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45阅读
  • 7回复

杉洋的天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7
— 本帖被 thinfo 从 余氏轶事 移动到本区(2008-07-07) —
   文 / 蒹葭楚歌  L #p-AK  
D0=D8P}H:  
  曾有那么一段日子,我常在蓝田书院废墟旁的小路上漫步。作为杉洋的土著,我为少年时十分熟稔的山山水水感到亲近和陶醉。更多的时候,我在田垅间停停走走,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芬芳和泥土浓重的气息,让我内心一次次升腾起惬意、恬静的感受。我手里握着书本,倒背着手,在朱熹曾经漫步、思考过的地方自由地徘徊,不由自主地想:在这块土地上,这些草香、鸟鸣以及那些回荡在历史天空中的琅琅读书声原来就可以让我的心灵得到如此幸福的休息啊。 g^"",!J/  
;JA2n\iP,  
  在朱熹于南宋庆元三年乘舟取道水口来杉洋讲学之前,也有一个人辗转周折了一番后到了这个称为蓝田亦称“三阳”、“杉洋”的闽东小山村。横遭迫害的朱夫子过水口时曾经作过一首诗,其中两句不乏乐观主义精神:“今朝试卷乌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那么,在距今一千三百年前,那个名叫余焕的年轻人告别当建阳县令的父亲,来到杉洋时,想必也是满眼的青山绿水。“也许是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也许是在一个朝霞烂漫的早晨,也许是夕霞满天的傍晚,年轻的杉洋余氏始祖站在了这片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土壤肥沃的大地上……余焕在这里停住了疲惫匆促的脚步,定居下来;后来,又有李姓人家千里迢迢地由中原迁到此地,他们,是慕名而来的。”在前两年的一篇小文里,我曾想象过我的祖先初到杉洋的一些情景,并且写下了这段文字。现在看,这样的情景倒真的很可能出现在那个年轻人的生命里…… aDR<5_Yb  
/s uz>o\  
  时光的流水汤汤东逝。许许多多的人在这块土地上耕作、休息、男婚、女嫁,然后像一茬茬麦子被时光的镰刀准时地收割、放倒;尔后,更年轻一代的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呱呱落地,长大成人,把他们的赤脚踩在黝黑的泥土中,或者,把他们随口吟出的三五诗句播撒在了山谷溪流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当春天准时降临季节时,那嫩绿的柳芽、荡翠的青苗、溢彩流金的油菜花,连同微雨中双飞的燕子,总会准时出现在这片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上。 cC1nC76[  
Ps7(4%  
  于是,杉洋就有了历史车轮的履痕了。 )7c\wAs  
"m0>u,HmI  
  杉洋是一个喜欢恬静也适合恬静的地方。因此,在杉洋需要眼睛,但更需要心灵。杉洋北门外的那被掏空了历史却未曾失去灵魂的书院废墟,有几个游人敢对着它大声嚷嚷?小时候,我常在书院门口的豌豆田里拔兔草。是傍晚的时候,我装满了草筐,直起身,扭头看见三进式书院小小的门洞和古朴庄严的红墙青瓦,在小小的心灵里,那一种凝重、素雅的气氛逼肺腑。后来,书院在夜里被一把火烧光了,我还曾在废墟处久久凝视,想不明白一直默默如山民“蜗居”山脚的这一个书院为什么偏偏会遭了祝融(火神)的嫉恨?但后来,那书院的废墟处慢慢地长出了许多野草,在院后,农人们从黝黑的巨石上爬上爬下到另一块田里劳作;我也曾随母亲一起到废墟附近的竹林里采苦笋,母亲在挥袖擦汗间,有时还会跟我讲述“观星台”、“朱子捉狐”的故事…… {_|~G|Z  
lyfLkBF  
  我曾无数次到蓝田书院寻觅朱熹的遗迹。我不懂得“观星台”在哪个位置,更无从知道哪里是朱子书房的地点。但肯定的,朱熹在这里,曾在某个窗口望出去,仰望寥廓无垠的天空和闪烁不定的繁星;也曾在山林和龙井瀑布间沉思,醉心于花草生长的声音。在他讲学的地方,我静静聆听山音,再一次真切地为他的精神感动。是的,自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以乾元院为丽正书院后,采用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的书院教学就培养出了无数饱学的士子。但书院总是与“寂寞”相通,与学术事业相连,这其中的甘苦滋味,又有几个能够体会? m*  |3  
tn+i5Eso  
  但晦翁先生在杉洋的日子无疑是充实的。我不知道他在做着蓝田书院的“山长”、“堂长”和“洞主”时,四周曾有过多少有志于学的杉洋士子,也不知道他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的,我单知道在杉洋民间发现的《朱夫子原韵诗集》(录有诗歌230首及朱子批注的后学文章70多篇)中就有好多清新自然、恬然安宁的作品,其中两首说:“远听溪声岭外流,蓝田又别有城楼。诗书诵读非容己,彩笔花生李郭村。”“幽居缩履附清流,养气登思百尺楼。槛外山静皆寂寞,春来万里荡云舟。”还有一首说得更明白:“知非而改莫空虚,世外纷华空乐居。一瞬浮云随眼过,梅含时雨吾庐润。”1998年,我偶然在泰宁“尚书第”里看见朱熹题写的一副联子:“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当时我一下子呆住了,这一个寂寞中包含着自信的老人原来已把他爱书乐知的精神种子播向了四面八方啊! kM*f9x  
Sb>;k(;`:  
  现在,杉洋百姓们沾沾自喜的常常不是别的,而是他们的子女考上了大学,读上博士,或是他们自己就能随手写几个漂亮的毛笔字,甚至是因他们家里有好多古旧的线装书都能让他们油然升出自豪感。与老辈人聊天,你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与小字辈长谈,你也能听出他们不凡的见解,聊得深入了,这些年轻人还会腼腆一笑:“这有啥?我们杉洋可是朱熹呆过的地方!” pY!@w0.  
w '~f Z*  
  实实在在的,在杉洋的天空中,我们仿佛搜寻到了许多消逝不见却又活着的生命。他们,让杉洋从此有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气质。这气质大概就可以叫作知书达礼、温文尔雅吧? Ti#2D3  
x,@cU}D  
  但仅仅说杉洋“温文尔雅”是不够的。 vi["G7  
X2(TuR*t  
  我在杉洋的城墙头、下桥头转悠过好几次。在那里,我从长着青苔的古城墙上读出了杉洋的沧桑。相传古南京城的城墙是用石灰拌米浆后砌上的,特别牢固,而且每块砖上还刻有当时每个“责任人”的名字。是为南京一景观。我没能从杉洋斑驳的城墙石头上读出特别的意味来,但那不是了望孔吗?那不是箭垛吗?在每一个城市乃至小城镇小村庄的身上,无一例外地抒写着强壮与剽悍。杉洋是文质彬彬的,是一张士子的沉静的脸,但它骨子里流着的,仍然有剽悍的沸腾鲜血。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生于这么个穷乡僻壤的清朝小官林朝聘可以“单身退敌”令侵犯余姚的英国军队退去。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清朝皇叔牟所钦佩林朝聘而画了那幅著名的《姚江退敌图》,而林则徐女婿沈葆祯为何肯为其墓撰写碑文的原因了。“锦绣河山,寸土不让”的林朝聘尽管只是一名小吏,但这名杉洋籍小吏一人乘舟直抵英军营房痛斥其首领巴麦尊的壮举却让人们感受到杉洋人温文尔雅中的铁血丹心……杏花春雨的江南是美的,但加上雄浑的胡马秋风,神州大地才更完美。富有读书人气质的杉洋,因了林朝聘等人的热血,更让人感觉到:杉洋这片土地,有箫音,亦有剑气和侠气…… \,!FL))yC  
I{JU<A,&  
  杉洋多的是有着文静气质的青衫学士,但他们的确还有着外人不易发现的傲骨。  [53rSr  
vK!,vKa.  
  1932年,古田县令张海容向书法家李若初求字。这名清瘦的杉洋读书人却并没买县长的帐,无论县令怎样好说歹说,就是不应允为其写楹联。张海容的卫兵拔枪威胁,李若初先生却淡然说:“笔头尖,墨香浓,纸青白,手干净,不为权贵写鸿图。”这位一袭布衫的读书人以如此的口吻断然拒绝了一个权贵的要求,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颇为精彩的对白。数十年后的今天,我在为被歹徒杀害于家中的李先生感到痛惜之余,仍然对这位在晚年深居“学稼楼”读书写字,每天清水擦身以求自身洁净的老人感到由衷敬佩。这是一种精神的“清尘”行为,忘却了世俗的纷扰,抛却了庸碌的人生,把自己浸淫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境界中,全身心地感受着艺术的精气神。我知道作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李先生却又是极和善极诚挚的。这一点正如同他一样质朴、可爱的乡人们。据说,现在颇有一些农家还珍藏着他的墨迹,这当中,有些字是李先生题在他们家粪桶、扁担上的,遥想当年,李若初拒绝为权贵写字,却在农人们随手扁担、粪桶来求字时欣然提笔,那一番书生风采不禁令我辈心神向往! 36@)a5  
|+mhYq|`  
  杉洋古称蓝田。有一段时间这个名字曾让我特别的着迷。尽管后来知道了全国有好几个以“蓝田”为名的地方,仍然不能忘却它的魅力。单那一句“蓝田玉暖日生烟”便让我生出无数的幻想来。我常想,为什么对这个词如此敏感?想通了,原来只有这么一个道理:“蓝田”这颇有色彩、诗意的地点让我明白,无论我走到哪里,风会捎来缕缕乡情,告诉我,故乡杉洋,那可是一个生长知识、生长礼节、生长温文尔雅和剽悍气质的好地方啊! wWko9h=|mQ  
7h<B:~(K  
  但杉洋毕竟只是一个小镇,很多时候,它是以蓝田书院的废墟为标志的。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中说:“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我深以为然。当天空中愈来愈飘着时代气息,年轻的学子们一个个走向北大清华南开等高等学府,商人们也在深圳广州厦门商贸区频频出现的时候,杉洋,这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气质的小镇,必将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那样“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B%6>2S=E  
HB\<nK  
  从余焕到朱熹到林朝聘到李若初,杉洋的天空中回响着他们的跫音。一个个富有性灵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为自己的理想拼搏过,尔后变成了如此馥郁、如此芬芳的名字。我们隔着历史的时空与他们交流,仿佛还能从历史书页深处听到他们清朗的笑声,还有他们翻动书卷带给我们的那一阵阵久挥不去的幽幽墨香……  q@~N?$>  
*^bqpW2$q  
links: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5-6-3/720141.shtml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2-03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7-07
杉洋梦影
作者:林剑英 M"# >?6{  
f$#--*  
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屏障出杉洋这么一个恬静安适的古镇。 !SRElb A;i  
Mh [TZfV  
镇里静卧的老屋古宅是不动声色的,镇南由东向西奔流的龙舞溪却空濛灵动。溪流潺潺湲湲,细细密密的波纹有些热切和率性,又有些心不在焉,每一朵浪花都仿佛阅尽沧桑又超然物外。 (ndXz  
fLkZ'~e!  
离开龙舞溪,那溪声还会在身前身后若有若无喧响着,渐至宏大、沉着,让人思绪飘飞。“秀水一条银带绕,奇峰四面玉屏环。人在洞中天。”杉洋山环水绕,景色秀丽,确实宜人耕读;但徜徉其间,心里总有一份绵长的感叹:杉洋是古田通往宁德及沿海的东大门,历史上是全县唯一筑有城墙的村落。可近年来,其大东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位置却无奈地让给了相邻的鹤塘……什么时候,这片儒气盛炽、民风淳厚的土地能再显生命勃发之景象,让销魂的丰彩,重新亮丽在未来宏阔的岁月? NqyKR&;  
K+2k}Hx6J  
                        一 eh4`a<gC  
}/)vOUcEd  
生活是一条长绳,往事就是一个个的结,有着太多太多的积储,让人痴痴回想。不知提起清雍正十二年(1734),今天的杉洋人的眉宇是如何明晦卷舒。传说这一年屏山南的双溪与杉洋作为遴选县治的候选乡镇,采用的方法是称当地的土壤以土重者设县。双溪人一心想成为县城,在土中掺了铁砂;杉洋人不愿县治干扰他们的生活,在土中掺了木炭,结果屏南设县至今。 abog\0  
Y)~Y;;/G  
或许历史总是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给我们展露它偶然性的背影,而百年不过是一串漩涡,但烙印在人们记忆中的这一瞬间却凸显其被如鞭风雨雕刻出的粗犷脸膛。不管人们重提这则传说有着什么样的感受,我却以为,在土中掺了木炭,是乡人在农耕文化投影下的乡村心理的放大:大概当时的乡人认为杉洋“有城廓之可守,墟市之可利,田土之可耕,赋税之可纳,婚姻仕进之可荣”吧(王夫之语)。而不愿县治干扰他们的生活,正表露乡人始终叩拜着农耕社会一个简朴的理想,吊祭唐宋两代日益遥远的辉煌,让杉洋失去了千年难遇的发展机遇。不谙时务的变化的守旧心态极端的排他性,使得这里难开新的风气,难拓新的境界。 Ek'~i  
IQz"FH?  
时至今日,亘古未变的农耕生活已经翻向它的最后几页,“林泉务耕种”的古典情怀在农耕后人的躁动不安中日渐淡远,农耕文化的城墙正在一片片地被剥蚀,使得这种感叹极易蔓延。每当日暮时分,有些年纪的乡人劳作之余,就会在房前屋后,或者某个旮旯的石阶上默默蹲着,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几点星火明暗,伴随几声深深的叹息。一切都那么静,静得令人不安,一切都那么平淡,平淡得令人沉重。 M$Sq3m`{!  
++>HU{  
四季每一个轮回总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即使是朴素的田野也可以幻化万千植物的动人色泽。失去的机遇可以寻回,甚至可以创造,但封闭、粘滞、惰性、消极的文化心态一日不变,杉洋的天空就不可能如往日那样的澄澈明亮啊!我忽然想起古镇冬日里晒太阳的老人:在金黄的阳光中,他们坐在狭窄的屋檐下,半眯着眼睛,似乎是在打瞌睡。身后,屋檐下深深的阴影,门棂上精美的木雕格窗,衬托着他们虽已苍老,却依然让人想见他们年轻时或英俊帅气或绰约风姿的面容。阳光斜斜地照过来,让人似乎听到了长长的歌吟,隐隐约约的,似乎从很遥远的地方飘来,在满脸皱纹的老人身边萦萦绕绕,如一些游丝,一些梦幻,恍惚中很容易让人无端浮现他们轻易不示人的装璜庄重的族谱,那里面渗透了岁月的风霜,辉耀着家族往日的繁荣:所谓的官宦继世、诗书传家。这当然是代代相传的内在延续的强大支柱,也是乡人保持安闲慵懒的理由。可在我的眼中,古镇老人的“造像”,实在是一种象征,那熟视无睹、平静如水的面孔上,不与今天杉洋人的心态相似吗?凝望久之,你自会吮咂出它沧桑的滋味,封闭、粘滞、惰性,正成为杉洋发展的暗疾和隐患。今天,因昔日安贫乐道日子的失去而带来的不平衡感,因市场经济喧嚣而带来的躁动感,正牵系在乡人亲人出外打工的身影和眼眸里,牵系在邻镇不断高矗的楼房上……现实与梦幻的通道随时开启着,只要乡人愿意,就能自由地穿行其间,问题是许多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有这样一条通道;即或知道,也会转眼间就被固有的“理念”轻易随便地将那条通道堵死。能够发现那条通往梦幻的通道,然后自由自在地出入,实在需要一点灵性,一点智慧。这点灵性,这点智慧,绝不是岁月的尘雾所能遮掩,它负载的是一种标高百代、光映山河的文化气度,一种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雍容大度,一种春风拂人、夏雨怡人的温煦润泽,一种喷薄着现代科学意识而又凝聚了无穷历史感悟的时代歌吟。 Kjw==5)}  
r'|Vz*/h  
没有任何时候,杉洋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批纵横捭阖、摇旗呐喊的思想者,与一批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改革者,联手引一场狂飙,搅动历史的长河,现实的洪波…… \xCI8 *W  
e6G=Bq$  
                          二 +qPpPjG;  
Bqcih$`BVU  
杉洋在文明史上一直很灿烂。即使是时光凋谢,杉洋照样一如往常地宁静安详,永远眯着眼等待抚摸。 #'5C*RO  
_cRCG1CJ  
杉洋第一次推出自己是在唐朝。余氏开基祖余焕和他的家族叫响“蓝田”、“三阳”这些名字。余、李、彭等家族都曾“喜其山川秀丽,去城邑远,可以晦迹,遂卜居焉”。 >Bw<THx  
f6of8BOg  
杉洋是美景的、灵秀的、诗文的。中原这些士族迁移到这里,人生便另作安排。天之宝光地之灵气,凤林栖霞、狮岩积雪、象峰夕照、马首嘶风、古洞留云、天池引月、云梯接汉、一线洞天,蓝田八景引发的当然是空灵虚静、平和精致的古典情怀,漫山的翠竹和树木历经柔雨软风的呵护,拨响心中那根柔软的弦,颤出一腔的九曲婉约。“薄暮山尤紫,寒潭水更深”,“樵子今时路,仙人昔日过。丁丁引幽兴,山谷应清歌”。从这些诗来看,乡人的祖先是忘情流连在这清丽山水之间,沉醉在杉洋饱蕴江南风韵的景致之中的。留传至今的清辞丽句想必也是他们游山访贤、月下清风、品茗对句、一派逍遥之后留下的佳作了。杉洋临天阁曾书有这样一副对联:“高阁邻天,咏、读、棋、觞、弦且管;在在乐天真,不着邱园廊庙。奇观拔俗,山、川、鱼、鸟、竹而松;端端消俗虑,何分烟火蓬莱。”华夏中土文明和杉洋自然的灵气熏陶,文化心态就既有北方的朴拙凝重和南方的飘逸灵动。在他们的诗文里,山岚与天籁随四季更迭的丰富色彩,将杉洋滋养得精血饱满。这当然是乡人引以为豪的一段辉煌史实,但如果将杉洋的文明史置于中原士族大规模入闽的历史中去观照,我们就会发现,杉洋的文化启蒙较福建各地已迟数百年。西晋末年八姓入闽及唐代陈元光开发漳州,都较杉洋的开发为早;且当时其他各地,名士南下,闽人北游,还有海外文化的交融,往往因地利而领风气之先;但杉洋却迟至明代,仍然道路“巇隘蓁芜”,难以行走。明代徐勃《古田道中》诗云:“路到高时愁绝蹬,山当开处见孤城,单车独向云边出,雾尽舆夫一日程。”这极大地影响了杉洋的文化交融,因而杉洋的文明较于闽地文化交融的浩瀚来说,只不过一脉细流,大泽涓滴。 Pv#Oea?  
$a@T:zfe  
时隔久远,沧桑阅尽。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杉洋的大街尽管渗着现代的气息,许多精美的产品摆在人们的面前,五彩缤纷的纺织品,镏金和镀银的工艺品……然而几百米外的旧城墙仍然沉浸在历史的寂静中,让人恍惚回到遥远的昔日,回到野草环绕的时间深处:那里小巷深深,寥无行人,两边都是高高卵石垒成的高墙,拐一个弯,小巷向更深更远的地方游去,一堵砂石短墙绿苔斑驳,有绿树从小巷边的院子斜伸出来,幽暗而神秘。这些景致,很容易使人找到一个怀旧的起点,从一块青石板,一格花窗,甚至一声檐角风铃清脆的鸣响出发,那些曾名盛一时的繁华社会重现在眼前,不知不觉就缠绵了人们的脚步,让你不忍离开,进而“软化”你,渐渐地生出安怡和舒缓。走进杉洋,处处可以感受一种文化积淀,那些保存完好的贡生捷报,显示及第级别和尊荣的旗杆夹板,精雕细缕的窗棂,门扉、斗拱、庑  廊、天井以及各色旧式家具等等,透过千年历史,那种如泣如诉的婉丽的沧桑,还是直抵人心深处。只是当年乡人的祖先毕竟诗性勃发、璎珞飘卷,自有一种高蹈的情怀。杉洋余氏后裔、绍熙元年(1190)状元的余复,在开科名列榜首之时曾赋诗感怀:“银瓶笔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让人倍加感叹的是,今天的乡人欠缺的就是这样一种张扬的性格,却更多些余复当年赴省试,其父勉励余复之诗句“汝今捧剑趋丹阙,我且安贫守旧庐”的文弱心态,躲进自然的小天地自娱自耕,灵魂中的消极与惰性的意识让他们目光暗淡,在萎缩了曾经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萎缩了脚下的土地。 ^y,Ex;6o  
S^8C\ E  
蓝田凤林祠、联珠祠正厅前一丈见方的石阶上,铺满石条石块,盖住台阶。族人出了状元,才能打开“状元石”,据说有人提出有族人成为博士,就可以开状元石,有些老人不同意,认为破坏了传统,说状元是全国之最,博士可以有很多。1901年慈禧太后就曾发布谕令,说是科举“流弊日深,士子但视为弋取科名之具,剿袭庸滥,于经史大意无所发明,宜讲求实学,挽回旧习”。百年之前昏聩的慈禧太后都以“讲求实学”而废止科考,那么今天乡人状元石的开不开的争论,实在耐人寻味,如何让杉洋的文化资源由狭窄变为丰富,由凝聚变为灵动,难道不值得乡人通过梳理和廓清并发扬光大吗? .S_7R/2(?  
wB(X(nr  
几缕明艳的阳光,穿透层层的屋宇,将一些恍惚得如同隔世的记忆和思绪,缓缓地却是清晰地铺展到眼前的时候,人们是该在咀嚼祖先荣耀的同时,把祖先追寻精神的“过程”,变成了一段有益的颇堪回味的时光,让思绪重新燃起火焰,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的穿越。那不仅仅是人对地理空间------距离与高度------的位移,更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力量,一条实现精神空间拓展的道路啊! xCQLfXK7  
JhU"akoK  
                        三 mEZHrr J  
G`e!WvC  
杉洋曾经是我梦中的故乡,它就像一块理想主义的明矾,温文尔雅,于无声处沉淀我赤足远徙中无可避免沾染上的精神杂质。它时常纤毫毕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悠久的呼吸曾经让我倍感温馨。 p9y@5z  
&}rmDx  
这些都源于杉洋是先贤过化之乡。 vf@toYc[E  
%HD0N&  
尽管朱熹理学过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烧毁了的朱红色墙体的蓝田书院却依然留存在乡人的记忆里。 xG1(vn83gq  
rU |%  
村东的蓝田书院废墟上,已被枯萎的蒿草覆盖,那厚重的砖瓦,完全风化了的岁月,凝结了沧桑之色。废墟之外,青绿色的稻禾摇曳  在精耕细作的农田里。也许周围还有许多奈树和桃树,将它们的雪似的白花与霞似的红花开放在和煦的阳光之中,似有似无的雾企图掩盖它们,却给它们增加了一种朦胧的意象。不远处,还有一些乡人劳作着,从逆光的角度看去,他们像一个个虚幻的黑影,在天穹下变换着姿态,光线从他们的背后发源,就像他们携带着历史的光源。 +Ym#!"  
DP.Y <V)B  
废墟的周围,满山的林木在阳光下均匀地呼吸着,柔美而又宁静。 v hGX&   
2[CHiB*>  
“理学渊源迥出尘,蓝田过化泽犹新”。朱熹,这位千载之上的杉洋人的“导师”,曾经以杉洋的山水为底色,为这个古香古色的古镇营造出的深沉的意境,不知激活了这里多少代人飞动的神采。至今,人们说起朱子,总要说起书院左前的观星台,说起朱子手植的雀舌罗汉松……“立身释道平生志,静坐凝神儒学研,自勉修园星可摘,清风明月不须钱。”在杉洋,理学关涉着农耕文化的兴衰,还有乡人的家,乡人的家族,这个家族成员的光荣或坎坷、伟大或卑劣、兴旺或式微,那些久远的惊心动魄的家族历史,那些有声有色、催人泪下的家族传说……理学思想成了乡人一种不可愈越的思想高度,以道义相砥砺,以风骨相正气,曾经卓然独立的精神,使杉洋成了远近闻名的文风昌盛之地。 aQj"FUL  
+,zV [\  
朱熹在杉洋停留的时间很短,但他却将理学思想撒播在这片热土上,也因此让乡人包容了一个又一个紫气飞扬的梦想,接纳了一个又一个横亘岁月的创造。然而风雨千年,风采逶迤,透过历史的天空,我们不能不看到,宋代理学在朱熹传播之下,其影响之深广,绝非一个山旮旯里的蓝田书院所能想象,理学洪波涌处,宋代福建书院纷起,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是全国罕见的。南安“百里之间,弦诵相闻”;汀州“风声气习,颇类中州”;而与古田相邻的延平“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盈”;甚至连偏僻的泰宁也“比屋连墙,弦诵之声相闻,有不读诗书者,舆台笑之”。从文化底蕴看,杉洋并不比这些地方深厚;更何况理学成为闽学,早于北宋时期,就已滥觞,朱熹集诸儒之大成之后,明清推崇朱熹学说,理学更为盛行,鳌峰书院等著名书院,还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朱熹理学因此得到不断补充、发挥、创新。但在杉洋,朱熹在蓝田书院讲学前后,古田尚且还有林择之、林用之、余偶、余范等门生传授朱子理学,但明清之后,其影响就逐渐衰落,当年“多才蔚起开冠冕”之象已成余韵。或许追求之路太迢遥,太扑朔,难以穷尽,也难达圆满,尽管远方永远有一支神秘而又撩人的东西,在精神的时空中回荡,作无形的接引,但缺乏交流的自然生态环境,促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文化结构和保守的文化心理,这就使得这里在社会心理和文化想象力方面失去了追求深度变革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文化选择观念,也就趋于凝固了。朱熹说过:“心虽是一物,却虚,故能包含万理。”他阐述心之虚正是防止心之蔽塞,因为“虚故生灵,灵生觉”(刘宋周《语录》),可以防止精神执于一端,而变得保守、偏执、狭隘,而更多些奋进、刚健和创造的精神。可惜的是历经千年,在杉洋,朱子当年过化的理念没有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思辨性的追求,却更多地转化为一种墨守成规的琐屑的世俗经验。在杉洋呆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这里既折射令人神往的昔日辉光,又无可挽回地为今天的人们留下黯淡之后的苍凉。朱熹传播的理学给乡人风俗、礼仪、人际、伦理、艺术等方面以深刻影响,却很难在伸张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薪传火播,静态、内敛的文化在今天新的经济、文化格局中日显窘迫与尴尬,倍感“变革”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两难哀痛。文明嬗变带来的巨大阵痛,使得一些乡人开始认识到,杉洋应该补充新的文明因子,谋求文明范式的变革。 tI<6TE'!p#  
nH}V:C  
岁月雨骤风狂,书院遗址的老墙已风化斑驳,轻轻一触便酥落如雨。墙脚洒落下一层淡黄色的土粉昭示着岁月的风尘。斜阳远射,烟渚月色,寒林暮鸦,这些景致会从不同角度启动我们的性灵和情思,那么,当我们瞩目杉洋那些有生命的人文遗迹透露的曾经有过的辉煌时,就应该执意兴衰的探寻:什么是蒙昧,文明应该怎样在进退吐纳之中与时俱进,让遥远的氤氲化作现代绚丽的曙光。 5Y>fVq{U?;  
6Z5$cR_vC7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所幸的是,在杉洋文化的地平线上,那带着蔚蓝色的海风已经化为充沛的雨水,已经多少开始滋润这片干旱的土地。 F8&L'@m9>  
"8 ?6;!,  
一切都是瞬息,龙舞溪不息地奔流着,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着它的状态,曲折的路径流水激溅,浅草明灭,白水流过幽深的峡谷,遇石而绕,触茅而温,柔韧地走过河床,它和它的水声,穿越海升陆沉的思虑,也穿越人间斑斓的历史,只是奔流而去,后面是清清浊浊的亘古记忆,前面是永不止息的时间与希望。 }O\g<ke:u  
[W99}bi$  
溪流孱孱,它的远方,那蔚蓝色的清朗的梦影正逐渐清晰…… JyePI:B&)j  
65GC7 >[  
links: http://yyy.blog.zhyww.cn/archives/2007/2007111171653.html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7-07
相聚在杉洋
   古田的杉洋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名镇。数百年来,它已经被很多的文人做过很详尽的描述了,这些文人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有名气很大的,像朱熹;有默默无闻的,但不管其声望如何,殊途同归的就是他们都给杉洋留下了誉美之词。 ts0K"xmY\c  
   3'2}F%!Mv  
    我们也喜欢前辈漂亮的文字,也喜欢前人赞誉的古镇。看着文字和照片,遂心向往之。 &On0)G3Rc  
UoxF00H@!  
    于是,在杜鹃花开的四月中旬,由采贝编辑部牵头,会同宁德市文联、古田县文联在杉洋镇举办了“杉洋文学笔会”,两拨喜欢文学和历史的文化同仁分别驱车从蕉城和古田出发,辰时聚合于杉洋古镇。 ,K6]Q|U@r  
    3B "rI  
      AjANuyUaP  
    最先感受到的是这个镇宗族文化的厚重与辉煌。杉洋多姓,但还是有几个主要的姓氏,比如余姓、李姓、林姓等。我们下榻于上院的避暑山庄,就地处余氏宗祠的蝉林祠边。我曾经见过不少的宗祠家庙,但像这样有分量的宗祠,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家族在历史上出过像余复这样的南宋状元、而进士举人、文臣武将,更是迭出不穷;在蝉林祠前众多的功利旗杆碣(见上图)就昭示着这个家族曾经有过的显赫。 C12 7he  
    |:r/K  
    D&9j$#9Rh  
    上面的这个建筑是凤林祠。它也是李氏宗祠,和余家宗祠、林家宗祠也一样地显示着祖先的荣耀。这个李家是唐朝李世民的后裔,因此,这凤林祠的建筑也相对显得气派。这一带的宗祠不像其他地方的宗祠那样多位于民居之间,而是往往独立于一处。蝉林祠于一座山上,而凤林祠则在一个山坳里。族人所看重的是这里的风水。祠后有屏,祠前有坪,得天时,占地利。当地人告之:祠堂宝地的选址一看风向、二看水流,风水好则家道兴盛子孙受益,风水不好则枝蔓杂生后人凋零。林家祠堂也有自己的特色,其因清中叶著名抗英将领林朝聘而闻名,林朝聘镇守余姚,在大敌面前从容镇定,“单骑退敌”,道光皇帝得知后,感慨御书“忠勇可嘉”。宗祠内专设林朝聘纪念馆,供后人祭祀。 @7^#_772  
    -;`W"&`ss  
   }5tn  
    杉洋不仅历史厚重,而且风光旖旎。同样热爱自然的我们,专程驱车前往地处海拔千米之高的白溪草场。二点四万亩的草场分布于若干个山坡,此处贫瘠,无法种树也无法栽茶,一任野草蔓延。每逢冬季,村民沿山烧草,为的是次年的草能够生长得更旺盛。这正应了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毕竟山高路远的白溪村民以牧羊为副业。我们来的不是季节,草场上的草有荣有枯、参差不齐,很像人们理发进行时的高高低低、长长短短。但山野的风却补偿了我们的遗憾和失落,风从山口吹来,先是感觉柔软的,如在身上搔痒般舒服;当我们适应后,风就渐渐变得疏朗了,并且有了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走在顺风的道上,借着风力,脚步都轻快敏捷了…… H@j^,  
    !d0@^JbM"  
   N~ozyIP,  
    在杉洋,我们看了当地的名胜--文昌阁,在这“过化之乡”,文运昌盛成为了一种孜孜不倦的理想,文昌阁的矗立昭示着几百年的追求和信念。站在文昌阁的三楼,远眺杉洋古镇,可见许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飞檐翘角,乌瓦黑墙,承受过多少历史的风雨。深入迷宫般的小巷,青石小径通往各家各户。那些明清古居,至今依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农家意识。玄关、照壁、正厅、厢房,都依旧在无声地诉说着我们所不知道的民谣。厚重的柱石、精美的窗雕,无论是大处还是小处,处处都显示了百姓生活的从容与和谐。 "DN`@  
Ul'G g  
t2SZ]|C  
    5,((JxX$  
    当晚,品尝了农家风味的酒菜,自家种的菜,自家酿的酒,自家养的鸡,这和城市的口味大不相同。酒足饭饱,二十余人围坐一室,共同探讨古田文学创作的得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令人感动的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里仍有众多的文学作者以文学滋养心灵,孜孜不倦乐在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学识。林剑英的厚重、雷德和的朴实、余新锋的灵逸、彭小妮的清丽、黄友舜的纯净、关山的恬淡、张敏熙的智性,组成了古田文学百花园的斑斓色彩。春华秋实,他们的许多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在各级评选中获奖,为宁德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古田的文学队伍也成为闽东继霞浦、福鼎之后又一个重要文学群体。 sq^"bLw  
    `3:%F>  
   yEny2q}  
    次日是周日。午饭后,完成了全部议程,笔会结束。但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仅是一个开始,相约用更多的好作品作为下次见面的最好礼品。 YBO53S]=  
    R)C+wTG;  
   7GUJ&U) J  
    与会人员挥手而别。风和日丽,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心里暖融融的。 Chup %F  
Jq#Cn+zW  
link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0bb307010008kc.html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7-10
好文章。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7-10
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 gH{:`E k7  
ezcS[r  
好有气势!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7-10
而且很形象,余本来就是我,余字头上已有个人
离线871001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7-10
都说好 才是真的好 w m19T7*L  
  这个真的很不错的·
乜許莪吥是王孓,
但莪會給伱厷紸般哋圉湢。
                    尐魚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2-03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