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92阅读
  • 0回复

赵抃·余仁合双竹园义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6-25
'U/X<LCl  
    古时我县(此指开化县)虽交通闭塞,然民风淳朴,崇文好读,尤其自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建县以后,民间办学之风日盛,据不完全统计,仅两宋书塾就有十余所之多。当时颇有名望的有华川七虎堂、马金包山听雨轩、下庄一峰书院、村头屏山书院、长虹逢辰书院和杨林新源西川学院等,而双竹园义学,乃宋代开化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义学之一。 .wvgH i  
  据《开阳余氏宗谱》记载,早在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23年)青嶂(今村头镇)余仁合就创办双竹园义学。历史上著名的铁面御史赵抃曾在此任教。余氏普牒中有这样一段话:“赵抃未第时,溯游金溪,道经其里,夜宿檐下,仁合旦启户,一见奇之,延入馆榖教授诸子。”三年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仁合“厚赠金帛,并遣苍头(仆人),送试京师,得登上第”,历官武安军节度推官、知建州崇安、殿中侍御史、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直到参知政事,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清献”。 *\"+/   
  其实余仁合并非待赵抃一人如此,凡是有识之士或家贫欲求学者,他都“饥则与食,寒则与衣”。翁川(今底本乡)人徐见可,因家道贫寒无力读书,仁合得知此情,即资助他来双竹园就读,后见其聪慧,遂以女赘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见可进士及第,官至大理寺监问,秉议郎直秘阁侍,为村头徐氏之始迁祖。对此,赵抃在为余氏作谱序时,坦然书之曰:“翁于士亦非抃一人也,凡百士不厌礼接,而又有双竹园数十楹立为义学,日备饔餐,以资夫贫而来求学者……”一百余年后,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大理学家朱熹来开化巡察,闻知此事后,大加赞赏云:“宋兴,仁合、仁仓辈有祖致公之遗风,矝恤孤茕,尊贤礼士,弟子多出清献之门。” <]wQ;14;H  
        一位“家住青嶂底,身在白云根”的乡村野老,如此知人爱才,重视教育,积德累仁,古今罕见。就连当时至高无上的神宗皇帝,听赵抃详述未第之时,与仁合相遇的经历后,既赞赏又觉得有点“不可理解”。当赵抃奉旨引仁合上朝见驾时,这位君主竟直言相问:“卿欲官乎?”想不到对方回答竟是简单明了的两个字:“不愿。”见皇帝还在将信将疑,仁合坦诚相告曰:“四海永清,时和岁稔,臣之愿也。”一个山野村夫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宽大胸怀,使这位一代君王再也抑压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动情地对赵抃说:“德惠于卿,可谓长者矣!”金口一开“德惠长者”四字,就成了余仁合的封号。他与赵抃真诚淳朴的友谊和动人的故事,从此载入开化史册,千古流传。清·康熙山东盐运使、开化音坑杨家人杨宏俊游《白虾池怀古》诗云:清献当年曾落魄,读书芹岭多遗迹。琴鹤一日已双飞,池虾长载犹传白。权奸皆惧威有霜,弹劾无情面似铁。余韵犹留长者居,万古清风常不没。” "Iu Pg=|#  
资料来源http://khnews.zjol.com.cn/khnews/system/2010/12/05/012981044.shtml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