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许多族人幼时听老辈说过,祖先原住广东兴宁,艰难走过5000里来到隆昌。自己的父辈祖辈甚至说过多年的土广东话。也还可能听说过祖先原本姓铁,当过元朝的宰相,后人九子十进士被追杀到泸州凤锦桥,改姓余后各奔东西。细查族谱,前一说法已有290年,后一说法仅138年。三修族谱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隆昌现字辈多属“存心自广长”的族人,分属汝彰、汝兴、汝康、永宁四始祖后裔,各有本宗支自己的或石印或手抄的族谱,其共同最大优点是详细记载兴宁始祖到隆昌始祖共十二世。汝彰谱在首纂两序、二修序、汝彰公传、承诠附识等处,六次记载汝彰公自粤或粤之兴宁迁隆,二修谱用176页中21页记载兴宁179人,独创兴宁谱系图,突出12个直系与21个旁系祖先,方便记忆与查找。其积学、敬全、复新、复完、复采及子解元四代与尚缺五世的兴宁宗支谱吻合,更与较为完整的复新公宗支3子7孙14曾孙的名及子孙娶氏11人的姓高度吻合。汝兴谱用200页中90页记载兴宁254人,记到兴宁十四世,相当于隆昌“大”或“有”字辈,还记了更多迁隆祖先。永宁谱中记载族人最多的一支谱,用62页中20页记载兴宁近170人,详略与汝彰谱相当。汝康谱用89页中37页记载兴宁近180人,详的更详,略的更略。特别是绘图七幅,其中之一画出兴宁祖屋的山向,文字说明系“广东省嘉应州兴宁县南厢五里合湖堡坡塘口地名松山下屋基。余氏始祖原造老屋……”与兴宁该宗支谱的记载高度吻合,另六幅记载六座祖墓,基本是合葬墓,均图示山向,文记墓主、地名等。幸运的是隆昌四宗支老谱与复新公后裔迁隆石鹅场肇莲谱的记载也高度吻合,详细程度超过兴宁坭陂镇陂塘口与黄垌村祖源地受损的余氏族谱,很可能与其外迁多地的余氏老谱综合,可补充完善兴宁余氏族谱。难怪经过一年多以《四川隆昌余氏恭请雄彬版主和兴宁知情族胞赐教》、《隆昌余氏老族谱指引后裔认祖归宗到兴宁》等帖在《余氏家族网》请教、研讨,着重与该网的兴宁谱比对,得到认同,进而与兴宁人余雄彬交换两地族谱。当2013年春节把汝彰谱、汝康谱和石鹅场肇莲谱寄到兴宁余氏,对方马上确认隆昌余氏认祖归宗成功。族人只需动脑想一想,四宗支老谱虽然记载后人的数量悬殊,但是却用最少百分之十二,最多百分之四十五的篇幅,来记载兴宁余氏祖先,难道不是怕后裔忘了祖先,而指引后裔认祖归宗到兴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