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75阅读
  • 1回复

转载;“六都锁钥”的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席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 本帖被 thinfo 从 余氏典籍 移动到本区(2008-11-12) —
读书不多  在网上看到有关于余家的新“六都锁钥”的来历及其他 *ozXilO  
{@'#|]4y.  
从风采中学大门口,顺围墙向东北行,约百米处,有—块长 1.7米,宽O.4O米的花岗石嵌在围墙上,石上刻有“六都锁钥”(六都:德行都、文章都、平康都、矬峒都、海晏都、潮居都)四个大字,上首为“咸丰五年”建立,下首为“余彦昭敬书”。 B"`86qc  
SP vKq=,  
原来,荻海自清朝以来,就是余姓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初,余姓从粤北曲江一带迁来余林里边村居住,后来逐渐扩展至荻海等地居住。 yb\!4ml  
+JB*1dz>8  
荻海,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时,叫茭荻咀圩,它是因荻海面这条江叫茭江,茭江岸边满生茭荻草,故名茭荻圩。后于咸丰年间(1851至1861年)扩建,扩建后改名获海圩(埠)。 3g0v,7,Zv  
DtZ7UX\P  
咸丰年间,由于地主阶级的挑动,台山、开平、恩平等地的土人与客人,经常械斗,互相残杀,广大贫苦百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当时,余族父兄——余庭槐,又名余彦昭、余祝岩(清朝举人)提出:为了防贼(包括客人的报复械斗),以保百姓安全,要在茭荻咀筑墙和炮台的动议。此议得到余族人士的支持,于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由余昭彦主持,动工在茭荻咀(今风采壹前殿及场中)筑起围墙和炮台。但其他姓氏父兄认为余彦昭是私设皇城,无法无天,因此上书皇上,参余彦昭—本(告发),咸丰皇帝传旨查办,台山县令传余彦昭去县候审,余抗拒不去,是晚,余百思不得其解,忿然命笔写下“六都锁钥”四个大字,叫石匠连夜刻成,嵌镶于墙上。第二天,台山县令带人来捉拿余彦昭,余当着县令面居理争辩曰:“茭荻咀地方虽属一偶,治安关乎三邑,亦如六都之锁钥”。又曰:“在这里筑墙建炮台,完全是为了三邑百姓安宁,何谓是私筑皇城?”经余彦昭一番解说,县令面红耳赤,觉得自己是此地父母官,来能为百姓治安设想而偏听偏信他人的诬言,来捉拿百姓做好事的人,便羞惭地带兵回城复旨。 ?9~|K/`l  
oP:OurX8V  
茭荻咀城墙的修筑和炮台的设置,在土、客械斗中起过什么作用未有记载,但在镇压红巾军民起义中却有如下记载: )-i(%;,*e  
ciN*gwI)  
《开平县志》记载:咸丰四年“润 七月二十日谭寿司徒正吉余兆表梁亚壬等主营长沙”。“谭寿等聚匪数千治船数百图攻新宁城,舟发茭荻咀,焚劫谢过等乡为新宁乡勇截击败退,窜回长沙、金山等处,新宁官军率民团围攻长沙全埠被毁”。“五年乙卯春正月,彭令(知县彭庆云)勒长沙谭族捆送红匪谭寿会新宁县洪德方讯明正法”。“六年丙辰知县徐延槐悬尝购缉红匪司徒正吉张江,司徒正吉病故,张江正法”。 vtq47i  
i>=y3x"  
县志说的“红匪”,实是裹红巾服梨园衣寇的农民起义军,他们在谭寿、司徒正吉、张江等的带领下的几千名红巾农民起义军驾着数百只船在茭荻咀登陆,企图攻打新宁城(台城),由于清朝统治者及各乡绅的配合,凭城墙炮台的险要打红巾军镇压下去。不管当时修建这座城墙和炮台的主观愿望如何,但客观上,是起了镇压红巾军农民起义和维护当地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作用的。 |W SvAM3  
wNl "y  
今天,风采中学的围墙,已不是咸丰五年所筑的城墙了,现在的围墙,当时还是茭江的沙滩,建风采堂时,才填海迁建(民国四年后迁建),迁建时仰原来拽墙69大花岗石,囤墙构楚蓑式样,也羞本按照咸丰五年旧城墙的式样建告的,刻着“六都锁钥”的大石则仍旧嵌镶在围墙上 Z}>+!Z  
闻就上发到这里来 不知道有没有问题?
离线余健豪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1-22
看了席忠兄的文章后,,我本人真觉惭愧,作为台山`开平的我,对本地的历史过去都没席忠兄清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