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51阅读
  • 15回复

关于伯牙姓余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yzszh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7-24
据萍乡余氏族谱记载,伯牙乃我始祖由余公位下第八代孙,这是有年代可考,有世系可考,有配氏可考,有子孙可考,有葬考的,不会有错的。 hZ.Z3`v70  
[attachment=1032] fl\ly `_  
[attachment=1033] WL'P)lI5  
[attachment=1034]  
2条评分
washington 金钱 +5 谢谢新证! 2008-07-24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宝贵资料! 2008-07-24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7-25
高山流水会知音,形音义的转化只是依据,你找到了证据!这方面的证据网上不多
[ 此贴被washington在2008-07-25 00:12重新编辑 ]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7-25
我们族谱中也有伯牙,不过不是由余的后代,由余是其十二世孙,究竟是不是俞伯牙,现在说不清,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yyzszh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7-25
据《中国姓氏寻根游》2OO2年12月版,第365页,第56姓钟姓篇记载。“北宋时为纪念楚国乐师余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古琴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乘1路、2路电车均可到,门票5元,编此书时,此景点正在修缮中,不日即将开放”。此时可能开放多年了,这也是伯牙姓余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7-25
太棒了!顶你,加油。大家有这方面资料的话也不妨添加进来
离线871001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7-25
辛苦了啊·好东西啊啊
乜許莪吥是王孓,
但莪會給伱厷紸般哋圉湢。
                    尐魚
离线yyzszh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7-25
伯牙摔琴谢知音 $T`<Qq-r  
  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余名瑞,字伯牙,晋国人,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游览山水,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伯牙思想楚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揖,以便医药”。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 +H9>A0JF  
     C!R1})_^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 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 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末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 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 更深,登舟劫我财物”。叫左右:“与我上崖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 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盗之流,乃憔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 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 不要罗唣,走近舱门,回嗔作喜的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 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鬃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 得:‘……留得贤名万古扬’”。 mFSw@CC  
+> WM[o^I  
  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 登舟细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 憔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 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裩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躧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 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余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接的布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称, 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 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 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 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 B';6r4I-  
rN%F) q#  
   ,daKC  
qR8u$2}NY  
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Ma\Gb+>  
]\xy\\b/`  
何为七不弹? h?f>X"*|(  
UH"#2< |b  
  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O]]N;>72"  
h[?O+Z^  
何为八绝?总之: =e}H'5?!  
!TP@- X;  
  清奇幽雅,悲壮悠长。 3"kd jOB  
h@@nR(<i  
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 一试”。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 ‘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 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钟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余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借此攀话,休嫌简亵”。子期称:“不敢”。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 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 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一会。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 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 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为嫌, 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爇名香,就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子 期让伯牙上坐,伯牙从其言。换了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 c(/VYMJZ&  
L3p`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R@*O!bD  
,j?.4{rHJ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 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 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 ‘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伯牙道: “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 日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叫童子:“分付记室将钟贤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 簿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 帖,双手棒定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 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到船头,各各洒泪而别。 ZKz,|+X0G  
W>=o*{(YO  
  不题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余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之人。又行了几日,舍舟登岸。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不在话下。 Pa^A$fy\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想着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下 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分付水手, 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 白昼。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来,又值良夜。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会,想道:“我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 多。我今日所驾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命童子取琴桌安放船头,焚 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岁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丧,必是母亡。 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也。来日天明,我亲上崖探望”。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舱就寝。 )%X;^(zKM  
  伯牙一 夜不睡,真个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傥吾弟居丧,可为赙礼”。端跳登崖, 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子禀道:“老爷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 往集贤村去?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儿退立于后。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举藤 杖,右手携竹篮,徐步而来。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道:“请问两头 路,那一条路,往集贤村去的”?老者道:“那两头路,就是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东去十 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个集贤村”?伯牙默默无言,暗想道:“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 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伯牙却才沈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伯牙道:“便 是”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 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他住处了”。伯牙道:“学生要往钟家庄去”。老者闻“钟家庄”三字,一双昏花 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钟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却是为何”?老者道:“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伯牙道:“要访子 期”。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钟徽,乃吾儿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余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 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 倒,昏绝于地。钟公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谁”?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余伯牙老爷”。钟公道:“元来是吾儿好友”。扶起伯牙苏醒。伯牙坐于 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信,岂知已为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了”!钟公拭泪相劝。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钟公 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意。伯牙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柩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钟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于卧 榻之前。亡儿遗语嘱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余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适才 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钟徽之冢。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往坟前烧化,何期与先生相遇”!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就坟前一 拜”。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钟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 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 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下宫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钟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钟公道:“老夫愿闻”。伯牙诵云:“亿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bpkwn<7-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 Dl&GJ`&:p  
jDRe)bo4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ZL< MC~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U$8TT8+-  
QR> Y%4 ;h  
  钟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钟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问他怎 的”?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不敢随老伯登堂了。随身带得有黄金二镒,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祭田,为令郎春秋扫墓之费。待下官回本朝时,上表 告归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舍,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说罢,命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与 钟公,哭拜于地。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WV"jH9"[  
Vh<A2u3&  
  题作《伯牙摔琴谢知音》。后人有诗赞云: .9|u QEL  
33~qgK1>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O}#yijU3e  
q6wr=OWD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今人说破琴       }'=h 4yI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7-26
查过一些资料,伯牙属于俞姓,名瑞,是楚国公族,应该与余氏并非一支,他也是春秋时代的人,而由余也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南辕北辙,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7-26
我觉得余俞同宗不能光从俞伯牙着手。我总是觉得汉语的形音义转化是一个思路,只是现在手头上的资料太少 (zmNa}-  
俞姓和喻姓也是相连的,我曾给一个家在湖北荆州的喻子豪的小朋友写过一首藏头诗: 0IFlEe[>#  
;>C9@S+  
喻猛品高守苍梧 *')Q {8`  
子才博学质直抒 &GU@8  
豪气将军有培伦 V{FE[v_  
荆州云起楚云舒 !Y|8z\ Q  
w~{| S7/  
喻姓 C{)HlOW  
开放分类: 民俗、历史、百家姓、姓氏文化 enPLaiJ'|q  
-+' #*V  
一、姓氏源流 k}-]W@UCa?  
    喻(Yù)姓源出有三: vi<X3G6Xh  
    1、出自俞姓,为远古黄帝时代医官俞柎,被赐姓喻氏。据《姓苑》载,远古黄帝时,有个医官叫俞柎,他就是喻姓的祖先,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到南宋建炎(1127-1130)时,俞姓的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佯佯知喻,就将喻姓赐给他,他的子孙就相传姓喻,称为喻氏。 1N>6rN  
    2、喻姓源于谕姓,为春秋时郑国贵族的的代。《通志略·氏族略·五》载:“今喻氏多作谕氏”。谕姓改为喻姓始于西汉,始祖为苍梧太守谕猛,以谕定与喻字形相近,读音也往入混淆难分,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指繁体),遂改为喻姓,谕猛的后代,在汉代并未全部改为喻姓,直到东晋,还有谕归,作过曲气阜令,他也是谕猛的后代。到谕归改为喻归之后,世上再也没有谕姓了。 AX8gij  
    3、出自芈姓,源自俞豆氏与喻姓合并为一。《通志·氏族略》载:俞豆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豆亭,因氏焉”。俞豆氏已与喻姓合并为一,称为喻氏。 q`cEA<~S  
    得姓始祖:俞柎。据《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医官俞柎,当为俞姓之始。”俞柎,黄帝臣,善医术。据《淮南子》、《韩诗外传》、《说苑》等书中均有其事迹记载,或作“俞跗”、“逾跗”、“臾跗”。《说苑》云:“俞逾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称为俞氏。到了南宋建炎时,俞姓的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佯佯知喻,就将喻姓赐给他,他的子孙就相传姓喻,形成了些支喻氏。故喻氏后人奉俞柎为喻姓的得姓始祖。 {f&NStiB  
二、迁徙分布 ~~ U<  
    (缺)喻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是郑国贵族的后裔。发展和演变:东汉时期,苍梧太守谕猛改“谕”为“喻”姓。到了,东晋时期,喻猛的后裔谕归,也改姓“喻”姓,从此,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谕姓,到了晋代,全都改成了“喻”姓。据《姓苑》载,南宋建炎进士俞樗,就是俞柎的十六世孙。博学多才,又有误解人之目,皇帝因而赐为喻。谓其晓喻一切。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在宋朝时候,宋朝人俞樗,进士出身,多才多艺,是梁俞药的后代。被皇帝赐姓为喻。现在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安徽等地。喻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河东(秦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江夏(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南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喻姓世称河东望,江夏望,南昌望。 aN:HG)$@  
三、历史名人 wInY7u Bd!  
    谕  猛,字骄孙,后汉人,为薛令,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 m**0rpA  
    喻  合:字匡孙,好学不慕荣宠,隐居庐山北阜,布衣蔬食三十余年,晋武帝征召入相,不起。 tSI& "-   
    喻  药:南朝梁时,梁武帝重用士族,赐安州刺史俞药为喻姓,这是喻姓的开始。喻药本为南昌人,后迁徙到严州(今浙江省建德东北)。喻药的第十六世孙喻樗为南宋著名学者,被皇帝赐姓为喻。 c]e`m6  
    喻  凫:字坦之,号均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进士,乌程令,曾与唐代名诗人李商隐、方干、无可等唱和,有诗集一卷传世。 E!dz/.  
    喻  皓,北宋初建筑家,浙东人,特别擅长建塔。他在负责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就在建塔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在建造杭州梵天寺塔时,他又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他所著的《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现已佚。  V+peO  
    喻  樗:字子才,号湍石。南宋时,为人性直好议论,赵鼎与语奇之,荐授秘书省正字。以下主和议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致仕。秦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著称。喻樗善识鉴,尝言沈晦、张九成进士当第一,后果然。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玉泉语录》。 +{5JDyh0  
    喻  侃:字伯经。婺州义乌香山(今义乌东河乡)人。义乌著名文人喻良弼之侄。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勤政,然仕途坎坷。致仕后,闭门著书立说,著述颇丰。喻侃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泽厚绵长。自喻良倚、喻良能兄弟同科登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上第后的六十年间,一门六进士,成为南宋时期喻氏家族引以自豪的荣耀。 Hde]DK,d  
    喻  时:明代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传。 Q^*G`&w,  
    喻  昌:字嘉言,清朝新建人。读书研究医术,于清朝初年成为名医。治疗多奇中。在研究《伤寒论》方面有许多新发现,著成《尚论篇》,又著有《医门法律》,根据治病的实例写成《寓意草》,这三部书合称《喻代医书三种》,为中医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时年80岁,预知死期,坐论而逝。 \m(ymp<c`  
    喻汝砺,字迪儒,号三嵎,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直秘阁学士,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号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等。 }A^ 1q5  
    喻惠洪:一名德洪,字觉范。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俗姓喻(一作姓彭)。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年)才获释回籍。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wy,Jw3  
    喻茂坚:明代官吏。重庆市荣昌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南京铜陵知县。数年后调任浙江临海知县,力革溺死女婴之陋习。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福建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巡抚陕西,平定总兵李隆之乱。嘉靖二年(1523年),巡抚河南、直隶时,严惩贪官污吏,有政绩。历任山西布政使、郧阳巡抚、应天巡抚等职,其间参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任淮阳总督负责漕运期间,节省修漕经费白银10万余两,代纳庐、凤、淮、扬4府百姓水荒积欠钱银18万两,升任南京刑部侍郎。后秉公查处楚世子英耀杀父一案,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升任刑部尚书。因上疏营救谏官夏言,弹劾奸相严嵩,触怒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冬辞官还乡。还乡后倡议并主建荣昌乐雅书院。在刑部任内曾主持编纂《问刑条例》。 <Gn8B^~$  
    喻宜萱:当代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江西省萍乡人。20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国立音专和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音乐,以后赴法、英、瑞士、意大利等国家考察音乐教育,在纽约、费城、旧金山、佛罗里达和巴黎、伦敦举行过数十场独唱音乐会。建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声乐教授和声乐系主任兼副院长,同时继续从事演唱活动。嗓音饱满宏亮,气息控制稳坚,运用自如,音质柔润,色彩浓郁,富于抒情戏剧性;演唱风格朴素醇厚,热情奔放。曾两次应邀担任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除选编、译配多种声乐教材,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一书外,还撰写有二十余篇论文。 's$A+8;L  
四、郡望堂号 }5fU7&jA;3  
    1、郡望 J ZVr&KZN  
    喻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主要郡望有: f %bc64N(  
    苍梧郡:汉置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境本兼有湘粤各一部。南朝时仅辖今梧州一带。隋唐苍梧郡即封州(隋)、梧州(唐)。 +L^A:}L(  
    南昌郡: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s9Y(>  
    江夏郡:汉高帝置。辖境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治所现在湖北省云梦县,此支喻氏为谕猛之后。 ML=hKwCA  
    严陵郡:唐严州治今桐庐西北,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严陵郡。宋以睦州为严州,治建德(在今浙江省建德市东北)。明清为严州府。民国建德县治在旧府治。1958年西迁今治。此支喻姓为俞药之喻。 @m+pr\h(  
    钱塘郡: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隋移今浙江省杭州市,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Sc$R0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D< nlb-  
    2、堂号 K!IF?iell  
    遗仁堂:出自汉代喻猛的传说。喻猛,字骄孙,和帝时为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皇家褒奖,百姓爱戴。被人称为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后来喻氏家人就以“遗仁”为堂号来怀念此人。 IUh5r(d 68  
    此外,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占堂”、“敦伦堂”、“萃涣堂”、“笃本堂”、“雍睦堂”、“念先堂”、“会友堂”等。 >uBV  
============================================================ Fpj6Atk  
【喻姓宗祠通用对联】 8\qCj.>S  
〖喻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c8k6(#\  
源自谕氏; ~pd1 )  
望出南昌。 3b g4#c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J&/2Wz  
    全联典指喻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z:ru68  
苍梧重望; %!ER@&1f&  
庐阜高贤。 %468s7Q[Mi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 Wg^l '  
    上联典指汉·喻猛,官苍梧太守,有政声。下联典指晋·喻合,隐居庐山北阜,武帝屡征而不起。 *f0.=?  
真义声远; 5oT2)yz  
扪膝品高。 -CU7u=*b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e\d5SKY  
    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奔走伸冤,人赞之曰:“子真义也!”下联典指宋喻汝砺,扪膝言不能为贼所屈,挂冠而去,人称“扪膝先生”。 N1s $3Ul  
源起建德; r'9=k x  
系承俞樗。 U>L=.\\|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Lilk8|?#W  
    全联联典指南宋俞樗,建德人。五代后梁俞药之后,以其博学多才,又有识人之目,皇上赐姓“喻”,谓其无所不知也。 EMW4<na[  
为师伸讼; k@t,[  
有女择婿。 (1elF)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q*RaX 4V  
    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伸冤。下联典指宋喻樗有二女,富家子来请婚,皆不许,后果得佳婿。 Ghgv RR$  
----------------------------------------------------------------- F'5d\v  
〖喻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W &0@&U  
十载寻父母; od5w9E.  
七岁善诗书。 3ciVjH>i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i3kI2\bd/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喻德昭,临川人。洪武初,父母徙凤阳。时德昭六岁。年十四,诣凤阳寻父母,辗转十年,得见父于汉中屯所,而母已殁,乃扶父归。下联典指晴代优贡生喻宗仑,字东白,号桐乡,江西新城人。七岁能诗,稍长善擘窠书,尤精小楷,兼善八分。 %\{?(baOA  
----------------------------------------------------------------- eZ.0,A*1B1  
〖喻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0ZKHR(}e  
服官进忠义之传; FUqhSW  
扪膝鸣气节之高。 ?9r,Y;,H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b ]y 0"  
    上联典指南宋义乌人喻良能,字叔奇,绍兴年间进士,历官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处州知州、朝请大夫。曾向朝中进献《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为赞赏,当即下令颁发全国。另著有《诸经讲议》、《香山集》、《家帚编》。下联典指北宋末仁寿人喻汝砺,字迪儒,官祠部员外郎。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宗、钦宗,册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为楚,不少官员前去祝贺,喻汝砺扪膝说:“不能向贼臣屈服!”于是辞官而去,人称“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 tCCi|*P G  
质直好议丞相宰; jQ\ MB  
挂冠扪膝员外郎。 /glnJ3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Ye#NPOI  
    上联典指宋代建炎进士喻樗,字子才,号湍石,其先南昌人,后徙严。为人质直议论,历官秘书省正字、太宗正丞、工部员外郎等。下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 OD/P*CQ_  
长笛临风作数弄; i!}nGJGg  
巨著入库计六宗。 CT:eV7<>s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xE-`Bb  
    上联典指唐代器乐家喻陟,字明仲,睦州人。妙于长笛,持节数郡。每出按行,至山水佳处,马上临风,辄作数弄。下联典指清代学者喻国人,这春山,彬州人。博览载籍,著书三十五种,入四库者有《周易辩正》、《河洛定议赞》等六种。 Q.E^9giC  
叔奇早为广德尉; nTy,Jml  
培伦追赠大将军。 NG W{Z~l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Cv(N5mA2  
    上联典指南宋绍兴进士喻良能,字叔奇,义乌人。历任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侍丞,出知处州。曾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又有《诸经讲议》等。下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1886-1911),字云经,四川内江人,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工科和药物化学。1908年加入同盟会。他多次试制炸弹,实行暗杀,并与黄复生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谋刺新任直录总督端方未成。次年,又与黄复生等潜入北京谋炸摄政王载沣,因未遂,逃往日本。1911年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被俘,英勇就义。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追赠为“大将军”。 ihY^~  
----------------------------------------------------------------- }~~^ZtJ\  
〖喻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uZ?CVluP  
扪滕长吟,先生不附和议; -%gd')@SfD  
持书伸讼,义土能白冤情。 Csm!\ I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Fl3r!a!P,  
    上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下联典指宋代富阳尉喻南疆勇于为陈亮明冤之事。 } 9s  
取义成仁,革命精神传后代; 3$yL+%i  
捐躯为国,高风亮节足千秋。 JG4*B|3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o9d$ 4s@/  
    全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 0HuRFl  
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 Z3~*R7G8>  
淮南奏捷,子才之致力居多。 dq/?&X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I9z  
-------------------------------------------------------------------------------- 0F'UFn>{  
【中国人民解放军喻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z n8ig/C  
    喻新华少将 24/~gft  
    喻新华(1909-1993),原名喻同金,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 fQ4$@  
组织农民武装,任自卫队长、村苏维埃主席、赤卫军排长。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H{zuIN/.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1师33团战士、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30军88师268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政治委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8师268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西路军向西突围时,268团团长牺牲,政委负伤,喻新华率领本团继续突围到星星峡。在星星峡,西路军余部400多人编成新兵营,喻新华任总支书记,1940年回到延安。 2Lgvy/uN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4师11旅32师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lG#&1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 rL3Vogw'e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ySc uT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6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t3JPxg]0k'  
    喻缦云少将 eW,Pn'  
    喻缦云(1903-1994),曾用名喻声、余缦云,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G_4P)G3H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总经理处会计,第6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军实科科长,红15军团供给部财政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EQO7:vb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经理处军实科科长,八路军总供给部军实处处长、财政处处长、营业处处长,军委总后勤部审计处处长,太岳军区后勤部部长,太岳军区副参谋长。 bA,D]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南线办事处副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副司令员。 B*N8:u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总后勤部物资计划部部长,总后勤部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Sh5o'D28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2F7R,rr  
-------------------------------------------------------------------------------- tRCd(Z,WY  
【中国人民解放军喻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z\BW5 y  
    喻林祥中将 '|R|7nQAj  
    喻林祥(1945.1-——),湖北省应城县人。1960年3月参加工作,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大专学历。 kk#d-! $[  
    曾任湖北省应城县郎君邮电局工人;入伍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军2师6团4连战士、排长,第2师宣传科新闻干事,陆军第1军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干事,陆军第1军政治部组织处处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第1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第2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副主任,武警北京市第1总队政治委员,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北京市第1总队政治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2000年10月任解放军新疆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2004年12月任解放军兰州军区政治委员。 A79SAheX#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fFJSY^  
    喻集禧少将 o\[nGf C&  
    喻集禧(1937.12-——),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丽江村人。平江一中毕业。1956年2月(一说1950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rD?o97  
    先后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航空预备学校、空军第二航校学习。历任空军某基地机务大队文化教员、书记员、副政治指导员、基地政治部组织科干事、青年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济南军区政治部任免干事、调配科副科长,济南军区政治部科技干部科科长、科技干部处副处长,科技干部处处长、干部部副部长、群众工作部部长等职。其中通过三年自学获大专文凭。1989年9月入**基本系指挥员训练班学习一年,1990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zqXHv#x  
    1988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93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TgO|mq  
-------------------------------------------------------------------------------- d[de5Xra  
【近代民主革命喻姓(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生平简介】 QH:i)v*  
    喻培伦烈士 UPsh Y  
    喻培伦(1886-1911),字云纪,四川省内江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V-57BKeDz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先后入警监学校、经纬学校、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及千叶医学校。1908年夏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曾钻研化学,研制炸弹,并与黄复生、黎仲实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宣统元年)8月到汉口,谋炸端方,未果。后赴北京,设守真照相馆为机关,于次年3月31日夜在什刹海甘水桥下安置大型炸弹,谋杀清摄政王载沣。事被发觉,复走日本。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炸破督署后墙,攻入督署,再攻督练公所,一路奋勇当先。因弹尽力竭,为清军所俘,宁死不屈,遂被清廷杀害,壮烈牺牲,时年25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xhv)rhu@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 m6}"g[nN  
z^]nP 87  
X |as1Y$O+  
四川广元市、苍溪县新编喻氏宗谱序   Post By:2008-4-7 15:29:15 :iJ= 9  
EC7o 3LoND  
59LIK&w  
四川广元市、苍溪县新编喻氏宗谱序 翻阅史载志乘,均乃盛世修志,礼隆修谱。方今躬逢历史盛世,举国上下,撰史修谱方兴未艾。国人撰史修志,旨在“存史、资治、教化”,欲达振兴国家,隆兴事业;而族氏修谱虽不可与史志同日而语,然“明血缘,别婚姻,兴礼仪,促和谐”,砥砺氏民奋发之志,大有裨益。故今宇内,氏族不分大小,不分疆域,一经倡呼,举族附议,不费时日,一举垂成。同时,氏族之研究会、学会等有如雨后春笋般风起云涌,兼得海外同宗翘擘称道,巨额襄助。由是观之,此举之大利,足可窥全豹了。国人修史,首列建置沿革,以彰山川之险,人文之盛,物阜民丰;而氏族之修谱,成例是追根溯源,不忘根本。其根不固焉有树木之茂盛,祖德不隆焉何有后昆之兴旺发达呢?而喻氏之根脉,历有稽考记载,盖因历史迁延,加之“喻氏满天下”,螽斯瓜瓞,支脉繁多,又宥于历史的局限,信息不畅,故各宗支派按其地域根脉流布,导致众说纷纭。华夏文明,以巨人般的气势跨进2000年。喻氏宗人有识之士,不负盛世,踏遍祖国东西南北,遍稽宇内喻氏根脉鸿爪,敢为天下先,撰写了不少文论、人物志等,赢得了学术界、理论界同仁的赞赏。与之同时,中华喻氏族史研究会也应运而生。这些举措,既使氏族历史研究不断深入,又为本族根脉廓清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可以傲然地说:喻氏根脉已廓然清晰,诚归一统。其清晰有二:一是得姓之来源清晰,勿庸再争议了;二是在各别根脉清晰的基础上,整体发脉清晰,诚可定宪。喻氏得姓清晰问题。众所周知,喻氏古称江夏氏。据现今族内识者研究,我喻氏得姓之说有四:一说黄帝传人;二说因功锡姓;三说自改其姓;四说亲属归姓。上述四说,散见于各地喻氏族谱,余不在此赘叙,但,不管有几说,咸都强调得姓于周姬,食邑于江夏。在食邑江夏问题上,众多权威资料均有记载,胪如:《百姓祖宗源考集》载:“远古黄帝时代,有个医官叫喻跗,他就是喻氏祖先”。其发祥地在湖北省云梦县,秦汉食邑江夏郡;《姓苑》载:喻氏出汝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文王之裔绪;安徽旌德《仕川喻氏宗谱》(卷一,明万历重修)之江序云:“尝阅喻氏考而知,喻氏之得姓自轩辕氏(黄帝)传二十七世祖,有相如公者祭公谋父之子,周天子嘉其能,‘以德喻民’,因之赐姓喻氏,食邑江夏郡土耳!”而喻跗,在《汉语大辞典》、晋葛洪《抱扑子?至理》等典籍中均有佐证。综上所述,第一,喻氏得姓于黄帝(轩辕),食邑于江夏;第二,喻氏得姓之祖先乃为功臣,才有封邑,故古代不少喻氏族谱称喻氏为 “簪缨世族”,“门第阀阅”,褒言不虚。所谓发脉清晰。不恭敬地说,历史未跨入2000年之前,各地喻氏宗族所修之谱,尽管追根溯脉,但均因种种原因,或抄或转,仅只崖略其精神,都不可作圭皋,原因简单:以偏概全。而今将全国各地之局部根脉梳理,再按识者稽古代典籍,然后直线追溯,虽不能说百分之百准确,最低限度也与实际相差无几了。总的说来,其根络发脉如次:第一上古发脉。从黄帝肇始到锡姓食邑江夏的祭公谋父止,共二十八代;第二古代发脉。从祭公谋父子相如公起,到南宋喻樗(工部侍郎)子喻从政公止,共六十八代。从政公之父成夫,官拜福建行省都事,受金紫光禄大夫,时值金兵南侵,南宋朝廷偏安,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奉诏勤王,挂帅镇守洪都。从政公,举进士,擢江陵太守,踵父勋业,挂印镇守兴隆,致仕澹台门。其子曰大纲、大常、大简、大邦、大德、大洪、大武、大昌,共而为九。此之时也,喻氏人丁兴旺,家族发达,文入胶庠,武举折桂,文臣武将,遍布四方,时人称羡,故有“喻氏满天下”、“簪缨世族”之誉;第三,西蜀喻氏发脉。从政公第七子喻大洪,由科考入仕,授重庆知府,宦籍内江碑木镇,乃蜀川喻氏不祧之祖,瓜瓞连绵,遍及蜀川,传至第十代喻思忠时,张献忠乱蜀,为避兵燹,率家迁至保宁府辖地广元大沿堡定居。由是而引发出广元和巴中喻氏根脉之辩析,此之议论长达百余年之久,迄至今日,方才明晰,实堪慨叹!川北重镇的广元,乃秦川之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地处四川盆地北缘,扼川陕之险要,控三巴之膏腴,地灵人杰,经济发达。今逢盛世,吾宗人喻汝楹教授,不枉时代,在首倡修复祖碑之后,再率族人撰修《广元苍溪县喻氏宗谱》,上应祖宗之德,下顺宗人之望,借机廓清广喻根脉,实乃广喻宗人之大幸,也是巴喻之大幸也!何言于此呢?巴喻和广喻是否在200年前同根,期求明晰,延宕百有余年了。我巴喻在清朝中叶道光庚寅(1830)年所撰《喻氏世仁堂家谱》时,序篇有五,中有两序为广元庠生喻纯一所撰,就中言道:思忠迁广元,生子孔时,时生名时、名策、名登、名望四子。尔后只名登迁徙,最后定居巴中兴隆场乡的谯家寨(今喻家梁),余者自不待然固居广元。同时,苍溪喻氏在光绪二年(1876)仲春月修宗祠暨修族谱——《鼻宗祠喻氏族谱》,又由巴喻元吉公为之作序,序中对根脉亦作过稽考。加之巴广两地喻氏谱派中的前十派完全相同,而且在互相撰写序文中有联宗的流露。正因为如上之因,导引巴广喻氏在200年前同根之说。现钩沉史迹和参酌众家之说,回溯追根,巴、广、苍喻在七百年前共祖江西丰城。现今广元苍溪喻氏皆从政公长子喻大纲17世孙绵公,在明万历年间,由江西迁重庆,再入住广元苍溪;而巴喻则是从政公第七子喻大洪,在南宋末官重庆知府,宦籍内江碑木镇,后裔遭张献忠兵乱,避居广元,巴喻开山祖名登公,由广徙居巴中。然则不管共祖时间长短,均系一个根脉,同时前人已首倡联宗,且已付诸实践,我们后辈应不负祖宗之厚望,亦应躬行实践,以遂宗人之愿。喻公汝楹在主撰苍溪喻氏族谱之时,嘱余撰序,余不甚惶恐。所幸者,有喻氏同仁文论之助,左稽右考,总算廓清祖根和发脉,而又乘便查清巴广喻氏在200年前是否同根之来龙去脉。喻公此举,上不负祖宗之原望,中不负巴广喻氏之期待,下不将疑难遗后,一举数得,实乃惠及千载的美事一桩尔! 巴氏喻十二代孙喻汉文号体圣居士顿首 二00七年十月八日 3j2}n o8O  
+] uY  
6Rso}hF}}  
"8N]1q:$4  
[KJm&\evp  
俞姓 e3[N#ryt  
开放分类: 民俗、历史、百家姓、姓氏文化 n1v%S"^  
+Q{jV^IT9  
一、姓氏源流 h><;TAp  
    俞(Yú)姓源出有三: t &*$@0A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EF}Z+7A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此姓。 . a~J.0co  
    3、出自他族改姓: iNha<iS+  
    ① 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 -O{Af  
    ② 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9c<lFZb;  
    得姓始祖:俞跗。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H!,#Z7s  
二、迁徙分布 8J Gt|,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dqnxhN+&  
三、历史名人 EI]NOG 0  
    俞  跗:据《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7\eN 8+  
    俞  桂: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HttqK)  
    俞  琰: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以词赋闻名,于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等。 )9,9yd~SI  
    俞  纲:浙江嘉善人,明代大臣。景帝时以兵部右侍郎入阁参予机务,后加太子太保。英宗复辟,调南京礼部侍郎。 Ar N*9  
    俞  山:浙江省秀水人,字积之,号梅庄,明代大臣。土木之变后,擢山鸿胪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tGe|@.!  
    俞  樾:浙江省德清人,明代著名学者。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罢职后,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精经舍三十一年。著述甚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极日本。 4l560Fb'U  
    俞文俊: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西)人,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 6MqJy6  
    俞献可:歙(今安徽省歙县)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 ~bhesWk8!  
    俞庭椿: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7FMO' 'x  
    俞德邻: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省)人,宋代学者。度宗年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 I MpEp}7  
    俞通海、俞通源:庐州府巢县(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将领。兄俞通海长于水战,从朱元璋东挡西杀,屡立战功,累升至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战死平江。通源嗣兄官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转战南北二十二年,卒于任上。 q ;1]M[&  
    俞寓程:南楚俞氏、东粤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时期(约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州),此为东粤俞氏。传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长房《黄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后人于康熙四十年前后(约三百年前)来湘、鄂,是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后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带。黄洞房、小密房其余后人及三房《扶贵房》后人留东粤。 UB|f{7~&  
    俞安期: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诗人,字公临,后改字慕长。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等。 ;Z\jX[H  
    俞大猷: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明代抗倭名将,他博读兵法,有将才,历官总兵。并曾屡率水军打败倭寇,被称为“俞家军”。他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攻,将略武功居世宗朝众将之冠。“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 eYLeytF]Uy  
    俞宗礼:清代画家。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十二岁上便得了个颍州秀才第一的名份。工山水及写真,尤善白描道释人物,笔墨精细,有“龙眼复生”之誉。 E=+v1\t)]  
    俞作豫:广西省北流人,中共早期高级将领。曾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共产党。1930年率领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在左江地区的龙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任军长。后遭敌围攻而失败,同年9月在广州牺牲,年仅30岁。 v,#*%Gn`%  
    俞大纲: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生在大学和研究所教授中国传统戏曲和诗词等古典艺术课程,并且透过研究出版,为台湾在相关学术领域提出贡献。而他在人生最后十余年的时光当中,更影响并提携了台北艺文圈的一群年轻人,包括“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雅音小集”创办人郭小庄、一起创办《汉声杂志》的吴美云和姚孟嘉、艺术学院校长邱坤良、学者王秋桂、作家施叔青等人,都曾因为受到他的“身教”与“言教”而得到启发。1978年过世,享年71岁。 <05\  
四、郡望堂号 3R>U^ Y  
    1、郡望 ;"l>HL:^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Z6#}6Y{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Uax[Zh[Cg  
    河间郡: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北魏时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间,现在献县。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据《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俞柑,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 =QXLr+ y@  
    江陵郡: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辖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c%yib  
    2、堂号 @5jJoy(mX@  
    俞姓主要堂号有:“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气堂”等。 kW=g:m  
五、宗族特征 Gu?O yL  
    1、俞姓在宋代以前鲜见于史。 RQiGKz5  
    2、俞姓为典型的南方姓氏。 |eH >55 b  
    3、俞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俞姓入两广之早,更为他姓所不能比。 C":i56  
    4、俞姓多才华横溢之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颇有贡献,就连大将俞大猷也有著述《正气堂集》、《剑经》两书传世。 ernZfd{H  
============================================================ T*YbmI]4  
【俞姓宗祠通用对联】 &s m7R i  
〖俞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mHcxK@qw  
系天俞跗; m]LR4V6k|  
源起江陵。 1NJ,If]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g+shz{3zvz  
    全联典指俞跗,黄帝时的良医。 `R:p-"'b  
跗医传世; MLD-uI10{  
龙眠复生。 Y4E UW%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N~I2~f  
    上联典指黄帝时名医俞跗,其事迹在《说苑》、《史记》中均有记载。他的医术高明,曾注《素问》。下联典指清代画家俞宗礼,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工山水及写真,尤善白描道释人物。有“龙眠复生”之誉。 }Ej^M~Vv  
东南御寇; ) xRm  
精舍讲经。 jET$wKw%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 ) H}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字志辅,福建省晋江人,世袭晋军中百户,历任参将、总兵,因功进右都督。嘉靖年间,曾镇压琼州那燕黎族人民起义。倭寇侵扰东南时,他转战江浙闽粤,多立战功,与戚继光齐名。特别是在浙江王江泾、福建兴化、广东梅丰等战役,尤其著名。著有《正气堂集》、《剑经》。下联典指清代学者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省德清人,道光年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研究经、子、小学,著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能诗词,善对联;所作笔记,搜罗丰富,包含有学术史、文学史资料。所著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 m~KGB"  
朴学泰斗; &{#4^.Q  
林屋山人。 ?$ rSbw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清末学者愈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辞官后,一意治经,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一年,为当时朴学泰斗。所著《春在堂全集》,凡五百余卷。下联典指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俞琰,字玉吾,自号林屋山人,吴郡人。宋末即以词赋闻名。于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等。 I%dFVt@  
志在山水; !'-K>.B  
意放林泉。 K \?b6;ea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wk~[>  
    上联典指春秋时人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能从琴声中听出他所表达的起向。钟子期死后,他终生不再鼓琴。下联典说南宋吴兴人俞澄,字子清,光宗时官大理少卿。后放意于山水林泉,在浙江临安的浮玉山对面筑室,号为“无尘”,善画竹、石。 `Qzga}`"]  
星溪十友; )ESF)aKMiz  
河间四公。 h/9{E:ML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7nh,j <~;2  
    上联典指南宋婺源人俞靖,字宋佑,学以砺行,晚年号“西郊老人”,与朱松(朱熹的父亲,进士出身,官秘书省正字、司勋吏部郎,学者称“韦斋先生”,著有《韦斋集》)等人为“星溪十友”。下联典指明代濠人俞廷玉,元末与赵普胜在巢湖结寨,拥有一支水军。后归附太祖,因功官至佥枢密院事,攻安庆时战死,追封河间郡公。他三个儿子通海、通源、通渊都被封为公、侯。 y1DP`Ro  
一等家数; 3U#z {%  
百韵羡长; FB<#N+L\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W_z2Fs"A  
    上联典指宋代画家俞微,字子清,号且轩,吴兴人。作竹石得文苏二公遗意,清润可爱;山水有“自是一等家数”的评价。下联典指明代诗人俞安期,字公临,后改字羡长,吴江人。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诗隽类函》等。 x"kc:F  
渔家寄傲; fFG, ^;7-O  
云谷藏书。 - i``yf?P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E}U[VtaC  
    上联典指宋·俞澹,与兄皆不娶,晚年作《渔家傲》等词。下联典指宋·俞丰,筑云谷书院以自娱,号“云谷老人”。 ?b?`(JTR  
---------------------------------------------------------------- |1d;0*HIgX  
〖俞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0i}4T:J@`  
捷径虽云易; (eS/Q%ZGK  
长衢岂不平。 sjOyg!e  
——俞简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k%w5V>]1  
    此联为唐代贞元进士俞简《行不由径》诗句联。 sW)C6 #  
----------------------------------------------------------------- 4^1B'>I  
〖俞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TK.a6HJG  
高山流水家声远; f$a%&X6"-  
云谷星溪世泽长。 jbQ2G|:Q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KXxn>n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石硊街俞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春秋时人俞伯牙。下联典指“云谷”,典说南宋建宁人俞丰,字应南,乾道年间进士,历官秀州知州、金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文华阁待制。筑云谷书院自娱,号“云谷老人”。“星溪”,谓南宋人俞靖。 |He,v/r  
慷慨直谏惟文俊; a p-\R  
忠诚许国有大猷。 P<b.;Oz__-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d=%:rLm$  
    上联典指唐江陵人俞文俊,武后时有山出于新丰,自为庆山。文俊上书,言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关也。武后大怒,流之岭南。下联典指明代总兵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晋升江人。他博读兵法,有将才,历官总兵。并曾屡率水军打败倭寇,被称为“俞家军”。他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将略武功居世宗朝众将之冠。 BCB"& :}  
----------------------------------------------------------------- Q g=k@  
〖俞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J' 8d"+  
负士葬姑,俞妻尽孝; [^r0red  
旌门贷粟,俞族同居。 >E^?<}E~.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vTN/ho,H  
    上联典指俞新妻闻氏,夫死誓不改嫁,养姑抚子,姑卒,家贫,与子负土葬之。下联典指宋俞隽一门聚族,八世同居,诏以所在贷粟,旌表其门。 |M|'S~z  
医长割解良方,学注素问; ]Po9a4w#  
身登台阁大位,绩在先朝。 8[(eV.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jLC,<V*  
    上联典指黄帝时名医俞跗,其事迹在《说苑》、《史记》中均有记载。他的医术高明,曾注《素问》。下联典指明代太子少保俞纲,字宗立,嘉善人。景帝时以兵总右侍郎入阁参预机务。后加太子少保。面化初致仕卒。 ~/1kCZB  
励俗育婴,征连理嘉禾之异; dT8m$}h9  
工诗晓律,得高山流水之音。 P8!Vcy938  
——佚名撰俞姓宗祠通用联 ?H1I,]Di  
    上联典指宋·俞伟。下联前句典指宋·俞紫芝;后句典旨春秋·俞伯牙。 bTZ/$7pp9  
============================================================ ,(Fo%.j  
附录:【俞姓典故、趣事】 p3I{  
〖绝弦〗 9'3%%o  
    “绝弦”这个典故出自于《吕氏春秋.本味》。 &W fs6g  
    相传春秋时,楚国有位技艺精良的乐师名叫俞伯牙,他弹奏的琴声非常悦耳动听。 :gDIGBK,  
    有一次俞伯牙手抚琴弦,用歌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听后,高兴地大声赞叹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意思是说,好啊!你弹的琴音嘹亮激越,又高又大,仿佛像攀登巍峨的高山。俞伯牙又变化了琴声,用琴声表达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回旋跌宕,仿佛面临着滔滔江水。两人一见如故,从此引为知己。 gbwKT`N*  
    一天,俞伯牙和钟子期来到泰山脚下游玩,突然天公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两人只好到岩石下避雨。面对着灰暗的天空,俞伯牙心情非常压抑,联想到自己的功名未就,便拿起琴弹奏起来。先弹霖雨之曲,后来又奏山崩之音,曲子弹完后,钟子期就说他所弹琴之意。俞伯牙叹息地对钟子期说:“你完全能听出我的心意,想像出我心中所思之物,真不愧是我的知音呀!” t5N@ z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俞伯牙悲痛万分,他认为今生今世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弹琴了,于是他扯断琴弦,发誓终生不再弹琴。 K"VphKvR  
    后来,人们用“绝弦”表示失去知音的意思。唐代崔珏的《哭李商隐》里就有这个典故:“良马因足无主婉,旧交心为绝弦哀。” k(<5tvd  
----------------------------------------------------------------- ,0NVb7F;k  
〖俞安性与约法五章〗 6kGIO$xJ)  
    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两广总督张鸣岗檄令澳门葡萄牙人驱逐日本滞澳居民出海,并上疏明廷加强对澳门的管制,获得批准。于是明廷设参将于中路雍陌营,调千人戍守。当时执行驱逐居澳日人出海命令的是海道副使俞安性。俞安性在驱逐居澳日人之后,又对澳门葡萄牙人约法五章,而且勒石永禁。 Dk|S`3  
    第一、禁畜养倭奴。凡新旧澳商,敢有仍前畜养倭奴,顺搭洋船贸易者,许当年历事之人前报严拿,处以军法;若不举,一并重治。 'x<gC"0A  
    第二、禁买人口。凡新旧夷商,不许收买唐人子女,倘有故违,举觉而占吝不法者,按名究追,仍治以罪。 Z!G_" 3  
    第三、禁兵船编饷。凡番船至澳,许即进港,听候丈抽。如有漂泊大调环、马骝洲等处外洋,即系奸刁,定将本船人货焚戮。 n|lXBCY7K  
    第四、禁接买私货。凡夷趁买货物,俱赴省城,公卖输饷。如有奸徒,潜运到澳与夷,执送提调司报道;将所获之货,尽行给赏首报者,船器没官。敢有违禁接买,一并究治。 #Bj{ 4OeV  
    第五、禁擅自兴作。凡澳中夷寮,除前已落成,遇有坏烂,准照旧式修葺。此后敢有新建房屋,添造亭舍,擅兴一土一木,定行拆毁焚烧,仍加重罪。
[ 此贴被washington在2008-07-26 10:10重新编辑 ]
离线余广孝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7-27
古代的记载只是伯牙而已,伯姓是古代的一个姓氏,到了明代的小说里面就变成了俞伯牙,现代根据的说法都是明代的小说。
我是潮汕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