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81阅读
  • 10回复

清朝著名流行病专家----余霖(余师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4
— 本帖被 thinfo 从 余姓名人 移动到本区(2011-09-12) —
(清史稿)卷五百二 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 y5Pw*?kn  
余霖,字师愚,安徽桐城人。乾隆中,桐城疫,霖谓病由热淫,投以石膏,辄 .vW~(ZuD  
愈。后数年,至京师,大暑,疫作,医以张介宾法者多死,以有性法亦不尽验。 Ro<!n>H  
鸿胪卿冯应榴姬人呼吸将绝,霖与大剂石膏,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ruf1?\,R  
霖所著曰疫疹一得,其论与有性有异同,取其辨证,而以用达原饮及三消、承气 JxLH]1b  
诸方,犹有附会表里之意云。 }oN(nPxv9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2-07-02 15:49重新编辑 ]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有貢獻的余氏先賢,值得加分鼓勵!!! 2014-02-08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871001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7-25
辛苦了啊 U 0RfovJ  
找了好多·
乜許莪吥是王孓,
但莪會給伱厷紸般哋圉湢。
                    尐魚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8-28
余霖 dB+GTq=6f  
Ig3(|{R  
       清代医家。字师愚,常州(今属江苏)人。少习儒,后弃儒习医。其父因染温疫为俗医以伤寒法治之未愈,竟误治而亡。会安徽桐城大疫,余氏以石膏大剂煎药调治,救活无数。后数年又于京师再遇疫症,再以同法治之亦效。经积三十年经验,著成《疫疹一得》,刊刻于世。创有气血双清之清瘟败毒饮,是其代表方剂。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3-10-11 12:22重新编辑 ]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8-24
U6c)"^\  
余霖 Smq r q  
0hrCG3k.91  
cr76cYq"Q  
QuSV&>T\  
X}zX`]:I'  
<\ y!3;  
百科名片 H"#)&a7  
Z7JKaP9{:  
rlR !&  
<(fdHQD!7>  
余霖,字师愚,清雍正乾隆(1723~1795年)间安徽桐城(一说江苏常州)人。著有《疫疹一得》,创制重用石膏的清瘟败毒饮治疫三十年,活人无数。 d2RnQA  
中文名:余霖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
出生地: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1724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医生
主要成就:创“清瘟败毒饮”,制服热性瘟疫
代表作品:《疫疹一得》
字:师愚
9z #P  
`&7mHa61  
人物简介  余霖,字师愚,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公元1724~?)人,安徽安徽桐城(一说江苏常州)人,少年习儒。以后弃儒攻医,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其父染疫,由于被当地医生所误治,以致不救,使余霖抱恨不已。此后,则侧重于疫疹的研究。在其学习中医本草著作时,见书中记载石膏的作用,其性大寒,大清胃热,而味淡而薄,能解肌热,同时体沉而寒,又能泻实热,认为温热之疫非石膏不能治,因此在临床上遂用石膏重剂以试治温疫,并取得满意疗效。在其三十年临证中,重用石膏,创立以石膏为君药的清瘟败毒饮,活人无数。 8s<^]sFP  
#S%4?   
tE[H8  
生平及成就 #>=8w9]  
PkTf JQP8  
)u0O_R  
P'sfi>A  
贡献 L x.jrF|&  
%%&e"&7HE  
  纪晓岚在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曾记载乾隆癸丑年(公元1793年)京师大疫,很多医生按张景岳的治法治疗无效,并使患者有些因之而死,又以吴又可的方法治疗亦无效。桐乡冯鸿胪之姬人呼吸将绝,桐乡医生投大剂石膏药,使之应手而愈。此医生即余霖先生。后人多踵其法以治疗,活人无数。可见余霖的学术经验绝非空谈,同时也反映余氏在当时还是名噪一时的。其对温病学的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温热学派的一大家。著有《疫疹一得》。 W .U+.hR  
qEQAn/&  
余霖认为 +< yhcSSTB  
vM(Xip7  
  疫疹的发病由乎淫热,侵及肺胃,布散十二经所致。他从运气学说的角度出发,认为天之六气在发病当年当月,正是火热淫气当令,疫证发于此时,疫邪当属火热。故余氏论述疫疹的病因时,认为仲景书中对此未作阐发,可能系属于遗亡,唯刘河间提出清热解毒之法以治热病,属高于他人者。在此基础上,从运气理论入手,提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的论断。明确了疫证的病因,并对其治疗法则、处方选药均有很直接的影响。对于疫疹的病机,余氏接受了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但其认为吴氏所言邪不在胃而传于膜原的看法,“似有语病”。余氏认为,疫邪从口鼻而入,有一日即发者,有迟至四五日仍不透者,各不相同。其发作越迟,热毒之邪越深重。 Iyyo3awc  
  若一日即发者,是因为患者胃本不虚,因而邪气不能入胃,这属于吴又可邪伏膜原者。若迟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说明由于胃虚而热毒深入。胃又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于胃,邪气既入,势必由胃而敷布于十二经,充斥上下内外。因此可以出现全身的各种症状。毒热布于外则发热恶寒,斑疹可见;毒热盛于内则烦躁谵妄,口渴不寐;充斥于上则头痛如劈,充斥于下则腹痛下泄;伤于心则昏闷无声;侵于肺则喘嗽鼻衄;及于脾则腹痛不已,波于肝则筋抽脉惕,动于肾则腰如被杖,更有毒热侵及大肠见下泄或便秘,侵及膀胱见溲少溺血,侵及胃见呕吐呃逆等等,不一而足。虽然症状表现不一,然其根本在于热毒在胃。 s]Gd-j  
`*aBRwvK~  
余氏在论述瘟疫时,十分重视疫疹的诊断 d)tiO2W  
*~2cG;B"e  
  由于疫疹与伤寒在临床表现上,确有很多似同而实异之处,若不加以细致的鉴别,则易于混淆而致使诊断失误。比如,疫疹与伤寒在初起都可以见到头痛,但伤寒太阳、阳明病的头痛不至于十分沉重和剧烈,而疫证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疫疹与伤寒在初起时均有汗出表现,伤寒表实则无汗,表虚则有汗,而疫证则见有下半身无汗而上半身有汗,尤以头汗为甚。这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疫证系热毒内踞所致,火性炎上,津液受其蒸腾而上行,故上半身有汗而头汗尤甚。疫疹与伤寒都可见有自利,如伤寒太阴病可见有腹满自利,但太阴证自利,由于脾胃寒湿,故必见腹满。而疫证自利则无腹满,这是由于疫证自利由于邪热下迫大肠而致。疫证与伤寒都可以见到呕恶,但伤寒少阳证除心烦喜呕,还必兼见胸胁苦满或耳聋。而疫证由于邪气在胃,热毒上攻,胃气上逆,亦可以见呕恶,但绝不兼见胁痛耳聋等症。伤寒之病很少发斑,在初起未化热之前,绝不会出现斑疹,只有待寒化为热之后,乃可见斑。而疫证系热毒之邪入胃,胃外合肌肉,致使热毒从肌肉透发,故常见发斑。疫证发斑越迟,说明疫毒深重。发斑越早,说明病邪外透,是向愈的趋势。 @h}`DNaZ^  
sn"fK=,#g  
对于疫疹的治疗,余氏创立清瘟败毒饮 ?:igumeYX  
m#\[m<F  
  方由石膏、黄连、犀角、黄芩、丹皮、栀子、赤芍、连翘、元参、生地、知母、桔梗、竹叶、甘草诸品组成。认为该方为十二经泄火之药,故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元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挽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所谓既清胃热,又泻上下内外之火,使胃与十二经之火得以平息。若有斑出,又用大青叶与升麻引毒外透。至于妊娠及产后患疫疹,应不虑及产后之虚,亦不必顾及胎儿,总以清除疫邪为第一要旨,邪去正气方可得复,胎儿自安,不必顾及产后禁用寒凉之说。总之,余氏强调疫疹为病,既不可表,又不可下,更不能妄用温补扶阳,总以祛除无形热毒疫邪为要。 g^l RG3a  
('hT  
余霖与吴又可时代不同,治温疫病证亦不一 >o/95xk2  
zzIr2so  
  吴氏之温疫属湿热之性,故易阻碍病机,疏利分消自然为法。而余氏之疫疹则侧重于热毒疫邪,故以清热解毒为治。余霖与吴又可对于温疫性疾病的辨治,丰富了祖国医学温热病辨治的内容,对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N3%*7{X 9  
0L#/lDNk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2-05-07 10:18重新编辑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7-02
  余霖(十八世纪),宁师愚,江苏常州人。少业儒,屡试不第,遂改攻医,博览医书。乾隆(1736~1795)中寓居桐城,以其父染时疫,为群医误治而亡,乃归里奔丧。检视所用者,皆治伤寒方。因之热研本草,临证三十年,经验丰富,乃著《疫疹一得》两卷(1785),着重论述疫疹证治,与吴又可《温疫论》稍有异同。其所倡导“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之说,丰富和发展了疫疹治法。 x#H 3=YD*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8-04
余霖 (u1m]WYL  
kcuzB+  
('[TLHP  
,5Vt]#F5@  
PoSpkJH  
+0l`5."d  
【 朝      代 】: 清朝  C})'\1O%  
【 国      籍 】: 中国 <%?#AVU[  
【 籍      贯 】: 安徽桐城(一说江苏常州) 2{|$T2?e  
【 职      业 】: 医学家 J @IS\9O  
【 出生年代 】: 1724 #'baPqdO  
$.%rAa_H  
生平简介: Wi. 5Y{  
   a?h*eAAc.  
    字师愚,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公元1724-?)人,安徽安徽桐城(一说江苏常州)人,少年习儒。以后弃儒攻医,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其父染疫,由于被当地医生所误治,以致不救,使余霖抱恨不已。此后,则侧重于疫疹的研究。在其学习中医本草著作时,见书中记载石膏的作用,其性大寒,大清胃热,而味淡而薄,能解肌热,同时体沉而寒,又能泻实热,认为温热之疫非石膏不能治,因此在临床上遂用石膏重剂以试治温疫,并取得满意疗效。在其三十年临证中,重用石膏,创立以石膏为君药的清瘟败毒饮,活人无数。 k44Q):ncY7  
m7c*)"^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8-24
IA zZ1#/3  
余霖 xiF7}]d+  
] Wy)   
    清著名医学家。字师愚。常州(今属江苏)人。少业儒,后改攻医,博览医书。乾隆(1736—1795)年间旅居安徽桐城。以其父染时疫,为群医误治而亡,乃归里奔丧,检视所用者,皆治伤寒方剂,因熟研本草。时桐城疫证流行,死者无数,认为病由温热,投石膏重剂辄效。后数年,至京师,盛暑疫病流行,... O=cxNy-I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10-11
余霖 ]?1Y e8>Y<  
<:/&&@2  
  余霖(1725~?),字师愚,桐城人,约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 年),卒年不详。少年时读书非常努力,但一直功名未就。终于放弃仕途,专攻医学。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桐城疫病流行,这时余霖正客居于河南开封,其父偶感时病,却被当地医生作伤寒误治身亡。这使他更加发愤攻读古人医书,研究阴阳寒暑以及运气主客之分,终于豁然领悟。一次偶读本草书,说石膏性寒,能清胃热,能表肌热,能泄实热。由此联想到父亲染过的时疫,忽然悟到生石膏料也许能治“热疫”之症。于是首创了用大剂量生石膏配成的“清瘟败毒饮”,在临床上采用后,果然效验如神。 .o1^Oh  
  乾隆五十八年夏天,北京天气酷热,疫病大流行,许多医生按东汉张景岳的医方治疗患者,大多数都死亡了。按明末吴又可的方法治,也无效果,而余霖用自己独创的方法为病人治疗,病人都应手而愈。 r)9Dy,  
  余霖晚年时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医疗心得加以总结,著成《疫疹一得》2 卷,于乾隆五十九年自序刊行。这本书论述了瘟疫的病源症状,详辨了瘟疫和伤寒的不同点,提出了两者相区别的6 条标准。这为后世医家早期治疗指明了途径。由于这本书的中肯切要,受到当时和后世医家的重视,余霖所创制的“清瘟败毒饮”200 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a1+. O  
{qW~"z*  
^,F;M`[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10-11
枞阳神医余霖 9Suu-A  
8Y0"Cejq  
余霖(1725一?),字师愚,今会宫乡余街人。余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因屡试不中,遂弃儒学医。乾隆年间,瘟疫流行,万人一病,多方治疗无效。时余霖客住中州(今郑州),父在家亦染此症被当地医生误治身亡。为此,霖抱恨激愤攻读医学,研究出生石膏治“热疫”症的医方。生石膏性寒味淡而薄,能清胃热,他将其应用于临床,每获奇效。数年后,霖至京师,又逢大暑,瘟疫大作,清廷显贵冯应榴之妾亦患此症,呼吸将绝,余霖以大剂量石膏配药,应手而愈。由此,医名大振,求医者终日不绝。 kt[:@Nda9  
JG C=(;  
余霖在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并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疠气”为病皆从口鼻而入的观点,指出疫毒入胃非大剂量石膏不足以治,他独配制“清瘟败毒饮”的名方,制服热性瘟疫成功。从此,使人们对瘟疫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后“踵其法者,活人无数”。为使更多的人辨认热疫与伤寒的区别,余霖晚年将自己30年刻苦钻研医术的成果和临床经验,著成《疫诊一得》一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刊行于世。在书中提出了瘟疫与伤寒两者互相区别的6条标准,为后世医家诊断瘟疫指明途径。书中列举瘟疫52症状,72条款,将此症发病原因、症状、治疗方法作了详细说明。书中还特别介绍“清瘟败毒饮”的配制、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tt%MoQ)   
ze_{=Cv&Y  
余霖认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故其立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为疫诊的治疗大法,创制出“清瘟败毒饮”这一奇特方剂;并根据疫诊不同的病状,分为大、中、小3种配方;设立此方的“52种加减法”,验之于临床,至为切用,受到当时及后世医家的重视。清代四大瘟病学家之一的王孟英赞誉《疫诊一得》时说:“独识淫热之症,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逮,堪称仲景之功臣。” M :3u@06a  
pA{ 5V9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10-11
清代名医余霖 g8!wb{8?s  
fzjU<?}  
余霖,字师愚,雍正乾隆(1723-1795)年间桐城人,为清代名医。 iK?b~Q  
MNH1D! }  
余霖少年习儒,然而屡次考试不第,之后弃儒攻医。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其父染疫,由于被当地医生误治,以致不救,使余霖抱恨不已。此后,其侧重于疫疹的研究。一次瘟疫流行期间,余霖在学习前人成果和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制出含大剂量生石膏治疗热疫的名方“清瘟败毒饮”,治疗热性瘟疫成功,“踵其法者,活人无数”。他也因此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疫症的治疗方法。晚年,余霖将30余年刻苦钻研医术的成果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著《疫诊一得》一书刊行于世。 Bl9jkq ]  
lpH=2l$>?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