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25阅读
  • 1回复

探寻余光中的乡愁之根--永春桃城镇的洋上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3-18
                               执笔/图    杨行山 %S$P<nKN5  
8 $5 y]%!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这首,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愁》,早已在海峡两岸传诵,但何日余光中先生才能在有生之年,真正地永解这“乡愁”?2000年3月7日一大早,记者一行驱车专程赶往余光中先生的祖居地——永春桃城镇的洋上村,去追寻诗人乡愁的脚印。 O} #Ic$38  
                               4OX2GH=W  
                             藏在半天空中的祖居地 Lzr&Q(mL  
|}^me7C,[  
QR+xPY~  
    桃城镇是闽南著名侨乡永春的县治,古称桃源。她背依戴云山脉中巍峨的大鹏山,濒临滔滔远流的桃溪水。从永春置县的1067年间,桃城以其“桂亭织画”、“翘松诗词”、“桃陵书法”一起,被称为永春三绝而著称于闽南。 Bb[WtT}=  
    采访车一出永春县桃城镇,便开始爬坡上山,沿途的13公里九曲盘旋的山间公路上,闯入记者视野的是满山满坡的芦柑果林。中午时分,记者一行上到大鹏山项峰,回望窗外来时的山间公路,如同白色的丝带,在丛山峻岭间及果林之中,时起时落。再看车前山下峰簇拥的盆地里,山民的房屋、村落如孩童随意摆放的积木,一片连着一片地散布在盆底,这便是我们寻访的目的地——洋上村,余光中先生的祖居地。 b]0]*<~y  
     于大鹏山顶峰放眼四望,洋上村四周的群山,如一柱高举入云的巨掌,向上微微张开,洋上村便藏在掌心之中;只有两条简易山间公路,九曲回旋地通往山外。其中,一条是我们来时走过的通往桃城镇的,另一条则通往邻县的仙游。从大鹏山顶峰通到洋上村的下山公路,尽管同样曲折,但已铺上了水泥,车还算好走。  W8blHw"  
    村里十分安静,没有城里的喧哗,是个出诗人的地方。诸葛亮之于南阳,陶渊明之于南山,我想应该也是这样一种四面环山的“宁静”。望着脚下这条走过的水泥路的曲折盘旋状,记者可以试想如今的这条水泥路,当年是多么狭窄而坎坷。而余光中的父亲余超英,当年就是从这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他人生的辉煌道路的。 pwF+ZNo  
    据余超英先生去世时的讣告介绍:余超英先生,福建永春人,弱冠随兄南下马来西亚拓植橡胶园,创办育民、益智二校。回国后,就读上海春申大学,其后历任永春县教育局局长、安溪县县长、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二支队副司令等职;并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部任常务委员。而他的出生地,就在洋上。 r5RUgt  
)])nd "E  
                           破译剪不断的乡愁之谜 *&vlfH  
X!b+Dk  
qnu<"$   
    听说记者一行,是前来采访余光中先生祖居地的,正在吃中饭的村委干部余炳清,立马搁下手中的饭碗说:“我跟村书记联系一下,马上带你们去。”他一边泡茶,一边告诉记者一行:“余光中虽然出生在南京,他父亲余超英却是在这里出生的,就在他家的旧厝。” E"O6N.}.  
   一听余光中先生的祖厝,叫“石杉郑”,仍保留完好,记者一行决定首先去看看这座老厝。在路上,余炳清还讲了一段有关余光中先生的父亲,1949年不愿意离开故土的轶闻。据说,福建要解放了,国民党要余超英赴台,他舍不得离开家乡,在厦门躲了好些天,不想去台湾。 u Gmv`R_  
    余光中先生家的“石杉郑”老大厝,依然保持着闽南古厝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旧厝建在当地的南镇寨山下,从对面的铁甲寨看过来,旧厝后面的谷地很显眼,而近看却不见谷地。旧厝后面栽了五棵荔枝树,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是风水树,跟旧厝一样,有近200年了。 `K7UWtp  
(+CNs  
b F MBIA|  
    在观察“石杉郑”旧厝时,记者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那“屏障”一样的荔枝树,然后才是房子。房子虽然历经沧桑,但是苍老中显出一种文化的底蕴和气度不凡。屋檐上,画着花鸟树木及历史故事题材的檐画,虽有脱落,但还清晰可见。门板很厚,风蚀的成分不大。因为老厝里长期住人,有人住的老房子,比起没人住的老房子,寿命要长。 en_W4\7^  
   跨进大门是正厅,厅中有一个天井。天井足有10个平方米,使大厅的光线格外充足。据说,余光中先生童年时,曾随父母回过洋上一次,想必在这天井下读书、玩耍的景致,也会很有趣。厅两边是居室,正厅上方是神案,神案两边是三幅对联,其中一幅清晰的是:“系出下郅恪守先人矩护  堂瞻玳瑁兆开奕世簪缨”。从此联意上,可见余家祖宗重视先人礼仪和后人教育,也可见余家当初在本地亦是书香门第。 <Fi*wV  
   除了旧的匾联吸引着记者一行,新的红对联也夺人眼目,都是结婚喜联。现在还住在“石杉郑”里的余建生对记者说,这些是他弟弟结婚时贴的。记者指着左边一扇贴有“恩爱夫妻”红喜联的门问他,是不是在里头结婚?他摇摇头说,不是! Ak dx1h,  
      跟余光中血缘最近的,辈份比余光中晚一辈的余振生,在一旁告诉记者,他叫余光中为五叔,记者指的那间房,现在是他弟弟余群生住。余光中先生的父亲余超英,就是在这间房里出生的。他还说,这个房间很神的,在这个房间出生的人都会念书,他侄儿余锦昆也是出生在这房间的,从上海航海学院大学毕业后,去了新加坡发展。 zNO,vR[\  
     “石杉郑”大厝有24间房间,现在住了6户人家,都很和睦。余振生说,现在不少人都搬新房子了,以前住人最多的时候,住了一个小生产队的人。而且,这座“石杉郑”大厝和他这一房的余氏祖祠“凌乾堂”,在洋上200多座旧厝中,是最值得保护的文物。 ae#Qeow`  
p[K!.vOt+  
|})v, o B  
     寻根,就必须要查谱,家谱是民间档案,更是家族档案。查谱,使我们找到了有关余光中的祖父的文字纪录:德濯,字友溉,业儒,名啟明,孝语三子,生咸丰乙卯年七月初九日……配郑氏,继配刘氏。 qoP /` Y6  
    余光中的祖父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取名自榜、自景、自怡、自衍。余光中的父亲自衍排行老四,是郑氏所生。这是记者在余家十六世谱序里查到的,在十八世至二十世的谱序里,记者又找到了有关余光中父亲余超英的记载:自衍,学堂生溉四子,生光绪丙申年(1896年)八月十二日……子光亚、光中。(旁边有圆珠笔注“民国海外部长、大学,子光中,1996年台湾高雄大学校长”等字样) ;lQ>>[*  
    虽然高阳余氏家谱里,对余光中一家的记录很简单,然而余光中祖籍地在洋上已是定论。余光中1996年在《世界华文精品》(余光中卷)序言中也说:“我祖籍闽南,生于南京,长于江南,抗战的岁月度于四川,而在大陆读书的大学,先曰金陵,后曰厦门。我是南人,应为定论。” 7.*Mmx~]=  
    对于根的理解,余光中曾对朋友说过:“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在这篇《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余光中这样写道: c 'rn8Jo}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pupt__NZ)n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a!)w@I:  
    断了嫘祖,还有妈祖 #]h&GX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我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非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G+t=+T2m  
    乡情是先天的,余光中先生是中国的诗人,台湾也是中国的宝岛。 X4JSI%E  
7$v_#ZE.H  
                            桃溪水不枯的血脉亲情 f#\Nz>tOhE  
9TZ6c  
    余超英当年从洋上村的山路,走出了群山环抱的洋上,而且再也不能回来了,去世后葬在了台湾的碧谭永春公墓。彼岸永春,虽非此岸之永春,却也算“叶落归根(永春)了”。 $|N\(}R  
    余光中先生虽然出生在南京,但他血脉里仍潜流着滋润过父辈的桃溪水,而桃溪水两岸的乡亲,虽然大多没有见过他,但一说起他和他的家人,仍如数家珍。 ~|S}$|Mi50  
    余光中先生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她是在永春教书时,结识时任永春县教育局局长余超英的,并产生爱情,结婚生子。说到余光中先生的母亲孙氏,出身教育世家的余庭龙先生的话题又打开了。余庭龙老先生82岁,但人的精神状况还很好,穿着黑风衣,戴顶黑礼帽,站在记者一行面前,像一个“英国绅士”。 qFI19`?8E  
   余庭龙老人至今还记得清,1947年底他在南京,上余光中家的情景。他说,那年冬天,南京下大雪,他借寓在南京青年军收容所。听说同村人余超英也在南京,便上其家,一是拜访,二是想谋份职业。他去时,超英不在,只有余光中的母亲孙秀君在。孙秀君一听到他也是洋上的老乡,更是问寒问暖。余庭龙老人说,当初秀君问他冷不冷时,还捏了捏他的衣袖。他说这让他很感动,回老家时,余光中的母亲还让他带钱,给永春洋上的亲人们。 V ONC<wC  
    问余庭龙老人,有没有见过余光中。他说,见过,余光中给他当时的印象,是年少、壮实,肩膀很宽,穿中山装,颜色记不清了。但他依然记得余光中上街买米,结果在鼓楼路口,200斤大米让黄包车夫拉走了。说完这些,他又说,怕是这辈子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n`]@0?\  
    爱国不念乡,是洋上村余家人对余光中的评价之一。他们说,可能是因为余光中出生在南京,唯一来过一次洋上,还是在不太懂事的小时候,所以就是来厦门大学讲学,也没有回洋上。其实,思国怀乡却是余光中先生《莲》集以来的主题,也是他的思想艺术价值较高之处。 2$'bOo  
    余光中先生的思国怀乡,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常与思念故国河山和五千年文化联系在一起。以前多言黄河、长江、长城,后来比较在儒、道之体验上,间接表现自己的民族感情;二、常与怀念旧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余氏在海外三十年,所忆者多为少年时代的生活,例如抗战在四川的中学生活等;三、常与思念亡母和十亿同胞联系在一起。他怀乡时,常怀母爱、春晖之童时,他认为中国大陆是自己及海外一切中国人的母亲。 y[zjs^-vCv  
    在洋上余氏学寓里,负责余氏宗亲史料文字整理工作的退休干部余孙奢对记者说,他们准备开办“洋上余氏学寓纪念馆”,馆匾名想请余光中先生题写。他说,余氏宗亲们十分希望余光中先生,能早日回来洋上看看,来看看他父亲出生地——“石杉郑”大厝。他们说,家乡现在富了,家乡人民还是希望海内外的洋上乡亲及其后裔,当然包括台湾的其他余氏亲人们,常回祖籍地永春看看。因为,不管他们走得再远,血脉里还有桃溪水千年不枯的乡情积淀! e>P>DmlW  
mNsd&Rk'  
资料来源: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437808&page=1 作者:杨行山  ijDXh y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鱼君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5-26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