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武昌柳诗话之十四(共5篇)
余国民发表于 2019-07-24 15:22
无锡后,在城南结庐而居,以读书自娱,好为诗,近体尤工,有《澹轩集》行世。
这首诗是作者在湖广按察佥事任上视察武昌(今鄂州)西山游古灵泉寺、九曲亭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西山的景象,抒发了对九曲亭的建造者苏轼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武昌西山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来到西山,远望西山主峰,在夕阳的余晖中,一重重紫中带翠的山岭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古灵泉寺山门前一级级曲折而上石台阶笼罩着一团团白云。这是一幅西山积翠图。古灵泉寺位于剑石峰东面的山谷中,青龙、白虎两山夹峙,经年草木葱茏,清流蜿蜒其间。首联写景,在自然景观中烘托出人文景观,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颔联写了两个人,一是寺里的老僧,正在愤愤不平地说着前朝的故事。一个“愤”字,表明这位老僧所说的不是一般世俗中的琐事,而是前朝的比如战火频仍、毁佛毁寺之类的大事。二是九曲亭的建造者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苏轼多次渡江南来,在樊口饮潘生酒,登西山,在古灵泉寺食东坡饼,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迹。内翰,指苏轼。苏轼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召为翰林承旨。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即起草皇帝直接发出的机密文件。北宋设翰林院,其首席为翰林学士,称为翰林承旨,因出入宫廷,故称为“内翰”。诗中写的这两个人物,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一个承“寺”而来,必写“老僧”;一个承“亭”而来,必写内翰苏轼。这样,便将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颈联转而由远及近,继续写景。放眼望去,落日余晖染红了西边的天空,长江依旧滚滚东流,只是平添了一腔恨意;那清香四溢的野梅,青翠欲滴的官柳,你们为谁开放,为谁打扮?这里的“恨”字,下得很重,知人论世,揣摩得之,既有羁旅之愁,离别之恨,更多的应该包含有宦海浮沉的人生之感。诗人将古代武昌两大风物“野梅”“官柳”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创造。诗的结尾,抒发了对武昌西山的不舍之情。意思是说,真不忍心明天就从齐安驿出发,看不尽西山的那千万棵松树。齐安,地名,在湖北麻城的西南部;驿,驿站,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王安石《题齐安驿》诗:“日净山水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展现了齐安驿春天的山川景物和蓬勃生机,值得一读。
这首诗承、转两联在作法上颇有新意,第二联承上句和题目而来,分写“寺”内所闻和“亭”中所思,思路清晰。第三联转而写景,景中有情,又为尾联的抒情作铺垫。最后以景结情,令人回味再三。


夜饮刘子寻园中
清·阎尔梅

墙围花竹一城低,城外丹楼画不齐。
高楼有声江在枕,远村如绣水穿畦。
矶头新雨青鳊上,峰齿孤云白雉啼。
中夜读书多怪遇,帷灯射出乙仙黎。
松云一坞北城隈,古址新装结构才。
亭柳自如吴苑发,池莲疑出晋僧栽。
峰环烟罨岁时变,径曲花深按月开。
雨不停声人不睡,邻家犹作管弦猜。
阎尔梅(1603—1678),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故又号白耷山人。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明末时参加复社,是其中的重要人物。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于是散财结客,奔走国事。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阎尔梅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
清顺治初年,阎尔梅专程到武昌(今鄂州)访问几位朋友,此行所写的十余首诗歌,不仅记载了他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下一页上一页  (3/4)
回帖(2):
2楼:余辅台:好久未登录,重见余家宗亲很高兴。
贵名作《武昌枊诗 ..
1楼:好久未登录,重见余家宗亲很高兴。
贵名作《武昌枊诗话》,已 ..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