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63阅读
  • 5回复

探访绍兴首个国家级古村落冢斜古村大禹子孙的“桃花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4-24
关键词: 绍兴冢斜
Yvn*evO4  
@ =XJ<  
  走进古村落 iTu~Y<'m  
  6座保存完好的  &e%eIz  
  明清古台门 hf1h*x^J  
8iwH^+h~  
  走进冢斜,第一眼看到的是余氏宗祠,里面供奉着始祖余子陵、兵部尚书余煌、河南布政史余炳焘等冢斜余氏历代祖先。因为家离这里近,又对村里的老房子颇有感情,余雅堂同时也是文保员,负责看护着这座余氏宗祠。与村子周围有些破旧的老房子相比,3年前刚刚整修过的余氏宗祠算得上是村里最好的建筑之一。因为上大院(6座明清古台门之一)里有间老房子倒了,这里临时成了木工师傅的操作间,现场有些杂乱。 {=Z _L?j  
Kj/{V  
  “从2004年开始,我们商定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村里祭禹的日子,地点就在余氏宗祠里。”余雅堂告诉记者,这座余氏宗祠始建于1760年,200多年间每逢重大节日,村民都会聚集在这里,祭祖祈福,还会请来绍兴大班、越剧团唱大戏。而记者也在现场看到,这座古戏台的建筑考究,雕饰华丽。“铿锵铿锵铿铿锵,人和人和人人和。”台前的这幅对联极其恰当地描述了这戏台上的表演场景,站在台上的时候,似乎还能听见那余音缭绕。戏台两边都有看楼,后台有供演员化妆的厢房,而台顶中央藻井置斗拱十三行,旋转叠压,是戏曲舞台上最早的扩音设备。相传,舜王庙的大戏台建筑样式也是参考此戏台修建的。 s*9lYk0  
~gA^tc3G  
  从余氏宗祠出来,沿着村子里曲曲折折的小道,老人带着我们一一参观了目前还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造的6座古台门:老台门、新台门、上大院、下新屋、朝西台门、高新屋以及明清官员祭祠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轿屋”,这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可谓研究古建筑文体的“活化石”。记者看到,这些古台门如今依然是村民们的寄居之所。虽然屋子周围堆放着柴火、农具等不少杂物,看上去有些破旧与凌乱,但是从房屋的整体结构,从石刻、木雕等许多细节处,我们依然可以找寻到它曾经的辉煌。今年77岁的老人余益利在这座祖上留下来的老房子里住了一辈子了,3个儿女也都已经成家生子,只剩下老两口还留守在村里。“这个村子有240户人家,700多村民,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已经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留在这里,还是靠一些茶叶、玉米等经济作物过活。”俞国荣告诉记者。 ltg\x8w?c  
|rL#HG  
  村子的南边,一座五跨石梁桥吸引了记者的眼光。余雅堂告诉记者,这是一座清代石桥,大概可以追溯到咸丰年间。桥墩用条石错缝叠砌,迎水呈梭形,用以减少水流阻力。桥面用3块石梁并列铺筑而成,中孔石梁侧面镌有桥名“永济桥”。它曾是古代的交通要道,途经大小西岭的人流和物流都必须经过这里。 ^EZ?wdL  
N@3&e;y  
  说起大禹后裔村,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禹陵村。事实上,在绍兴还有一个与禹陵村齐名的大禹后裔村,它就是位于绍兴县稽东镇东北部的冢斜古村。相传,这里是大禹后裔余氏的集聚村,村民百分之八十为余姓,村里现在还保存着大量的名胜古迹和完好的古建筑群。不久前,该村还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是绍兴首个获此殊荣的古村落。 /=gU  
C%q]o  
  3月底的一天,记者在稽东镇文化站站长俞国荣以及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走进了这座神秘而古老的村落。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4-24
  发现古村落 zJT,Hv .  
  一部距今600多年的《余氏宗谱》  Sn-D|Z  
  一群在此生活600多年的大禹后裔 9<6Hs3|.!  
<G#z;]N  
  冢斜古村地处绍兴县稽东镇车头村,离市区30余公里,北靠大龙山,南临舜江,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我们开始发现并重视起这个古村落的文化价值,还是从2004年开始的。当时,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部距今600多年的《余氏宗谱》,其内容丰富,史料真实,文化内涵极高,是一部善本,记录了从始祖余子陵1401年在冢斜创业至今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和村容村貌、行次(辈分)编录和历代做官的人物传略等。”陪同记者一同探访冢斜古村的俞国荣告诉记者,他们从这本宗谱中了解到了这个村子的古老历史。 eW zyydl  
2~q(?wY  
  “大禹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启,继承父姓‘姒’;二子叫况,赐姓为顾;三子叫罕,赐姓为余,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根据家谱记载,我们的始祖余子陵是余氏第96世,从1401年从山阴泮彭坞迁入冢斜,至今已有117世。”今年79岁的冢斜余氏后裔、市越文化研究会会员余雅堂对冢斜古村的历史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冢斜古村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更远。“冢”是墓,“斜”是宫人墓,相传越国宫人多葬于此,墓不正向,故名“斜”,冢斜村名由此而来。还有一种说法,相传上古时,虞舜有个妃子埋在村子的斜对照,所以叫做“冢斜”。 62{[)jt{  
:j( D&?ao  
  余雅堂告诉记者,600多年间,冢斜余氏曾出过35位大小官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明代状元、兵部尚书余煌,清朝名臣、河南布政史余炳焘和民国时期任北京市市长的余晋龢,这3人分别写入了明史、清史和民国史。为官清廉的余煌曾为绍兴修复三江闸,带领绍兴城百姓士兵躲过清兵的杀戮。而余炳焘,人称八老爷,他官至河南布政史,晋赠荣禄大夫,重病继续在战场指挥作战,积劳成疾,不久病逝,其事迹采入国史。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04-24
  探索古村落 =Xc[EUi<;g  
  无尘的永兴公祠 _ .%\czO  
  和八老爷的宝藏之谜 .qioEqK8!y  
t?0D*!D  
  若是按照年代论资排辈,冢斜古村中最年长的建筑还属永兴公祠,当地村民更喜欢把它叫作永兴庙。“它始建于唐朝,是纪念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而建的。”刚刚从镇政府退休的余生木也是冢斜余氏后裔,他负责看护的就是这座永兴公祠。他告诉记者,虞世南书法承二王字体,据传为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亲授,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唐太宗十分器重他的才华,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他死后,唐太宗授他为永兴神,人称永兴大王。 y/m^G=Q6g#  
J(\"\Z  
  记者也在现场看到,这座永兴公祠的建筑非常考究,面前是一座高高的轰溪山,山脚是小舜江上游北溪水潺潺流过。正殿廊柱上牛腿雕刻精细,抖拱半圆形,全用古木细饰,有唐宋名人雕像,壁上耕读之家图画,虞世南坐像更是精雕细刻,十分别致。余生木说,每到正月廿五永兴大王生日或是农历七月三十举办庙会,这里是非常热闹的。此外,令人称奇的是永兴公祠的最后一进,虽然常年无人打扫,却很少有灰尘,甚至连蜘蛛网也看不到一个,和平阳寺的无尘殿非常相似。“至今这还是个未解之谜,有人说是和地理位置有关,有人说和木头材质有关,还有人说是屋子里有一颗吸尘珠。” cf|<~7  
~7!J/LHg  
  令村民们记挂的未解之谜还有一个,那就是八老爷的宝藏之谜。八老爷余炳焘自幼就出生在冢斜的一个老台门里,后来当官后又建了下新屋(又称八老爷台门),他晚年就住在这里。话说余炳焘在怀庆府赴任的时候,皇帝曾下拨赴任经费白银十万两,而他在六十寿辰的时候,各县令也送来寿礼白银元宝和珍稀宝贝无数。这次财宝在战乱中,有子孙列册(有人叫藏书),巧妙地埋藏于村的各处,据传共有十藏。1962年,村民余谢能建造猪棚时,无意中在一只粪缸下面掘起一藏银元宝,大的每只三五斤重,小的每只也有五两,总共有50多斤,全部上交国家。还有永兴公祠修建时,永康一批打铁师傅从大佛菩萨里面发现一藏,被他们连夜偷走了。冢斜大西岭的一农户家掘“火炉”(冬天取暖时用的坑)时候,发现12只大门环被过路人骗去。此外,传说有人看见八老爷的子孙把一条金凳埋进村南面的轰溪山,至今未被挖掘。还有人说,藏文是这样描述的:“离墙三尺”“半只粪缸里,半只粪缸外”,这些都成为了村里的谜。 %TUljX K}  
9BGPq)#  
  这些传说的真假,记者也无从去判断。但站在八老爷台门中,确实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当年的威望。这个古台门的构造十分特别,四周是可环绕的,三进、二道侧厢,正门平时不常开,只在迎送官员时开启,两边有两个侧门供日常出入。中央为大厅,据说以前还挂有几个圣旨箱,直到1958年时被毁。 _1c'~;  
<GShm~XD2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4-24
冢斜的由来
    据《冢斜余氏宗谱》历代记载:“禹王第三子罕祖,封于涂山,赐姓余氏。”该村余氏第69世祖、唐朝国子监博士余钦在唐朝乾元元年七月二十五日给唐肃宗的《奏章》中写道:“正臣本姓夏禹出姒氏苗裔生三子长曰启承本姓仲曰况为顾氏季曰罕为余氏臣即罕之后……”《绍兴府志》云:“冢斜在会稽平水上三十余里,接嵊界,相传越之坟墓多在所谓斜者,如唐宋宫人斜之类耳;冢者,大也;斜者,宫人之 坟也”。又传,上古时虞舜有个妃子埋在村子的斜对照,故名“冢斜”。在禹之先任酋长的舜,有一妻妾埋在此,后人为纪念舜,将河流称为“舜江”。冢斜是远近闻名的古村落,自然景观很美,是古代农村建筑群和乡土文化的“活化石“。这里的余氏祠堂,《绍兴市志》、《绍兴县志》均作介绍。目前尚存的五个台门屋,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qqF&  
SQ]&nDd  
    冢斜余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760年,共16间,总面积为560平方米,分二进,前后进各五间,两旁侧厢共6间,正中挂有“明德堂”三个大字的横匾,靠壁是神堂。正殿落柱全用22根高5米,圆0.5米的青石柱,黑瓦米黄色墙,依靠前进中间还建有一戏台(万年台)。整个宗祠气势宏伟。 ; ob>$ _  
H@qA X  
    余氏宗祠门前各立两石,称旗杆石,上书“恩科”两字,正门檐廊设有一道二三米高的木栅子,抬头能见到门上一块“余氏宗祠”的匾,大门红绿黑蓝画的是手拿铜柱的钟魁门神。在戏台背面板壁上挂有奏章余钦唐朝肃宗年号七月二十五日准复余姓赐名“永宗”两字的一块牌,戏台建筑考究,雕饰华丽,台柱雕有活生生的财神爷和龙凤对应的牛腿,台后与厢房相连,台顶前檐有两挑角,台面朝北,三面设有40厘米高扶栏,以防安危,后台有厢房,供演职员化妆,总面积33.3平方米,呈方形,台上演出三面皆能看到,两旁侧厢供妇女儿童看戏。台顶中央藻井置斗拱十三行,旋转叠压,制作精美,俗称鸡笼顶。此古戏台已有200多年历史。是邻近几十里方圆罕见的一个祠堂戏台。 fDNiU"  
xJa  
    根据余氏宗族清规旧俗,祠内必须保持整洁,只有重大节日开祠堂门,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清明节、七月半等,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正门大开,正殿悬挂三幅祖先大像,身穿官服,头戴官帽,庄重威武,主办者在画像前摆上供品,点好香烛,各族户主携小辈(包括小孩)前去参拜,以示孝敬纪念。平日,祠堂由家长公公保管锁匙,开关祠堂门。 %]h5\%@w  
U ]`SM6  
links: http://www.jdzxxx.cn/showart.asp?cat_id=24&art_id=668 冢斜的由来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龙的传人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6-25
你还不说真了有点古哟 6HRr 4NDcj  
我顶 &nfGRb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7-2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