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22阅读
  • 2回复

北蝉小展余氏宗族考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北蝉乡小展村是定海余姓族人居住最多的地方,社区600多户居民就有500多户姓余的人家。古人云:“洪涛万派,始必有源;茂木千枝,终归于本。 ”余氏的本源如何?在余天锡诞辰830年之际,笔者对余氏宗族进行了考证。 &uv7`VT  
Z|Xv_Xo|4  
  《史记》等史籍记载:余姓是春秋时秦大夫由余的后人繁衍的。后来,由余的子孙分成由、余两姓,余姓居陕西咸阳。秦统天下以后,余氏东移,一部分移居河南西部;一部分移居江南(主要在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北宋后期,余息庵任明州(今宁波)观察判官,当时昌国县(今舟山市)隶明州。余息庵来昌国巡视,被海岛景色所吸引,遂谢仕隐居于昌国甬东村(见《四明昌国余氏世系宗谱》)。小展村的余氏世系主要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 xHdv?69,  
0Z~G:$O/i  
  余涤是小展村余氏先祖 SSI('6Z/  
+LAjh)m  
  余涤,字元发,是余息庵之孙,他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学识渊博,诗文有古气,为乡里所推敬。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县令韩昼兴学造士,礼聘余涤为县学教谕,被称为“诸生楷式”,受淑艾者甚众。当时余涤赞韩昼曰:“海邑幡然为鲁国,诸生何以谢文翁? ”诸生答:“学之具也,匪韩侯之赐。惟余公之功。”余涤去世后,赠少傅(正一品)。嘉熙年间,县令余桂为余涤建祠于申议堂东序,太师应(傜+系)(本县紫微庄人)作《余少傅祠堂记》,以近千字,为余涤歌功颂德(见康熙《定海县志》)。光绪《定海厅志》有《余涤传》。 H;eOrX {GT  
k7Z1Y!n7  
  余涤为人忠厚,人缘好,与王存之、史浩有深交。绍兴三十年(1160),王存之任昌国县令,对余涤尤敬爱之。王存之性刚直,当时秦桧当国,他曾上疏,要求斩秦桧。与余涤意气相投,成文字交。 |G]M"3^  
u~a@:D/F{G  
  余涤任县学教谕期间,鄞县人史浩任余姚县尉摄昌国盐监(又说,任昌国县尉)。余与史的爱好是诗文,且有古风,因此成了莫逆之交。隆兴元年(公元1164年),史浩做了京官,为赵鼎、李光申冤,为岳飞平反昭雪,荐陆游入仕。他后来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赠会稽郡王。史浩入京后,聘余涤为教师,教授史家子孙多年。后期。余天锡曾随祖父余涤到史家读书。庆元年间(公元1196-1200年),余涤告老回乡。不久,史浩之子史弥远聘余天锡为史家的家庭教师。 ' fm}&0  
gkyv[  
  余涤从史浩家辞归后,住监桥北(今蓬莱新村)。余涤德高望重,乡人称他为“老学究”、“百事通”,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余涤因年老体弱,感到力不从心,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去休养。哪里清静呢?余涤读过《易》,懂八卦、知风水,认为黄杨尖山北面是个好地方。这里重峦叠嶂似苍龙,直至黄杨尖山顶,这就是现在的小展村。当时称小尖。因黄杨尖山有东、西两尖(峰),东为大,西为小。因为舟山方言,“尖”与“展”谐音。余涤就把“尖”改为“展”,称大展、小展。随即,余涤就移至小展村(古称小展岙)定居。 HJu;4O($  
(GdL(H#IL  
  “一门三尚书”的荣耀 mT2Fn8yC1  
p$cSES>r:  
  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余涤长孙余天锡中进士。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授起居郎,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授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后知婺州、福州。嘉熙三年(公元1238年)任端明殿学士、同签书知枢密院事。次年,迁升参知政事(副相),封奉化郡公、观文殿学士。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十二月卒于官,封太师,追封鲁国公,谥忠惠。墓在北蝉小展樟树湾鹅冢岗下小坑里。余天锡之弟余天任在宝庆二年(1226)入仕,官至兵部尚书,封楚国公。后来,余天任之子余晦又当了元帅,任兵部尚书,封密国公。故有“一门三尚书”之传颂。从此,小展余家兴旺发达。 =,=tSp  
w oqP&8a  
  余氏后人说:余涤有眼光,看出小展是风水宝地,余家果然在此大发了。当时余家门前有一对旗杆,岙里阊门头,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十分壮观。清人朱绪曾读《余少傅祠堂记》后,赋诗曰:“自从石室讲文翁,海邑幡然鲁国风。努力文章期报国,莫将青紫误儿童。 ” {s=$.Kg  
.{1MM8 Q  
  小展余氏的业绩值得记录。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余陛斋修成《四明昌国余氏世系宗谱》,较详细地记录了南宋前期的事绩,并奏请玉牒,理宗皇帝很快下诏谕,故宗谱上印有皇帝诏谕和“御书之宝”,以为荣誉。 yU(k;A-  
>#RXYDd  
  余顺茂再兴余氏基业 /L1qdkG  
%@{);5[  
  余顺茂天资聪颖,见多识广。他虽然不是余氏宗族的族长,但有“余孔明”之称,有权威。他的话族人都很信服。 dfo{ B/+  
shlL(&Py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顺治十三年和十八年(即公元1656年和1661年),舟山各岛居民悉数被强行内迁,兴旺发达的小展村余家也遭此劫,人被抓,屋被毁。以“一门三尚书”为荣的余家人不甘心在他乡生活,希望早日返回故里。可是,当时海禁极严,规定:“不许片板入海”,违者重罚,以致处死。人人哀叹:“返老家难”。 wK[xLf  
C`D5``4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春天,余顺茂决定了“返回老家”的计划:一天下着毛毛细雨,在夜深人静时,他携全家人用小舢板偷渡到小展村。他非常兴奋,情不自禁地喊道:“余顺茂回来了! ”,可是回头一看,小展村无人又无屋,成了一片废墟,不禁大哭一场。 Ywf.,V  
pbivddi2  
  怎么办?决定暂时找个住处,来到皋泄万寿寺。万寿寺原来是本岛最大的寺院之一,有“千僧寺”之称;如今三大殿已毁,禅房所存无几,且破败不堪。余顺茂面对惨景,大声喊道:“悲惨之极!可恶之极! ”突然间,来了个“拐脚和尚”,说:“万寿寺和尚被全部抓了去,贫僧因打断了腿,躺在地上装死,才死里逃生。 ”余顺茂听了,又惊又喜,说“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和尚点头称“是”。接着,余顺茂对和尚说:“我是从宁波逃回来的小展人,因老家房屋被毁,想借万寿寺暂住几天”。和尚表示应允,但说:“僧地住俗人,人丁不兴旺,小展是千户烟炊之地,定能兴旺发达。 ”听了和尚的这番话,余顺茂重建小展村的信心更足,决心更大,第二天,就回到小展村,在废墟上重建余氏家园。在余顺茂的影响下,不久,返回小展村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0 ,#c2aq  
6P' m0  
  余顺茂有三子,几年后,他们各自成家立业。长子应体住西地舍(张天湾),称上份头;次子应教住樟树湾,称中份头;自己和小儿子同住岙里,称小份头。余氏现在已至“尚”子辈,“尚”字辈是余顺茂的第三十八代后人。小展村余氏如今已有2000多人。 8KD7t&H  
}@V(y9K  
  这就是小展村余氏宗族的历史。 zQ}:_  
"j9,3yJT  
  (本文除参考史书记载外,余氏后人余宏悌老人提供资料对本文有特别贡献) '?_;s9)  
a[)in ,3  
资料来源:http://www.cseac.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316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yyzszh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11-24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7-06-10
我所知道的余氏家族那些事
  11月27日的《舟山日报》刊登了《顺利与小展余氏族谱考——兼与何雷书先生商榷》的文章(作者:庄世维、孙和军),笔者作为余氏族人,对自己的始祖、先祖和祖先的生平事迹略有所知,对余氏家族“宗谱”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也略胜于外人。读了《顺利与小展余氏族谱考》(以下简称“族谱考”),感到有些内容牵强附会,有违真实。为了避免以讹传讹,笔者认为有必要撰文就事论事予以澄清。 Q(gu ";&  
fKIwdk%!-  
  “族谱考”第5段,摘录如下: ftsr-3!Vm  
<9eQ  
  “余涤当时迁居很有可能并不是直接迁到北蝉小展,而是于南宋宁宗时期(1195~1224年)首先迁居今日石礁顺利村,在那里建立余氏老宅。这是迄今为止在史书上记载的唯一最早迁入定海的宗族。 ” ;^xlDN  
')I/D4v  
  这短短81个字,存在着3个谬误:首先,把余氏最早迁居昌国的人物颠倒。笔者再次读了何雷书先生的题为《北蝉小展余氏宗族考略》一文,何先生写的最早迁居昌国定居的是余涤祖父余息庵,经与“宗谱”核对,何先生文章言之有据,现照《四明昌国余氏世系宗谱》原文所载,摘录如下:“鲁国公五世祖息庵先生,明州观察判官,巡历昌国,雅爱观海,遂谢仕归隐昌国”(直书,无断句,标点笔者所加)。这里的鲁国公就是去世后由皇帝追封的余天锡,息庵先生就是余息庵,余天锡是其五世孙,也是余天锡祖父余涤的祖父。关于余息庵归隐昌国的具体时间,暂无从考证。但余涤任昌国县学教谕时间是公元1152年,那余息庵归隐昌国(定海)时间,大致可定位为北宋后期,即公元1127年前。 Zu:cF+h l  
V^nYG$si  
  其次,否定了余天锡是南宋昌国人。 “族谱考”所写,余氏(余涤)是于南宋宁宗时期(1195~1224年)唯一最早迁入定海的宗族。以前多见舟山报章及史书所载,都认为余天锡出生在昌国,生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卒于理宗淳祐元年(1241)。新版《定海县志》第794页对其生卒年也是记1180~1241年。 r|cl6s!P  
u*{hXR-"  
  现在根据“族谱考”所述,余氏来昌国时可勾勒出如下情形:余天锡出生在大陆,其随祖父余涤来昌国(定海)时,年龄已在15至44周岁之间。这样,客观地否定了余天锡是南宋昌国人。舟山余氏家族的历史被两位先生搅得迷糊不堪。 A{\7HV5  
u-Ct-0  
  其三,搅浑了余氏最早定居地。 “族谱考”说:“很有可能不是直接迁到北蝉小展,而是……首先迁居今日石礁顺利村,在那里建立余氏老宅。 ” =A9>Ej/  
iyU@|^B"Wa  
  既是“谱考”,作者行文使用的却是“很有可能”、“或许也有可能”的文字,既然使用不确定性的词汇,那么作者“考”些什么?难道存心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其实余氏宗族最先定居地及其所建的老宅,既非在小展,也并非是在顺利村,应是在今定海城东街道甬东村。 UtG@0(6C  
D}px=?  
  关于余天锡夫妇画像问题“族谱考”中写道:“两张余天锡夫妇画像原本的幅面有‘番薯干笠子’一般大,后来被迁居于北蝉小展的族人拿去……” Hs~M!eK  
4O9HoX#-?  
  这样的言论是极不负责任。本来小展、顺利两村余氏同宗同祖,一脉相承,和睦相待,友好往来。 “族谱考”的文字无中生有、制造矛盾。据了解,现在小展村余氏没有“番薯干笠子”般大的画像,只有两张按照画像拍的照片。那还是早在石礁公社时,有位名叫黄泉龙的先生,时任石礁公社干部,他热心于历史文化研究,用自己的照相机为小展村余氏拍摄的。 c)#b*k,lw<  
mLPQ5`_  
  在“族谱考”中,作者“此地无银三百两”式地在括弧内特别注明说:“我的这一种说法可能对小展余氏族产生争议纠纷,但我是依据余德英原话写的。 ”很显然,作者大约也感到有些不妥,想推卸责任。据了解,余德英老人为人正直,通情达理,就在今年9月25日,他代表石礁顺利村余氏,也到小展甘溪宗庙参加过余天锡830周年华诞纪念活动,据此,这位老人是否讲过这样的话?值得怀疑。 c%>t(ce`Tl  
`x~k}  
  笔者提请作者在百忙之中抽空看看《舟山晚报》2010年10月26日第7版头条《双桥一居民家里珍藏南宋余天锡画像》。 “大樟树下一带大部分是余姓,他们说老祖宗就是余天锡”,“我们也是余天锡后裔,你们看,画像还在呢……” idvEE6I@  
;"!dq)  
  “族谱考”第6段:“笔者认为:石礁顺利村余氏在先,北蝉小展余氏源于石礁。 ”得出上述结论,其有所谓三个“证据”: fU!C:  
qnyFRPC  
  “证据”之一,是1987年版(笔者:应为1994年版)《定海县志·人口姓氏》篇中明确载明:石礁顺利村余氏是“南宋宁宗时期余天锡祖父(即余涤)从余姚迁昌国,至‘忠’字下一辈至今已40代”。 kGc;j8>."  
gEIjG  
  这条“证据”,一是时间上大错,二是居地谬误。据何雷书先生文章所述:“绍兴二十二年(1152)县令韩昼兴学造士,礼聘余涤为县学教谕。 ”经核实,何先生这个时间言之有据,引自《定海厅志》这与《定海县志》所载也是“族谱考”中引用的宁宗时期要相差好几代皇帝,以序上溯:宁宗—光宗—孝宗—高宗,说明余涤在宋高宗时期(1127~1162年)早已居在昌国,并任县学教谕。 0@C`QW%m  
Lx8 ^V7 X  
  《县志》中这些文字是得顺利村余氏“宗谱”残本后加的按语,并非“宗谱”原文,而且早在130多年前,光绪《定海厅志》所载的是:“余涤,居甬东。 ”根本不是“从余姚迁昌国”。按照“先入为主”的原则,应以《定海厅志》记载为准。 D2E~ c? V  
yf*MG&}  
  “证据”之二,是余德英家有一本“宗谱”残本。据考,这本“宗谱”是清康熙四十四年(“族谱考”写四十五年有误)由当时的著名国学,后出家当和尚“托跡空门,独怀修辑家谱”的余明旭最后重修的,不止一本,以前小展余氏也有一本,据父老相传毁于火灾,所幸清同治年间小展岙里一位秀才,将原“宗谱”的序言部分作了抄录,那手抄本至今还在(也霉腐掉很多字)。 15年前,小展余氏几位老人,将手抄本与顺利村保存的“宗谱”残本进行核对,发现只要相互有字处,两本史料一字不差。可见这类“宗谱”不像封建帝王的玉玺是独一无二。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都知道,按旧时宗族规定,“宗谱”是由族长或德高望重者保存的,余德英家宗谱,只能说明他家的祖先是族长,或德高望重者,不能作为“小展源于石礁”的证据。 V7N8m<Tf  
}=^YLu=  
  “证据”之三,是距顺利村一里之遥的一座溪口庙,又说成是史太公庙。 “族谱考”说:“这个余氏的学生,也就是有资格成为溪口庙奉祗的名人,无疑就是史浩之子史弥远了。 ”这个“证据”疑点有三:  6?+bi\6  
|n=m8X  
  1、溪口庙(说成史太公庙),既然与余氏有渊源关系,为什么要建在没有余姓居住的溪口村? &1F)/$,v  
8n?P'iM  
  2、两村人都承认是言传,既然史太公是余氏祖先的学生,按常理只有学生为老师建庙(如孔庙),没听说老师为学生建祠庙,行膜拜; #i7!  
-/~^S]  
  3、溪口庙是以村命名的,所供奉的是“老爷菩萨”,诸如“三官菩萨”、财神、华佗、送子娘娘等。 “族谱考”作者对这个庙及与其相关的写了240多字,仍然看不出与“小展余氏源于石礁”有什么因果关系。就凭以上三点所谓“证据”,于是得出结论:“小展余氏源于石礁”。这个推论是不能成立的。 5G_*T  
GTYGm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版的《定海乡土教科书》第三十二课《北蝉》载:“著姓者,首小展之余,相传为宋余太师天锡之后”,《定海厅志》第九册载:宋余太师墓在小展岙南。 \kzxt/Ow  
y 8];MTl  
  本人认为,既然两村余氏都认为是余天锡的后裔,就可以了,没必要去争谁是主干,谁是枝脉;也没必要去争余天锡是出生在昌国的甲地乙地和丙地。任何教授级人物也好,高官也好,在作结论时都应尊重史料记载;任何凭主观想象所作出的结论是不能服众的,也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qX0IHe  
S@Yb)">ZQ  
  关于两村余氏的户数、人口数 6y%BJU.I  
y:iE'SRRK6  
  “族谱考”第7段:“然而正如何雷书先生所说,可能石礁顺利村的风水确实不及小展好,至少在人丁繁衍发展上是这样。现在居于顺利村的余氏仅只两户,而小展余氏族人已发展到了3000多户,6000余口。 ”  _"%d9B  
Fu )V2[TY  
  这段文字,使读者很自然地以为何先生对顺利村说过风水问题;对以上3则数字是以为从何先生的文章中摘引过来的。事实恰恰相反,何先生在《北蝉小展余氏宗族考略》一文中,根本没有提及过顺利村的风水之事,也只字未写过现顺利村余氏户数,只对小展余氏写的是500多户,2000余人。 “族谱考”是针对何先生的“考略”一文写的,现故意将顺利村余氏只写2户,而小展村余氏户数、人口数故意扩大了6倍和3倍,不知作者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5EFow-AH  
^^jF*)DT@  
  “族谱考”一文名为考证,又兼商榷,却有那么多不负责任的错讹之处,伤害了小展与顺利两村余氏的感情,也是对何雷书先生的不敬。为此,笔者敦请作者扪心自问,史实能推论吗?读者能愚弄吗?下笔要不要慎之又慎? R@=ve %a-  
8BE OE<  
资料来源: http://dhnews.zjol.com.cn/dhnews/system/2010/12/24/013074808.shtml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