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69阅读
  • 5回复

西峰启敬堂记(余氏宗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8
       西峰启敬堂是继仁德祀后的又一座规模宏伟的余氏宗祠,它创建于嘉庆壬戌年(1802年)二月。当时 “合族商议:以仁德堂为祖宗凭依之所,左右两厢皆系住屋,湫隘嚣尘,恐无以式。欲肇建祠宇,以安先灵”。村庄发展壮大了,挤在村中间的古老厅堂已满足不了村民们敬祖向善的生活需求,决定扩大规模择地新建,大家推举勤俭自持、孝友可风的余士林担任总理。士林公“逊谢再三,不得已而惟命是从”。其弟士标公精通绳墨,是著名木匠,工师一职,非他莫属。兄弟合作如虎添翼,不仅精打细算、照丁派费、鸠工庇材,而且用自己家里的一亩多良田从外姓人名下易换得门前三分二厘水田作为堂基。起早夜眠,指挥施工,如网在纲,有条不紊。“不五年,而庙宇一新”(龙头龙尾亦在此时雕好交付使用),浩大工程竣工了。而士林公自己却因焦思苦虑操劳过度,不幸以身殉职。送殡那天,村民们如丧考妣,个个唏嘘不已。为表彰他不朽的功德,邑侯张公博采民意,赐之匾曰:形端表正。 UeE& 8{=d  
A'|W0|R9  
..;LU:F  
ZH:#~Zyj  
    1957年秋天,在村干部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众,一鼓作气,奋战三个月,将厅堂再向前扩建了一进,了却了先祖的遗愿,使形式更加完美,使功能更加齐全。 e5fJN)+a  
uK(+WA  
    创业容易,守业艰难。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伪乡长未经村民同意,强行把伪乡公所设在这里,耀武扬威,鱼肉百姓。文革期间, “破四旧”,手拿斧头铁棍,妄图把雕梁画栋、牛腿倒挂狮劈光砸烂破坏掉。是星清等人急中生智,接过革命口号,假打真保,用黄泥拌稻草,把它糊得面目全非,使之逃过一劫。合作化运动后期,部分社员把它当成储藏室,什么东西都堆放进去,弄得梁柱霉烂,臭气熏天,脚插不进。 @b!fs  
/q='~t  
    如今,纵深三天井四朝堂、面积424.8平方米的启敬堂,整齐清洁,宽敞明亮,是珍贵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列祖列宗的安心立命之处,更是村民们休闲、娱乐、开展民俗活动的好地方。 ,\}V.:THF  
`p1`Sxz?  
=K8`[iH  
>47,Hq:2  
资料来源http://www.kaihua.gov.cn/zjkh/wssy/fytw/200911/t20091117_158099.html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余鈺兄的分享!!! 2012-11-29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11-08
开化县余氏祠堂
永言堂    
位于正大村。建于清末民国初,为余氏祠堂。座南朝北,地处村南端。有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占地面积705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罗锅式山墙,明、次间为五架抬梁。第二进大厅,面阔五间,通面阔17.8米,通进深8.05米,明间两缝五架梁带前、后廊,三架梁两端饰云头,前檐柱牛腿上有装饰性斗拱。柱础有石质鼓形和方形两种。硬山顶,有望板,彻上露明造。墙体用鹅卵石砌筑,三合土地面。整体保存完好,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ZB%7Sr0  
xEZvCwsb  
   启敬堂     [zY9"B<3  
="XxS|Mq3  
建于嘉庆壬戌年(1802年),为余氏祠堂。地处西庄村中央。座西朝东,正面临溪,四进三天井,两边有走廊。前厅为1957年秋扩建,戏台呈八字形,雕梁画栋,有阁楼(未铺楼板)。开中门,内外板壁隔开,外有走廊(土名草门),正中悬挂“萝蔓世家”匾,中、后厅宽敞明亮,以天井为界,能容纳近千人看戏。中间大照上端悬挂主匾“启敬堂”三字,右边大照上端悬挂“德垂后裔”匾,左边大照上端悬挂“形端表正”匾。穿过大照板壁两侧门(中门一般封闭),进入安放祖宗牌位的后堂(称太公牌),左边有楼梯上楼(放龙头龙尾、祠堂鼓及各种神器),总建筑面积387平方米。硬山顶屋面,有屋面板和搏风板。整座建筑雕刻精细,纹饰有婴戏、花鸟、狮子戏球、古代人物故事等。墙体用黄硝石、白石灰和泥沙砌筑。阴阳合瓦,三合土地面,方形、鼓形柱础,天井用青石板围边。北外侧紧靠墙体有水井一眼,厅外石板弄平行,四通八达。整体基本保存完好,为第四批开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iXXgPapz  
U${dWxC  
    敦厚堂  位于东谷村,为余氏祠堂。初创于清乾隆癸未(1763年)年,咸丰庚申(1860年)被毁,同治甲戌(1874年)年重建。又毁,1998年重修。座东南朝西北,共有二进,进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164平方米。第二进明间两缝前五架后五架双坡顶,硬山顶,阴阳合瓦,有博风板。块石砌墙,有鼓形和方形石柱础,三合土地面。 h( Iti&  
Wny{qj)=  
.,feRK>3  
聿新堂   位于大堑村。清朝建造,为余氏祠堂。座北朝南,共有二进,进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115平方米。 ve'hz{W  
硬山顶,阴阳合瓦,有屋面板和博风板。面阔皆三间,砖石砌墙。有鼓形和方形石柱础。大门框用麻石砌成,门楣上墨书横写“萝蔓世家”,上直书“恩荣”二字。 ld}- }W-cq  
(i&:=Bfn)  
资料来源:http://www.kaihua.gov.cn/zjkh/wssy/fytw/200911/t20091118_158233.html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11-08
东谷重建敦厚祠记
《周礼》,匠人之营国也,左祖右社,祖庙之设,由来久矣。故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二皆所以祀乎?其先也,至宋晦庵朱夫子有见于此,乃立为祠堂之制,使尊卑贵贱皆得行之,庶孝子、慈孙得以兴起报本追远之心,而为继志述事之大者,法甚良、意甚美也。君子之敦宗睦族、启后承先,胥于是乎。在东谷余氏自前明昌僧迁居此地,继序不忘式克,至于今日休,乾隆癸未(1763年)年间,诸前辈竭力经营,创立祠宇,堂构始焕然一新。原欲继继承承,爰及苗裔,相传勿替,不意咸丰庚申(1860年),粤匪肆扰,惨被灾毁,而松茂竹苞,悠成焦土。为子孙者能勿痛哉?予吉临叔翁,因睹此岩墙屹立,故址仅存,不忍坐视,乃于同治(癸亥)冬,邀同房族鸠工庀材,倡建重兴,其尊祖敬宗之意可谓厚矣!每逢春秋二祭,不惟籍以安先灵而供祀事,抑且分尊卑之序、别长幼之节、教孝慈之事、展亲睦之情,其敦行不怠者,则共称之,否则,共斥之。敬宗睦族,岂不重有赖于是哉?今族纂修家乘,予思谱也者,所以谱其族也,辨尊卑,序昭穆,载生卒,其绵祖德基绪于无穷者,敦大而光明。祠也者,所以祠其先也,荐时食,明嫁娶,延宾客,其念祖德,瞻依而不替敦厚,以崇礼堂曰“敦厚”,正此意耳!予且为之顾名而思义,敦厚堂之既毁而复兴,正天默以待士敦之,振兴有志,后世子孙当必有光宗耀祖蒸蒸日上,以光大门闾者。予授笔而乐为记之,达者,皆谓予言不谬。 }C4wED.  
:^7>kJ5?  
皇清同治十三年岁在甲戌(1874年)蒲月上浣之吉   }`cf3'rdk  
>3ax `8  
眷晚国学生张明焕顿首拜谨撰 -M/j&<;LW  
vd?Bk_d9k,  
资料来源:http://www.kaihua.gov.cn/zjkh/wssy/fytw/200911/t20091118_158229.html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11-08
祠堂史话-概 述
    历史上的祠堂是“栖神灵,序昭穆”的重要场所。受“尊祖莫大于敬宗,敬宗莫大于建祠”思想的影响,僻处开化一隅的塘坞先人也竟先建庙立祠。据2008年上半年文物普查,塘坞乡原有大小祠堂48座,几乎每个 6l#x1o;  
=V^-@ji)b  
村都有二三座之多,数量名列全县第一。至今仍保留较为完整的有近20座,约占全县的三分之一。其中正大永言堂、张家致福堂、西庄启敬堂、洪村孝思堂、矿山攸叙堂、洪田庆善堂和永祚堂等8座祠堂已列为开化县文物保护单位;低朱鉴德堂、胡家务本堂、山头新山堂等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点,实施重点保护。 >f(?Mxh2  
J2YQdCL  
g'8Y5x[  
#z\ub5um  
        塘坞的祠堂,民间又称厅、厅堂、祠、宗祠、宗庙、香火楼。叫法不同,实质一样,都是血族习俗的产物,同姓共宗的联系纽带,全族共有的行孝圣殿,只是方位不同,侧重面略有区别。一般的厅建在村子中央,面宽三间,面积略小,日常活动多,使用频率高;祠堂则往往屹立在村外紧要处,扼守山口,横跨五间,规模较大,功能齐全,似乎更庄重一些。 p0+^wXi)  
2u"lc'9v  
      据张家《张氏宗谱》记载,张氏始迁祖张元芳之裔孙张子茂,于明朝嘉靖辛亥年(1551年)在村中开阔地上动工兴建专门用来商讨大事、招待贵宾的议事厅,历经数载,大厦落成。因做工精致,所以又叫花厅。花厅精雕细刻栋梁柱,青砖黛瓦白粉墙。六角形青石柱础,质地细腻,棱角分明,雕有狮、虎、花、鸟等图饰,美观大方,不落俗套。落土、门槛及大照板壁的做工也十分考究。原有面积300多平方米,目前仅存一进(面积243平方米),面宽大于进深,入门便一目了然。据说堂前原有立柱挑檐式的五凤楼。崇祯十二年(1639)工部尚书汪庆百,亲笔题写“致福堂”牌匾,使花厅倍加生辉。此匾历来被张家族众视为镇厅之宝,原物辗转保存,现仍完好。 $v^hzC  
RK3y q$  
洪村(旧称厚塘)位于狮山下的汪氏宗祠,初创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再建于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几十年后,又被大火烧毁。汪氏后裔“伤神主之无栖,慨祭事之有缺”,于雍正乙卯年(1735年),重新兴建。此次重建拓宽了原有基址,疏通和加固了地下阴河,并以粗壮笔直、驱邪耐腐的黄荆树为主料,精心构思,大胆创新,质量和气派都胜过原祠。颜额“孝思堂”三字,意在“教孝”,克展“孝思”,用心十分良苦。 #[93$)Gd!  
swKkY`g  
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余海树主修的西峰《余氏宗谱》记载,西庄村余氏始祖高唐公偕夫人刘氏,于明朝景泰癸酉年(1453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定居西峰山下后,在寝室之东设立祭祀祖先的简陋香火楼,清朝康熙年间后人又在香火楼前创建仁德堂。到嘉庆壬戌(1802年)年二月,又选基于村前水田,新建了初具规模的宗祠,名曰“启敬堂”(意为启迪后昆,敬宗尊祖)。也就在此时,村人选用优质香樟请名师精雕细刻了板灯的龙头、龙尾,如今已成为县内独一无二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g*!NK_:5t  
}z3j7I  
类似的祠堂,不一定有类似的历史。富川村原来的余氏宗祠靠山面沟,是海公、永公、飞公、清公四兄弟联合建造的,故以人名代堂名,匾上大书“海永飞清”四字。坐落于凤山脚下的朱坞凤山堂,据说是仙凤下蛋的地方,原先是座小巧玲珑的私人花厅,不幸被一场大火焚毁,一直无力起复。后来老五太公(正名张光五)否极泰来,到遂安余家贩卖小猪,发了一大笔横财,为报答先祖保佑之恩,从五十两银条中拿出十余两独资重建。面积有所扩大。还在祠堂大门前挖了个半月形的池塘,一为防火灾,二供“凤凰”饮水,三用于洗涤和放生。矿山村(原名山底)的攸叙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因该村胡家林、胡蓉分别于道光丙戌年(1826年)、辛卯年(1831年)高中了“贡元”(又称拔贡),由朝廷出资、村民协助建成,故规格较高,除了三进二天井一戏台外,门前还有两对象征身份、地位和权力的方形石质旗杆墩为证。无独有偶,洪田庆善堂、塘口敦睦堂也是因为出了贡元张景星(1826年)、张行成(1832年)而分别建造的。不过,两人同姓同宗不同村,各得一对同样的旗杆墩,祠堂的品位也不及攸叙堂。胡家的月山堂,旧时称官厅,可能与贡元胡某有关。竹蓬底也出过一位贡元,昔日祠堂前的旗杆墩仍在。 "M I';6  
SN{z)q  
塘坞人至今仍盛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古直畈好祠堂,厚堂好风水,西庄好来龙,塘口好阳基,苦竹坑好烧灰,田里好老佛殿基。其中所说的“古直畈好祠堂”,就是指正大村的“永言堂”。据该村的徐光仁观察后发现,该祠堂与同乡现有的其他祠堂相比,有这样几个独到之处。首先是选址好。它坐南朝北,正对源头,自然采光,气势和谐,稳风而不纳闷,近村而无尘嚣。祠内四季无蚊蝇骚扰,无蜘蛛结网,冬暖夏凉,宽敞舒适,人人乐而进之。其次是设计好,该祠占地面积705平方米,第三进太公牌及两边阁楼之间,掘有一口约60平方米的长方形池塘,塘之东南角有一泉眼,地下水涓涓而出。池塘正中横跨一座长5米、宽3米的石拱桥。站在桥面上,放眼四顾,天光云影与画栋雕梁融为一体。中间一根横跨左右的方形大梁上,两条长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每对横梁直柱的衔接处,雌雄交叉,严丝合缝,非伏羲下凡鲁班再世所不能。郭子仪拜寿、八仙过海等情景木雕,无不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YRIe<}E -  
G7Nw}cVJ)  
众多塘坞祠堂饱经风雨沧桑。历史上大致经历过四次严峻考验,即明末兵燹、嘉庆回禄、咸丰匪患和上世纪的十年浩劫。但“永言堂”之类祠堂,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t >mdxuq  
^X#y'odtbS  
资料来源:http://www.kaihua.gov.cn/zjkh/wssy/fytw/200911/t20091118_158239.html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11-08
祠堂的功能与作用
祠堂是血脉崇拜的圣殿,祖先的象征,体现了“水有源,树有根,百姓总是父母生”的真理及与生俱来的血统观念。它与神佛有内在联系,但不同于一般的佛庙。如,西庄启敬堂供奉的是始迁祖高唐公和高、曾、祖、弥四位近亲及各支派的先灵牌位,而近在咫尺的西川庙供奉的则是余氏鼻祖平水王(即夏禹王)及两位助手——摇摆佛、童子佛。就一般功能而言,祠堂是村里同姓人血族习俗的根基和红白喜事的举办中心,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祠堂。具体说来,它有五大作用: kq| !{_  
E6 oC^,ZRy  
1、祭祖,以安先灵。 aEdA'>  
完整的祠堂,最后一进必然设立高出地面约1.5米、用来摆放祖宗牌位的狭长阁楼,俗称“太公牌”。牌位前面架一块长方形石板(或长条桌),用来摆放供品、蜡烛塔。石板的前面设大、小香炉各一座。“太公牌”中间正位摆设高出一指的始迁祖牌位,两旁依次按行第(即辈份)排列灵牌(俗称宇牌)。牌位放不下了,即以横竖的油漆灵板代替。 { <Gyjq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包括配偶)寿终正寝了,要将棺材放进厅里,请道士来“大出丧”(奏哀乐,唱道士戏,撒纸钱,点长明灯,入棺后亲人跪地顺三圈、逆三圈磨殇);“逢七”(如初七、十七、廿七)要做“七”(即邀请几个道士或和尚在祠堂里摆开场面念1~3天经文,超度亡灵);“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那天,备办斋饭,上坟祭奠,请道士念经超度,然后大开祠堂中门,长子披麻带孝,手持灵牌领先,其他人则头戴白布号头,手持信香,哭哭啼啼,鱼贯而入,庄严肃穆地送他(她)归祠堂,也叫“上堂”。如无专门宇牌,可在焚香烧纸、道士诵经时,用毛笔在灵板上登记死者名讳。若灵板上也写满了,可见缝插针,或将最早的名单揩掉,换上你要写的死者名字。手续办完了,然后郑重交代一声:“某某,您安息吧!”。若未满六十而亡,称夭折,无须在祠堂里大出丧,更无须将灵魂送归祠堂。每年的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是祭祖拜太公的中心环节。每当此时,各种太公画像依次悬挂在祠堂当中板壁上,供子孙们正月初一进入挂纸放鞭炮,瞻仰尊容,寄托哀思,谓之向“大人家”拜年。此外,各村各姓还有约定俗成的拜年日(兼添丁上世系)和迎灯日,以及做功德、放焰口、接龙求雨、为死人做蘸、为活人祈福,还有清明还土、中秋舞香龙等大型季节性的封建迷信活动也都离不开祠堂。 Oj-\  
=rymd3/  
2、见证婚嫁。 @Ommd{0M  
旧时,娶与嫁,是一男一女的终身大事,非同小可,都要无条件地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必须要堂而皇之地在自己祠堂里公开进行,必须当着列祖列宗的面完成“卡八字”、“换庚帖”。而姑娘上轿前,则要穿新衣,换新鞋,一切从“新”开始,且必须在女方祠堂里隆重举行告别仪式。由父母送进祠堂,由族长下令“发轿”,嫁妆上的封条必须写上女方祠堂名(如孝思堂谨封)。厅众厅众,厅是众的,表明临嫁的女子也是大家“众”的,以后出了事,娘家人便可兴师动众来向男方问罪。 m 3UK`~ji  
u7mPp3ZYK  
3、正俗教化。 X$KTsG*  
旧社会,强力推行正俗教化——按照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去正风俗、敦教化,务必使人人都有“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思想。谁违反了,就是大逆不道,就得受到族规宗法的严厉惩罚,而执行这种惩罚的场所就是祠堂。譬如,光绪年间,洪田村有个外号叫阿什么树的汉子,以下犯上,动手打了老叔,就当场被拖到庆善堂里用绳子吊起来,由族长公公拿三根捆在一起的竹枝先打第一手,然后由族众轮流抽打,直到他痛得呼天喊地,愿意赔礼道歉为止。民国初期,西庄有个余氏子孙虐待伯母,犯了“大不敬”之罪,被人举报,好事者马上跑到厅楼上将好好的祠堂鼓鼓皮用刀圈掉,然后由族长作主,以一儆百,罚他出钱重做一个新鼓。同时,还责令他当众跪在祖宗面前认罪服法,保证不再重犯。 oeg Bk  
D\G.p |9=  
4、演戏等文艺活动。 ^?RH<z  
每逢盛大节日或红白喜庆,农村里都要请班子在祠堂里搭台演戏。这方面,低朱村的鉴德堂最为突出。该村位居高朱、张家、山头、胡家、荆畈等五社中心,地势平坦,村民向来对演戏、看戏特别感兴趣。凡有戏剧班子或文艺宣传队进乡,都要想方设法招引进村,请进祠堂。那些七老八十的老戏迷听说有戏(尤其是古装戏),往往来不及吃饭,指令孙辈们抢先把凳子椅子搬进祠堂,排成一行行,自己则嘴上含着竹烟筒,主动站出来维持剧场秩序,等待耳熟能详的拗台鼓响起。一旦正戏出台,马上各就各位,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观看,哪怕是听过看过千遍万遍,也从不嫌弃,更不会打瞌睡。除此之外,过去村里没有专门的大会堂,族人一般都在祠堂里聚会;大规模的拜寿仪式、寿宴婚宴,往往都在祠堂里举行;会修宗谱、老佛开光、起五昌护龙等也都以祠堂为中心。 tC|?Kl7  
6yy%_+k*  
5、祠堂的未来 i{m!v6j:  
任何建筑、家庭活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经济力量。朱熹在《家礼》中立祠堂之制的同时提出“置祭田”,作为维持祠堂、家族活动的经济基础,这是很有远见的建议,所以得到普遍采纳。在我们塘坞乡,凡有祠堂的村庄,都成立了“祠堂众”——纯属是保障祠堂开支的经济组织,它不仅拥有一定数量的祭田祭地,还有相当多的祭山祭林——村后来龙、村前禁山就是为此设置的。年年冬至祭祖时,吃的用的都由此开支,群众戏称为“胀饭冬至”。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民间组织“祠堂众”列为死地主,所有的祭田被分掉了,名目繁多的祭山祭地也同样不复存在。祠堂失去了经济基础,“无利不起早”的村民们,得不到适当报酬,光靠血缘去维系是无济于事的,这是导致祠堂衰败、“众牛无栏”的根本原因。要改变祠堂未来的命运,再置祭田是不可能的,光靠政府重视或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众事众办,由祠堂本身去找出路。最好的办法,挖掘潜力,要依靠祠堂去养活祠堂。 WP*}X7IS  
;[;WEA  
0 aH&M4  
61Cc? a*_  
随着时代的变迁,祠堂的命运也正在随之改变——由神圣的祭祀殿堂向世俗娱乐场所转化。以矿山攸叙堂为例,解放初期破除迷信,拆除了灵台,公开的祭祖活动被迫停止了。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所有在祠堂里举行、与迷信沾上边的活动也随之取消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为了扫除文盲,祠堂变成了学校。吃大食堂那几年,祠堂变成厨房、餐厅、仓库或养猪场。文革时,祠堂遭到大劫难,所有的牌匾均被打碎烧毁,所有的人物雕塑也被砍了头,藏放在厅楼上的胡氏宗谱被付之一炷。有的人想管不敢管,地面上杂草丛生,太公牌一片狼藉。戏台底、东西厢房均被改建成牛栏,供生产队关牛,粪便满地,臭气熏天。戏台上、阁楼上没有空缝,都堆放着老年人的棺材寿木。明堂边,私人放稻桶、打稻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三进改建成茶厂,火烧烟熏,机声隆隆,祖宗不得安宁。长久没人管,到处都是漏,桁条腐烂,梁柱虫蛀,祠堂摇摇欲坠。后来大家提提意见,经过几次小修,勉强延缓了下来。可村里人造房子,没地方退步,祠堂做作场,木料堆满,火险十分严重。直至公元二00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县政府送了“开化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群众懂得了祠堂存在的客观价值,出现自发管理的实际行动,多年失去笑容的祠堂才慢慢恢复生机。 *-PjcF}Y  
RAl/p9\A+  
3v\P6  
Z@1kx3Wx$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祠堂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恰好成为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再也不仅仅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执行族规家法及议事、宴饮的地点了。现在没有集体社屋,祠堂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每到传统节日,特别是元宵闹灯、清明还土、端午除邪、中秋舞龙、七月三十拜太公,更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大家在祠堂里尽情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节日的欢乐和对太公太婆无拘无束的行使孝意。遇上老人寿辰,孝顺儿孙出钱放几场电影或演上几天几夜的戏,也是常有的事。 wr"0+J7  
正大村的老年协会也设在祠堂里,平时或农闲季节,老年人会自发地聚集到祠堂里谈天说地,交流经验,或举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如打乒乓球、打扑克、玩棋牌、搓麻将……,双休日,中青年及小朋友们也会涌进祠堂说说唱唱,读读看看,或跳舞,或跳橡皮筋、踢毽子、捉迷藏等,凡可娱乐的东西,畅开大门,尽可在祠堂里展示出来,再也不是单纯的血脉圣殿了,因而被县里授予“特色文化村”的光荣称号。 U2m#BMV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此,我们着力发掘底蕴深厚的祠堂文化,充分展示了古老祠堂的无穷魅力和美好前景。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抑短,古为今用,认真挖掘、整理祠堂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掌握和运用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让沉默、冷落多年的古老祠堂焕发青春,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扬光荣传统作出新的贡献。 Y f!Oo  
4 9N.P;b  
资料来源:http://www.kaihua.gov.cn/zjkh/wssy/fytw/200911/t20091118_158234.html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11-29
感謝余鈺兄的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