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武昌柳诗话之十四(共5篇)
余国民发表于 2019-07-24 15:22
苏子遗亭
明·熊桴

五百年前苏子游,青山白水想风流。
孤亭遥隔金莲夜,两赋争传赤壁秋。
绿柳红蕖曾击楫,沙汀渔火漫停舟。
乾坤胜地容迁客,应笑浮云自卷收。
熊桴(1507—1569),明湖广武昌(今鄂州)人。字元乘,号镜湖居士。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出任太仓知州,御倭寇有功,升苏松兵备佥事,击海寇,屡报捷。后因功晋秩正二品,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带病迎击海寇,卒于军中。朝廷以其平寇有功,赞其“以死勤事”,追封为副都御史,赠兵部左侍郎。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于县东五里处,并在其当年读书之西山青龙岗建造“伏虎楼”,以作纪念。说起“伏虎楼”的“伏虎”二字,颇有一些来历。据记载,熊桴自幼刻苦好学,不计寒暑。一天傍晚,熊桴在吴王避暑宫读书时,稍觉疲乏,推开宫门,只见一只猛虎蹲在门外,尖牙似铁,正虎视眈眈。熊桴大声吼道:“我钟山川之灵,当捐躯报国,岂可为你这恶兽充饥!”猛虎听到熊桴的吼声,贴耳曳尾而去。
熊桴不仅是一员安邦定国的名将,也是一位舞文弄墨的文人,在征战频仍戎马倥偬之余,写下了大量诗文,著有《诗选》《镜湖集》《水陆事宜》《乡约》等书。故乡武昌的山水名胜和风物人情,经常被熊桴作为写作的题材,本诗即为一例。苏子遗亭,即九曲亭,原在西山九曲岭道旁,苏轼于废亭基上扩建,故名。原亭后废,后人将亭移至古灵泉寺不远处。诗人登上九曲亭,自然想到了苏轼,想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诗中抒发了对苏东坡的景仰之情。本诗在写作技法上别具一格,突破了先景后情的惯例,而是由远及近,由虚到实。五百年前,苏轼被贬黄州,踏浪南来,多次畅游西山,还扩建了九曲亭;至今武昌的山山水水还不时地回想起苏轼留下了的风流余韵。这里,将“青山白水”赋予人的情感,一个“想”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总起下文。苏轼被贬黄州的五个年头里,上百次来到武昌,留下多少事迹和墨宝,现在一一“想”来,该从何说起?诗人用极为简练的手法,聚焦于“孤亭两赋”。站在九曲亭上,首先,诗人想到了苏轼当年的辉煌。金莲夜,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召入对便殿,……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这里用苏轼曾经在朝受宠的事例同后来受贬谪的遭遇作对比。其次,诗人想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前、后《赤壁赋》。两赋一出,洛阳纸贵,赤壁之名,传遍天下。站在九曲亭上,环顾山下,抔湖樊口,有翠绿的官柳、粉红的荷花,曾经在这一带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如今的江滩上、长江边,渔火点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击楫,原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这里,含有诗人保卫祖国东南海疆战斗历程的感怀。结尾再提苏轼,回归题旨。武昌西山天底下这方风景绝佳之地,敞开胸怀,容纳了苏轼这位贬官;苏轼也为武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五百年过去了,真应该放声大笑,天上的浮云,还像从前那样,舒卷自如。有道是,乌云遮不住太阳,这“浮云”的意象,蕴含丰富,韵味无穷。
诗中以“想”字开头,以“笑”收尾,苏子、迁客,遥相呼应,结构谨严圆融。

苏子遗亭
明·何以让

君是眉山客,黄州几度游。
涓涓江水逝,漠漠暮烟收。
明月圆依旧,洞箫响未休。
星悬试剑石,露滴散花洲。
下一页 (1/4)
回帖(2):
2楼:余辅台:好久未登录,重见余家宗亲很高兴。
贵名作《武昌枊诗 ..
1楼:好久未登录,重见余家宗亲很高兴。
贵名作《武昌枊诗话》,已 ..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