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65阅读
  • 7回复

崇文尚儒:宁波余氏一脉相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8
1. 6U)Lhf\'o  
-_BS!T%r  
兵变部队一看劝降的人是曾经的头头,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就地缴械,纷纷倒戈,并把领导兵变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处决了。就这样,余有丁用一条计谋,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这次兵变。 |9. `qv  
_=@9XvNM  
一座大墓 一朝硕辅 L/9f"%kZ  
| W:JI  
在东钱湖隐学山上,一座气势宏大的墓葬遗址深藏于丛林绿树间。在墓前至今还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墓道和明代石刻群。我和余君方先生从隐学山脚沿小道上行,看到依山石而建的这一段墓道长约200米,宽20多米。首先可见一根近10米高的望柱,顶端蹲伏瑞兽,然后往上依次可看到石刻的笋、跪羊、蹲虎、站马、文臣各1对,其墓道规格形同王公贵族。是谁拥有这么高规格的墓道呢?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告诉了我们答案,石碑上写着———余有丁墓道。 'V=w?G 5  
|mvy@hm  
余有丁,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曾中过进士,并历任翰林编修、国子祭酒、吏部左侍郎等职。他因博学多才,为官正直,同时受到了丞相张居正和吏部尚书王国光的赏识,他们一个是皇帝的老师,权倾朝野的首辅,一个是统领六部之首,被称作“天官”的吏部尚书,两位都是位重权高的权臣。本来两股势力一贯是互相牵制,各自培养己方的人才,但余有丁却被两位权臣同时看上了,仕途自此一片光明。丞相张居正更是在临死前,极力推荐这位能臣,使余有丁一举登上相位,升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阁臣”,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大臣之一。 `vWFTv  
kK+ <n8R2  
余有丁处理政事光明正大,擅用谋略,在朝中颇得赞誉。当他还是一名小小的国子祭酒时,他的正直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就体现了出来。国子祭酒一职相当于明朝时的干部子弟学校教导主任,当时余有丁发现学生们学习态度不端正,逃课溜出去游山玩水的现象十分普遍,他觉得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影响实在太大,就下令学生们互相监督和揭发逃课的现象,若故意隐瞒,则要负连带责任,共同受罚。国子监的学习秩序从此有了很大的改善。 3#vhQ*xU  
5at\!17TY  
他也很熟悉心理战。万历年间,某地发生了兵变,造反的人数大大超过当地守军,余有丁昔日的弟子奉旨前去平叛,却束手无策,正在愁眉不展之际,忽然想到向老师余有丁求教。余有丁得知这支军队以前的最高领导已调任别处,就悄悄地让弟子派人将那位“老领导”带到了兵变的城中。兵变部队一看劝降的人是曾经的头头,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就地缴械,纷纷倒戈,并把领导兵变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处决了。就这样,余有丁用一条计谋,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这次兵变。 ZZqImB.Cz6  
{'P7D4w  
晚年的余有丁退休后隐居于故乡的东钱湖畔,寄情山水,在湖畔的月波山上建读书楼,世称“余相书楼”,为东钱湖旧十景之一。楼阁建在大青山岙中,翠峰为屏,绿竹掩映,林园之美曾盛极一时。据说,他还在此创办过学堂,教习学童。余有丁十分钟爱东钱湖的这一方水土,曾作“钱湖佳胜万山临,映水楼台花木深”的诗句来赞美,传说他还有一群鸥鸟为伴,每当有朋自远方来,从湖边绕过来探望他,早有鸥鸟感知人声,在湖面上盘旋鸣叫,余有丁远远望见便知有客来了。“鸥鸟望客来”这一幕传说中的美丽情境,足以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 Bgs3sM9  
v7"' ^sZ?  
余有丁被誉为“明廷硕辅”,足见其在当时明朝朝廷上的地位,他告老还乡时已加封至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他去世后,皇帝亲自下诏命人厚葬这位昔日的老师。据说在岐阳的余氏宗祠还保存着余有丁的《明廷硕辅》、《天朝师表》手迹。 `Cy-*$$  
A9^t$Ii  
沿隐学山徐徐下行,我们在余有丁墓道旁的山脚发现几块已断裂的石碑,依稀可辨石碑上刻着“万历十三年五月初四日甲戌,皇帝遣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分守宁绍台道左参议李□(字迹不清)中,谕祭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余有丁,谥文敏”。 #x Z7%    
2VaQxctk  
>]uV  
D> wq4u  
2. ??Zh$^No:  
?h)Z ;,}  
他在朝廷当官时,在家门口竖立过一根高高的旗杆,旗杆底座是一对雕刻有龙凤图案的巨大旗杆石夹,成了这条窄窄的小巷中令人瞩目的精美地标。 0 =#)-n  
j?sq i9#  
一条旗杆巷 一位余水部 2uw1R;zw  
1"k"<{%  
在今天的宁波天一广场北端,离碶闸街入口不远,有一条窄小的街道,匆匆走过的行人很少注意到它的路牌———旗杆巷。从前,这条巷子尽管也一样窄小,却充满了油盐酱醋的人间烟火味,两旁都是两三层楼的民居房。这条小巷之所以得名“旗杆巷”,也同一位余姓名人有关,更确切地说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他叫余寅。 8nn%wps  
PMPB}-d  
明朝之前,这条小巷有另外一个名字———姚家巷,主要因为这里的居民以姚姓居多,让这条小巷也地随人姓了。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情况有所改变,小巷改名了!因为这条小巷里出了一个朝廷大官———担任工部主事的余寅。 Sb@:ercC,  
owYf1=G  
余寅最初因通过正规的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便自此踏入官场,从一个颇有天赋的读书人成长为一位才干出众的官员。余寅的第一个职位是出任工部主事。 UzZzt$Kw  
y" 4Nw]kU  
古代工部的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等多个部门的综合,主要掌管各项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方面的建设事务,工部的最高官职是尚书,下属有几个主事,余寅当时被百姓尊称为“余水部”,主要掌管水利方面的建设,也算是个中层领导。在明朝,官员徇私谋利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工部这样掌管具体项目的实权机关,获利的途径就更多,油水更为丰厚,许多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这个背靠金山的衙门谋个差事,多少也能发点小财。但人们眼中的“幸运儿”余寅虽身在工部,却生性廉洁、正直,从不搞贪污受贿、徇私枉法那一套,只求做到“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的境界。在他担任主事期间,公私分明,使用国库银两时精打细算,不乱花一文钱,当别人为讨好他送上钱物的时候,他也坚决不收。后来朝廷内外都流传出“余水部,真如水”的赞誉,就连曾想拉他下水的“老贪”们也十分佩服他。 -P"9KnsO  
0< i]ph  
余寅除了担任过工部主事,还当过陕西按察副使,山东、福建的左参政,到了晚年告老还乡时,已加封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官职。他的仕途事迹被收录于《雍正浙江通志》的《甬上耆旧传》卷中。 9X<o8^V  
tNsiokOm  
退休后的余寅深居简出,很少与人交往,每日以诗文自娱。余寅的家就在当时的姚家巷中。他在朝廷当官时,在家门口竖立过一根高高的旗杆,旗杆底座是一对雕刻有龙凤图案的巨大旗杆石夹,成了这条窄窄的小巷中令人瞩目的精美地标。后来,姚家巷的百姓都以与这位“真如水”的清官比邻而感到自豪,便将这条小巷更名为“旗杆巷”,以纪念这位于75岁高龄辞世的余水部。 Z)=S. )  
)3h%2C1uM  
3. _^{!`*S  
;IklS*p]  
蒋介石本来就与这一脉的余氏比较亲厚,一听说余氏故里在修祠堂,想要一幅题字,就欣然提笔写下“源远流长”四个大字。 +n#(QOz  
>e F4YZ"  
一座祠堂 一块牌匾 @y3u'Y,B  
T)QZ9a  
目前,聚居于余隘,自称为“冰厂跟余氏”的余氏宗族,是宁波市市区范围内最大的一处余姓后代族居地,全村至今已有700多余姓人口,规模十分可观。 ARcPHV<(2  
pVuJ4+`  
从他们的宗谱记载来看,冰厂跟余氏堂名“锦乐堂”,尊南宋名臣、鲁国公余天锡为迁鄞始祖,一世公,并有十四句共56字的排行:“稽自南宋,爰肇吾宗。安邦廷景,大启文章。光世德茂,盛学致昌。保家在道,孝友端方。立朝思本,忠正贤良。承绪丕显,积善斯祥,恪守祖训,永予尔康。”即余氏的子孙后代需按照排行文的顺序,来取名和排列辈分。七百多年以来,这一脉余氏一直在余隘一带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至今按家谱排行已经传到了“家”字辈,已经是第28代传人了(据王介堂先生所撰《锦乐堂冰厂跟余氏宗祠记》)。 GtYtB2U  
j,7NLb9M  
最难得的是余隘村中至今保留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余氏宗祠,为民国时期重修的建筑,雕梁画栋,十分精美。祠堂,相当于一个家族的家庙,在家族中占有尊崇的地位。在古代,祠堂不仅用来在逢年过节时祭奠先祖,也是合族长辈商议族中大事的议事厅,族人举办婚酒、寿宴等喜礼的礼堂,后生们的私塾,有时还充当道德法庭,族中人若有违反族规、伤风败俗的行为,将会在祠堂的祖宗神位面前受到严厉的处罚,最重的处罚是逐出家族、不予祭祀之权力,就相当于被开除出家族,也不能上家谱了。因此在法律还不完备的古代,人们就靠这样的乡规民约来约束族人的行为,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站在余氏宗祠前,一股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关于这座气势宏伟的祠堂的翻新,还和一位被称为“橡胶大王”的上海滩大商人有关。 m@Ziif-A  
1_chO?&,I  
原来,民国时期,余隘有一个名叫余茂芳的男子闯荡上海滩做生意,靠开办橡胶厂发家,创下了很大的家业,并且因曾出钱资助当时的国民政府购买军火,与蒋介石也建立了不错的交情。他听说自己村正在翻修祠堂,便主动向族长提出,由自己这一方提供修建资金。那一头,“橡胶大王”余茂芳大笔一挥,慷慨地从上海滩送来大把银元;这一头,余氏族人同心协力,将祠堂修葺一新,落成之时,这座宏大建筑成为远近各村竞相参观的盛景。这座余氏宗祠一直屹立到今天。 [A@K)A$f  
f T7Z6$  
在祠堂正殿之中,有一块十分醒目的匾额,上书“源远流长”四个大字,红底金字,旁有“蒋中正题”四个小字。据说这题字是祠堂修复时由蒋介石亲笔所赠。虽然蒋介石是奉化人,也算是老乡,但毕竟是当时的大人物,怎么会独独为一个外姓人的祠堂题匾呢?据说,一方面是因为蒋介石的故土情结很重,另一方面,蒋介石的手下有一位姓余的部下,正是余隘人,加上前面提到的同属余隘人的余茂芳,曾为早期的国民政府提供大量经费资助,交情匪浅。蒋介石本来就与这一脉的余氏比较亲厚,一听说余氏故里在修祠堂,想要一幅题字,就欣然提笔写下“源远流长”四个大字,赠与自己的部下。 DA>_9o/l  
N$Pi4  
至今,余氏宗祠在冰厂跟余氏的生活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全族聚会的主要社交场所。余氏族人目前有一个计划,就是在余氏宗祠召开全国余姓人士的大聚会,把全国的余氏后人都召集到一起,互通信息,共同发展。 ?]JTrv"zp  
J;?#Zt]`L  
:n1^Xw0q  
余有丁墓道望柱 fgmu*\x<  
M MyVm"w  
  ,4RmT\%T  
余姚《桐下湖余氏遗谱》上的“范仲淹题字” iX 3Y:   
z_)`='&n  
  E?L^ L3s  
位于冰厂跟余隘的余氏宗祠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余鈺兄的深度介紹,加分鼓勵!!! 2012-11-19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dogeeg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7-10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7-10
我在广州出生,当时我妈在浙江宁波慈溪农场工作,还没调回广州,所以我也在慈溪待了一年,等到要怀我弟,我被送回老家广东龙川,五岁我妈调回广州,我再从家乡出来。虽然在浙江我太小没有什么记忆,只留下一些照片,但我不会忘记那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08-09-25 01:31重新编辑 ]
离线余雄彬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8-15
祖籍梅州兴宁,现漂泊在深圳。三省诚身,裔传一贯。贯公二十三世孙。
离线moto66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8-18
我是余有丁的第十八代孙,现在就住在宁波东钱湖隐学山边的隐学山庄.据老爸说以前家里还有家谱和余有丁太公的巨幅彩色画像,可惜在文革时毁了.隐学山上余有丁太公墓前的石雕也都搬到现在的东钱湖的石刻公园里了.
离线余国红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9-25
有时间去看看,在旁边而不知,汗颜啊!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11-19
感謝余鈺兄的深度介紹,加分鼓勵!!!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11-21
我时江苏人,到宁波不远,有时间去看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