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9阅读
  • 0回复

东莞侯山余氏·明·珍贵的历史文化-----【旧譜序】4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u1945194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6-22
j58Dki->.  
余氏族谱序(译文)
周鼎
CYY X\^hA  
     我曾观察过:历代为官作宦的家族,子孙连续不断,居处也分派转移,传于千世万世。一般来说,同一祖宗,到了不用穿丧服的世代,就没有亲情了,亲情没有了,就礼貌不讲究了。不仅相见如陌路之人,而且还兴起争竞之风,这怎样区别他们的尊卑呢?所以苏轼作族谱,来显示一派的源流。族谱的保存,可资考证。 fbW,0  
     今年秋天,归善县丞邹季衡与我共同调查民间痛苦,从广州归来,东莞秀才余君带着家谱,到学宫向我求序,我因此知道余氏先代本福建人,遇到唐末五代,迁居韶州,五世祖靖,百丰功巨绩,光显宋朝,谥号襄公。子孙的兴盛,从这时开始的。从此卜居于东莞的,以靖为始祖,师珉为二世,开始迁居东莞的之才公,是三世。后来七世孙德新,迁居于侯山,德泽迁居于增城碧江。子孙继续绵延,至今泰,上距襄公已经十世了。 ?et0W|^k  
     泰字景亨,是增城县学校的生员(即秀才),学问广博,斯斯文文,是襄公的裔孙,怎能不编族谱来显示后世呢?啊,树有头,水有源,何况余氏——迁于韶,再迁于宝安,居地不同,子孙众多,这是余泰耿耿于怀的。作族谱,无非跟祖先的步伐前进,不忘襄公的功业吧了。襄公的功勋事业,照耀史册,由古至今不会泯没,谱系的编写,固然是昭示前人的德业,也是来区别后代的尊卑。余泰真是无愧于襄公的后代了,所以,我写下这篇序文。 t/EMBfLc  
时明永乐二年甲申九月吉旦,举人惠州府归善县儒学教谕庐陵周鼎以撰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