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97阅读
  • 38回复

安徽余姓来源另一说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kx20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史金波教授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吴峰云教授联合调查了安徽合肥、安庆的西夏遗民后裔。这支西夏遗民是党项人余阙的后裔。余阙世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其父沙剌臧卜曾在庐州(安徽合肥)居官,遂家于是。余阙进士出身,先后在地方和中央居官,后因丁母忧在家守丧。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元朝统治者命他镇守安庆,无如余阙虽然满腹经纶,却不娴于韬略,至正十八年(1358年)农民起义军攻破安庆,他走投无路,便自刎而死。合肥小南门外二里桥余氏后人余华珍、余华龙昆仲所庋藏的民国十九年(1930年)《余氏家谱》虽残缺不全,漫漶不清,但从第一世沙剌臧卜至第二十五世的传承关系,仍清晰可辨。从族谱得知,余阙驾鹤西去后,幼子余渊克绍裘箕,于明初洪武年间中了举人,为官为宦,重振家声,目前已繁衍到二十八世。 4O I''i  
3bWYRW  
安庆市所辖桐城市东北30里的洪涛山也居住有余阙的后裔,但他们又称“余王氏”,既可以余为姓,也可称王姓。据故老相传,余阙殒命后,余下一个周岁的儿子被王姓人救出,为报再造之恩,遂以王为姓。还有一说是,余阙之子被杜万户救起,藏匿于桐城西南的太湖县,娶王姓女子为妻,子孙便以王为姓。这两种说法虽有待核实,但决非空穴来风。洪涛山下的余氏自十五世余莲舫之后,析为四支,分别居住在今桐城市大关、龙头、王集、卅铺四乡,有数百户,千余人,属汉族。此外,肥东县山王乡、长丰县下塘集、寿县余集、肥西县将军岭、南陵县洪罗店、六安市西南乡、南陵县西乡、凤台县余圩等地也都有余阙的后裔。“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这支余姓西夏人自离开山水迢递的故乡后,再也没有返回过武威,很快便融合到汉族之中,本民族的特色便荡然无存了。元末诗人杨维桢的《西湖竹枝词》云:“河西女儿戴罟,当时生长在西湖。手弹琵琶作吴语,记得吴中吴大姑。”可谓一语破的,入木三分。
1条评分
thinfo 威望 +10 谢谢提供资料! 2008-12-15
离线余昌清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2-16
我的家族中有一支人迁到南陵,人数不少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离线timothy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12-16
余阙是西夏人氏?我以为是中原人呢!

湖北广水余氏“ 連步登廷 承家開國 仁文大啟 俊仕賢哲 永少宗傳 克光祖德 ”
离线余昌清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12-17
我们的郡望就是武威郡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离线yyzszh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2-17
余阙与由余有关系吗?
离线余本海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2-17
我应该是余阙的后代。因为当我第一次听到西部的民歌的时候被感动的无法形容。。。。。。从而一直喜欢西部原生态的民歌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12-18
本海兄又在跟着瞎扯,你的族谱明明写明良公后裔伦公支下。怎么又想去攀附余阙?虽然有种说法说余阙实际是成吉思汗收养的汉人余氏孤儿,但没有历史资料明证,不足为信,余阙是余姓另一来源的肇姓始祖,其父沙喇藏卜并不姓余,安徽有些余阙后裔族谱把沙喇臧卜写成余臧卜也是不对的,哪有父承子姓的道理?抛弃余阙是良公后裔的这一说法后,也不该有本海兄这种想法啊,以上是管窥之见,并无恶意,恕我直言了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昌清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12-18
余策忠老大说很有道理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离线余乐清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1-11
说来惭愧,几十岁了竟然不知是哪一族人。
离线yyzszh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1-11
余阙是怎么姓的余,身为余阙的子孙,有责任把这来历搞清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