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65阅读
  • 3回复

因《南山集》案冤死狱中的戴名世门人余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ashingto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4-05
— 本帖被 thinfo 从 余姓名人 移动到本区(2011-09-12) —
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生于顺治年间,戴名世的学生,亦有志记述抗清志士和遗民的事迹,。《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狱,不久病死狱中。 LtIw{* 3  
NL76 jF  
5o P 3 1  
其门人有舒城余湛者,字石民,偶然结识了一位法号叫犁支的僧人。犁支原为永历太监,永历朝灭亡,落发为僧。这时,曾向余湛讲述了永历朝廷的事迹。戴名世听说这个消息,非常兴奋,就写信给余湛,叫他将犁支之言写下来,以便与方孝标之文,互相印证。在这封《与余生书》中,他说:“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①因此他主张保留南明三个王朝的年号,详细记载有明之史事。这些论点及悼念故明感情,都触犯了清廷大忌。 d5z?QI  
    过了二十多年,至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十二日左都御史赵申乔突然疏参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今身膺恩遇,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侧清华?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谨之戒。”康熙闻奏,借机大兴文字狱,下令“严察审明具奏。”②于是,方、戴两家族属及为《南山集》作序、刻书之人,甚至贩卖图书之人,还有余湛等共有数百人,均被捕下狱。 nC;2wQ6aO  
RHOEyXhOA  
` e~nn  
 {Hp*BE   
小说-清代散文名篇集粹560篇-游金陵城南诸刹记(清)王士祯 等- 百度快照 o;D[ F  
hb_J. Q  
百度_方吧_余石民哀辞(清)方苞 ;[ag|YU$Y  
r?l7_aBv3  
馆员丛书 @D3Y}nR:  
[size=-1]其门人有舒城余湛者,字石民,偶然结识了一位法号叫犁支的僧人。犁支原为永历太监,永历朝灭亡,落发为僧。这时,曾向余湛讲述了永历朝廷的事迹。戴名世听说... {xGM_vH1  
www.hljcsswsg.gov.cn/gycs/showbook.asp?bo ... 2010-1-31 - 百度快照 G; *jL4  
%FDv6peH  
ky^p\dMh  
~KW|<n4m  
8-2e4^ g(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4-05-10 02:06重新编辑 ]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5-10
《南山集》案 JjXuy7XQ  
|[RoR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狂妄不谨”的罪名弹劾戴名世,谓其“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逞一时之私见,为不经之乱道,……今名世身膺异教,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书削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侧清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徇隐不言?……” n7J6YtUwP  
;yvx-  
康熙皇帝命刑部审核此事。刑部官员从《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中找到了“罪证”。《与余生书》是戴名世写给他的一个门人余湛的。余湛曾偶然同僧人犁支交谈,说及南明桂王之事。犁支本是南明桂王宫中宦者,桂王被吴三桂所杀后,他遂削发为僧,皈依佛教。犁支是亲自经历过南明朝之人,他所述之事应当比较可靠。戴名世得知此消息后,忙赶至余生处,但犁支已离去,二人未能晤面。戴名世于是嘱咐余生把所听到的情况写给他,并与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加以对照,考其异同,发现了一些可疑之处。于是戴名世又写信给余生,询问犁支下落,欲与其“面谈共事”。这就是戴名世因而获罪的《与余生书》的由来。 ;V=Y#|o  
95wi~^^  
其书中云:“……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与余生书》直接写出了南明政权弘光、隆武、永历三壬年号,且信中又将南明小王朝与三国时期偏居川中的蜀汉、南宋末年退守崖州的宋帝昺相提并论。这毫无疑问触动了清统治者敏感的政治神经。康熙龙颜大怒,刑部遂穷究猛治,以“大逆”定狱,提出了株连九族的惩办意见,拟将戴名世凌迟处死,其“弟平世斩决,其祖、父、子孙、兄弟、伯叔父兄弟之子,俱解部立暂,其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十五岁以下子孙、伯叔父兄弟之子,给功臣为奴”。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二月又下诏“法外施仁”,把戴名世凌迟改为斩首,其家人等皆加恩宽免。  ^n5rUwS>  
nOH x^(  
与此事有瓜葛被株连者甚众。为刻《南山集》出资的尤云鹗、刻《南山集·孑遗录》的方正玉、为《南山集》作序的方苞等人以绞刑论处。后来康熙又出于收买人心的需要,将原定处死的近百人改为流徒黑龙江宁古塔,罚入汉军旗籍。这时余湛已先死于狱中。后来康熙得知方苞擅长古文,是个难得的人才,遂又下令将其召回,赦免其罪,加以任用。又因《南山集》多采用方孝标《滇黔纪闻》中所载南明桂王明史事,遂牵连至方氏宗族,一并治罪。当时方孝标已经去世,亦因《滇黔纪闻》文字案被剖棺戳尸,妻儿等人被发配流放于黑龙江(后亦被宽免),财产尽没入官。《南山集》案牵连人数达三百人之多,是清前期较大的一桩文字狱案。而戴名世、方孝标的所有著作及书板被清查以烧毁,列为禁书。戴名世死后,由其弟辅世自京扶梓回故里,葬于所居南山冈砚庄之南。 Yq$KYB j  
uPmK:9]3R  
《南山集》一案的缘由 `/"rs@  
^n@dC?  
戴名世究为何故被赵申乔参劾,二人是否真如赵申乔在奏疏中所特意声明的“素无嫌怨”?《南山集》一案是否罚不当罪,又何故牵连人数如此之广?历来说法纷陈。清末民国初人周贞亮在无名氏《记桐城方戴两家书案》辩证后所附“识语”说,戴名世会试时名列第一,殿试却屈居第二,仅为“榜眼”,而状元赵熊诏就是赵申乔之子;且戴名世在士林中素享盛名,赵熊诏则才名不显,当时不少人传言赵因贿赂而为状元,赵申乔故先发制人,罗织罪名置戴于死地,以断他人追究之想、塞他人议论之口云云。这一传闻听来虽不为无理,但真凭实据却难以稽考。戴名世与明末清初时的一批遗民毕竟是不同的,他是清王朝科举进士,他早年与清廷不合作的态度到了后期已发生明显转变。他于桐城南山砚庄“隐而复出”,就是他改变态度与清廷合作的突出标志,他已经开始积极为清政府服务了。 HGwSsoS  
8JFns-5  
《南山集》一案,究其原委,只是因为戴名世《与余生书》中叙弘光帝南京一段,并于文中书“永历”年号等;至于《孑遗录》,虽然记述了明季桐城被兵乱始末,有弘光年号,但也并无特别直接触犯清廷权威的言论。对于南明年号问题,乾隆四年曾修明史,特别到了嘉庆朝,皇帝特谕:甲申以后存福王年号,丙戍以后存唐王年号,戊子以后存桂王年号。这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因写南明年号而获罪的问题了。《南山集》案之所以处置如此酷烈,株连如此广泛,还是由当时清王朝的政治大气候所决定的,也就前文所说的清廷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钳制的需要。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在创建不久,几乎都要紧系文网,对文人进行弹压与恐吓,这似乎已成惯例,而清代尤甚。《南山集》案发时,明清之际的一批遗民如顾炎武、黄宗羲、冒辟疆等人虽已故去,但他们提倡“反清复明”、讲究“夷夏之别”的影响仍然存在,其弟子布于天下。清廷兴“庄史《明史》案”、“《南山集》案”,无非是借此起到敲山震虎、杀一儆百之作用。由于清政府抓住此事大作文章,《南山集》案就由单纯的年号、明史事而渲染成了旨在谋反的叛逆之举,戴名世也因此被推进了万劫不复的绝境,连清廷重臣大学士李光地亲自出面,“欲疏救于万死一生之地”,也“卒不可得”。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05-10
余石民哀辞(清)方苞  http://imyu.cn/read.php?tid=16241 ;h-W&i7  
m-v0=+~&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4-05-10 02:10重新编辑 ]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5-10
与余生书 u(Kof'p7  
tYk!Y/O}  
a`*Dq"9pV  
xCYK"v6\  
NE)Yd7m-  
-FGM>~x  
Q`m9I  
}`uFLBG3  
V]5MIiNl  
wec_=E qK0  
Kn*LwWne  
)qua0'y]@  
P}=U #AV4  
| r,{#EE  
!B v.@~  
T"/dn%21  
64qqJmG 3  
1 i<{:J -U|  
UCo`l~K)qg  
作品概况 *RmD%[f  
>VppM  `  
>c$3@$  
QYEGiT   
7AF6aog  
作品名称:与余生书 |-TxX:O-  
oA8A @,-L  
创作年代:清代 4KR$sKq$q  
r::0\{{r"p  
作者:戴名世 8gG;A8  
,hZ?]P&  
作品体裁:散文 fOdX2{7m  
)x35  
U;M !jj  
nW`] =  
.*Bd'\:F/q  
d$8K,-M  
A-*MH#QUKh  
2 ,(]k)ym/  
m-#]v}0A  
作品原文 FEX67A8 /;  
@jq H8  
余生足下(1)。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2),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3),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4)。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5),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m)]|mYjju  
P@x@5uC2  
b@sq}8YD|z  
6WoFf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6),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7),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8),帝昺之在崖州(9)?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10),有廑廑志其梗概(11),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12),不久而已荡为清风(13),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14)、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15),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16)、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17),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88 ca  
) q/brCq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18),金匮石室之藏(19),恐终沦散放失(20),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21),不可聊且命笔(22)。鄙人无状(23),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24),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25)?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26),书稍稍集(27),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28),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29),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1] W)Y:2P<.  
/Ao.b|mm  
Ye^xV,U@  
\lyHQ-gWhc  
?+$EPaC2  
};*&;GFe  
Hl8\*#;C&>  
3 6^FUuj.  
SL<EZn0F9  
作品注释 w2K>k/v{-  
ZKi?;ta=  
j"&Oa&SH  
cWI7];/d;  
K{FBrh  
(1)余生: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戴名世的学生。《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狱,不久病死狱中。 mrlhj8W?!  
t<+gyAW  
(2)浮图:亦作浮屠,皆佛教创始音“佛陀”的异译名,古人常以此称和尚,有时亦称佛塔为浮屠。“浮图犁支”即名叫犁支的和尚。永历:南明唐王隆武政权覆亡后,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顺治三年)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后迁往广西桂林、南宁、贵州安隆(今安龙)、云南昆明等地。永历政权先后坚持十三年之久,最后永历帝于1662年(康熙元年)被吴三桂杀害。宦者:宦官。 al4X}  
/qd~|[Kx:  
(3)方学士:方孝标,桐城人,以科举得官至学士。后因科场案受株连,发配云南。吴三桂叛清,方孝标投吴三桂得官,吴三桂败后,他因先期投降,得免死,著《滇黔纪闻》,多记明末清初特别是永历时期(1647—1683)史事。《南山集》案发,方孝标已死,仍被掘墓挫尸。 ~VPE9D@  
#?bOAWAwLh  
(4)讹(é俄):错误。 IpVtbDW  
j8ac8J,}c  
(5)确核:翔实正确。 bWMb@zm  
~|`jIqU  
(6)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bǐng丙)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 {JW_ZJx  
RIF*9=,S  
(7)揆(kuí葵):揆度,衡量。《春秋》之义:戴名世理解的《春秋》之义,是在于“复仇”。据此,他认为南明的恢复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历史应该加以记载。 "D ivsq^  
:Y&h'FGZm  
(8)遽(jù巨):副词,有“遂”、“还”等意,多用于疑问句中。昭烈:指刘备。三国时刘备据巴蜀、汉中等地,建立蜀国,死后谥为昭烈皇帝。 .vpx@_;]9  
k i{8f  
(9)崖州:崖州在海南岛,此处当为崖山。以上数句意谓:刘备意在恢复汉室,帝昺意在恢复宋室,历史都有详备记载,而南明政权意在恢复明室,坚持抗清十七八年,难道还不如刘备、帝昺,不能在历史上有所记载吗? \2)~dV:6+  
4% 2MY\  
(10)菰芦山泽:犹言草莽山泽,泛指民间。菰(gū孤):一种水生植物,即茭白。 5f#]dgBe  
w'P!<JaZ  
(11)廑(jīn仅):与“仅”通。 :Pi="  
MH_3nN  
(12)掇始:搜集。 Uj> bWa`  
~.8p8\H  
(13)荡:毁坏。  :O{ ZZ  
6?KJ"Ai9  
(14)退卒:退伍兵卒。 C2W&*W*  
:HDU \|{^  
(15)澌(sī私):尽。 f hr QJ  
ER*Et+ >  
(16)孤忠:坚持忠直的节操,不求别人的理解。 0?8{q{ o+  
X\'+);Z  
(17)播迁:流亡。 sc &S0K  
 w#\*{EN  
(18)终明之末:自明初到明末。明朝建于1368年,灭于1644年,近三百年。《明史》刊行于1739年(乾隆四年),戴名世在世时还没有明史。 \-~TW4dYe  
D "9Hv3  
(19)金匮石室,指藏书之室。汉代以金柜石室收藏国家史料、文献档案等,后来即用以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E8s&.:;+  
}qOj^pkJ  
(20)沦:丧失。放:丢弃。 p?,:  
}+Ne)B E  
(21)子长:《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孟坚:《汉书》作者班固,字孟坚。该句意谓世上没有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大史学家。 c3$h-M(jVJ  
w0i v\yIRQ  
(22)聊且:姑且,勉强。 =Vm"2g,aA  
1IRlFC  
(23)鄙人:戴名世自称。无状:没有成就。 vhQIkB8  
d!i#@XZ^  
(24)有明全盛之书:指关于明亡之前的文书。“有明”即明代,“有”字无意。 5 UQbd8  
{:;599l  
(25)夜郎:古国名,包括贵州西部北部、云南南部、四川南部地区。筇笮(qióng zuó):即旧邛州(今四川邛崃、大邑、蒲江等地区)和笮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地区。以上俱为永历政权坚持过抗清斗争的地区。 W+C@(}pt  
}yfSF|\  
(26)翰林院:旧官署名。明清翰林院主管秘书、编修等事。 Gw5j6  
o`8dqP  
(27)稍稍:逐渐。 +v`?j+6z  
KAucSd`  
(28)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 9,4Lb]  
1,tM  
(29)潜德幽光:指山林隐逸之士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韩愈认为作史应该“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答孟尚书书》)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 Aqwjs 3  
lAxbF  
hf/6VlZ  
 f:_\S  
bvf}r ,`Q7  
JP2zom  
iBq|]  
4 6/m|Sg.m  
D5wy7`c  
作品赏析 |a(%a43fC  
QJL%J  
/'V(F* g  
Osb#<9{}  
)jM' x&Vg  
此文大约写于1756年(康熙二十一年)至1759年(康熙二十四年)戴名世授徒舒城期间。“《南山集》案”发,戴氏被杀害,此文最有关系。“《南山集》案”中的九卿奏议,称戴氏所谓“悖乱之语”乃是袭取于桐城方孝标的《滇黔记闻》,《南山集》提到方氏《滇黔记闻》的,只有《与余生书》一文。此文是作者为搜求南明史料而写,文中明显地表现了痛悼明亡的感情,历数弘光(1645年正月—1645年五月)、隆武(1645年-1646年)、永历(1647年—1683年)年号,亦和当时清廷严厉的禁令脱不了干系,表示了他不承认新朝的绝决态度。该文对于了解戴名世的民族思想和平生志向,是一篇重要文献。[1] (v11;kdJB  
Hm>M}MF3  
.eg?FB'7  
]SqLF!S(=  
Q\pTyNAYn  
RTPxAp+\5  
Q9-o$4#R[  
5 f}jo18z%  
8<,b5  
作者简介 (AHZmi V  
KC+C?]~M  
Ee&A5~  
$~h\8  
Dj=OUo[[d  
戴名世(1653—1713),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田有,一字褐夫,世称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1662—1722)进士,授编修。年少有文才,散文中尤长史传文学。所作传记,有不少记述抗清志士和遗民事迹,表现出他对明王朝的怀念,而对明末农民起义则持仇视态度。他的山水小品,也很清丽。后因所著《南山集》用了前朝永历(1646—1683)的年号,被判处谋反罪,后被杀。其书也遭到禁毁。百余年后,才有人收辑他的遗稿流传于世。[2] K\Oz ~,z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