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6阅读
  • 1回复

余玠、余阙世系考(摘自《重庆垫江余氏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8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兵陷长安,波及东南各省。世居新安江畔休宁县的从、良、衮余氏三兄弟,因为逃避战乱分别徙居于韶州曲江(广东韶关)、分宁(江西修水)、杭州之钱塘(浙江杭州)。926年,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勋死于兵变,余良的曾孙余烈,时为长公主附马,挈妇将雏,避走湖北广济双城铎白免山“隐居野处,繁衍生息”,为广济始祖。南宋时,广济余氏至少也重修过一次族谱,谱谍中夹着一张岳飞任职于蕲州时为余氏修谱写的“余氏谱谍,子孙保之”手迹一帧,可视为证。 ~ 9=27 p  
d5Qd'  
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用书的功夫在于辨识。 ^b=XV&{q  
l1}R2lSEO  
修纂族谱,必追究血源,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上古无文字记载,文字记载之始于口口相传,很难说不出错.次说修谱的目的在于叙忠臣、孝子、名宿、武将,列长幼尊卑之序,免不了把旁宗支系入正统上归纳,美其名曰“归宗”.再次,为了功利目的,抬高门第,少不了有意“找祖宗”,把假话编为真话来说者也有之.另外因外因也会造成缺失,后来重修时,又不得不将几条断线接续成长线。以余玠世系说,其第八世祖为余靖(1000—1064)。历史明载,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就世系说,是休宁余氏第一房人,余玠一支于战乱投奔进入次房的可能也有,原住广济的次房人不发达移就入嗣长房的可能也有。清乾隆《浙江通志》引《开化县志》说:余玠先祖于宋高宗南迁时“渡江后,住开化县之金水乡”。清雍正时《江西通志》也说余玠“分宁(修水)人,侨寓蕲州”。今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名人大字典*宋史卷》余玠条采用的就是《江西通志》的说法。不同说法出现的原因,当是因为宋元之际改朝换代,战乱频繁,余氏处于战乱徙流之中,相互投奔,比如余玠的先人从临安而开化而分宁而蕲州州城到广济定居下来,甚至定居到了广济又走过回头路都有可能。余玠去世后,受贾似道迫害,家人四散磔离,远的竟逃到宁夏甘肃,其后人娶的是西辽耶律氏为妻,融合成少数民族唐兀族的一员了。 8\DME  
82|q7*M*.  
《中国历史大字典*辽夏金元史》有余阙(1303—1358),为元时唐兀人,字廷心,一字天心。因父官庐州(合肥),遂为庐州人。巳正十八年(1358年),时任淮西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兵守安庆,主抗红巾军,城破自尽。这位为元廷尽忠服务的余氏儿郎,据《余氏谱谍》载,却正好是一心力主抗蒙的元帅余玠的第六世孙儿。余阙是余玠离散后的子孙,有可能。在战乱中,成吉思汗就领养过不少遗孤,如元史称为“四杰”之一的博尔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为他的文学开拓的思路。还有法国人伏尔泰(1694—1788年)笔下仿《赵氏孤儿》写的《中国孤儿》,说是南宋遗臣盛缔,用自己的儿子代替救下了南宋皇族的一个孤儿。而成吉思汗与盛的妻子奚氏有旧,逼奚氏以改嫁免罪。奚氏宁死不从,感动了成吉思汗,遂下诏宽恕了包括盛缔在内的所有的人。马克思读过这本书,曾精辟地概括为“征服者被征服”。中国人(汉人)的宗族观念极重,不可能在族谱中把少数民族的唐兀人虚构为余玠的后人的。 E[UO5X  
H-Pq!9[DB  
余玠的后人一部份因受战乱和加倍的政治迫害而四散流离.但仍有一部份人,加上其余的余姓人,还 Y[ ?`\c|  
是在原籍聚族而居。到了清初时,时居住在黄梅和广济两县的人口已达48户规模。时为黄州的太守苏良嗣,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应余氏之请,为修整余玠的墓,写了一篇碑文,道是:“义夫姓余,名玠,黄州之广济人。”云云。 uWTN 2jr  
"c,!vc4  
今之武穴市和黄梅县一境,留下的以“余”冠首的地名,那都是,或曾经是余玠和余氏子聚族而居的地点:余祥、余埙(川)、余家河、余塘岑、余显、余河、余苏垸、余垸、余全益、余家垸……上述《余氏谱谍》中提到,由余《兵法六篇》,不见其它史载。要是真有,可比《孙子兵法》早出多年了!据说,余玠用兵手中握有先秦旧族贡献给他的余家兵法《由余兵法六篇》,那才是真有家学渊源的兵家了。 n26>>N  
7 5|pp  
元朝后期,西夏遗民在政府各级机构任职上有较大的比例。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在中书省里西夏 F@1d%c  
人担任要职者12人,在枢密院里为官者8人,御使台里任职者14人,宣政院供职者3人。在中央地方机构里为官者中影响最大的为余阙。余阙的先世为武威人,其父沙剌藏卜,官庐州(今合肥),余阙为其三子。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赐进士及第,参加过宋、辽、金史的编修,以文学名。元末在合肥为官,后任淮南行省右丞都元帅,奉命驻守安庆,他所率领的军队“皆夏人,人面多黎黑,善骑射”。江淮红巾军包围安庆,余阙率军战败,自杀于安庆莲花塘。死后,封夏国公,谥忠宣。著有《青阳先生文集》。 \B&6TeR  
 ,gmH2.  
沙刺臧卜有三子,即:长子余总辖(也叫余四十),次子是谷忠公,三子为忠宣公(即余阙),这三支后人在安庆都有:谷忠公主要在桐城一带,忠宣公主要在岳西与潜山一带。(此段由安徽余育国提供) }/p/pVz  
U` hfvTi  
余阙生当元代末年,南方反元义军风起云涌。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余阙任淮西宣慰使,守安庆。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余阙上任十天,即遇到盗贼侵扰。江淮大饥。余阙选中潜山境内土壤肥沃的八社,命士兵屯田。第二年春夏大饥荒,余阙拿出自己的薪俸积蓄,设粥赈济.又请于中书。得钞三万锭以赈灾民。民失业者数万得以存活。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夏,大雨水浸屯田,禾苗半没。安庆城下水声如吼。余阙率众加固堤防。秋季丰收,得粮三万斛.军有余力,民有收成。余阙乃令兵士疏浚安庆城的护城壕沟,增高低洼的地势。在外围又环以三道深沟,引长江水注入.四周植木为栅栏,城上筑起飞楼,使安庆城更加表里完固。  U(~U!O}  
VgMP^&/gZ  
时有广西“猫军”五万,由元帅阿思兰沿江而下,进驻庐州,军纪败坏。余阙发布文书,谴责阿思兰。“猫军”所到之处,有横行不法者,余阙即命部下收杀之。“猫军”(慑于余阙凛然不可犯之威,顿时收敛。 jo_ sAb  
q}wj}t#  
以上可见,余阙是一位对百姓苦难富有同情心和具有正义感的官吏。这在元末混乱的年代,殊为难得。 Yj|]Uff8O  
bxwkTKr'  
后论功拜余阙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旋任淮南行省右丞,仍守安庆。 rl?7W];  
`G?qY8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在蕲水(湖北浠水)称帝的徐寿辉的部将赵普胜(双刀赵)攻安庆,被余阙打败。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十月,陈友谅沿江而下,攻克小孤山,直趋安庆城下。余阙坚持数月,至次年一月,城陷。余阙引刀自刭。余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死。余阙死时,年五十六岁。余阙与陈友谅部鏖战六载,破城前,公知不济,遂将稚子德明公,嘱家人以重绵裹身,用渔舟渡出,寄居湖广麻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德明公由楚入蜀,籍于四川垫南五甲(今重庆垫江王家湾),生子胜龙、胜虎、胜榜。迄今已越630余年,子孙繁衍至今已达23世。 \zu }\{  
V"#Jk!k9k  
朱元璋对余阙的死难评价很高,说是“自兵兴以来,阙与褚不华为第一。”(褚不华守淮安五年,后殉难)其精忠大节,时人比之为唐之张巡。余阙死谥“忠宣”,后人称他为“忠宣公”。 (A{NF(   
vv.PF~:  
余辅清补:其实,西南余氏大都就是由余系下余玠、余阙和清朝初年“湖广填川”迁入蜀地的余氏族亲的后裔,与蒙古“铁改余”根本毫无根源联系。而当今西南余氏中有一部分人,因为某些原因,竟然误认祖宗,轻易地就承认其本家族群是蒙古族“铁改余”的人。况且蒙古“铁改余”的说法目前仍疑点重重,甚至可能是子虚乌有。西南余氏中这些一小部分人的做法实在是有违本民族“溯源流,敬祖宗;叙昭穆,别亲疏”的传统精神。
~Ltr.ci  
V=}1[^  
links: http://www.54145.cn/bbs/ShowPost.asp?ThreadID=258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余华林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11-28
请问管理员在哪里查得到余阙是余玠的第六世孙呢
实事求是   注重历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