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59阅读
  • 29回复

余子俊——又一个西南铁改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2-05-11
余子俊(1429年-1489年),字士英,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眉州青神县人。进士出身,明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 Gy["_;+xU  
V[WZ#u-p  
[编辑] 生平 z)*{bz]  
景泰二年(1451年),登进士,授户部主事,之后晋升户部员外郎,在任十年,以廉洁能干着称。之后出任为西安府知府,遇饥荒,发十万石粮赈灾。成化初年,经林聪举荐,为陕西右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六年转左布政使,调任浙江布政使。半年后,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当时巡抚王锐修建城堡城墙为长远之计,后工程未开始就被罢免。余子俊上疏请求补建,而尚书白圭则以陜民困乏,奏请缓役。随后蒙古寇乱发生,余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退[1]。 p%bMfi*T  
};9/J3]m  
当时,边寇入侵河套地区,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无功。成化八年,朱子俊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成化十年,因母老乞归,慰留不许[2]。成化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后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缘故宽宥,陈钺于是屡次诬陷余子俊,恰逢其母丧丁忧,被免[3]。 "X?Zw$gRud  
|)jR|8MAE  
除服后,拜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命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后因工部侍郎杜谦等弹劾浪费兵饷,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次年,再召为兵部尚书,仍加太子太保。弘治元年疏陈十事,之后因病去世。赠太保,谥肃敏[4]。 5'{QMnfB  
^zqQ8{oV  
其子余寰、曾孙余承勋、余承业均为进士出身[5]。 M!gu`@@}F  
Jk|DWZ  
[编辑] 参考文献 4C:dkaDq]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Ya<KMBi3  
明史/卷178http://zh.wikisource.org/wiki/明史/卷178 :TnU}i_/h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六年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陜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败之。” 1UrkDz?X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银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了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慰留不许。初,延绥镇治绥德州,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者悉新之。奏免岷、河、洮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 f::^zAV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于朝。子俊言不宜许,乃谕止之。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苗窃发,请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钺多方构子俊于直,会母忧归,得免。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B<@a&QBTg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采纳。未几,复出行边。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至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已,又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谥肃敏。子俊沈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寘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荫子,移以荫弟。” _m#TL60m  
^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78):“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寘,就武荫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承业,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 %.uN|o&n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2-05-17
姓名: 余子俊 r"5\\qf5*  
字号: 字士英,谥肃敏。 ]HG> Og  
年代: 一四二九 —— 一四八九明 xkaed  
介绍: 青神(今四川青神)人。景泰二年进士,成化中为兵部尚书。卒年六十一,谥肃敏。工书,王世贞国(明)朝名贤遗墨有其书迹。 %Si3LQf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2-05-18
余子俊(1429—1489) 〔明〕字士英,四川青神人,祥子。历兵部、户部尚书,善书法。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12-09-10
永乐大典四十卷灾异陈言议【余子俊。】 n yd'79~>G  
{E>(%vD  
千顷堂书目·卷十三 ^eqq|(<K  
t*!Q9GC_  
/57)y_ \  
余子俊余肃敏公奏议六卷 Q<Th*t   
q%}54E80  
千顷堂书目·卷三十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2-09-10 21:51重新编辑 ]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2-09-29
非常專業的討論,希望還是以理性討論為好!!!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余大俊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13-06-24
讨论嘛,重要的心平气和,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资料,大家拿出来,摆到桌面上来.象一群谦谦君子聊天.把过去的历史弄明白.
余大俊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13-07-14
余子俊 1#lH5|XQ  
KN:V:8:J  
r:Ok z  
%g7B*AX]  
1$nuh@-ys  
OP98sd&T  
【 字·         】士英 T5+ (Fz  
【 朝      代 】: 明朝 I6Oc`S!L  
【 国      籍 】: 中国    Wo,fHY  
【 籍      贯 】: 四川省青神县 iz:O]kI  
【 职      业 】: 官员 ,H5o/qNU`{  
【 出生年代 】: 1429 nT%<!/}!  
【 逝世年代 】: 1489 RO8]R2A  
m$A-'*'  
生平简介: &` weW  
   OYY_@'D  
余子俊(1429-1489),青神(今四川省青神县)人。字士英。明代官吏。 z{G@t0q  
(d}z>?L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后以荐擢右副都御使,巡抚延绥(指今延安市及绥德等陕北地区),亲自督建边墙城堡,东起清水营西止花写池。1476年(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改巡陕西,主于西安城西北开渠,经汉时故城以至渭河,称“余公渠”。又于泾阴(位西安市西北)凿山引水灌田千余顷。1484年(宪宗成化二十年)以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军务。他力主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于宣府与大同,时以灾害频仍,公私耗敝,为言官劾奏。宪宗末,官终兵部尚书。 LO;Z3Q>#0  
zHt}`>y&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13-07-14
*vc=>AEc  
, mEFp_a+  
余祥 s `HSTq2  
0L"CM?C  
f ZL%H0&  
#mlTN3   
!-b4@=f:  
目录人物简介史籍记载余祥墓表后裔名人直系亲属简介存疑待考 +N5#EpW  
EbSH)aR  
[Av#Z)R  
  余祥像 %^[45e  
vzJ69%E_  
中文名:
Cbm  
余祥
-QjdL9\[c7  
出生日期:
NLFs)6\  
1387年九月二十六日
95B w;U3E  
别名:
n={} ='  
邹祥
 \o !  
逝世日期:
T:o!H Xdj^  
1438年三月十六日
^@ s!"c  
国籍:
*%1:="W*|  
中国
%F-/|x1#Q  
职业:
*zeY<6  
明代官吏
(1JZuR<?c  
民族:
,OWdp<z  
蒙古
sj a;NL  
字:
S!.aBAW  
从吉
o/buU{)y  
出生地:
MK9?81xd  
四川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
vE/g{~[5  
;OQ-T+(T  
pC(AM=RY!  
"BjQs<]%sF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Le9r7O:  
S<Q8kW:  
seY0"ym&e  
余祥:字从吉,蒙古族,四川青神人,生于明洪武丁卯年(1387年)九月二十六日,卒于明正统戊午年(1438年)三月十六日,卒于北京。明永乐戊戌年(1418年)进士,同年授户部主事,仕户部郎中,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资政大夫。余永泰(赠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特赠资政大夫)次子,根六公余德成次孙,铁木健曾孙。余祥,妣朱氏,继妣张氏,共葬四川省眉山青神县西四十里之祥麟乡(又说名长泉乡)麒麟莹(又名西坝子),有碑记。 @dX0gHU[c  
*{W5QEa  
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g_;5"  
%#Wg>6  
"A__z|sQ  
余祥,青神人,先姓邹祥,任户部郎中,历官廉介,笃于故旧,其奔父丧时(1434年二月)负一箧。过眉,人饮以酒,己不饮,但于箧傍沥之地者三,主人讶之,曰:此吾友骸骨,吾负之归,欲葬其乡尔!其义如此,后以子子俊贵,赠都御史。(嘉靖《四川总志》卷十二)[1] RTA9CR)JP4  
余祥,青神人,任户部郎中,历官廉介,笃于故旧,奔父丧(1434年二月)负一箧。过眉,人饮以酒,即于箧傍沥地者三,主人讶之,曰:此吾友骸骨,吾负归欲葬其乡耳!其好义如此,后以子俊贵,赠都御史。(康熙庚戌年(1670年)重修版《四川总志》) [=e61Z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传) [rTV)JsTb  
邹祥,明永乐进士,官户部侍郎。 sC ]&Qr_  
余祥,字从吉,明永乐进士,官户部郎中。(《四川省青神县志》第三十一编·人物634页)[2] `]5XY8^kI  
#.9Xkn9S  
编辑本段余祥墓表 /qI80KVnN  
@pytHN8( $  
]*i>KR@G  
大明户部郎中,都察院右都御史,余祥,字从吉,合葬墓表: ZI}m~7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稽古典优礼大臣,而必亲其品秩,以追贲其先世者,重本源,昭恩敬也,尔赠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余永泰,乃本院右都御史余子俊之祖,善积厥躬发延于后,生子而贤,已锡封官之宠至孙而大,宜申进秩之荣,特赠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香灵不昧,永裕后昆。制曰:国家委任贤能必溯其本源而后褒及重闱者,所以劝忠于孝也,尔赠淑人卢氏乃都察院右都御史余子俊之祖母,行有以宜家德足以裕后昔因贤子,以锡封恩今有龕(字门内上一下日)孙宜颁殊宠兹特进赠为夫人,服此休嘉昌于彻系。 pe,c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五月十四日立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知制语经筵官`晚生万安撰。(余子俊及后裔著《青神余氏家谱》) ]-x#zp;=  
aE,x>I 7 D  
编辑本段后裔名人 d_5h6C z4  
B|,6m 3.  
J8b]*2D  
1.《明史》中记载:余子俊(余祥长子),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T7W+K7kbI  
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参政,岁馀擢右布政使。六年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VwC, +B  
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於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後与朱永、许宁击败之。 =<e#  2  
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银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 'HqAm$V+  
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裏,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裏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於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慰留不许。 Oi7=z?+j  
初,延绥镇治绥德州,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於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馀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者悉新之。奏免岷、河、洮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 3c9[FZ@ya  
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於朝。子俊言不宜许,乃谕止之。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苗窃发,请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钺多方构子俊於直,会母忧归,得免。 ]a:kP,  
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於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ol[{1KT{  
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采纳。未几,复出行边。 CZa9hsM  
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馀裏,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至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 g{D&|qWj  
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已,又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諡肃敏。 D8dTw{C  
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寘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廕子,移以廕弟。(《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传) 6*LU+U=`  
2.余寰、余寘,据《明史》记载:子寰(余寰,字奠宇,余祥次子余子伟之子,余子俊侄子,明弘治进士,官户部员外郎、赠奉政大夫,1460年七月十六日—1506年十二月二十日),1486年举人,1487年举进士,同年授户部主事,终户部员外郎。寘(余寘,余祥长子余子俊之子,字奠邦,别号青野翁,1459年四月十四日—1517年二月十二),1480年举人,就武廕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余承勋,实为余祥曾孙)、承业(余承业,余祥曾孙,-1574年七月二十一日),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传、按《青神余氏家谱》补充记事时间。) '<}7bw}+c  
3.余承恩(余承恩,余祥曾孙,1491年八月十五日—1543年十一月十六日):字懋忠,号鹤池,1516年举人,明嘉靖进士。官至永宁参将,著《鹤池诗集》8卷。另据家谱记载(已换算成公元纪年):1518年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1525年,余承恩擢湖广都署都指挥佥事;1528年,余承恩擢四川都司长;1532年,余承恩擢叠茂营游击将;1536年,余承恩擢参军并加提督叙泸及贵州迤西等处地方职衔;(《青神历史人物》、《青神余氏家谱》) Tbwq_3f K  
4.余承业(余承业,余祥曾孙,字懋绩,号草池,余寰三子,1500年七月十五日—1574年七月二十一日):据家谱记载(已换算成公元纪年),1516年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1518年授刑部主事,1523年余承业出为云南按查使司佥事。1543年十一月余承恩卒,余承业服阕如京上疏论余子俊子余寘被谪之由,奏上蒙恩准荫一子锦衣指挥佥事。(《明史》、《青神历史人物》、《青神余氏家谱》) .xk<7^ZD  
5.余承勋(1493年二月十七日—1573年二月二十一日),男,字懋功,号方池,明朝青神人,余子俊之侄孙,余寰次子。明弘治年间中举人,1516年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官授翰林院编撰(1522年授),时人称之为“余翰林”。 2fLd/x~  
明嘉靖(1524年七月)时,余承勋因与其诗文好友杨慎(升庵)议大礼,不慎触怒朝廷,被杖击免职还家,寄居青神城南9公里之中岩寺读书著文。 43)9iDmJ8<  
余回青神后,感于县城北沿途10公里之鸿化堰渠已淤骞毁塌,农田饱受天旱之苦,便与两道州牧共议,发动一州两县之民众、修复鸿堰,致使青神县城南北20公里数千倾农田得以引水灌溉。 E8j9@BHU[r  
后,青神知县聘余修纂《青神县志》,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成书,共7卷。此书现已散失,仅淅江宁波天一阁尚收藏残本3卷。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余受马湖知府之聘,修纂《马湖府志》,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7卷。今宁波天一阁尚收藏刻本1部。 *K98z ?  
隆庆时(隆庆二年1568年),余承勋又复官,授太常寺卿,赠太中大夫、资治少尹。 fwnpmuJ  
余承勋一生除编修国史、方志外,所著诗文甚多,现存遗著有:《青神考》、《南安考》、《眉山苏氏祀田记》、《游峨眉集序》、《井研四李祠记》、《西眉郡县志》10卷等文集。((《四川省青神县志》第三十一编·人物617页。原文生卒年不详,据《青神余氏家谱》补。) Z8#I  
6.以下记载按余德成(根六公)为一世祖,余永泰为二世祖,余祥为三世祖记载般辈。四世余子伟(余祥次子),进士,户部郎中,光禄大夫(此段暂见于《青神历史人物》,又据《青神余氏家谱》记载:余子伟,户部主事,晋员外郎,赠光禄大夫);七世余茹(字希贤,六世余承勋第四子)明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进士,文林郎(此段“进士、文林郎”暂见于《青神历史人物》);1555年,七世余芬(字毓香,号霁华,六世余承勋第五子)、八世余骏发(字直道,七世余荫长子)叔侄同时中举人;八世余政发(字展道,七世余荩长子。余荩是六世余承恩第三子,字良弼,太常寺典簿)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1568年中进士,八世余验发(字咏道,七世余芬次子)1576年中举人;八世余骥发(字循道,七世余芬长子)1564年中举人。其余贡生、八世以后举人和进士,略。(《青神历史人物》、《青神余氏家谱》) GHlra^  
D4vmBVT  
编辑本段直系亲属简介 $Us@fJr  
M$?6 '  
7E5Dz7  
余德成(庚六公):铁木健第六子,号乐真翁,元末明初(庚子年1360年-己酉年1369年间)入蜀定居四川青神县长泉乡,生于元朝元仁宗皇庆元年壬子年(1312年)八月十三日,卒于明洪武21年戊辰年(1388年)二月十二日。(注:德成公生年存疑待考,疑为1336年左右,此处照录原谱记载。) ?% X9XH/!  
余永泰:余德成子,生于元至正丁亥年(1347年)三月十四日,卒于明宣德甲寅年(1434年)二月十一日。(注:因其父德成公生年存疑,余永泰生年存疑待考,疑为1360年左右,此处照录原谱记载。)永泰公行事不传。 VoyH:  
余祯:余永泰长子,字从实,生干明洪武乙丑年(1385年)三月二十九日,卒于明正统已未年(1439年)十月十三。 6C0_. =7#  
余祥:余永泰次子,字从吉。 i]-gO  
余福:余永泰三子,字从善,生于明洪武已巳年(1389年)二月初十,卒于明正统庚申年(1440年)三月初九日。 0V#t ;`Q3  
余祜:余永泰四子,字从皞,生于明洪武辛未年(1391年)七月初七,卒于明正统庚申年(1440年)二月二十二日。 4d 3Znpf  
余子良:余祯长子,字士美,生卒年失考。 LA?\~rh!  
余子修:余祜之子,字士醇,生于明宣德丙午年(1[1]426年)正月初四,卒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二月初一。 ^'fKey`  
余子俊:余祥长子,字士英,生于明宣德戊申年(1428年)五月十一日,卒于明弘治已酉年(1489年)二月十四日。余子俊,青神(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人,明景泰庚午年(1450年)举人,明景泰辛未年(1451年)进士。卒年,“御赐祭葬,谥肃敏”,从初逝至五七,帝遣礼部侍郎倪岳临祭,七七遣礼部侍郎张悦临祭至四月十五日,遣礼部尚书耿裕临祭,特赠太保予谥肃敏。庚戌(弘治庚戌年(1490年))五月奠子俊公于去麒麟茔(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麒麟乡,古名长泉乡,麒麟莹又名西坝子)。 <ut DZ#k  
余子伟:余祥次子,字士奇,生于明正统戊午年(1438年)八月初三日,遗腹子,世系表记载卒于明成化癸已年(1473年)十月十一日,纪年详述记载卒于明成化丙申年(1476年)十月十八日。(明成化丙申年,子俊移抚陕西,是年十月十八日四世祖子伟公卒,丁酉子俊公调任兵部尚书。余子俊是明成化十三年丁酉年1477年调任兵部尚书。) w&"w"  
余妙淑,余祥之女,生卒年失考,嫁冯姓。 @."o:K  
iW}l[g8sw!  
编辑本段存疑待考 :2pBv#\"qk  
7Hl_[n|  
>NRz*h#  
余祥在嘉靖《四川总志》卷十二中记载曾化名邹祥取得进士,查各方史料,邹祥有记载者与余祥同是青城县人,同是明永乐十六年戊戌科(1418年)进士,不同处邹祥是户部侍郎,余祥是户部郎中。《四川省青神县志》分别记载之。 :#[_Osmf(  
另据余子俊(序)及后裔编修的《青神余氏家谱》记载,余祥乃蒙古乞颜部奇渥温·孛儿只斤氏后人铁木健第六子余德成次孙。以蒙古皇族身份(虽已改姓余)参加官方考试出仕,且四川同宗余氏皆有知晓,万一被查证恐有不便,因此化名邹祥参加各级官方考试也是理所当然。《青神余氏家谱》无化名邹祥记载,或许是志谱时五服已过,没有再隐藏身份的必要了。 HQ3`:l  
嘉靖《四川总志》编修者之一的杨慎(杨升庵),本是余祥曾孙余承勋妻兄、诗友、四川同乡、朝中同僚,同是因为大礼议事件被杖击免职还家,对余祥身份应该比较熟悉。[3] _`_IUuj$E  
ix9HSa{d  
n<:d%&^n  
参考资料
  • z g7l>9Sc  
    1.[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051886.htm#ref_[1]_7198904]  [/url]刘大谟、杨慎、王玉垒等纂修.《[嘉靖]四川总志》(八十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根据明嘉靖1541年刻本影印),1986年:卷十二,240页.
  • vA;F]epr!  
    2.[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051886.htm#ref_[2]_7198904]  [/url]四川省青神县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青神县志》.四川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617页,634页.
  • `8(h,aj;  
    3.[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051886.htm#ref_[3]_7198904]  [/url]余子俊及后裔.《青神余氏家谱》.四川省青神县:青神县麒麟乡家谱印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余氏家谱第19,20,21页.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13-07-14
|+$%kJR=  
<94_@3  
d(:3   
    余子俊,1429-1489年,字士英,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明代官吏。 45&8weXO:'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后以荐擢右副都御使,巡抚延绥(指今延安市及绥德等陕北地区),亲自督建边墙城堡,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麻镇),西止花马池(宁夏盐池县),全长一千七百七十里。1476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改巡陕西,主于西安城西北开渠,经汉时故城以至渭河,称“余公渠”。又于泾阳县(西安市北)凿山引水灌田千余顷。1484年(宪宗成化二十年)以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军务。他力主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于宣府与大同,时以灾害频仍,公私耗敝,为言官劾奏。宪宗末,官终兵部尚书。下图是余子俊主持修建的明长城示意图。 j|tC@0A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传
作者:张廷玉等
2Dd|~{%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筹划,安排;区分,划分)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wZh:F !  
    《雍正·应城县志》载:“余子俊,字士英,本邑世族”,于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本邑出生”,后随外出做官的父亲徙四川青神籍”。应城县属于湖北省孝感市 ?m c%.Bt  
    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六年(1470)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K? qgM  
    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败之。 r ]>\~&?^F  
    征讨鞑靼:明朝,把退据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权及其治下的蒙古族称为鞑靼。明朝自宣德年后,已经退居荒漠的蒙古贵族势力日渐坐大,蒙古贵族军经常越过黄河骚扰山陕乃至河北地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竟发生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英宗皇帝朱祁镇在亲征中被蒙古瓦剌军俘虏。以后二十多年内,蒙古人大批进入河套地区,长期扎驻,给明朝北部边防造成巨大威胁。成化六年(1470)三月二十三日,宪宗命抚宁候朱永统兵征讨鞑靼。七月,鞑靼数万人自双山堡分五路入寇,朱永等击却之,鞑靼弃辎重而逃。成化七年三月,朱永、王越分兵五道,在怀远堡、威武堡再败鞑靼。朱永、王越等上言建议发大兵搜套,以为长久之计。兵部以马瘦饷缺,命诸将分兵守御,以图万全。成化六年(1470),巡抚延绥等处左副都御史王锐上言边事:一、增兵以守地方,宜于榆林添设三卫,镇羌(今陕西神木)、安边(今甘肃环县西北)二营各设一卫,增兵马防守。二、设险以备边患,榆林一带营堡之空隙之地宜筑为边墙以为拒守,虽暂劳人力但得以永为边备。三、团堡以为民生,于居民所聚之处筑为寨堡,务必坚厚,则寇无从剽掠。宪宗说,添筑城堡正系守边急务,令镇守等官参酌举行,务其成功。1471年,因兵部尚书白圭推荐,任原浙江布政使余子俊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子俊请筑边墙,兵部奏请暂缓。延绥本治吴堡,子俊移镇榆林,加强防御。下图是明朝瓦剌、鞑靼位置图。 Vpp;\  
%c)[ kAU!  
    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银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 vKoP|z=m  
    刍茭:chú jiāo,干草。牛马的饲料。 V\K<$?oUb  
    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慰留不许。下图是横贯榆林市境的余子俊主持修筑的明长城遗址。 iK{T^vvk  
h.K(P+h  
Q:6VYONN  
    红盐池捣巢功:成化八年(1472)正月,兵部尚书白圭上言欲以十万兵马大举征讨,宪宗允行。十一月,明大军屯住延绥。成化九年正月,刘聚、王越等败鞑靼于漫天岭。七月,巡抚延绥余子俊等败鞑靼于榆林涧。王越侦知鞑靼的们都尔、博勒呼、释嘉策凌三个部落联兵深入数千里,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安定(今甘肃定西)抢掠,即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将兵万余分左右哨由榆林出境,昼夜兼行二百三十余里,于九月十二日进兵鞑靼老巢红盐池,前后夹击,焚其庐帐,大胜而归。及鞑靼大部掠抢回来,其家属、畜产、庐帐均已荡尽。彼此,鞑靼北徙,延绥得数年之安。下图是定边县三山堡城,据清《定边县志》记载:“三山堡城:明成化九年巡抚余子俊建。” F~U!1)  
vw<K}z  
    初,延绥镇治绥德州(绥德县)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下图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石峡,亦名“雄石峡”,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处长城口上,红山脚下。明成化八年(1472)副都御史余子俊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西下,夕阳东照,红日映石,故名“红石峡”。 c-j_INGm  
!MQ N  H  
    下图是榆林老城区一角和榆林明城墙。 ) gR=<oa  
A<YsfDa_d  
u}6v?!  
    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yù)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渭河)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pǐ,倒塌,毁坏)者悉新之。奏免岷(甘肃岷县)(甘肃临夏市)(甘肃临潭县)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下图是明清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通济渠,此渠是陕西巡抚项忠与西安知府余子俊为解决西安西城区供水与东城壕的水源而开凿。 M,:Bl}  
cy~oPj]j  
   下图是西安、泾阳、岷、河、洮几个地方的方位图。 kpob b  
'~-IV0v9  
    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于朝。子俊言不宜许,乃谕止之。 ^&c$[~W  
    卜剌浪索地《明史·列传第二百三·云南土司三》载:成化七年,缅甸宣慰称贡章、孟养旧为所辖,欲复得之。帝命往勘,贡章系木邦、陇川分治,孟养系思洪发所掌,非缅境,乃令云南守臣传饬诸部。而缅甸以所求地乃前朝所许,贡章乃朝贡必由之途,乞与之。又乞以金齿军余李让为冠带把事,以备任使。兵部尚书余子俊等以思洪发不闻有过,岂可夺其地,李让中国人,而与为把事,亦非体,宜勿许。帝命兵部谕其使,孟养、贡章是尔朝贡所由,当饬边臣往谕思洪发,以通道往来,不得阻遏,余勿多望。 e&X>F"z2  
    军余:未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 igDyp0t  
    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遵义市,当时隶属四川)苗窃发(暗中发动),请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钺多方构子俊于直,会母忧归,得免。 zREJ#r  
    汪直:明朝成化年间的宦官,因帮助明宪宗最宠爱的万贵妃取得了朝廷大权,因此得到明宪宗的宠信而领西厂,兼职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并与万贵妃垄断朝纲。 lUh*?l  
    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nǜ,损伤,挫败)边人益思子俊功。下图是山西杀虎口明长城。 |#5 e|z5(  
WO%h"'iJ  
    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1484)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采纳。未几,复出行边。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连续,频频)不登(歉收),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至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责备,谴责)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朝廷,朝中,也指朝廷官员)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公允而不偏于感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shū,豆的总称)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 ,9/5T:2  
    四海冶:又名北口子,明长城重要关隘,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境内。下图是延庆县长城。 <lFY7' aY  
RLKj u;u  
    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朱祐樘)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1488)疏陈十事,已,又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削,古代用来书写的刀)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所请获准)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谥肃敏。 Mz|L-62  
    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宏伟的谋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撰写)(草稿)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买好,讨好)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yuàn dú,怨恨诽谤)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寘(zhì,安排,放置)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荫子,移以荫弟。 3;BvnD7  
    公移:旧时行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O@"\_}  
    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寘,就武荫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承业,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
}V^e7d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mJkqbVol  
nu 7lh6o=  
U?6yke  
QeK{MF  
0
喜欢
RO(iHR3cA  
 tJ1-DoU  
fv5C!> t  
阅读(410) 评论 (5)    收藏(0) 转载(0)     喜欢 打印举报 !Ud:?U  
已投稿到: 9i[4"&K  
排行榜 圈子(精)
4zX=3iBt  
:Fo4O'UC  
\L %q[  
前一篇:第四届成都双年展:叙事中国 'oCm.~;_  
后一篇:成都欢乐谷:激情体验
@bY?$fj_u  
iW;}%$lVX  
l JlZHO  
>6k}HrS1V  
`i9N )3 X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Pu-p7:99;'  
[发评论]
  • au,jAk  
    #n=A)#'my  
    西山山人2009-08-05 09:31:53 [举报]拜读博文,了解一段历史。 =?HzNA$yh  
  • zuk"  
    G l_\Vy  
    新浪网友2009-08-07 09:38:27 [举报]眉山人还修过这么长的长城唆?! "/Om}*VhD  
  • I/Sv"X6E  
    >6OCKl  
    通灵●秀英2009-08-08 00:31:54 [举报]拜读,长见识了! <nj IXa{  
  • /%62X{=>;  
    /X@7ju;   
    李纪元2011-10-21 15:39:10 [举报]拜读 XIqv {w  
  • +d@v AxP  
    lr`?yn1D(  
    新浪网友2012-11-22 21:57:52 [举报]博主,你据《雍正·应城县志》载:“余子俊,字士英,本邑世族”,于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本邑出生”,后随外出做官的父亲徙四川青神籍”。应城县属于湖北省孝感市。认为余是今眉山市青神县人就主观了。余应该是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人。余的墓园遗址现为青州中学。还有石狮子一只,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y>[+Qb*  
BO8%:/37[4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远威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13-07-21
欢迎大家对余子俊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要根据丰富的史料来做研究才好,宗亲廣德堂余成上页所发的资料比较全面,先剔除铁改余的部分来看,避开首要冲突,弄清真相才是我们的目的。 {<V|Gr  
青神、应城一说在此不再另论,应城之说以后再也休提。 a0v1LT6  
据《明史 余子俊》最末段所记,余子俊子、孙名字多有颠倒,和明代史料不符,和夹江县出土文物不符,甚至和余子俊同朝为官之人的记载均不符。因此张廷玉所修明史中关于余子俊的部分记载不能为史证也。 )~o`QM+  
各方史料显示,余子俊的官迹、生平没有多大偏疑,唯一矛盾点是在其祖源上面。余子俊父余祥、余祥父余永泰,这三代链条是可证的,因有追赐奉政大夫等的诏书存世。但是余永泰之父余德成、号乐真翁,目前可见的记载仅为青神谱所述,以及其他由青神谱蔓延而出的现代文献。 -B++V  
经我所查,有《明代进士登科録》均有进士家状记载,至少记录到曾祖一代,也就是说《景泰二年进士登科録》进士家状里面,必定有余子俊之曾祖名讳记载。此书现藏于天一阁,前几年有刊印发行。 U=*q;$L#  
不知论坛是否有人藏有此书,或者有办法查阅,《登科録》信息必定对研究余子俊祖源的来龙去脉大有裨益。倘若不是余德成(乐真翁),则对青神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始迁祖只能待考;倘若确实和青神谱记载一样,则青神谱记述多为真实,确为明初一脉传承而下。至于为什么余子俊不公开身份,我想可能性太多,这是后话。 J,2v~Dq  
很高兴能和宗亲washington、 余策忠、余季乐 一并探讨这个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