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7阅读
  • 1回复

梅画竹扇楠木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作者:张大成 Zt ;u8O  
W4&Itj  
  半枝梅花溢室香 ZfVw33z  
@d_9NOmNT  
  王世襄是闻名中外的“京城大玩家”,他的那本《锦灰堆》有多种解释,其中“拾破画”说法,指那些掩没的辉煌被重新拾得。于是想起了我的那件“拾破画”的趣事。 yW@YW_2;4  
1k!$#1d<  
  我也喜欢梅花,并藏有无名款古梅图。早些年,逛福佑路地摊市场,见到过八尺整张梅花图,但已破碎成好几片,却在留白处,有一方朱红的印,印面不大,六字,只能看清“书屋”两字,印文很精到,有金石气。也许是太破又无题款的缘故;也许地摊市场上旧字画很多,这张破画也就卖不成好价钱了。当我向摊主询价时,那年轻人却说,给个午饭钱,拿去吧。那时并不懂,仅挑选了其中的两张碎片。当我把旧画的碎片,送到老裱画师手里时,却遭到一番指责。其实,老裱师也看好这张墨梅图,并认为能够修裱。机会已经失去,好在裱画师帮我裱成了镜片,让我长了一番见识。如今解读《锦灰堆》的含义,对“拾破画”更是刮目相看,进一步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e-D&U  
b&P2VqYgl  
  记得带着这幅梅花图去请教老画家曹简楼时,老人打开此画,半时沉默不语,后对我轻声说,颇有明人画梅之神采,是高手之作。曹老告诉我,画梅要看姿,姿在枝干中。梅花的枝与干是最见精神的。这幅古画虽无名无款,让我给它穿件“衣裳”,补个款,就可以把玩了。于是他研墨提笔:“大成兄收藏无名款梅花,画则甚佳,简楼时客沪上。”并嘱我把玩古梅图,可以了解梅花,认识梅花。在老画家的教诲下,我开始关注梅花了。 TXbnK"XQ  
6yK"g7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梅花已被当作花来欣赏。古人赏梅十分看重“色、香、姿、韵”。色:梅淡桃艳,梅瘦桃肥,梅雅桃俗;香:冷香清香是最幽人的。宋人潘良贵云:“冷香自能驱俗客,风骚端合付幽人。”姿:老干、疏影、横枝,是梅花的姿,也是梅花的神;韵:“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中国历代文人豪杰喜爱梅花,认为梅花的色淡气清是人文品格的写照。在中国文艺美学上,淡与清为高雅超俗,与中国人的道德和思想价值相吻合。记得陆游在一首《梅》诗中写道:“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梅花的疏影是一种雅趣,梅花的瘦身是一种倔强,梅花的生命是与环境抗争的一种写照。“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梅花喜欢漫天雪。梅花在天寒风雪时绽放,形象地展现了梅花的生存环境,更是一种人文风格。 8I<LZ{a10  
:LLz$[c8  
  如今这幅墨梅图挂在我的书房里。有一次,我忽然闻到了淡淡的梅香,便低声吟出了“半枝梅花溢室香”的句子。于是,我总爱在墨梅图下置上旧铜炉,点上一支香,静静地坐着,细细的凝望。墨梅老枝怪奇,横斜疏瘦,古人云:“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此时,我总会想到老画家曹简楼,尽管他作古多年,但在相识、相知的20余年中,曾得到他的无数教诲,使我的人生受益匪浅,也从心底里认识了梅花的一种气度,一种意识,一种风骨。 -?1ed|I8  
cv9-ZOxJ  
  王画余刻老扇骨 lin  
Z&5cJk W  
  店不大,很整洁,玻璃看宝台下的木盘里,摆有七八把扇骨,我一眼就相中刻有“绿窗消暑”画款的一把,那精美的画面,那精湛的书法,还有那精致的刻工,让我好喜欢。扇骨是竹制的,微红的色,是岁月留痕;精到的工,为玩家所爱,借行家的话,“正宗大开门”。扇骨上一面刻着《绿窗消暑图》,那“一串葡萄,两只寿桃,三只樱桃,还有红菱,瓜子”,鲜翠欲滴,宛如果园采摘一般;另一面刻着五言绝句:“林岩丛幽处,忽值使君游,趋从全教屏,诗篇捷若流。同愈书,仲嘉刻。”字字精到,恰似晋人书法写真。借助放大镜,书写者名下,刻有很小的“王”氏印。镌刻者这名下,刻有更小的“余”氏印。此时我已经明白,眼前的扇骨,是书画家王同愈和竹刻名家南海余仲嘉的联袂之作。看店的女人,个不高,稍瘦,五十岁模样,说话时不紧不慢,很有条理,见我喜欢,便说有权打八折。买卖总是如此,卖出总想价高,买入总想价低。显然我觉得价有点贵,便放弃了。 T;#:Y  
Hr/Q?7g  
  真奇怪。那天晚上老是睡不着,想着白天见过的那把扇骨,于是便起床,在书房里闲坐,找出了书画家王同愈的资料,这位近代学者,鉴藏家,生于1855年,卒于1941年。字胜之,号栩缘,苏州人,晚年居上海嘉定南翔镇,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书法取经欧阳询、褚遂良,笔力精劲,风格洒脱。据记载。他曾于二寸见方的纸上缩临王居士砖塔铭,二百七十九字,小中见大,形神兼备,让人称绝,在当今的拍卖市场上,他的作品也很走俏。又查余仲嘉,这位少年成名的聋哑人,生于1908年,卒于1941年。其父余肇湘为粤中名士,诗词书法皆精,并亲授幼年余仲嘉学诗词、书法。后又让其随陈诵先、邓尔雅学习,少年成名后曾居上海。余仲嘉擅治印、刻扇骨。治印取经黄牧甫,坚卓老成;刻扇自成一家,线条遒劲,张力十足,尤以留青花卉为绝伦,在拍卖市场也很走俏。此时我才觉得,这是一把颇为难得的文玩,从年代与活动经历上判断,很可能是余仲嘉在上海时期创作的作品。想到这些,让我在不安中多了一点后悔。 M7c53fz  
-9yWf8;  
  收藏还是讲缘分的。当我再次找到那家小店,已是中午时分,看店的女人一抬头,就认出了我,她笑笑对我说,昨天那把扇骨你没买,今天老板对我说,按定价卖,不打折。我无奈笑笑说,真的不能打八折了?女人说,老板刚走,帮你打个电话试试。电话通了,从对话中已经听明白,不二价!此时我却显得很平静,便很快付了款。 dwz {Yw(  
6B@{X^6y  
  夏日消暑。望着这把长325毫米的竹扇,书与画分别刻在上宽20毫米,下宽8毫米,高为190毫米的扇骨上,五种栩栩如生的瓜果,20多个行云流水的法书,真是令人叫绝。同时也让我悟出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道理。尤其看准的好东西,下手一定要快,切不可犹豫不决。随缘收藏也是一种智慧。渐渐地让我学会了一次性谈价,一次性成交,千万不吃回头“草”。这也是收藏中的一点感悟,实战的一点经验。 p"Q V| `  
54%h)dLDy  
  风篁流水作中堂 7jYW3  
'Ug-64f>  
  书房不大,墙上挂着红木框镶着的楠木对,“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是何绍基的行楷,有一种“刚柔相济”,“人书俱老”的厚重感。中间挂着曹简楼先生84岁时画的水墨《风篁流水图》,那四尺开三的宣纸上,风竹稀疏,流水潺潺,充满生机,很有意境。好友来访,见后连连赞美,好一个书房中堂。 Jl{g"N{2u'  
8~vE  
  木对不大,宽21厘米,高85厘米。说起这副旧木对,得来全在有缘中。早年游苏州,路过一家煤球店,发现柴木中有两块破旧的木板,上面刻着“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的句子,觉得很有诗意,便买下了。记得回沪途中,还让人取笑了一番,但知道书写者何绍基,是清代著名的书家,心里踏实了许多。后又看到了曾国藩称赞何绍基的文字:“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书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余以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于是更加喜欢这副旧木对,萌发了修复念头。 CChCxB  
)}4xmf@g l  
  在友人指点下,找到了老城隍庙附近一位专修红木活的老人,老人姓严,70多岁了,干了一辈子红木活,手艺很好,修复的黄花梨椅子,红木古董柜等,已经难以计数了。严师傅底气十足地说:“在我手里,没有修复不了的红木生活。”当我把开裂的旧木对送到严师傅手里时,他笑笑说:“过半个月来拿吧。”果真名不虚传,当我再次见到这副旧木对时,已经一派王者气象了,那镶配的红木框,那上了石绿的文字,让人刮目相看,真是一件高雅的文玩。 qh/}/Sl;  
wj|[a,(r  
  人世间的有些事,总是在无意中成全的。一次去昆山,在沿街的民居家的门口,看见一只散了架的红木旧镜框,便花钱买下了,拿到家后发现,红木镜框的文饰、长度与木对几乎一模一样,自然又去请严师傅整修,后挂在家里,如同配对一样,让我高兴了好些天。时间到了1996年,那是初春的一个午后,在曹简楼先生的画室里聊天,当我讲到旧木对与镜框的故事时,引发了老人的一番兴趣,他说:“《风篁流水图》我来画,画水墨的,会很好看的。”一周后,我收到了老人的信函,打开一看,《风篁流水图》映入眼帘,浓墨写成的新竹,在溪水上随风摇曳,宛如美妙的笛声;淡墨画出的溪水,在顽石边流淌撞击,恰似高雅的琴声。风篁流水,天地灵性,长笛鸣琴,人间佳音,一一跃然纸上,让我在“缘”梦中,得到了一份难忘的真情。 P: )YKro]  
Ugv"A;l  
links: http://news.hexun.com/2008-11-16/111286272.html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1-24
入骨三分,留有余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