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3阅读
  • 8回复

余联沅庚子诗文墨盒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修啸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9-14
— 本帖被 兰花斋主人 从 余氏轶事 移动到本区(2011-09-15) —
    1900年。 >,h{`  
    当我在写这几个数字时,心情是很沉重的。 3HW&\:q5'M  
    这一年是农历庚子年,中华民族遭受了一次极其耻辱的浩劫。八国联军为镇压义和团“扶清灭洋”运动,维护在华既得利益并进而攫取更多,入侵中国,攻占北京,慈禧携光绪南逃西安,史称“庚子事变”。 Q\T?t  
慈禧携光绪跑了,老百姓和财产就遭殃了。翻看历史的记载,这些强盗大屠杀大洗劫的行经触目惊心。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馅天津。天津“死尸山积,海河阻塞”,百万人口的城市,因居民被杀和外逃,而“空了大半个城市”。日军和美军,仅在天津长芦盐运使署一处就抢走几百万两白银,沙俄军占领天津造币厂,几百吨白银一抢而光。8月14日,攻占北京。侵略者特许士兵抢劫三天,实则达八日。从皇宫、颐和园、三海、坛庙、陵寝、王公府第、各部衙署直至民居商店,无一例外地遭受抢劫。这次浩劫,北京积聚的大部分图籍、奇珍异宝尽为侵略者攫取,大部分被劫持到国外。 Jj 5VBI!Ok  
这还没完,还要清政府赔钱,即所谓“庚子赔款”。赔款是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的,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这笔赔款也超过了清政府历年累计赔款的一半以上。 c))?9H ,e)  
当清廷决定向列国宣战时,其《宣战诏书》1900年6月21日就以电报的方式发到了南方,随后,朝廷要求各省立即派遣兵力“北上勤王”的圣旨也到了。帝国南方各省的封疆大臣却紧急电报磋商,联合做出一个决定:抗旨。并急急忙忙地于《宣战诏书》发出后的第五天,即1900年6月26日与八国上海领事馆签订了《东南互保协定》。其要点为: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中国和各国约束兵舰和士兵,“以免彼此误犯”。
1条评分威望+20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11-09-15
存大体统  扶正纲常  行仁讲义  家国永昌
离线余修啸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9-14
所以出现了一幕奇怪的场景:当上海的中外代表在华贵的大桌上签署《东南互保协定》时,朝廷支持的义和团和甘军正在载漪的带领下向北京的教堂和使馆大举进攻,渤海海面上八国联军也正在轰击天津的大沽炮台。 #k|f>D4  
让我们还是列出倡导东南互保的封疆大臣们的名字吧: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大理寺卿盛宣怀。随后附和的有闽浙总督许应揆、四川总督奎俊、福州将军善联、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 Z_xQ2uH$:  
东南互保是一段被掩盖的历史,一般的大学文科生都不太了解。在学者层面,对东南互保的历史评价,在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xH{-UQ3R  
大陆官方的基本观点: ZvT,HJ0?  
面对义和团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为保护自己在华的侵略权 `y^\c#k  
益,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东南督抚相互勾结。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1900年6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uDx$AkY  
台湾学者的观点: G$V=\60a-  
王尔敏:“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FGHCHSqLq  
戴玄之:“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糜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
存大体统  扶正纲常  行仁讲义  家国永昌
离线余修啸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09-14
我无意于对东南互保的历史评价,只是当我在叙述如此重大的事件,涉及到的又是历史上如此显赫的人物时,本文要引出的人物——余联沅,总叫人感到无足轻重。但他的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东南互保条约》谈判的中国首席代表。同时也是当时上海的一把手,正式称呼为:苏松太兵备道兼江海关监,简称上海道。 |"9&F  
还是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余联沅其人。 G-9i   
余联沅(约1844——1901),字晋珊,湖北孝感人。同治壬戌举人,赴京会试,不中,留京待试。1868年,由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光绪三年(1877)以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年状元为王仁堪)。充国史馆协修,后任军机处校勘,功臣馆纂修又由御史升巡城御史。在京30年,曾以弹劾某旗籍巡抚及李鸿章等显要而获“铁面御史”之名。1890年充会试同考官,7月直隶河决,组织购办南米运京。1892年巡视北方,时值沙俄侵占新疆一线境西蕃帕米尔,余书请严固东三省边防。1895年补福建盐法道。后署福建按察使。9月掌四川监察御使。1899年任福建布政使,后调凇、沪太兵备道。适八国联军入侵,受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之命,1900年6月26日与各国驻沪领事会订《东南保护约款》。约成,余积劳成疾,请离职治疗。不允,11月14日调任湖南布政使,1901年1月12日交卸上海道后,滞沪未就湖南布政使 。1月26日谕令署理浙江巡抚。衢州教案发生,又奉命调处教案,经8个月结束,即赴沪就医。1901年11月逝世。 ]R)wBug  
在大清帝国历史上,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开指责朝廷的圣旨是错误的,明确表示坚决不予执行,并与朝廷的宣战国签定互保条约,这是帝国历史上无前例的一次大意外。 ddKP3}  
 普天之下,皇土之上,帝国的官员曾几何时敢说朝廷的诏书不合法?而现在,帝国南方的封疆大臣要联手保护帝国东南的安全和利益,为此他们不惜抗旨! H%Vf$1/TF  
    帝国官场的常识是,官员可以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甚至可以消极怠工,可以以私误国,帝国的官场从没把这些这些“小节”放进官场道德的范畴中去;但是,自古以来,帝国的官场决不允许抗旨——“旨”这个汉字在中国有一种威严的氛围,它的含义已经超出了“皇家文书”的字面解释,而成为“不得更改”的代名词。在帝国,是否“遵旨”是衡量一个官员是否“道德圆满”的最基本的也是惟一的标准。一个帝国的官员如果公开宣布他要“抗旨”,不要说他的脑袋用不了多久就要搬家,就是周围的人以及身后的历史对他吐出的谴责的唾沫也会把他淹死。
存大体统  扶正纲常  行仁讲义  家国永昌
离线余修啸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9-14
所以,这些封疆大吏作出的决定是相当不易的。是经过了反复权衡的结果。 ?Ybq]J\q  
政治家的内心活动是很难捕捉的,我们只能历史深处的片段记录,或从其隐晦的只言片语和一些诗文中略知一二。并因此可以想见这些封疆大吏艰难的现实抉择与心里煎熬。 u `xQC /  
我们来先看李鸿章: !l#aq\:}~e  
1900年7月17日,李鸿章即将从广州登上“安平”轮北上,与前来饯行的时任南海县令的裴景福(也是著名的收藏家)纵论时势和个人的心境:(一)北京必将陷落,但“联军不足亡中国”。(二)列强注意所在将是“剿拳匪”、“纠首祸”和“索兵费赂款”等“三大问题”。(三)“难平之后”,清朝“国运”“殊难逆料”。(四)他个人“气衰痛剧”,“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裴景福《河海昆仑录》)。从以上几点看,李鸿章判断抗旨的后果,并不完全在朝廷手里,列强的态度也很重要 ,甚至朝廷自身都难保。况且当时最有势力的地方大员都共同“抗旨”,所以“抗旨”的风险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大。 ,rN$ah$CL  
还有裴景福不知道的:李鸿章离粤路过香港与港督卜力进行了会谈,会谈中谈到了未来谁当皇帝的问题。根据英国殖民部对会谈的分析报告,李鸿章“不是不乐意当皇帝”,所以李鸿章正准备扮演他在北京的角色,即充当中国的和平使者,或者相机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这是在一定形势下萌生的想法。即使在此前,孙中山也在通过李鸿章的亲信刘学询争取李鸿章两广独立(当时的港督卜力也支持孙李会谈)。所以当时李鸿章实际上是很主动的,但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发生,清廷还在,李鸿章仍留在官僚体制内,风险也很显然,“抗旨”将成为朝廷和政敌永远的把柄,在历史和传统上也很可能成为千古罪人甚至祸及子孙。 t=}]4&Yp  
我们再来看一下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抉择过程。 6e\?%,H  
当接到《宣战诏书》的6月21日到签定《东南互保条约》的6月26日的5天内,张謇这位1894年的状元为“东南互保”一事征求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意见时,刘坤一手里正拿着慈禧发给他的一封电报。那是他给朝廷发去的不愿出兵北上攻打使馆的电报的回复。慈禧的回电中有一句话含义十分复杂:“中国大地,南北相倚,不可歧贰!”(《景善日记》)慈禧提醒刘坤一不可与朝廷有二心。这几天,刘坤一正在闭门检讨,想弄明白自己是不是个“叛臣”。最后,他向张謇表示:他支持和洋人协商制定出一个“东南互保”章程。至于对慈禧的警告,他对张謇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我这颗头姓刘!” YBj*c$.D0  
刘坤一关于自己的脑袋姓什么这句话可称千古名言。在整个中华帝国里,在漫长的帝国历史中,历朝历代有哪一个官员可以毫无愧色地宣布自己的脑袋不属于皇上而属于自己?但我以为与李鸿章同为一品大员的刘坤一,虽在朝廷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及李鸿章,但他何尝没有与李鸿章作同样的思考?
存大体统  扶正纲常  行仁讲义  家国永昌
离线余修啸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9-14
最后,让我们体味同样面临历史巨变时余联沅的心境。 x{!+ 4W;S  
作为比李鸿章、刘坤一级别低的上海道台,余联沅在遵命作为首席谈判代表签定那个史无前例的东南互保协定前后,他也同样会反复掂量其中的政治、生命风险。只是他的视野、魄力和思考深度因所处的位子不一样,自然比不上作为大政治家的李鸿章、刘坤一。他的心境更象一个传统文人充满对时局无法把握的无奈,思考也局限于“达则兼济天下,退则明哲保身”的传统为官处世之道——这个墨盒上的诗文正是他的内心真实写照。 p;, V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存大体统  扶正纲常  行仁讲义  家国永昌
离线余修啸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9-14
有人问,在“光绪庚子秋月” 余联沅是不是在武汉? :$X dR:f}}  
这个问题的确对考证至关重要。 :< ]sJf N  
略为可惜的是,由于余联沅当时的社会地位所限,他的行踪不可能有详细的记载。历史上没有余联沅“光绪庚子秋月”有无到武汉的记载。 La7}zXx  
但这个墨盒无疑是当时的遗物,武汉也生产墨盒,书法很见功底,内容准确地反映了余联沅当时历史巨变中时局变幻莫测时的心境。所以这个墨盒是否可认为填补了余联沅历史的空白? CX {M@x3m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但我还是尽量地提供一些资料来左证: Z\1`(Pq7`  
一、 *`bES V :  
我查了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和湖北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余联沅”的介绍,多少都有语焉不详和错误的地方。本文查阅大量资料后编写的“余联沅”是最详尽最准确的了。特别是关于庚子事变后关于余联沅行踪的时间点很重要。 O15~\8#'  
二、当时的上海《申报》是一份英国人办的日报,对余联沅也时有报道。如1900年1月1日《申报》以《荣晋崇衔》的标题报道余联沅赏戴二品顶戴的情况:“前日,苏松太兵备道兼江海关监余晋珊观察奉到恩旨,赏戴花翎并加二品顶戴,因即恭设香案望北叩谢天恩,属下各官贺者云集”;6月26日的东南互保协定有详细报道; 8月31日,《申报》有余联沅活动的报道;11月11日,《申报》有余联沅活动的报道;12月9日《申报》有余联沅的报道,1901年1月12日《申报》有余联沅活动的报道(注:上述均为阳历)。 sv\=/F@n  
三、当北方开始乱起来时,清廷6月15日召李鸿章从广州北上“速来京”。因时局不定,李鸿章7月17日才坐“安平”轮起程,7月21日到上海,马上借口健康原因滞留上海,静观时局变化,直到9月14日。按常理,余联沅在李鸿章滞留上海期间应该在上海。
存大体统  扶正纲常  行仁讲义  家国永昌
离线余修啸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9-14
四、 x#tP)5n?s*  
当时交通已经很发达。李鸿章从广州坐轮船到上海,4天。再从上海坐轮船到天津,也是4天。当时从上海到汉口的轮船,是盛宣怀经营,他从上海到汉口很方便。 E njSio0  
从上述时间记载看,余联沅到武汉的时间可能在1900年9月14日至11月11日之间。正是“光绪庚子秋月”期间。 -Wl79lE  
这段时间也正好是北方战局已定,“议和”准备开始的时间(李鸿章10月11日到达北京,各国公使根本拒绝议和,以为中国“既已一败涂地至此,尚欲议和耶”?而四出攻掠。李鸿章11月15日才见到联军统帅瓦德西,艰难的“议和”近一年),也是余联沅新任命下来之前(11月14日任命为湖南布政使),只有这段时间才可能回一趟家乡。当时余联沅签定东南互保协定后,积劳成疾,请离职治疗。冥冥中是否想到了回一趟家乡?实际上,过了一年,余联沅就去世了。 q6N6QI8/  
最后, 关于余联沅的历史评价,我想引用一下晚年就住在杭州的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21——1907)(俞平伯的曾祖,章太炎的老师)为余联沅写的挽联。 iED gcg7  
   作为一个大学者和一个80岁的老人,他的评价或许更客观些: *8xMe  
方伯以鼎甲起家,官至湖南布政使。署浙江巡抚甫半载,以疾归,逾年遂卒。其官苏松太道,适值庚子之变,调和中外,保障东南,与有力焉。(俞樾自注) K<ok1g'0  
      由鼎甲起家,曩时沪上筹防,怀远招携,滨海东南资保障; !5[5l!{x  
    叹年庚未暮,半载浙中建节,事烦食少,之江左右失长城。 6J%yo[A(w  
ir3EA'_>N  
存大体统  扶正纲常  行仁讲义  家国永昌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9-15
余联沅好像还担任过湖南巡抚吧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9-10
令人感概,不勝唏噓!!!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