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97阅读
  • 2回复

罗田余氏家族与中国京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罗田余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6-22
      
罗田与中国京剧
                                                                                                                            瞿伯良
  罗田自梁代建县,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尽管也是文化古邑,但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名气却很一般。湖北以外,知道罗田的人很少。
  年轻时在北京当兵,跟几个战友聊天,说到各自的家乡,一个说他家在河北的河间,大家笑了,都说知道知道,那地方出太监。一个说他家在四川广元,大家说了不起,跟武则天同乡。一个说他家在杨柳青,我说那是全国的年画之乡,家家画年画。后来轮到我,我说我家在湖北罗田,大家都望着我,好像从未听说过。河间的纪尚臣说,罗田罗田,肯定是田多。我一笑带过,不敢说罗田山多。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领导一片真心,铆足了劲,极力想把罗田向外推介,比如罗田旅游、罗田板栗、罗田甜柿、罗田茯苓、罗田蚕桑……然而再怎么“罗田”,罗田的知名度还是提高不快。去年我到四川过年,在火车上跟邻铺的一位老人搭讪,他问我是哪里人,我说罗田。他一愣,问罗田在哪个位子,我说在黄冈市。老人笑了,说知道知道,林彪的家乡。听口音老人是鄂西北的,而且像有点身份,奇怪的是,同在一个省,他只晓得黄冈,不晓得罗田。
  其实也不奇怪。近几年罗田旅游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全国而言,目前还够不上档次;板栗、甜柿、茯苓、蚕桑都是土特产,不是稀罕之物,因为这些东西,别的山区也有。真正有影响的应该是名胜和名人。名胜,罗田没有,唯一的一点“名胜”——天堂寨,罗田还丢失了“专利”权,被人家“资源共享”了。名人呢,一个徐寿辉藏在《辞海》和《中国通史》里,不翻开还真不知道;万密斋、王葆心、周锡恩,虽然县内人人皆知,但词典上没有记载;有记载的王韶、何景明、张振武、文建武,我们说是罗田人,但书上记载的又不是罗田人。
  那么,罗田就真的没有跨历史、跨地域、甚至在今天还有地位、还有影响的名人吗?
  其实不然。
  翻开辞海320页,你会发现有三个罗田人,他们是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
  余三胜,湖北罗田九资河人,京剧创始人之一,原唱汉调,清道光年间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他通文墨,口才便捷,常自创新腔。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其实也是源于湖北的黄冈黄陂)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来自余三胜独创。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
  余紫云,余三胜之子,同治光绪时期“十三伶”之一,世称京剧青衣泰斗。他继承其师梅巧玲“揉花衫”、“青衣”于一炉的优良创造,对京剧旦角表演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据《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载:“时小福之青衣以典雅胜,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长,实为今日王瑶卿、梅兰芳之先驱者。”京剧大师梅兰芳学的就是余紫云的唱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梅派”。
余叔岩,余紫云之子,他全面继承了祖父余三胜(第一代“老生三杰”之一),老师谭鑫培(第二代“老生三杰”之一)的丰厚传统,特别深入地钻研了集前辈技艺精华之大成的谭派艺术。他向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诗词书画,还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四声、音韵方面的知识。凭着他的文化素养,在全方位掌握了谭派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又从博雅精深处寻求发展,达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再创造境界,创立了自己新的艺术流派,世称“余派”,在当时被誉为京剧“三大贤”(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之首。当前,在京剧老生十大流派中,杨(宝森)派、李(少春)派都是在余派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们的创始人都是余叔岩的弟子,谭派掌门人谭元寿的父亲谭富英曾拜余叔岩为师,马派、奚派、唐派都吸收了余派的艺术精华。京剧程派艺术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因其妻是余叔岩的外甥女,也曾学过余派技艺。由此可见,余叔岩对后来京剧艺术的影响,可以说无与伦比,难怪京剧界公认他为中国京剧的第二个里程碑(京剧界认定目前还未出现第三个里程碑)。
  时下,京剧界大多数艺术家都认为,京剧的形成应在汉调(剧)艺人(余三胜、李六等)进京以后,就是说在完成徽汉合流以后。这就说明在余三胜未进京之前,京剧并没有真正形成。由此推论,余三胜是当之无愧的京剧开山鼻祖。
  的确,京剧与汉剧有许多相似之处。汉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汉剧中的西皮、二黄、二黄反调唱腔以及散板、慢板、原板、二六、流水等板式都传承到了京剧中。我在北京当兵时,曾担任部队播音员,我时常在广播中播送汉剧唱段,可听的人都说是京剧。可见,汉剧与京剧确实是异曲同工。中国京剧史介绍,第一代“老生三杰”中,余三胜成名实早于程长庚、张二魁。当时,余三胜代表早期京剧的“汉派”,程长庚代表“徽派”。既然余三胜成名早于程长庚,那么,安徽人所说的程长庚是京剧的开山鼻祖,完全是他们的一家之言。
  据我所知,余三胜在四个方面促成了京剧的形成:一是改革以往北京戏剧(乱弹腔为主)以才子佳人和女角为主的演出剧目,形成以老生为主角的大戏剧目(历史戏、宫廷戏),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社会的推崇;二是将汉调与徽腔合流,吸收昆曲、秦腔的特点,创立了京剧的声腔和板式;三是在汉剧二黄反调的基础上,独创了京剧的反二黄唱腔;四是规范了京剧的声腔和韵白,也就是说以“罗田普通话”为吐字腔。
的确,时至今日,京剧中许多字的读音都是罗田腔,如:我、吃、六、树、生、那、怨、许、据、屈、说、艺、学、血、界、士、侍、员、出、街、去、如、解、愁、安等等。想当年,罗田的余三胜第一次到北京,就像今天的罗田人一样,北京话学的不标准,在舞台上时不时冒出一个罗田腔的字,但他是京剧的鼻祖,大家都这么学他,于是,“罗田普通话”在京剧中就这么被传承下来,成了京剧的一大特色。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到罗田演出,听到罗田人说话就笑了,说京剧中很多话其实就是罗田土话。
  我曾写过一幅对联:
  罗田“三余”,京剧舞台三泰斗;
  扬州“八怪”,乾隆艺苑八奇才。(此联已被《湖北楹联集成》收录)
  我们罗田的“三余”,是我们罗田的“专利”,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谁也不能比,谁也比不了,谁也不会抢,谁也抢不去(不像天堂寨两省三县都在抢)。虽然,京剧不是在罗田形成的,但京剧的鼻祖(余三胜)在罗田,京剧的第二代里程碑(余叔岩)在罗田,况且第一代里程碑(谭鑫培)曾拜余三胜为师,学的是余三胜的唱法,还有余紫云被尊为京剧的“青衣泰斗”。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罗田与京剧最亲,罗田与京剧的渊源最深。就这一点,罗田独享其尊,独盛其名,全国任何其他的地方都是不可比的。
  这就是罗田真正的文化特色。
  其实,京剧界大都知道罗田,知道罗田是他们祖师爷的家乡。我们罗田“三胜剧社”的部分票友多次应武汉、黄石,鄂州等地的票友之邀,有幸观看了于魁智、李胜素、杜鹏、王海蓉等京剧名家的演出,每次演出完后,所有戏迷一窝蜂跑上台,抢着与名家们合影,请名家签名,可名家们总是婉言谢绝,唯独对我们三胜剧社的票友格外热情,听说我们是罗田的,他们马上给我们签名,同我们合影,甚至座谈。其实我们都明白,名家们是出于对“罗田三余”的敬重。
  不仅现在的京剧名家敬重“三余”,历代京剧大师们都对“罗田三余”敬佩有加。余叔岩逝世,披麻戴孝的有:谭富英、杨宝忠、杨宝森、程砚秋、李少春、孟小冬等。
      梅兰芳挽曰:
  缔交三世,远武同绳,灯火华堂,赞乐独怀黄幡绰;
      阔别七年,赴书骤报,风烟旧阙,新声竟失李延年。
      孟小冬挽曰:
      清才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学;
      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李少春挽曰:
      教艺术心必期忠,品必期高,业必期传,每含深恩痛无地;
      论孝道疾不能侍,衾不能承,志不能继,空负厚望恨终天。
      半老书生的挽联嵌入孟小冬、李少春的姓名:
      久病亘秋冬,小部衣冠传优孟;
      及门著桃李,少年湖海吊残春。
      南皮葭翁则在《哭叔岩兼示小冬》中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及对继承者的期盼:
       白雪阳春绝妙词,高山流水系人思。
       万方崇拜余夫子,唯向冬皇索态仪。
由此可见,余叔岩在京剧界的地位和影响。
  京剧是国剧,是国粹,是中国艺术殿堂的首尊,是东方文化的领衔和瑰宝。“罗田三余”在国粹中占有显赫的地位,他们的艺术成果还在继续传承,还在被后人所推崇,所发扬,还在影响中国的京剧艺术界。而“三余”是我们罗田人,是我们罗田“县粹”,是我们罗田最值得引以为豪的稀世之宝。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稀世之宝却熟视无睹。
  京剧创始人之一的程长庚,其塑像在安徽的潜山县立起来了。
  京剧的第一代里程碑、谭鑫培的塑像(余三胜亲授弟子)在武汉江夏立起来了。
  然而,京剧真正的创始人余三胜的塑像在哪里?
  京剧第二代里程碑余叔岩的塑像在哪里?
  罗田不仅没有塑像,甚至知道“三余”的人也很少。
  我们推介罗田,却忘记了能打开罗田山门的金钥匙。
  宣传罗田,要有一个支撑的平台和亮点;推介罗田,首先要掏出一张有影响并让人折服和敬重的名片。宣传罗田旅游、罗田板栗、罗田甜柿固然重要,但远不及宣传“罗田三余”的影响大、后劲大。因为“罗田三余”是国粹,是文化,是特色,是传承。余三胜是京剧创始人之一,余紫云是青衣泰斗,余叔岩是当前正在影响京剧艺术界的第二个里程碑。余叔岩所创立的余派艺术(包括杨派和李派)是目前中国京剧的主打流派。
  余叔岩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在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下,三个女儿中没有从艺的,这是余氏家族的遗憾,也是我们罗田的遗憾。然而,余叔岩有众多的弟子,他的传人杨宝忠、谭富英、孟小冬、李少春、杨宝森、王少楼、陈少霖、陈大濩,再传弟子钱浩亮、童祥苓、耿其昌、陈志清、杜鹏、王佩瑜等,都是京剧艺术大师,他们以及他们的弟子,可以说统治了目前的京剧舞台。李少春的儿子李宝春移居台湾,是目前台湾京剧界领军人物,余派女老生孙兴珠是美国京剧界领袖,孟小冬在香港有众多弟子,香港京剧主要是余派,香港人敬佩余叔岩甚至超过了内地。
  不难看出,地球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有京剧就有余派,就有“罗田三余”。
  诚然,“罗田三余”是罗田含金量最高的名片。
  我们应该打响“罗田三余”这张牌,从现在起,重力宣传“罗田三余”,打造全国“京剧之乡”,让国人都知道,京剧的发源地在湖北,在罗田,“罗田三余”的根在罗田,在九资河。我们要把“罗田三余”的塑像立起来,把“三胜广场”建起来,把京剧博物馆竖起来,把“三胜剧社”亮起来,把京剧唱起来。打造全国“京剧之乡”有了雏形,于是京剧名家寻根来了,海内外“余派”传人拜祖来了,全国的艺术团体“心连心”来了。我们可以预言,到那时,罗田的文化积淀深厚了,地域特色浓了,大量游客就会蜂拥而至,投资商也会慕名而来,罗田的经济和文化理所当然会步入快车道。
  罗田乡亲们,打造“京剧之乡”,你有共识吗?
8h.V4/?  
JsQ6l%9  
                                                                                                            作者  瞿伯良(罗田县文联主席)
良善开科地,登本世源长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6-23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罗田余斌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7-22
瞿伯良 前罗田县文联主席  去年罗成立余三胜研究会瞿伯良 `YBkF  
先生出任会长 Lv[OUW#S  
良善开科地,登本世源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