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35阅读
  • 8回复

十才子--余尧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4-27
— 本帖被 thinfo 从 余姓名人 移动到本区(2011-09-12) —
          余尧臣  [约公元一三七五年前后在世]字唐卿,永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太祖洪武八年前后在世。工诗,元末寓吴中,与高启、王行等称“北郭十友。”亦称十才子。初为张士诚客。士诚几,徙濠梁。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放还,授新郑丞。 ync2X{9D  
=4"D8 UaHr  
links: http://www.uname.cn/top/celebresult.asp?thename=%D3%E0%D2%A2%B3%BC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10-07
吴诗派诗人--余尧臣
    在元末明初的诗坛上,温州出现过一位优秀的诗人余尧臣(字唐卿),《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有传,《苏州府志·艺文集部》、《明史·文苑·王行传》附,均有其生平记述。 "^E/N},%u5  
/*3[9,  
    余尧臣原住温州华盖山下,传称其“早以文学著”。后移居会稽山阴桐桂里,结茅署曰“菜迈”。所谓“远辞华盖居,来卜山阴宅。”(徐贲《菜迈为永嘉余唐卿左司赋》)大约于元至正十八年前后,又移家至江苏吴中,居北部,与高启、张羽、杨基等为北郭十友,《列朝诗集小传》称其为“北郭十子”。并由诗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诗派,推动了吴中文坛的鼎盛。 VK\ Bjru9  
*>Sb4:  
    据胡应麟《诗薮》续编云,明初诗坛分为五派:吴诗派、越诗派、闽诗派、岭南诗派与江右诗派。“五家才力,咸足雄踞一方,先驱当代”。越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温州人刘基,而吴诗派的代表人物是吴中人高启。王世贞《艺苑卮言》评云:“才情之美,无过季迪;声气之雄,次及伯温。”高启字季迪,伯温乃刘基之号。而余尧臣即是吴诗派的成员之一。 Ar&]/X,WG  
;\(Wz5Ok&J  
    “北郭十子”中有五人曾效力于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张士诚,余尧臣又是五人中关系较深的一人。据说他在诗文中有赞扬张士诚的字句,并担任司马的官职,属省内郎官之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余左司”。此外他又参加了平江的防御,所谓“身佩弓刀从戍逻”。 T&Dt;CSF  
RqTW$94RD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派徐达等率军围攻平江,余尧臣曾邀请高启等“北郭十友”在军中与会。酒后余尧臣写了首诗给高启,高启即作《答余左司、沈别驾元夕会钦城南之作》,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军中有会异寻常,牛炙粗肥酒卮大。胡奴帐下出琵琶,复拊银筝与相和。烛残未听荒鸡号,弦断忽惊哀雁过。须臾颜热起叫噱,不记乱离仍坎坷。更声柝柝绕旗门,剑匣头容醉卧。”真实地描述了“时在围中”的“军中”之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们对战乱频仍、时事多艰、伤时感怀的悲凉之慨。就在这年的九月,平江城破,余尧臣与诗友杨基、徐贲被谪戍临濠(今安徽凤阳)。洪武元年(又说洪武二年)始获释,被授为新郑主簿(今河南开封市),所谓“一官署作新郑簿,捧檄已去询田更。”“田更”,言其老而更事也。高启是希望他的诗友在入仕新朝后有一番新作为,因而寄予厚望。 WK7=z3mu  
[s?H3yQ.  
    余尧臣著有《菜迈集》,收《千顷堂书目》和《列朝诗集》,惜已散佚。据清末冻田所辑《明诗纪事》“余尧臣”名下云:“仅见《题秀野轩》一首而已。”今录之于下: M$O}roOa  
n"B"Aysz  
    洇翠浮草芽,空青散木杪。 x:8xGG9  
T xRa&1  
    轻舟理横塘,归人渡清晓。 xM85^B'  
"dwx;E  
    栖鸦返故巢,潜鳞濯新澡。 yI\  
:,<e  
    倒景淡斜晖,回飚荡晴昊。 Y}(#kqh>  
(_-<3)q4  
    衡门夜不扃,燕坐事幽讨。 p"ht|x  
~$w-I\Q!  
    落叶秋自飘,残花春惭扫。 dix\hqZ  
f5zxy!dhKS  
    我欲往从之,税驾苦未早。 X4*{CM  
%b'ic  
    挥手谢孤云,去去没苍徼。 ,6PV"E)_  
yi%A*q~MT  
    孙锵鸣《东嘉诗话》评云:“唐卿所传诗止此一首,而其恬退之怀即斯可见矣。”诗将秀野轩周围景色尽入眼底,意境清新,抒写怀抱,不失为佳作。 MGX %U6  
3WS`,}  
    此外,《吴越所见书画录》录有余尧臣和高明的《题陆游〈晨起〉诗卷》。湛之《高明的卒年》(《文史》第一辑,1962年)一文即根据余尧臣的题跋而确定高则诚卒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此结论嗣后为众多的研究者和文学史所采用,但近年来对此说提出质疑者也大有人在,尚待进一步探讨。不过从余尧臣的题跋中所写:“是卷题于至正十三年夏,越六年而高公亦以不屈权势病卒四明。言行相顾而不背者,予于高公见之。”由此可见,他们两人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志同道合的诗友,所以余尧臣认为高明的《题陆游〈晨起〉诗卷》:“非特尽夫放翁心事,而高公之抱负从可见矣!”字里行间充溢着敬意。 HY9H?T  
8e)k5[\m  
links: 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144/userobject8ai217762.html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10-07
同书同卷还有余尧臣的《题晨起诗卷》文章,现在一并抄录于下: :(} {uG  
KqcelI?-I  
放翁手书《晨起》诗一首,感时自惜,忠义蔼然.永嘉高公则诚题其卷端,以为爱君忧时如杜少陵,且表其平生所志不在事功,岂以《南园》一记 ]]d9\fw  
为放翁病,直欲挽回唐虞气象于三千载之上,又安肯自附权臣以求进.斯言也,非特尽夫放翁心事,而高公之抱负从可见矣.是卷题于至正十三年夏, dZ9[wkn  
越六年而高公亦以不屈权势病卒四明.言行相顾而不背者,予于高公见之. 2[[ pd&MJZ  
永嘉余尧臣敬书. ORs<<H.d  
1oFU4+{ 4  
高明这篇文章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据余尧臣说,过了六年,他就在四明(宁波)死去,则这年应是至正十九年(1359).洪武元 p"Oi83w;9  
年是公元1368年.如果这个结论可以成立,高明的卒年就要大大提前,与过去的一些记载大不相同. #h /-  
"}\z7^.W>  
余尧臣是怎样一个人呢? Cm JI"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有一段记载:"余左司尧臣,字唐卿,永嘉人.早以文学著.客居会稽.越镇帅院判迈善卿,参政吕珍罗致幕下,与有保越之功,荐剡交上;无意仕进,于越之桐桂里治圃结第,署曰菜过.已而入吴,居北郭.……吴亡之后,与杨基,徐贲同被征谪濠.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丞."《明史》卷二百八十五《王行传》称"高启家北郭,与行比邻,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后面又说余氏曾入张士诚幕府,明太祖立,"破例徙濠梁",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丞. .',ikez  
5A7!Xd  
从关于余尧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样几点: VpWax]'  
第一,余尧臣大致与高明同时,又同是永嘉人,他后来客居会稽,虽一度参加张士诚军队,但活动地 Fu )V2[TY  
① 文载剧本月刊社编的《琵琶记讨论专刊》. %a8'6^k  
②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Rk"VFe>r  
③ 按高明的诗,文,词今存约五十余篇.他的文,据《永嘉诗人祠堂丛刻》和冒广生的附记,仅六篇,即《大成乐赋》,《余姚筑城记》,《乌宝传》,《碧梧翠竹堂后记》,《孝义井记》,《华孝子故址记》.这篇《题晨起诗卷》是他处未见的. H<}<f:  
域仍不出江,浙一带.高明的行踪大致也不出这个范围.第二,余尧臣的交游,大多是元明之际的知名文人.高启在《送唐处敬序》中说:"余世居吴 wCMsaW  
之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友善者,曰王君止仲一人而已.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自毗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自永嘉,张君 Arir=q^2  
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矣." "SLN8x49(  
①可见一斑. nLto=tNUO  
<~"qz*_  
从现存的高明《柔克斋诗辑》中,我们还可发现:除了《丁酉二月二日访仲仁仲远仲刚贤昆季别后赋诗以谢》一诗以外(丁酉是至正十七年,公元 mEz&:A  
1357),其他的诗都没有明显标出作诗年月,尽管如此,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这些诗没有一首有入明所作的痕迹.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4%,09+  
E^A9u |x  
我们再来检查一下史料:说朱元璋建国后,闻高明之名,使使征之,而高明却托词不出,这出于《南词叙录》,《留青日札》,《闲中古今录》等 |5e/.T$  
书的记载.但这些书都是明中叶以后的人所著,就史料的可靠性来说,是不及《吴越所见书画录》所收高明和余尧臣两篇的. 7S2Bm]fP  
;op+~@*!  
links: http://cache.baidu.com/c?word=%D3%E0%3B%D2%A2%B3%BC&url=http%3A//ebook%2Emumayi%2Enet/38/wxls/ts038052%2Epdf&p=c657de3786cc43f81cbe9b7d0e05&user=baidu y'2K7\>E  
  http://ebook.mumayi.net/38/wxls/ts038052.pdf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10-07
余尧臣简介
余尧臣,字唐卿,永嘉人。 1AoBsEnd  
J fsCkS  
青年时以诗文闻于世。 tk1qgjE(?  
D5AKOM!`  
元末客居绍兴,作参政吕珍暮宾。 ?bN8h)>QQ8  
=>S5}6  
后无意仕进,在绍兴桐桂里过躬耕生活,取所住茅舍曰“菜”。 *h-nI=  
dVCBpCxI  
后去苏州,往北郭,与同里高启、杨荃、张羽等同称“十才子”。 lza'l  
N],A&}30  
明洪武初年,任新郑县丞。有《菜过集》。 $ n 7dIE  
s "*Cb*  
links: http://www.yjnet.cn/zt/whnxj/yjwr/ld_35.htm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6-25
质疑“北郭十子” gpE5ua&  
o.Q |%&1  
《文学遗产》2004年第一期刊欧阳光、史洪权《北郭诗社考论》文。两位作者对其中重要的内容“北郭十友”与“十才子”的关系并没有很好地加以厘清,持论过于武断。两位作者既同意台湾蔡茂雄氏的说法,进而把蔡氏仍属推测性的观点肯定下来:“‘北郭十友’可能是钱谦益”取的,“后来朱彝尊等编修《明史》采纳钱氏此一称呼入《文苑传》,另加‘十才子’,终于传扬开来。”(《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页98)称“《明史》沿袭钱说”,混淆“北郭十友”与“十才子”,其持论缺乏论证过程,因此不能成立;更何况,其持论与文中所谓“《明史稿》则另辟一说,舍弃杨基,而将高启作为‘北郭十友’中的一员……与王行比邻,其后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与相近,号‘北郭十友’,又以能诗号‘十才子’。《明史》即采此说入史,通行于天下。”(原文页99)本相抵牾:作者既称《明史稿》之“北郭十友”说承钱谦益之术语,那么钱谦益所谓的“十友”中当有高逊志这个诗人。考之《列朝诗集》,钱谦益所说的“十友”中实无高逊志,可见两作者行文粗率的程度。 wIi(p5*  
两作者着力于爬梳“十才子”的成员,也谈及“北郭十友”,把它当成一个成员并不固定的术语来使用。拙意以为明清之际的学者对“北郭十友”这个术语的使用不存在异议。 MLa]s* ; d  
原论文引《列朝诗集小传》甲集前编十一“余左司尧臣”:“尧卿字唐卿,永嘉人。早以文学著,客居会稽,越镇帅院判迈善卿、参政吕珍罗致幕下,与有保越之功。荐剡交上,无意仕进,于越之桐桂里治圃结茅,署曰‘菜薖’已而入吴,居北郭,与高启、张羽为‘北郭十友’,即所谓‘十才子’也。”(原文页97)检顺治年间绛云楼刻本《列朝诗集》册七页二十四此条,字数相同,刻本误字“巳”为所更正,但标点需要商榷。“与高启、张羽为‘北郭十子’”句在释义上把高启包括在“北郭十子”中间,很容易得到钱氏“北郭十子”说成员不确定的印象;两作者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北郭十友’与‘十才子’即被混为一谈”的结论。检之《列朝诗集》甲集第十“徐布政贲”小传,再次出现“十才子”提法:“时称十才子,幼文其一也。”这说明元末即有“十才子”之称。作者在《考论》中引明初吕敏《题徐幼文慧山图》语与此十字同,但他们宣称吕敏“只提‘十才子’而不及其身,亦没有明确‘十才子’究为何人。”(原文页98)更进一步使读者认同“‘北郭十友’与‘十才子’即被混为一谈”的结论。 Jq?ai8  
《列朝诗集》册七甲集前编第十一页一至二之目录:“余司马尧臣一首   宋侍书克二首   吕道士敏七首   陈孝廉则五首   以上高启北郭十友四人”及页二十五“陈孝廉则”条:“则字文度,昆山人。洪武六年以秀才举任应天府治中,俄进侍郎户部,以阅实户口调大同府同知,复迁为守。则文词清丽,元季僦屋授徒,以工诗名于吴下,高启北郭十友之一也。”至此,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共提及“北郭十友”三处,依照后两处表达的惯例,所言之“北郭十友”即“高启北郭十友”的省略。那么,“与高启、张羽为‘北郭十友’”,当标点为“与高启、张羽,为‘北郭十友’”,“与”字为动词,释“与某人定交”义。 B8[H><)o\y  
根据《列朝诗集》甲集第十页十六“庚寅嘉平月再望蒙叟谦益书于绛云楼余烬室”语,则钱氏于顺治庚寅年(1650)已完成了甲集的编选,则其“北郭十友”(十才子)的概念已经定型。 TKj9s'/  
朱彝尊(1629-1709)《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卷三 “余尧臣”条引钱氏观点,谓余尧臣、杨基、张羽、徐贲、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为高启“十友”。又直接称为“北郭十友”,朱彝尊《曝书亭集》卷63《徐贲传》:“贲留吴时,家望齐门外,与高启、王彝、王行、宋克闾巷相接,日流连于文酒,故以北郭名其诗集。时张羽、杨基亦来吴,四方士闻之,多卜邻,于是号北郭十友。十友者,长洲宋克,字仲温,工章、草、隶书、击剑、走马,弹下飞鸟,自号‘南宫生’。张士诚欲致之,不能得。洪武初,征为侍书,出同知凤翔府事。昆山陈则,字文度。洪武六年,以秀才举,任应天府治中,擢户部侍郎,寻谪大同府同知,迁知府永嘉。余尧臣,字唐卿,吕珍保越,尧臣居其幕下,已而入吴。洪武初,官新郑县丞。无锡吕敏,字志学,不肯服元时服,深衣幅巾为道士。洪武初,掌其县教谕。其一则释道衍也。”再次申说“北郭十友”即“高启十友”。朱氏又有“北郭十子”一说,所指应同一。《曝书亭集》卷37《丁武选诗集序》:“闽自十才子以诗名,而高廷礼集唐人之作,别其源流,严其声格,若圭景钥黍之无爽。当是时,吴有北郭十子。” 0]i#1Si~@  
钱谦益对明代诗人的评价多为朱彝尊所引,在《静志居诗话》中可以见到他对钱氏观点的因袭和发挥。依《静志居诗话》的体例,朱彝尊对钱谦益所论并不盲从,若有不同见解,则有商榷之语,如卷十论蔡经之死,云“死非其罪,郡志冤之,国史白之。而愚山氏以为东南之论殊不然。传闻异辞,不可不核。”卷十“王韦”条确定王韦“以疫终”,引《顾东桥集》为证,辨“《列朝诗》称其‘以母丧毁瘠卒’。盖考之未详云。”卷十一“蔡羽”条结合蔡羽的自序,辩驳道“愚山纵曲为解嘲,其谁信诸?”卷十一“姚涞”条结合其送文征明赠行序辨何元朗之诬曰:“奈愚山氏信何氏之说,遂不录学士(姚涞)诗,未免偏于听矣。”另外如卷十五“李化龙”条、卷十六“郑明选”条都对钱谦益少选其诗颇有微词,对诗人的作品重新评价,以上六处都反映了他辨章学术的精神。《静志居诗话》卷三“辛丑夏,留湖上昭庆僧舍,时钱受之、曹洁躬、周元亮、施尚白诸先生,先后来游……回思旧事,四十年矣。”辛丑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朱彝尊32岁,与钱谦益(时年80)等人即已订交,而“回思旧事,四十年矣”语,可推知其《静志居诗话》撰于晚年;又卷十二“查秉彝”条谓查氏乃“今吉士慎行、嗣瑮高祖”,按嗣瑮、慎行分别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十二年(1703)成进士,朱彝尊称二查为“今吉士”,时在其暮年。以彼时的学殖功力而言,朱彝尊对钱谦益的观点肯定与否,都是很审慎的。就高启的“北郭十友”而论,朱彝尊应当接受了钱氏的这一术语。《曝书亭集》之《徐贲传》及《静志居诗话》“徐贲”条也有“北郭十友”的说法,可为佐证之一。 e2/[`k=7-  
朱彝尊又把明诗人邢参的十友与高启十友对举,更说明他是很严谨地使用“北郭十友”一词。在其他各卷中,朱彝尊都是把“十”当成确指的数字来使用。如卷十一“高濲”条:“少谷(郑善夫)居鳌峰北,从之游者九人,……目为‘十才子’……九人者,高二十二宗吕居首,傅二木虚次之,余有林九、王七、施二,其名不得而详矣。” 卷十二“桑乔”条:“欧桢伯撰《广陵十先生传》,十先生者,储瓘静夫、王軏载卿、景暘伯时、赵鹤叔鸣、朱应登升之、蒋山卿子云、曾铣子重、朱曰藩子价、宗臣子相,其一也,则子木也。” PJkEBdM.  
清末治明诗的陈田对钱谦益和朱彝尊的观点亦时有辨证,但对“北郭十友”一词则无异词。《明诗纪事》(续修四库全书影清光绪刻本)甲签卷八“余尧臣”条按语:“唐卿(余尧臣)与杨基、张羽、徐贲、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为高季迪北郭十友。”更把高启“十友”明确标为“高季迪北郭十友”。《明诗纪事》丁签卷一五“邢参”条复引《静志居诗话》:“明初高侍郎季迪有北郭十友,丽文亦有东庄十友:吴爟次明、文征明征仲、吴奕嗣业、蔡羽九逵、钱同爱孔周、陈淳道复、汤珍子重、王守履约、王宠履仁、张灵孟晋,故其诗云:‘昔贤重北郭,吾辈重东庄。胥会诚难得,同盟讵敢忘!’(按原文在《静志居诗话》卷十一“邢参”条)”都表现他对朱彝尊“北郭十友”提法的继承。与朱彝尊同时代的黄虞稷(1629-1691)也有“北郭十子”之说,与钱、朱二人的“北郭十友”同。《千顷堂书目》卷十七:“右北郭十子:杨基、张羽、徐贲、王行、王彛、余尧臣、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皆与高启友善。” 同卷:“右自林鸿以下称闽中十才子”,共计十人,则黄氏言“北郭十子”时不包括高启在内,不可能为便于称呼之故而取概数。“北郭十子”也是钱谦益、朱彝尊、黄虞稷三人对“北郭十友”的另一种称法。 srg#<oH|{c  
简言之,钱朱黄陈四人说的“北郭十友”即“北郭十子”,也即钱氏的“十才子”,都将十位诗人视为高启之外的“十子”或“十友”。朱彝尊、黄虞稷、陈田三人言及“北郭十子”、高启“十友”、“北郭十友”时,涉及的具体成员完全一样。 ob-be2EysH  
《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揭重熙”条:“予在《明史》馆分撰文苑传,拟以颜、揭、谭、冯数公合作一传,既而放还不果。”说明朱彝尊在史馆的时间并不长,没有完成“颜、揭、谭、冯数公合传”,所以《明史·文苑传》并非完全出自其手。如果主《明史·文苑传》分撰事者始终为朱彝尊一人,则有可能是朱彝尊“编修《明史》采纳钱氏此一称呼入《文苑传》”;何况今所见《明史·文苑传》之“北郭十友”成员与钱朱二人所云不同,朱彝尊舍钱、黄二人和自己一贯使用的术语,另铸他词,有违常理,故朱彝尊虽预史局,而实非采纳钱说入《明史》者。 |bB..b  
另者,蔡先生与《北郭诗社考论》的作者都忽视黄虞稷参与编纂《明史》及其《千顷堂书目》对修纂《明史·艺文志》的作用。康熙十八年(1679),始修《明史》。朱彝尊、黄虞稷两人皆预史局。《碑传集》(钱仪吉纂,光绪十九年江苏书局刻本)卷四十五《黄虞稷传》(陈寿祺撰):“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词,遭母丧不与试。既,左都御史徐元文荐修《明史》,召入翰林院,食七品俸,分纂列传及《艺文志》。”《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四百八十四本传谓:“著《千顷堂书目》,为《明史·艺文志》所本”,而他的与钱谦益、朱彝尊等人的“十友”或“十子”内涵相同的“北郭十子”概念却没有被吸纳,则说明《明史》纂修者于“北郭十友”这一概念另有所本。 % sT=>\  
我们只能看到在《明史稿》以后,“北郭十友”与“十才子”两个概念的内涵混淆起来,个中原因仍难以琢磨清楚,乾隆朝所编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69对王行的《半轩集》提要时即沿袭《明史稿》的提法:(王行)“在北郭十子之中案《明史·文苑传》:行与高启、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号北郭十友,亦曰十才子。与高启称为勍敌”。所以,出现在《明史稿》中的“北郭十友”(“十才子”)说,才是清代以来对“十友(子)”的具体成员众说纷纭的源头。 kw?RUt0-V  
《北郭诗社考论》的论述重点在于所谓的“十才子”,认为“十才子”的成员一直稳定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张羽、王行、杜寅、张适、梁时、浦源、方彝、钱复十一人,并因此认为“北郭十友”的成员不确定。拙意以为明清之际钱、朱、黄三人所言之“北郭十友(子)”的成员是固定的十个人,钱氏的“十才子”等同于“十子”,是“北郭十友”的另一种称谓。从《明史稿》的“北郭十友”说开始,其成员在清代众说不一,其别称“十才子”的成员亦然。所以,在清代《明史稿》之前,“北郭十子”和“十才子”两个概念各自的成员是非常明确的,不存在互相混淆的情形。《北郭诗社考论》认为从钱谦益开始,‘北郭十友’与‘十才子’即被混为一谈的看法是不妥的;把《明史稿》混淆两个概念之责归咎于朱彝尊的做法过于轻率,此问题需据确凿的文献资料方可判定。 qdO^)uJJ  
“北郭十友”与“十才子”的关系作为论文的第一部分,无法得到论证,将使该文减色。另,其文中不严谨之处,随指一二。若所举明代焦竑、包汝楫、黄暐所言之“十才子”皆为十一人,作者亦作“从焦竑起,‘十才子’即为十一人,疑其只取概数”之推测,其后却加以肯定为结论。又页99的第2个脚注把陈田《明诗纪事》的版本说成是“康熙敬慎堂刻本”, 85Ms*[g  
误甚。陈氏序甲签曰:“光绪癸未都门过夏,旅情萧索,取明人诗阅之,遂有纪事之辑,至己亥阅十七寒署,录诗几四千家,分为十签……己亥秋杪黔灵山樵陈田。”是为光绪刻本,确矣!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2-05-22 10:52重新编辑 ]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5-22
余尧臣(------) -7;RPHJs  
=ngu*#?c4  
_%<7!|"  
  元末明初浙江永嘉人,字唐卿。早年以文学著名,客居绍兴,无意仕进,治圃结茅,题为“菜苒”。不久,徙居苏州居城北郭,与高启、张羽、王行等交游,称“十才子”,又号“北郭十友”。曾为张士诚幕客。明初谪徙濠州,洪武二年(1369)放还,授新郑县丞。有《菜苒集》。 @RT yCr  
/j3oHi$  
*4A.R&Vu  
yu}4L'e  
余尧臣(1320—1380),字唐卿,元末寓居吴中(今苏州),与高启、王行、张羽等称十才子。当时高启家居吴县北郭,余尧臣等均住邻近,又号北郭十友。余尧臣初为张士诚幕客,明初谪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明洪武二年(1369)放还,授新郑(今河南开封)县丞。著有《菜薖集》,已佚。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2-09-10 12:27重新编辑 ]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7-16
余尧臣菜薖集【字唐卿,永嘉人,元末自会稽入吴,明初谪濠,放远,授新郑丞。】 ;5y!,OF6  
I`5MAvP  
●千顷堂书目卷十七 .l#Pmd!  
O\G%rp L$w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10-06
參政: G`)I _uO  
官名。即參知政事,為宰相之副。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地位高下不一。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 ​​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元中書省設參政,位於平章政事,左、右丞之下,為丞相的副貳。明在各省布政使下設左右參政,分領各道,為地方長官的副縣長貳。清入關前六部、理藩院有承政、參政。順治元年(1644)改為尚書、侍郎,參政地位似侍郎。清初各省布政使下酌置參政、參議,多由道員兼。乾隆十八年(1753)後不再置。民國初年,袁世凱設參政院,成員亦稱參政。參政院為立法機關,參政的性質與國民黨政府的立法委員相當。清田蘭芳《雲南楚雄府通判袁公(袁可立孫)墓誌銘》:“父樞以戶部正郎榷滸關,僉謂才可禦亂,特授本省布政司參政,分守大樑道。”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8-05
余尧臣 %*/?k~53  
0TVO'$Gvi  
%r|fuwwJO  
w|RG  
"e(OO/EZS  
/'">H-r  
【 朝      代 】: 明朝 )iEK7d^-  
【 国      籍 】: 中国 ;rk}\M$+  
【 籍      贯 】: 永嘉 5 bMVDw/  
【 职      业 】: 诗人 hbN*_[  
$`]<4I9d  
生平简介: F\>`j   
   &A%#LVjf  
字唐卿,永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太祖洪武八年前后在世。工诗,元末寓吴中,与高启、王行等称“北郭十友。”亦称十才子。初为张士诚客。士诚几,徙濠梁。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放还,授新郑丞。 a@m>S$S  
BHU(Hd  
I ][8[UZ  
 rro,AS}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