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75阅读
  • 2回复

[族谱知识]略述我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4-23
— 本帖被 thinfo 从 站务管理 移动到本区(2007-04-26) —
我国姓氏众多、源流各殊,演变经过又十分复杂,令人不易明白,现略将我国姓氏起源、演变、混化、姓氏多少等分述于下,献给我邑乡亲。 E'Egc4Z2=l  
9+=U&*  
大家重视族谱,数典不可忘祖 8Z/P<u  
!K(0)~u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常繁富,加上中阄自古以来乃是礼义之邦,无论贤或不肖的,莫不重视本宗姓氏的出处,这种慎终迫始的认真态度,在西洋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yZ6560(q  
+Medu?K `  
中国人的重视姓氏源流,是非常执着的,名门大族冈不用说,即使寻常百姓家,虽在颠沛播迁中,也会带着自己的族谱一代一代的记载下来。在历史上,就曾有过不少感人“护谱”事件例如三百多年前,明亡后,闽南的郑成功与张世杰拥福王继续抗清,誓死不降,清廷原想剿灭闽南的郑、张两族以为惩罚,消息传到闽南,郑、张两姓就动员人手,把旅谱分抄许多副本,交给少壮族人携出逃难,后因清廷接纳降臣洪承畴的建议,采用安抚政策,这两姓族人才免于难。 #=7~.Y  
f]%$HfF @  
重视族谱,是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之一,而恕,—姓的族谱,对本宗的源流,祖先光荣的事迹,都有扼要伪记述,虽然祖先的光荣并不就是子孙的光荣,但多少带一种警惕与鼓励的规范,而这种规范的作用,对个人的修身进德以至造福社会,报效国家,都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例如南宋时,岳飞受了奸相秦桧陷害之后,有一段时期,中原的岳姓少女不肯嫁给秦姓,理由是:“不做奸佞后代的媳妇”。 ^#lPXC Bg  
o}7`SYn  
敦亲睦族本来就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而发扬这种精神,必须对宗亲关系尊重,对自己姓氏发生亲切感,人人做到爱其所亲而敬其所尊,则尊祖而敬宗,敬宗则睦族,不仅止于亲亲之义而巳。 <.s[x~b\`  
  cZZ-K?_  
@FdtM<X  
姓氏的演化 u z4P  
R4]t D|  
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且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但在古代,姓与氐的意义不同。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所以,姓字由“女”和“生”两字合成。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了。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fRhG^QKp  
3/@7$nV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其同姓 ( 姬 ) 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 GTeFDm; T^  
S c_*L<$  
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既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这种演化的经过,清朝的钱大听说得最清楚:“战国分争,氏族之学久废不讲,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汉高祖起于布衣,太史公以上名字且无可考,况能知其族姓所出耶 ? 故项伯、娄敬,赐姓刘 ; 娥妁为皇后,亦不言何姓。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而后世莫能改焉”。这便是姓与氏的不同意义及其演化的经过。至于姓与氏的起源,由于产生于史前,众说纷纭,向来没有定论。 OgY4J|<  
B= jJ+R  
姓氏起源的争论 g>1yQ  
)~rf x  
有关中国的姓氏是怎样起源的,古书上的记载并不一致:有些书上载,黄帝定氏族,他的 25 个儿子当中,有 14 个得了姓;有些书上说,圣人兴起,黄帝为了分辨他们或尊敬他们,就吹起六律,定他们的姓;有些书上说,氏定,而后系之以姓。 <IC=x(T  
J{ P<^<m_  
所有这些说法都很抽象,据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对姓,氏,与姓氏的解释,则引述左传隐八年的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又引据杜预的注解加以补充:“立肖德以为诸侯,因其所由生以赐姓,谓若舜由妫油,故陈为妫姓;报之以土,而命氏曰陈”。这段话以现代语体意思是说:天子指定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一个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片受封的土地代表他的爵位,就成为他的“氏”。例如舜,是在妫出生的,就赐舜姓妫;封给他的土地在陈,陈就是舜的氏。 *!$4   
r/$+'~apTk  
宋、郑樵同意此说法,并引实例加以补充说:居于姚圩者,赐以姚;居于赢滨者;赐以蠃;居于姜水、姬水者,赐以姜、姬。但梁启超不同意此说,他认为姓是母姓是母系时代的产物,氏则为父系的社会基础构成之后才有的,所谓“因生赐姓”之说,恐乃后世的臆测之词。 Hzcy '  
y< W?hE[  
大抵各家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周以前的氏族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其间有一段很长的逐渐演化时期,到了封建制度推行之后,由于史有记载,赐姓命氏的事迹有史可稽,大约已成定论。不过,仍无补于姓氏“起源”的争论。 =Mzg={)v  
ZR.1SA0x?O  
姓氏的由来类别 \V  /s  
#s$b\"4  
这里指的不是单姓与复姓之分,而是姓氏的由来之不同。 L>5VnzSI  
u/Fa+S  
有关姓氏的真正“起源”,虽各说不一,但在春秋以后,已大致可考。姓氏的类别,据《左传 ) 载:“天子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故梁启超根据此一记载,认定周代受氏的由来有下列四种: 1 .天子以命,诸侯以国为氏; 2 .侯国的庶支,以父王的字为氏; 3 .世代有同一官衔者,以宫为氏; 4 .受有来邑者,以邑为氏。 (# Z2  
'(mJ*Eb  
但早在汉朝,应劭的《风俗通》则把氏分为九类: A%> Ir`I  
r=Z#"68$  
1 、氏于号; 2 .氏于谥; 3 .氏于爵; 4 .氏于国; 5 .氏于官; [t*m$0[:  
VgtW T`F.I  
6 .氏于字; 7 .氏于居; 8 .氏于事; 9 .氏于职。 m^rgzx19?  
W.iL!x.B@  
而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则更道而把得姓受氏细分为 32 类,即:以国,以邑,以乡,以亭,以地,以姓,以名,以序,以族,以官,以爵,以凶德,以吉德,以技,以事;以谥,以爵与谱系,以国系,以族系,以名与氏,以国与爵,以邑与谱系,以官与名,以邑与谥,以谥与氏,以爵与谥等 27 类;又有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字复姓和四字复姓等五类,合共 32 类。 [hTGWT3  
";E Mu(IXb  
把姓与氏的由来做这样的细分,在外行人看来仍是不得要领的。这里,且摘要举几个例加以说明。 'c<vj jIg  
b/Y9fQ n  
一、以名为氏:五帝时代,有国的不称国,只称名,并以名为氏。例如炎帝是国号,名是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的氏。 :LBG6J  
tRRPNY  
二、以国为氏:从唐虞到秦代,都是国为氏,春秋时代的诸侯,也是以国为氏,后来这些氏都变成了姓。 {[G2{ijRz  
p8K4^H  
三、以邑为氏:邑是周代封邑,封邑的人,就以邑为氏。例如楚国的封邑申 ( 今河南省南阳县北 ) ,申邑就是申氏,申氏后来变成了申姓。 r7Bv?M^!  
' Bb]< L`  
四、以官为;氏:古代有司马的官名,做司马的人以司马为氏。司马也变成了姓。 J~KWn.  
95B w;U3E  
五、以爵为氏:古代有王爵、侯爵,凡受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变成后代的姓。 n={} ='  
 \o !  
六、以谥为氏:楚庄王的庄字是谥号,楚庄王的后人就以庄为氏;卫康公的康字是溢号,后人就以康为氏。庄与康,又变成后代的姓。 O%5cMz?eU  
c_c]0Tm  
七、以事为氏:汉武帝的丞相为车千秋,本姓田;皇帝念他年老,准许他每天乘小车上朝,因此号为车丞相,他就以车为姓。 4"1OtBU3  
I2kqA5>)j  
八、以地为氏:因这类人都没有资格受氏,自己或别人就以所居的地方为氏。例如居傅岩者以傅为氏,守桥山黄帝陵者,以桥为氏。这些氏也成后世的姓。 2Fi>nJ  
}MP2)6  
九、以技为氏:古代做巫卖卜的人,他们的子孙就以巫、卜为氏和姓了。 xal,j*  
d,[.=Jqv[  
看完这 9 个例子,对于前引姓氏由来的类别,大概就会有初步的了解。 !e@G[%k  
{:m5<6?x)  
姓氏的离合混化 2!f0!<te  
 84L!r  
我国姓氏的演变由来既有上述的繁复,想想已够头痛,但其间还有各种离合混化的情形,分析起来也很复杂。勉强加以归纳,大致可分为下列 6 种。 zf $&+E-  
!jY/}M~F1  
一、强改的:这是专制时代的帝王特权。历代帝王为了表彰忠臣义士,或为示爱于妃嫔臣仆,又或者为安抚外邦的首领头目,往往赐以皇室的姓或其他的姓。例如周穆王的盛姬早死,:就改其族人姓痛;明洪武年间,以火你赤为编修,就赐他姓名叫霍庄;永历间,又赐把都帖木儿为吴允诚,赐伦都乙为柴秉诚。也有因触犯朝廷,皇帝不悦,就真接把他改姓的,例如齐武帝原与巴东王萧子响同姓,因痛恨他叛逆,就改他姓蛸;后魏因厌恶安东王元鉴是同姓,就恶毒地把他的元字去头,改他姓兀;又如唐武篡位,王子图谋驱逐她,事败,武后就改他姓虺来泄愤。 N%;Q[*d@/  
W093rNF~  
二、适应的;这类的改姓者,大抵都是外族,他们定居中国,为了适应环境,就把复姓改为单姓,例如贺鲁、普周均改为周,贺葛改为葛,柯拔改为柯,叱罗改为罗,独孤改为刘,丘林改为丘或林,侯莫陈改为陈,破罗多改为潘,故古口改为侯等。又如台湾的山地同胞,除了清朝乾隆皇帝赐给 7 个姓而改掉他们原来的姓之外,光复后,台北、嘉义、台南三县的山胞,申请改为汉音单姓的,也多达 78 姓。 _/ j44q  
=bs4*[zq  
三、避讳的:这类是专制时代臣民表示尊的一种方式。例如宋的司空氏,因避武王讳司空而改为司功;汉朝的庄姓因避明辛讳而改姓严,晋的尚书师呙,为避晋讳改姓帅;唐的弘姓及淳于姓,也因避明皇及宪宗的讳而分别改姓洪及于。 hJ4==ILx  
RyD2LAf)J  
四、避事的:是因为避开了某一件事而改姓的,其中又可分为避仇、避难、避嘲笑、避羞辱等 4 种。因避仇而改姓的,例如端木赐之后改为木姓或沐姓;因避难而改姓的,如唐的隰州刺史浩韦本姓郜,改姓浩;因避嘲笑而改姓的,如三国时的氏仪,孔融嘲笑他说:“氏字民无上”,遂改姓是;因为避羞耻,不愿与某人同姓,而自动改姓的,如清初的理寒石本姓李,耻与李白成同姓,自改成理;又如唐之李抱王本姓安,耻与安禄山同姓 ( 按:安禄山原姓康,冒姓安 ) ,乃改姓李。 1pXAPTV  
9;dP7o  
五、省略的:这是为了书写简便或其他原因而省略的,例如鄯,省为曾;鄣省为章;邾,省为来;邵,省为召等,都是省去原姓的一边,也有把复姓省略为'单姓的,例如钟离省为钟,司寇省为、寇等。 :d/Z&LXD  
SAs'u"EB  
六、音讹的:这是由于原姓的误读或误写而混化的,例如陈之讹化为田,韩之讹化为何,欧之讹化为区,号之讹化为郭等等。以上 6 例只能说是一种简约的举证而已。事实上,我国姓氏历代的混化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春秋三代以前,一人一家的姓氏,往往;一变再变。《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范宣子的祖先:“自虞而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G!X?(%+  
2t1WbP1  
又汉书元后传载,王莽自称与姚、虞、妫、陈、田诸姓为同宗。秦汉以后,姓与氏混称,且因基于上述六种情形的更改,简直是到了花样百出的地步,往往在一姓之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系族的姓在内。以陈姓为例,广陵的陈就包括了妫与刘两姓,万年的陈也吸收了白和鲜卑族的侯莫陈;又如王姓,也包括有姬,妫、于三姓及高丽族、鲜卑族和女真族的后入在内。因此,现在的所谓同宗,并不一定同族同系;即使在同姓之间,也有异族异系的混入。但这种情形,并无碍于国人的精诚团结。 R.A}tV=j#  
)_+"  
以语言为姓的:言、译、訾、句。 {0QD-b o  
g%j z,|  
以味道为姓的:辛、酸。 ZeWHSU  
!SJmu}OB]  
以罕用字为姓的:闫、仅、苻、钟。 =Z#tZ{"  
\_x)E]D  
大家看了这些有趣的稀姓时,不妨当它是读谱的“余兴”。我国每一姓氏,源远流长,且屡经变迁演化,如将所有姓氏的源流加以考据,逐一写出,这有待专家学者们了。因此,我只好告罪。 b@1QE  
42z9N\ f  
links: http://wylib.jiangmen.gd.cn/jmhq/list.asp?id=4776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6-05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6-0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离线余大俊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6-09
宗亲对于我国姓氏的起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讨,这是宝贵的资料,应好好分享.
余大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