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4阅读
  • 3回复

清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进士余朝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4-26
— 本帖被 washington 从 余姓名人 移动到本区(2012-04-18) —
  余朝绅(1855—1917),字搢敷,号筱璇,又号绶伯,乐清人,徙居永嘉(今鹿城区丁字桥巷)。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清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九年成进士,十二年为翰林院庶吉士,十五年散馆授编修,历任国史馆纂修、编书处协修、会典馆纂修等职。
  甲申(1884)年法舰侵袭马尾,朝绅愤强敌之侵凌,悲福建水师之被歼,赋诗以抒义愤:“输赢一局尚迷离,国手犹弹劫后棋,南海红潮应溅血,东风赤壁竞争奇。”甲午(1894)中日战争期间,翰林院名士黄绍箕、丁立钧、沈曾植等数十人经常聚集松筠庵,条陈封事,斥责北洋备战不力,劾海军罪帅,阻和议割地,朝绅亦曾参与,奏疏七上皆不报。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7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震动,朝绅遂归。二十八年七月,被推为温州府学堂首任总理,修缮校舍,聘请名师,如期开学,学生50人,分经学、史学、国文、英文、算学、图画等七科,教习中出现新旧学之争,分头劝勉,各展所长。二十九年初,温州商界筹设商会,公举朝绅任总理。四月辞府学堂总理。1914年,创办温州甲种商业学校,是为温州有商业职业学校之始。1917年10月卒,享年63岁。遗著未曾结集,其论弈诗30首已佚,现存《地方利弊论》及《感事诗》12首。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3-09-06 15:12重新编辑 ]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8-07
    余朝绅(1855――1917)字筱泉,浙江乐清人。父名*,字玉泉,清道光丙午举人,补内阁中书。咸丰五年(1885)朝绅诞生。6岁父卒,母周氏抚养成长,徙居永嘉(今温州市)南湖,从姑夫芷石先生受业。朝绅聪颖好学,博闻强记,谙熟《通鉴》,问其史事,对答如流,并能指出卷数。15岁应县试考取第一名。是岁(1870年)补学官弟子员。光绪元年(1875)领乡荐,为举人,得参与会试。光绪九年中二甲赐进士。时年28岁。光绪十二年,以进土之优于文学者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异,授以翰林院编修,亦称“翰林”。嗣后历任国史馆纂修,编书处协修,会典馆纂修,各直省乡试磨勘官,会试磨勘官,殿试弥封官等职。  #)r  
?5>Ep:{+/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李鸿章力主妥协,导致军队丧失斗志,节节败退。余朝绅偕同同乡黄鲜庵(绍箕)、嘉兴沈子封(曾桐),丹徒丁叔衡(立钧)诸名士,集合松筠庵,条陈封事,谴责权臣误国,并力主挽狂澜于既倒。奏疏七上皆不报。 BZP~m=kq  
jo-qP4w  
    光绪二十六年(1990),八国联军大举进攻,8月14日北京陷落,朝绅遂归永嘉,居住在木杓巷曾宅花园。翌年1月,清廷发布新政,废科举,诏各省州县设学堂,每府及直隶州立中学堂,每州县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八年,温州道台童劭甫和温州知府王琛,拟将府城原有中山书院(今温六中校址)改办温州府学堂,邀集温属永、乐、瑞、乎、泰、玉各县主要士绅在精勤堂开会。大家一致赞同,推余朝绅任总理,复推陈祖授(字墨农)任副总理,朱寿标(字眉山)任监堂。教习有永嘉陈寿宸(字子万,光绪举人)、平阳刘绍宽(字次饶,拔贡)、瑞安王景成(字子样)、乐清黄式苏(字仲荃,举人)等。府学堂附设高等小学与初等小学(1906年2月,温州府学堂改为温州中学堂,原附设小学移至蚊翔里)。府学堂和高小初小各招新生五十名。五十名中分甲乙两班,共六个班,合计新生一百五十名。 yE\dv)(<  
^@&RJa-kb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温州商界推举余朝绅为商会总理。从此社会活动频繁,商绅事宜,集于他一身,再无暇兼顾校务。是年四月辞去府学堂总理职,由副总理陈祖授接充。 !/6`< eQ `  
Ny.s u?E  
    余朝绅遇事敢言,不畏强御。王雪卢太守抚郡时,曾以非罪置民人王洪友于法,朝绅知其冤枉,力与之争,声色俱厉,太守知理亏,释洪友出狱。光绪二十五年(1899)温州镇台刘兴邦出动大批士兵搜索参加米潮的群众,当士兵途径鼓楼下叶大顺雨伞店时,一学徒张伞施工,士兵认为他开伞掩护把他抓去。知县秦禄萍亲自审讯,虽百般酷刑,学徒始终没有屈招。但秦已奉上级指示非把这学徒置于死地不可,于是指使自己的老婆来作伪证,硬说亲眼看见这学徒捣毁道台衙门扁额。余朝绅在县堂上据事实与秦争辩,指出处以死刑是非法的。一怒之下,把公堂上的案桌也翻掉了。秦因提不出更充分的理由,又碍于余朝绅的地位声望,只得准予保释出狱。宣统三年(1911),温州水旱交加,民食窘乏,几有朝不保夕之势。财主殷户米铺乘机抬高粮价,遂酿成抢米风潮。清温州防营统领梅占魁认为必须严惩暴民,要实行“格杀勿论”令。余朝绅闻讯,挺身而出,与之力争,建议:一,开仓平粜,劝令各米辅殷户将米谷平价出粜;二,从速筹款向外地购运粮食;三,在城隍庙施粥赈济饥民。余朝绅为民请命深得人心。旋被选为永嘉自治议长。 ~;f,Ad`Q  
Iaq7<$XU  
    余朝绅同后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为同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徐世昌曾邀余出仕,朝绅不就。常熟翁同*(文恭公)、南皮张之洞(文襄公)相继当国,皆知朝绅,有人以言相告,朝绅说:“枉己以求进,吾所不屑也。”民国三年(1914),余朝绅发起创办温州甲种商业学校。为温州商业职业学校之始。 O=HT3gp&  
drJ<&1O  
    余朝绅善诗,喜作对联,但大多散失。晚年好持高节,常独自究于奕,杜门自娱,尝谓“奕虽小道,其变化离奇,而有法在奕中”。有论奕诗三十首,今佚。民国六年(1917)十月卒, 葬于梧埏慈湖。 %D(% lh2  
K#B)@W?9  
H)s$0Xd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3-09-06 14:52重新编辑 ]
离线乐清余氏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11-04
跟他一样有名气的是余朝钦,清恩贡生。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9-06
?pdvFM  
BJDe1W3;'  
余朝绅 p:u?a,p  
ai% fj*  
hPt(7E2ke~  
yu~~"Rq)  
TCJH^gDt  
C.dN)?O  
  余朝绅 uUb[Dqn  
余朝绅(1855—1917),字搢敷,号筱璇,又号绶伯,乐清人,徙居永嘉(今鹿城区丁字桥巷)。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清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九年成进士,十二年为翰林院庶吉士,十五年散馆授编修,历任国史馆纂修、编书处协修、会典馆纂修等职。1917年10月卒,享年63岁。遗著未曾结集,其论弈诗30首已佚,现存《地方利弊论》及《感事诗》12首。  RO,  
)|f!}( p  
DWDL|4 og  
Px:PoOw\  
Jla ;^X  
人物概述 wYZFW'5p  
-xtj:UO  
+K2jYgy  
余朝绅(1855—1917),字搢敷,号筱璇,又号绶伯,乐清人,徙居永嘉(今鹿城区丁字桥巷)。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清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九年成进士,十二年为翰林院庶吉士,十五年散馆授编修,历任国史馆纂修、编书处协修、会典馆纂修等职。 甲申(1884)年法舰侵袭马尾,朝绅愤强敌之侵凌,悲福建水师之被歼,赋诗以抒义愤:“输赢一局尚迷离,国手犹弹劫后棋,南海[1]红潮应溅血,东风赤壁竞争奇。”甲午(1894)中日战争期间,翰林院名士黄绍箕、丁立钧、沈曾植等数十人经常聚集松筠庵,条陈封事,斥责北洋备战不力,劾海军罪帅,阻和议割地,朝绅亦曾参与,奏疏七上皆不报。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7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震动,朝绅遂归。二十八年七月,被推为温州府学堂首任总理,修缮校舍,聘请名师,如期开学,学生50人,分经学、史学、国文、英文、算学、图画等七科,教习中出现新旧学之争,分头劝勉,各展所长。二十九年初,温州商界筹设商会,公举朝绅任总理。四月辞府学堂总理。1914年,创办温州甲种商业学校,是为温州有商业职业学校之始。1917年10月卒,享年63岁。遗著未曾结集,其论弈诗30首已佚,现存《地方利弊论》及《感事诗》12首。 'cJHOd  
>lxhXYp  
名人轶闻 +4EQ9-  
9.f/d4  
-L(F:  
[2] *j RNpB{)z  
清代温州最后一位进士 _] veTAV  
余朝绅,字晋敷,号筱泉,又号绶伯。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祖籍温州乐清。其父余汸,字玉泉,为清道光丙午举人,补内阁中书。余氏家族在乐清当地算是殷富大户,故朝绅从小就得到较好的书训。无奈其父劳累折寿,于朝绅6岁那年病故。母周氏遂带朝绅等徙居永嘉丁字桥巷(今温州市),从姑夫芷石先生受业。朝绅博闻强识,诗文俱佳,而且还有一手过人的弈棋功夫。书载朝绅非但博览群书,更有着超人的记忆力。尤其是历史,诸如《史记》、《通鉴》等。凡问及史事,可对答如流,甚至能准确地指出卷数。15岁应试,即获第一。是年(1870)补学官弟子员。光绪元年(1875)领乡荐,为举人,得以参与会试。后人在上海普陀区的一家名为“曼荼罗书屋”,搜集到了一本《浙江乡试 光绪乙亥》之《余朝绅乡试朱卷》,其“钦命四书诗题”中,集结了余朝绅应试时的个人“卷宗”。朝绅一生写就了不少美妙诗文,可惜未曾结集,除现存的《地方利弊论》及《感事诗》十二首,他的思想观点与行文风格从这册科举论文中倒也能窥见一斑。各方评语更是对其大加赞赏,“体会真切结构浑成具见功深养到”、“英英露爽清矫不群理境中上乘文字”、“词条丰蔚节奏铿锵可谓才大心细英伟异常”等等,不一列举。  Hrm^@3  
事实上,文才过人的余朝绅其仕途并不怎么顺畅。自1875年乡试中举后,直至10多年后的光绪十二年(1886),终在“丙戌科殿试金榜”上,年已31岁的余朝绅名列其中,即“第二甲赐进士出身”。有故事,说是喜报传来之际,亲朋戚友纷纷前来祝贺,却不见朝绅本人出房迎接。朋友中有人认为他是故意做作,以显淡定。后听到鼾声,家人点烛床头,才知他果真睡得很深,便推醒告知。只是谁也不曾料到,在漫长的科试历史上,余朝绅竟成“关门进士”,亦即温州地区最后一名赐进士出身。而限之乐清,整个二百多年的清代,登进士者亦仅两人,其中之一即为余朝绅(另一位为杨森秀)。 j u`x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社会,毕竟“进士”的名头非同一般,之后的朝绅便开始时来运转,并以进士之优于文学者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三年后,又经考试而成绩优异,授以翰林院编修,坊间亦称“翰林”。嗣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余朝绅的职务可说是走马灯一般变换频繁,从国史馆纂修,到编书处协修,又转为会典馆纂修,再升到各直省乡试磨勘官、会试磨勘官,直至殿试弥封官等职。表面上看,这个时期的余朝绅,可谓一帆风顺步步升迁,从中也折射出余的能力与才干,然都囿于“教育系统”,游离于朝廷势力的外围,与权力中心仍有一大截的距离。 TyVn5XHl^  
为国事,剑指李鸿章,余朝绅拍案而起 XqMJe'%r  
温州学者冯坚先生,曾在《温州文史资料》第四辑上讲述了余朝绅为人遇事敢言,不畏强御的几则逸事。甲申年(1884)法舰侵袭马尾,福建水师惨遭歼灭。朝绅愤慨,赋诗以抒悲怆:“输赢一局尚迷离,国手犹弹劫后棋,南海红潮应溅血,东风赤壁竞争奇。”清廷自咸丰后,治政无能,国力明显衰弱,可说是一代不如一代,加上长期闭关自守,导致列强虎视眈眈。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兵几乎无心恋战而节节败退。刚直毅正的余朝绅则拍案而起,偕同黄绍箕(鲜庵)、沈子封(曾桐),丁叔衡(立钧)、徐世昌、蔡元培等诸多翰林院名士,三十余人联衔,聚集京城松筠庵,条陈封事,谴权臣妥协误国,责北洋备战不力,劾海军罪帅,阻和议割地,力主挽狂澜于既倒。此举虽非公开抨击清廷,却无疑是剑指李鸿章,因为正是妥协派李鸿章的得势,才导致士兵的斗志丧失。无奈清廷气数将尽,奏疏七上,皆不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1)。不过,也幸得李鸿章非小器者,否则不趋炎附势的朝绅等人必遭报复无疑。其中黄绍箕(1854~1907)是余的同乡,同为光绪年间进士,瑞安人,也是出名的围棋高手,想必当时两人也有过对弈。黄与蒯光典编有棋谱《海昌二妙集》,而朝绅的三十余首论弈诗已佚,实为缺憾。 tWy0% -  
光绪二十六年,即1890年6月18日,八国联军大兵压境势如破竹。7月14日天津失守。8月14日,北京陷落。朝廷近乎瘫痪。眼见着江河日下颓势毕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朝绅也只能唏嘘叹息,打理铺盖回归老家,居住在木杓巷曾宅花园(后为制帽厂)。自此,日子也可以平平淡淡地过下去了。翌年1月,清廷发布新政,废科举,诏各省州县设学堂,每府及直隶州立中学堂,每州县立高等小学堂。就因为这个变革,余朝绅无可避免地卷入了地方教育事业的纠结之中。  2bwf(  
温州府学堂首任总理与温州商业职业学校的开创者 @w|'ip5@  
光绪二十八年(1902),浙南之地几乎同时诞生了两所为后世带来颇大影响的学校。其一为“瑞安普通学堂”(今瑞安中学的前身),其二便是“温州府学堂”,即温州中学的前身。是年七月,由孙诒让出面,商请温州道台童劭甫(兆容)和温州知府王琛,拟将城内几近颓败的中山书院改办温州府学堂。中山书院位于府署东北,亦即今之仓桥后巷的温州实验中学校址。该书院创办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因白鹿书院的兴盛而趋于冷落。当时邀集了温属永、乐、瑞、乎、泰、玉各县主要士绅在精勤堂开会。众人先推孙氏为府学堂总理,但孙氏不受,理由是瑞安普通学堂刚刚创办,其本人主持日常事务兼总教习,所谓事多躬亲而难以离开。于是众人将目光集中在余氏身上。其时余氏学问虽无孙氏之名气,但政德无疑早已折服民众。加上孙诒让也是盛意推崇之,所以由余朝绅任府学堂总理,该是众望所归之事。一把手的位置一旦确定,接下来的排座次便容易了。众人复推陈祖授(字墨农)任副总理,朱寿标(字眉山)任监堂,同时提名永嘉陈寿宸、平阳刘绍宽、瑞安王景成、乐清黄式苏等名家担任教师。 1TeYA6 t  
成立后的温州府学堂附设高等小学与初等小学,在余朝绅的主特下,筹集教育资金,修缮校舍,聘请名师,首批新生150人,其中府学堂及高小、初小各为50名。每50名又分为甲乙两班,共六个班,并设经学、史学、国文、英文、算学、图画等七科。教习中如发生新旧学之争,朝绅则分头劝勉,让老师们各展所长。至1906年2月,温州府学堂改为温州中学堂,原附设小学移至蛟翔里。不过此时的余朝绅早已退避,与之无关。 fOs}5J  
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温州商界筹设商会,余朝绅出任总理。此虽为好事,却也为他最终离任温州府学堂总理一职埋下伏笔。余也从此社会活动频繁,商绅协调与学科事宜等集一身。余氏毕竟是一介书生,对于权术既不精通也深恶之,因此温州府学堂在他的任职期间并非显得一帆风顺。内部的权力倾轧若隐若现,最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人甚至借口余朝绅“脚踏两只船”,身兼多职而无暇兼顾校务为由,给余屡出难题。是年四月,余朝绅激流勇退,决定辞去府学堂总理一职。之后温州府学堂遂受命整改,取消总理、副总理、监堂等职,只设监督一员,并以原副总理陈祖绶担任。 -@f5d  
孙诒让对于温州府学堂的内讧,对于余朝绅的求助,基本上也是束手无策,或确切地说是鞭长莫及。此事也只能让时间来消磨了。但从另个角度,也能看得出来,朝绅不是那种手中有权便狠烈的人,尽管在朝廷做过官,但毕竟是个恪守“孔孟之道”的教育文官而已,因此不善也不屑于玩弄权术。 Y8YNRyc=  
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依清廷的《新政诏书》,温州府学堂挂牌为“温州府中学堂”,取代了温州府学堂之名。1909年,浙江省各府中学堂经费由省库拨给,校名依府属次序称谓,温州府中学堂改称浙江省第十中学堂。其时,清末的温州已拥有了三所中学堂:省立第十中学堂(193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温州中学)、瑞安公立中学堂和教会办的艺文学堂(未备案)。 q_K8vGm4e  
朝绅尽管已淡出温州中学堂,然对于国民素质教育,仍抱有赤子之心而念念不忘。俗话说“十年磨一剑”,1914年,余朝绅再一次发力,创办了“温州甲种商业学校”。如果说出任温州府学堂总理一职,是因为孙诒让的谦让,使得余朝绅有些顺水推舟之味,那么此次作为温州商业职业学校的创始者,则颇有开创者的气魄。 @ *'$QD,  
“顶门”余朝绅:掀翻公堂桌案为救人 >DqV^%2l  
余朝绅撰有《地方利弊论》一稿,针对当时温州的地方风情和社会风气颇有深辟的见解,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忧民之心。在温期间,但闻民间不平之事,朝绅总免不了仗义执言。坊间对他甚是敬慕,说他的座轿竟能无拦阻地直入衙门,抬轿的杠子甚至可顶到麒麟门(旧时官府大厅最后一道门),此时不论道台或知府,都会忙着出来迎接。久之,市井便有了“顶门”一词专指这个典故。后逐渐引申开来,成为温州方言中的特色词条,用来意指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或指某件产品质地考究、功夫到家。 CqGi 2<2  
又传,有王太守雪卢抚郡时,曾以“莫须有”罪名拘置市民王洪友,朝绅知其冤枉,声色俱厉而斥责,太守无理可辩,遂释洪友出狱。民间更有余朝绅“掀桌救人”一事,为余氏的爱打抱不平的个性增添了义士色彩。那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温州镇台刘兴邦出动大批士兵搜捕参与米潮的群众,当士兵途经鼓楼下叶大顺雨伞店时,恰逢某学徒张伞施工,士兵认为此动作有掩护他人之嫌疑,遂将其抓走。知县秦禄萍亲自审讯。虽秦已奉上级旨意要快速结案,然酷刑之下,学徒始终没有屈招。秦遂指使自己的老婆来作伪证,硬说亲眼看见该学徒捣毁道台衙门匾额。余朝绅闻此消息,当即赶往衙门。余先礼后兵。在县堂上雄辩一番后见仍无进展,一怒之下,竟将公堂上的案桌也掀了个底朝天。碍于余的地位声望,加上实在是证据不足,惊出一身冷汗的秦知县也只能悻悻然准予保释。 R]hilb'a  
宣统三年(1911),亦即“辛亥革命”年,温州恰遇水旱双灾,民生潦倒,米铺奸商反而乘机抬高粮价,平头百姓几有朝不保夕之危。抢米风潮再起。当时的温州防营统领梅占魁认为必须采取“快刀斩乱麻”来严惩暴民。朝绅闻讯,又一次挺身而出,并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一是开仓平粜,劝令各米辅殷户将米谷平价出粜;二是从速筹款向外地购运粮食;三是在城隍庙施粥赈济饥民。地方政府采纳后,米潮风波遂消。 CYD&#+o  
民国元年(1912年)永嘉自治会成立,由于多年来为民请命深得人心,当时在温州军政府工作的余朝绅,众望所归般地被选为永嘉自治议长。 %!Z9: +;B  
晚年隐居温州市郊南湖研究棋艺:后代均为围棋高手 >;I$&  
余朝绅个人是没什么靠山的,但京城里他有的是熟人。徐世昌,这位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风云人物,当年与余在翰林院共过事,是在“甲午”事件中站在一起的“战友”,曾邀朝绅卷土重来进京出仕,朝绅婉言推辞。翁同龢、张之洞这些在朝廷里响当当的人物,也十分熟识朝绅。倘若换做有些个钻营分子,这无疑是天赐良机,故也有人好言相劝,要朝绅借机攀附登高。余答:“枉己以求进,吾所不屑也。” (Q~ p"Ch  
余朝绅喜作对联,然大多佚失。今人所见的也仅是些凤毛麟角而已。市区华盖山脚有祭祀驺摇之庙宇,名“东瓯王庙”。 驺摇为越王勾践七世孙,曾率民从诸侯灭秦。汉惠帝三年,封东海王,都东瓯。后人立庙祀之。清末邑人捐资重修,冒广生、余朝绅、吕渭英、徐定超等诸多名人为庙题联。朝绅计二联,颇见气势。 imGg3'  
其一为:汉庭异姓封王,禹后果然明德远。瓯海生民初祖,越亡长此世家存。 .dqV fa  
其二为:秦楚之际论英雄,须知大汉褒功,别开荒服。吴越诸王皆僭窃,谁似我瓯启土,长作藩屏。 j?a^fcXB  
晚年的朝绅,好持高节,隐居在市郊南湖(据说他的第三位夫人就娶自南湖),偶尔与一些挚友喝茶聊天,对于政治,则几近绝声。可谓只谈风月,少论国事。更多的是究心于弈,闭门自娱,基本上过着不愿被人打扰的平静生活。从地方人的眼光看,他虽身处高位,但他的生活起居依然显得简单俭朴。他为人低调,尝谓“弈虽小道,其变化离奇,而有法在弈中”。有意思的是,朝绅的后代似乎继承了他身上的某种基因,儿子余冠周,孙子余孝曾,均为围棋高手。冠周棋风稳健,对当时第一流名手约差一先。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北京那边的高手王幼宸、丁莲卿、朱郁膏、吴涤生等多有切磋。孝曾年幼从家学,更精于弈,对局已入棋谱刊行。先就读于上海某大学,棋艺则已在上海颇具名声,无奈家道中落,无钱供给读书而中途辍学。因弈名大,偶有人请之下赏棋。后流浪街头,窘境毕现。摆过棋摊,以赌棋度日。然祸不单行,二十多岁染上伤寒,即卒。 h+ixl#:  
与自己的下辈相比,朝绅的一生倒是磨难不多。1917年10月,即民国六年,余朝绅病故,享年63岁。墓慈湖。余曾自谓王十朋(梅溪)转世,传梅溪前身为严伯威,故有人挽联叹之: ?4p\ujc  
i|5.DhK}  
<0R$yB  
:xqhPr]e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