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7阅读
  • 3回复

铁改余,不因批判理应尊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ryufeng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 本帖被 thinfo 从 铁改余探考 移动到本区(2012-12-03) —
a>GA=r  
lH3.q4D 5  
cP tDIc,  
文\鱼竹舟
余姓氏始祖由余公 配氏姜老太君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中演变出了中国姓氏,后人根据前人的姓氏一代代传承而有了当今的“赵钱孙李”,然而由于历史等问题,人口迁移与族谱失修,使得许多宗族错乱,甚至出现了许多有待争议的现象。今天我所要写的姓氏就是“余氏”。 ++~ G\T9H  
        余氏的起源有以下四种说法: 6Y[&1c8  
1、秦穆公时期的秦国大臣由余之后,这个被奉为余氏始祖,也是得到认可的。 @Xoh@:j\  
2、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起源之后的分支已经难以找到。 5tv*uz|fv  
3、元太祖成吉思汗(即奇渥温·铁木真)皇族的后代一支,元末,为了逃避战乱,易铁木真之铁改为余,学术界称为“铁改余”,这个分支的后代大都居住在西南地区。 V.3#O^S  
4、元末党项人余阙之后,这个起源的后人相对少数人。  fp||<B  
        然而“铁改余”这一余氏起源分支从元末到如今,短短六百年间发展到超百万人口,这不得不让学术界费解,如果要解释为何六百年间能够发展到百万人口,可能有以下几点: jEKa9rt  
1、当初整支军队为逃避战乱统一改姓,贵州一些研究过程中发现有过这样的可能。 RCqL~7C+ k  
2、由于族谱丢失,排不上号,再加上有一定的民族优势与成吉思汗的大名,使得由余公的一些分支被融入,这样可能性的几率相对比较大。 [ 2@Lc3<  
3、或许是消失后的赤狄族后裔,当然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p,WBF  
        部分铁改余的后裔与由余公后裔在寻根问祖上遇见了尴尬,虽说同本余姓氏,但是却不同宗。许多余姓氏的宗亲网站与慈善交流大会上挂的是由余公的画像。不过双方都比较认可同为余姓氏应该互助,即便不同宗但也同姓,所谓“求同存异”。 )FB<gCh7X  
         当然如今出现有一些抨击“铁改余”的现象,认为此为忘本,认为其放弃汉族血统去承认蒙古人血统,认为虚弱心太强,想争取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是比较笼统的,也不宜站住脚的。一般情况下,很难有人会乐意去认错祖宗,特别是老一辈的人。造成这样的现象是历史长河中变迁与族谱丢失等因素,“铁改余”有一部分是纯正的蒙古人后裔,而有一部分是由于变迁等原因,被遗忘了,而被遗忘的分支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宗亲联系上的失责,而造成了我们寻根无法寻到自己的来龙去脉,而认祖归宗后辈分又难以排列上,而“铁改余”这个分支先具备影响力与壮大,同时怕流失真正属于“铁改余”这个分支的人,所以很乐意与他们一起融入,创造出新的分支。“铁改余”对于由于战乱、变迁而被遗忘的人,他们重新站出来,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错而造成的。
光绪九年余全就余姓与铁姓享撰西江月词三首:
其 一
因名赐姓古礼
郡是采邑云云
余因由余之洪勋
下邳秦穆封郡
子孙遂以为氏
古今莫不知闻
我姓更姓有悠分
木本水源宜问?
其 二
祖籍大元姓铁
四太五尚宗卿
被谗退伍遇洪军
凤锦桥头更姓
昆弟九人失散
曾作诗句共盟
能记诗句共祖身
贫贱焉可不认
其 三
余氏铁氏两姓
俱是轩辕子孙
赐姓更姓各有根
前后姓余不等
我郡虽非下邳
其礼亦可不婚
欲与由余辩家门
当以大元为郡
b<fN,U< k  
<\:*cET3  
离线mryufeng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12-15
离线dogeeg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12-17
离线余恒一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10-20
铁木真,在很多地方称为“帖木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