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浙江溫州瑞安台灣分支報到
回帖:    大典下,原名大典学。地处瑞城东海前沿,背靠岐山104国道,南朝寨下村,北连塘下前池地方。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 ,始祖余氏万三公,从福建兴化府莆田赤岸里,经商来瓯。睹安固崇泰乡四都至岑岐。见此地群山叠翠,民风淳朴,土地肥沃,山青而毓秀,景色宜人,令人留恋忘返。公乃决择此,肇开基业而居,焉其地大,都名典学,故称大典学。始祖自立门户,开创基业,广置生产,力图为后,发族繁衍子孙,富甲一方,逐成余氏一大望族。后陆续迁入黄宅、陈宅、刘宅、薛宅,其中余氏宗族占地方95%以上。因属一个老太祖繁衍,单姓村落,宗族观念特别突出,人际关系都是叔伯、兄弟、姊妹相称,以致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性。
  明正德年间,出现了一个名闻瑞城东海之滨的芦汀公,号称大典学余单万,素有田园万亩,素有“银涨已”之称,家有万贯财产,建有三十六个阳间(堂屋) 的庄园,号称大典学大屋。
    岁月更替,万物更新。1949年5月10日,瑞城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至1950年,全地方仅有630户1700多人口。解放初期系塘下区管辖,称里学乡,里是后里地方,学是大典学,所辖范围是后里、小典下、寨下、大典学,合称里学乡。当时大典下分为前村(村长余乃通)、后村(村长余建宣)。
    五三年,初级社时,大典下有联余、大后、余大、曙光、陈余、胜光等多个初级农业社,一九五五年,前后村多社合并,号称联大高级农业社(简称联大)。社长陈仕娒,付社长余学贤,书记余岩昌,付书记余年崇。
    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联大归属汀田人民公社,下设大队、生产小队。大典下片分为六个大队,联一、联二、联三、联四、联五、联六。书记联一为糖娒,联二为阿全,联三为岩迪,联四为岩竹,联五为学贤,联六为年崇。
    公社化时,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为目标,全国括起大办钢铁、大办农业的共产风,  以社会主义是天梯,共产主义是天堂的理想,一步想入共产主义。实行大锅饭运动,全地方办起了六个大食堂,农民集中吃饭,劳力统一出工,农业生产创顿粮活动,造成农业欠收,加上受三年自然害影响,个别干部有盲从思想,受上级一平二调政策牵制,将粮食、土地调出。其中上洋横河浃一百多亩田就调出给金后村,粮库内粮食也调出去支援外地。结果自己吃空了,外面调不进来,出现了大典下有史以来的饥荒,吃糠、吃番薯藤、吃烂菜叶、吃河花根、藕楂、汉葱饭留娘(是鹅吃的草)等。其中饭留娘成为联大村民的主粮,后来形成群众普遍的顺口溜“汉葱饭留娘,联大老口粮,饿死老老和老娘,小孩饿了无干基,后生饿了站不牢,妇女饿了不做娘”。六零年那年全地方仅出生成活十多人。
    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当滞后,至六二年,小学仅2个班,70多学生,高小到里学乡小就读,初中学历不足30人,高中学历8人(陈方友等),其中大专2人(余昌明、余锡义),中专2个人(余福立、余建宣),瑞安师范1人(余建勋) 。
    六二年后,联大经济开始复苏,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正常。当时在余阿全、余岩昌、余学贤、余年崇、余建清等同志的发起和引导下,创办了地方综合厂,麻袋厂、打绳厂、农机厂、米厂、白帆布厂、坦底车间、渔业服务站、蜉坊、面坊、开棉等共18个车间。从业职工270多人,年均产值500多万元递增。总支书记余阿全,厂长余岩昌。下属六个村支部,特别是麻袋厂、打绳厂,解决了地方上大批闲散
下一页 (1/4)
下一楼›:欢迎余東興宗亲加入家族网站!
‹上一楼:欢迎余東興宗亲加入家族网站!

查看全部回帖(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