元时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武昌南楼和鄂州南楼同时并存,诗人所吟咏的“南楼”,多半指的是鄂州南楼,如戴复古的《鄂州南楼》诗:“鄂州州前山顶头,上有缥缈百尺楼。”也有少数指的是武昌南楼,如丁鹤年的《南楼再用前韵寄吴翁》,开篇即道:“庾公楼上鄂城头,乘月今为第几秋。”但更多的是以“谯楼”“鼓楼”的名称称呼武昌南楼。直到明万历三年(1575),县令李有朋在隋代土城的城址上,督修武昌石城,南楼、谯楼、鼓楼的名称同时保留到清代康熙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