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21阅读
  • 15回复

安徽寿县余姓从哪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china007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3-25
余姓家史族谱
余姓家史族谱 KeHE\Fq^V  
r~fl=2>yQ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史  、家世,也可称为家庭档案。家谱包含了诸如姓氏源流、世系演变、人口增减、支脉迁徙、家族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变故,以及族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等。其内容丰富多彩,即是“一家一族之史”,也是本家族的百科全书。国史、方志、家谱是构成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将目前海内外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收藏的部分中国《余氏家谱》的情况择要介绍于后,以利余氏族人寻根问祖。 cBF%])!  
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明)余瑗篡修 明正德三年(1508)刻本 O8N0]Mz  
江苏盱眙•丰源余氏族谱四十六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余建五  余仲元等重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十四册 ` "":   
江苏盱眙•丰源余氏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 (清)余逢元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木活字本二十册 a&aIkD  
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余樊修  清道光十年(1830年)永言堂刊本四册 A'-YwbY  
浙江镇江•余氏宗谱四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余景翰 篡修 清咸丰二年(1852)永丰堂活字本四册 +pViHOJu&V  
浙江鄞县•鄞东余氏家谱十二卷 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管所 (清)余意乾 余德淇篡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锦乐堂木活字本 四册 35kbE'  
浙江鄞县•鄞东余氏家谱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民国)余光纹修 李向荣篡石聘玉编辑 1928军锦乐堂木活字本六册 R{A/ +7!  
浙江鄞县•鄞东余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管所(存卷4—7) 1930年锦乐堂木活字本 JP@m%Yj  
浙江象山•峰北余氏家谱一卷 藏地:浙江象山文化管理委员会(民国)郑敬之重修 1919年钞本 5nqdY*  
浙江长兴•麻圆余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浙江长兴煤山乡 (民国)余树南主修 余福豪协修 1944年致和堂木刻本 }gRLW2&mR>  
浙江绍兴•会稽余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余肇杞 余乾行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明德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G6mM6(Sr  
浙江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 (清)余圣 余蕃祚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敦睦堂刊本 四册 rB|:r\Z(jG  
浙江常山•余氏宗谱七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目弓乡山明村(民国)黄共续修 1922年木刻本 zGz'2, o3  
浙江•常山里方山余氏重修族谱四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招贤乡里方山村 (民国)余元贞 余元享重修 1926年木刻本 bJ!f,a'/  
浙江常山•定阳黄岗余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何家乡黄岗村 1926年木刻本 0MGK3o)  
浙江常山•萝蔓塘余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共四部) (民国)徐樊续修 1931年木刻本 2czL 1Ci  
浙江仙居•乐安余氏宗谱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木活字本 x+`3G.  
浙江黄严•芦洋余氏宗谱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首) 民国间稿本 #|E. y^IC  
安徽徽州•新安余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余克制篡修 清光绪二十年(1876)敦睦堂手写本 一册 9gayu<J  
安徽徽州•新安余氏家谱   藏地:福建图书馆(存卷9)(民国)余日院修 1945年刻本 v~QZO4[ '  
安徽休宁•余氏族谱三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余家修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989)石印本十四册 i.,B 0s] Z  
安徽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二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余谊亲编 清宣统二年(1910)木刻本 }gaKO 5  
安徽•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缺卷首)刻本 czi!q1<vg  
安徽舒城•龙舒余氏家谱十二卷 藏地:人民大学 辽宁大连市图书馆(缺卷1—14) 日本、美国 (清)余绍瑞 余思聪等编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睦堂活字本十二册 W7> _nK+g?  
福建建阳•书林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藏地:福建图书馆 福建师大 (清)余振豪等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新安堂刊本十二册 1H@F>}DP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钞本一册 1uzfV)  
江西•婺源沱川余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明)余懋学撰 余光治辑  清钞本 一册 xF0*q  
江西•婺源 长溪余氏族谱二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 (清)余章耀等编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刻本 ^S$w,  
江西婺源•长溪余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余有横等修 1929年宝善常活字本 四册 l]cQ7g5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    藏地:江西档案馆(存卷9、10) 木活字本 vUA`V\  
湖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藏地:湖北新洲县余集乡余集村 (民国)余希纯等续修  1947年木刻本 yB[ LO( i  
湖南•湘阴览渡余氏谱十六卷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图书馆(存卷首1—8) 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oaE3Aa  
湖南•汉寿余氏续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图书馆(存卷首1—15、19—21末) (民国)余烈炳 余谟智等修 1920年活字本 =B2=UF  
广东•余氏族谱三十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二部)中山大学 美国(清)余振新 余泽深等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 1912年石印本 H& +s&F{%  
广东•守籍房余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民国)余章彦编 (民国)1935年香港永新印务公司铅印本 一册 cd#TKmh7re  
广东•下邳余氏源流本房世系谱四卷一首一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美国 (民国)余章彦编 1936年香港永新印务公司铅印本 7#QH4$@1P  
广东曲江•余氏族谱四卷 藏地:南开大学 (清)余有璋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木刻本四册 l.! ~t1i  
广东乳源•余氏族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余衍箕 余大林等合修 清光绪七年(1881)凌云书院木刻本 十册 7)#/I  
福建长乐•余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清)余国纲纂修 清同治元年(1862)钞本  二册 Qfi5fp=f  
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  藏地:四川长寿县沙石乡场上村四川长寿县葛兰乡先桂树 (民国)余绣宇修 1942年写本 @VAhmYz  
四川荣县•余氏族谱四卷 藏地:四川图书馆 (民国)余懋昭 余锡朋等纂修 1913年木活本 四册 ),eiJblH  
四川宣汉•余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宣汉县档案馆 民国间手钞本 XDF" ,N)  
第六节 余姓典故传说 EUgs2Fsb3  
~ +Y;jA dU  
东周春秋时,在秦国有一位功名显赫的大臣名叫由余。由余起初为晋国人,因为逃避宫廷内乱而到了西北边区的戎国,后来又被秦缪公(即秦穆公)设计说降,在秦国做宫,为秦缪公实现称霸西北大业立下大功,取得显赫功名。欲知余姓之来历,还要从由余在晋国开始说起。 KqQrxi?f-  
晋国献公时,献公有三个儿子:太子申生,次子重耳,三子夷吾,由于他们兄弟三人的生母早逝,献公又娶骊姬为妻。重耳青年时,俠肝义胆,习文弄武,身边集聚了数位 贤士,较为有名的人赵衰、狐偃、先轸、魏武子、由余等。重耳34岁那年,继母骊姬欲立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为太子,便谗言说服献公,献公就杀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弟弟夷吾害怕有杀身之祸,便分头逃跑,夷吾逃到了屈城。重耳则带领贤士逃到翟城,由余当时没有及时跟上重耳出逃,留在晋国。献公派履    趣寻找重耳的下落,并四处搜捕重耳的好友。这一日,由余被晋兵抓捕,履    趣 毒打由余逼其说出重耳的下落,由余虽然知道重耳已逃到翟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又派履   趣到翟城追杀重耳,重耳与由余等众贤士又一起逃到重耳生母的娘家狄国。 )yk LUse+  
在狄国,由余和其他几位贤士都左右不离重耳,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如何回晋国之事。不久,献公死,晋国的忠臣里克杀掉了预谋继位的奚齐、悼子,然后去狄国迎接重耳回晋国继位。由余、赵衰这时对重耳说:“你是太子申生之弟,申生早死,继承王位必然是你,早晚回去晋国公族都会认可,但现在是晋国内乱之时,回去可能会遇到灾难,不如等等再说”。于是重耳谢绝了里克,里克回晋国后又迎立重耳的弟弟吾为君,是为晋惠公。重耳看到夷吾代自己继位,心中也是不快,有些言语被传到晋国,晋惠公夷吾得知重耳身边有诸多贤人智士,认为重耳将来一定会推翻自己自立为王,便派履     趣去狄国刺杀重耳。赵衰和由余得知后忙对重耳说:“晋国刺客在暗处,我们在明处,防不胜防。不如我们连夜离开狄国。”重耳问:“还往何处去?”赵衰说:“齐恒公好善,志在霸业,收恤诸侯,今管仲、隰朋又死亡,此时,齐恒公急需贤人辅佐,我们可以到齐国去。”由余说:“如果我们一同出城去齐国,人多不便隐蔽,必然会走漏风声,晋国刺客就会朝我们的方向向西北追赶,你们一行再速往齐国,一路便会平安无事”。重耳采纳了由余的意见,并分头各自行动。 <tNx*ce5  
由余带领几位下士,一路时隐时现,引诱晋国刺客随他们追奔了300多里,由余遂又甩掉了刺客,逃避到了戎 国。由于一到戎国,便以晋国公族名义拜见戎国王,请求避难, 戎王也属侠义之人,他看到由余气度不凡,定能成大事,就收留了由余,并委任他为戎国使官的副官。由余在戎国尽职尽责,为扩大   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的交往做了不少贡献,深受戎王的信任。 %rsW:nl  
这一年,戎王听说秦国秦缪公是位贤君,意与秦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遂召见由余对其说:“寡人想派使者去秦国,了解春秦国的内政,寻求秦国的一些宝物,并建立友好的关系。你是否可以胜任?”由余说:“臣下能胜任”。戎王遂派由余出使秦国。 nC w1H kW  
由余到达秦国后,进见秦缪公。秦缪公及内史廖陪同由余去观看王宫内宏伟的宝殿和高大的钱库粮仓,以显示秦国的富有强大。由余边看边说道:“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则苦民矣”。秦缪公听后感到奇怪,问道:“我大周以诗书礼乐法度为重,然而还时有内乱,今你戎国没有此诗书礼乐法度,那怎样治理?”由余笑了笑说:“此乃大周各诸侯动乱之根源。自先祖黄帝作礼乐法度,身体力行,才起到很小的效果。随后的数代,帝王日益骄淫,失去法度专用于监治下人。因此,百姓都期望君王多施民以仁义,由于统治者和百姓之间上下争怨而开始互相残杀,民反夺取王位者数不胜数,以致灭宗绝后。我戎国则不然,上含淳德以施恩其下,下怀忠信以待奉其上,国之政权犹如一人之治,所以天下感觉不到王侯在治民,这才是圣人之治。”事后秦缪公专门找到内史廖问道:“听说,‘邻国有圣人,乃敌国之忧患’,今戎国的由余是位贤臣,寡人十分担心。我们有什么办法吗?”内史廖说:“ 戎国的国王住在偏远的西域,很少知道大周王朝的文明,我们可以送给戎王一批歌妓、美女,让戎王享乐,以夺其志,再将由余留在我秦国,让他过期不能回戎国,戎王必怪罪于他,并会怀疑他,君臣之间有隔阂,我们便可以将由余说降过来,且戎王喜好美女、歌舞、器乐,必懈怠于国政。”秦缪公听后说:“好注意!”然后秦缪公对由余厚礼相待,经常与由余席地而座,促膝谈心,询问戎国的地形和兵势情况。另派内史廖带16名歌妓美女及器乐出使戎国,戎王非常高兴的接受了秦国的珍贵礼物,从此整天沉迷于歌舞美女之中,不事国政。秦缪公认为时机已到,便放由余回秦缪公又派使者到戎国私下邀请由余到秦国做官,由余看到在戎国不能成就大业,便投奔秦国。秦缪公封之以高官,施之以君礼。 K;K tx>Z/  
秦缪公三十五年,秦缪公准备争夺西域之地,便向由余请教讨戎国如何才能取胜,由余将其在  国所了解的朝政、臣将、兵势、地形等告诉了秦缪公,并谈了讨伐戎国的谋略,秦缪公听后大喜,嘉奖由余。秦缪公三十七年,秦缪公派由余任军师率兵攻打戎国,戎国大败,数月之后便被秦军占领。由余率兵乘胜追击,将戎国周边的12个小国全部占领,将秦国的疆域扩大到千里之外,。秦国于是称霸于西域,周朝天子派使者召公来到秦国祝贺,并赐秦缪公以金鼓。秦缪公深知秦国称霸全靠由余之谋,便召集文臣武将进行封赏。秦缪公坐大殿上,亲自宣读诏书:“由余事秦多年,功德无量,以其智谋讨伐戎国,连战连捷,为我秦国称霸西北立下大功。今封由余为秦国上卿,列为公族,封渭邑为食邑,准其世代承袭; 另封由余之子源为内史,并赐源以其父名为姓,姓余、以纪念由余之功德。”由余及儿子源跪倒拜谢:“谢君王恩德。”众臣将欢呼,祝贺由余受封为上卿和其子源得姓余氏。 g8C+j6uR0  
两年后,秦缪公病逝,葬于雍地(今陕西凤翔),太子罂代继位,是为秦康公。秦康会遵父遗嘱,为缪公举行盛大葬礼,陪葬者177人,秦国的三位陶俑等也随葬之。秦国的三位良臣:奄息、仲行、针虎亦在其中,还有青铜器、鼎、锊、壶、玉佩、剑戈、车、马、陶俑等也随葬之。秦国臣民中的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尤其是与三位良臣有交情的人非常痛惜,由于陪葬引起他们对缪公的不满。余源作为内史,对此感到义愤填膺,同时由于阻止不了这次陪葬,遂愤书作诗,以示对此罪行的反抗和对三位良臣的悼念—— D 6(w}W  
黄鸟鸣鸣在哀唱,飞出丛林到山岗。 !tVV +vT#  
谁人去陪秦缪公,奄息仲行都陪葬。 iL(E`_I<  
大型墓葬为王公,臣子奴仆须服从。  QS!b]a3  
都说死后鬼主宰,再享几度福与荣。 cNHN h[ C  
奄息仲行是良臣,为尽忠义被葬身。 IJ!UKa*o%  
走近他们的墓地,使人战栗阴森森。 + }^  
苍天啊—苍天, 为何要埋这好人。 1{A 4_/R  
如能赎回良臣命,替他百死也无恨。 Dv$xP)./  
黄鸟鸣鸣在哀伤,再次飞到桑树上。 ALFw[1X  
谁人去陪秦缪公,他是子车氏针虎。 ohwQ%NDl  
贵族生前修墓忙。奴隶随时要陪葬。 ]^s4NXf+  
虽然都是世上人,生生死死不一样。 <{'':/tXI  
子车氏针虎是英雄,身经百战立奇功。 1aSuRa  
来到墓地寻故人,却见不到他身影。 g|W~0A@D  
苍天啊—苍天, 陪葬何时才能停。 }=wSfr9g  
如能替换这个良臣,让我百死那也行。
离线china007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3-25
余 这个姓的来龙去脉
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 ([s2F%S`@  
ytHa[U  
寻根溯源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DAwkJvb]  
,>e)8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p-M QI }  
jR*1%.Ng  
繁衍播迁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Q_]O[Kx  
9tqX77UK  
郡望堂号 余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新安郡,晋时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隋时治所在休宁(今属安徽),后移治歙县;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3、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4、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5、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KTd4pW?w  
bv-s}UP0  
堂号:“下邳”、“清严”、“忠惠”、“敬义”、“敦睦”、“亲睦”、“四谏”、“风采”、“八贤”等。 /mF%uI>:  
Q(>89*b&  
宗族特征 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一九二九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Em %"] B  
ESL(Mf'  
又有: VYMs`d[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u#ag|b/C:  
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
离线524808471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4-07-13
回 6楼(china007) 的帖子
china007:安徽寿县迎河余楼尚有家谱,本人是茂字辈,此辈份是由主上留下的,据父亲说余楼余姓人由河北阴山迁徙而来,本人知道以下辈份:尚德崇仁,本支益茂,承先绍祖,世绪宏昌,长傳勋典,作善永祥,家声克 .. (2009-03-25 14:39) 
& c a-  
谱上明确写着从湖北英山迁往寿县安丰塘,不是河北阴山。英山和安庆很近,可能是余阙的后代。
离线china007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4-07-26
回 12楼(524808471) 的帖子
524808471:谱上明确写着从湖北英山迁往寿县安丰塘,不是河北阴山。英山和安庆很近,可能是余阙的后代。 (2014-07-13 09:22) 
MzK&Jh  
对,是“湖北英山”,现原贴无法修正!
离线china007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4-07-26
回 4楼(china007) 的帖子
china007:安徽寿县迎河余楼尚有家谱,本人是茂字辈,此辈份是由主上留下的,据父亲说余楼余姓人由河北阴山迁徙而来,本人知道以下辈份:尚德崇仁,本支益茂,承先绍祖,世绪宏昌,长傳勋典,作善永祥,家声克 .. (2009-03-25 14:39) 
[;.zl1S<  
“河北阴山”更正为“湖北英山”
离线524808471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5-05-19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