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76阅读
  • 8回复

余氏宗祠“红毛泥”筑——中山下泽村余氏大宗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2-16
余氏宗祠“红毛泥”筑 P Z-|W  
%2<chq  
J1"u,HF*(  
-------------------------------------------------------------------------------- )^)VyI`O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08年11月7日 第 1172 期 B7版   bE^Z;q19  
quf,Z K5  
   从岐江公路转入下泽村,沿着弯曲狭窄的村中小道前进,忽见下泽村余氏大宗祠。宗祠掩藏在小道边,虽然没有宽阔威严的门面,却足以令人眼前一亮——这是一栋两层小楼,红柱、白墙、黑瓦全为泥造,与其他宗祠大不相同。村民骄傲地说,这种用"红毛泥"(粤语,即水泥)盖出来的两层宗祠,在中山只有三间。 1_/\{quE  
    清末民初,"红毛泥"和洋铁洋钉开始从英国进口。沙溪的一些富有人家和华侨,便打破沿袭上千年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开始购买"红毛泥"和洋铁洋钉与自制的石仔混合,效仿西洋建筑样式,建起了中西合璧的"红毛泥"屋或"红毛泥"祠堂,当时通称为洋楼。"红毛泥"为英国人所造,因英国人红头发,乡人便称之为"红毛泥"。此类房屋与中国传统建筑最大的分别是框架结构"红毛泥"捣制,屋面不是板瓦和筒瓦覆盖的硬山顶,而是平面阳台式,西洋味浓厚。 I_#)>%H  
.6$ST Ksr  
wGISb\rr  
FPFt3XL  
F6Q#{Ufq  
    达官显贵恭贺落成 4)'5;|pI  
    余氏大宗祠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为余氏支系族人捐资修缮。村民余老伯在祠堂建成时还不到十岁,但回忆起落成时的盛况,似乎仍历历在目。“当时孙中山的大儿子孙科、国民党高官林琛都在我们祠堂落成的时候送来了对联和牌匾。” %7 J  
    下泽村一个小宗祠的落成,竟让当时的名流送来贺仪,实际上得益于当时村里两位名人——余森郎和余铭。据《沙溪镇志》记载,余森郎(1888~1942年)为孙中山随从秘书。1907年赴美国费城谋生,不久,孙中山到美国鼓吹打倒清朝专制政体,建立民国,号召华侨出钱出力,襄助革命。不少青年志士积极响应,投身革命洪流,为国家尽一把力。当时余森郎便是其中一个。他跟从孙中山先生到美洲各埠奔走呼号,随又去日本、南洋群岛及往返港澳,对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尽力匡助。孙中山见他精明能干,便委任他为随从秘书。武昌起义后,森郎即随孙中山返国。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余森郎仍任随从秘书,直到孙中山卸任。似乎是追寻余森郎的足迹,同村余铭同样年青时留学美国,毕业后追随孙科,1937年至1938年间,由国民政府委派任职驻苏联使馆“参事暂代馆务”。 e>z7?"N  
    有别于其他祠堂,下泽村余氏大宗祠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洋楼式样,实质上是下泽村族人的创举。余老伯介绍,族人当时多为金山客,也有不少旅居东南亚,走出国门的下泽村民眼界更为开阔,思维超前,集资兴建的祠堂也与众不同。“这间祠堂当时是仿造台山风采中学的样式兴建的,现在台山那栋楼已是国家二级保护文物了。” Vaq=f/  
'a"<uk3DT  
"n]B~D  
    风采一脉延绵百年 >Q+EqT  
    据中山人黄慈博先生所著《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记载,沙溪叠石余氏 “始迁祖文举,自南雄珠玑巷。”而中山文史《中山百家姓寻源》同时记载,“隆都叠石村余族祖文举,宋咸淳年间至自南海县。”而下泽村余氏大宗祠正殿命名为“风采堂”,墙壁篆刻《北宋名臣余靖简介》,表明了与韶关(原韶州曲江)籍北宋名臣余靖实属一脉。这几处史料理清了下泽村余氏的迁徙脉络:北宋年间,余靖一脉“文举”自南雄珠玑古巷南迁至南海西樵,南宋年间,余氏一族自南海迁至隆都叠石(今大涌叠石),而下泽村余氏实为现大涌叠石余氏的分支。 7d4R tdI  
    据介绍,下泽村中原有七间祠堂:即“卓伟祖”、“梅友祖”、“集朝祖”、“万护祖”、“位享祖”、“耕月祖”、“佩芝祖”。如今,保持完好的,经热心人士赞助,重新装修,焕然一新的仅剩 “卓伟祖”(即余氏宗祠)和“万护祖”(即林氏宗祠)。“卓伟祖”曾做过“沙溪卫生院”、藤厂、绣花厂、下泽卫生所、公社干部宿舍、生产队队址等,因此才得以在历次运动中存留下来。2004年,“卓伟祖”族人集资重修余氏大宗祠。 R [uo:.  
    下泽村余氏大宗祠正殿命名“风采堂”,殿外更有一副对联,题曰:曲江衍派源流远,风采流芳世泽长。宗祠近为纪念余氏始祖,远则时刻提醒后人,本族实为余靖一脉。史料记载,余靖(公元1000--1064)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天圣二年(公元1024)进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军州事兼广南路兵马都铃辖经略安抚使,柱国,始兴郡开国公。赐紫金鱼袋,赠刑部尚书。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余靖回京述职途次南京,偶染风寒,病重不起,卒于江宁府秦淮亭,享年六十五岁。英宗闻讯侧然,辍朝一日追赠刑部尚书,谥曰“襄”,后人尊称忠襄公。余老伯说,就在上个月,村里刚组织了一批族人,北上韶关拜祭余靖公墓。 n$=n:$`q  
>eRbasshEI  
GzR;`,_O/  
    捐资建校爱乡之情 (wA|lK3  
    下泽村口语中,多将“下泽”讲为“下坑”,这有两种说法:一是沙溪河涌,从前一直流入村中,直至如今,掘地基或开井,深一层的确是河沙,故有沙溪或下坑之称;二是“坑”字来源于秦朝时代“焚书坑儒”历史典故,影响极坏,不好听,故后人把“坑”字改为“泽”字,称下泽村。 _*`AGda  
    下泽村多姓氏,多华侨。据村民介绍,现在村里共有村民2000多人,以余、林为大姓,但因为下泽靠近当时的沙溪墟,外地人来往频繁,不少人移居本村,以至于1982年全镇人口普查时,发放第一次身份证复查,下泽村就有姓氏104个,比之《百家姓》还要多,如今,属下泽村户口的,有72个姓氏。另一方面,下泽村华侨甚多,据称旅外华侨已远超2000多人,“国外村民比国内村民还要多。” Aw|3W ]  
    下泽小学实际上就是下泽村华侨心系故土,建设家乡的缩影。下泽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初称明新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丽泽山堂。民国19年(1930年)旅美华侨林文焕、余福海捐赠数万元创办下泽乡校,结束村里小而散的私塾局面。随着家乡学生越来越多,原来规模的学校已经容纳不下。1931年,旅美乡亲林瑞荣和萧天昌受村民委托,奔走于异国,发起扩校倡议。当即旅美乡亲陈宽独资捐献3万元,1932年,崭新的更大规模的乡校落成,称下泽小学,沿用至今。1992年海内外侨领、侨团、乡亲捐资及下泽、岭后亨、岚霞三村拨款重建新校于原址。 @'U4-x  
<T&$1m{  
]O\6.>H  
资料来源:http://www.zsnews.cn/Backup/2008/11/07/969462.shtml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3-11-07 16:03重新编辑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2-10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zsy9339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2-17
世居广东中山  靖公三十二代传孙 《风采堂》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2-10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离线zsy9339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2-23
    
世居广东中山  靖公三十二代传孙 《风采堂》
离线一心觉悟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2-24
感谢您:提供的资料。
离线yuguopei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2-28
好一间洋楼余氏大宗祠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5-14
  余耀辉 c*B< - l<5  
7_PY%4T"  
  沙溪村的评理人 ML'y`S  
N$e mS  
  [个人档案] lCUYE"o  
/d}"s.3p  
  姓名:余耀辉 ?e6>dNw  
5b/ ~]v  
  年龄:71岁 l+ >eb  
G`n $A/9Q  
  所在家族:沙溪镇下泽村 R`c[ ?U  
pAatv;Ex  
  下泽余氏宗祠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是中山市现存较少的中西风格相结合的近代祠堂建筑之一,2004年,族人集资重修余氏大宗祠,余耀辉作为下泽余氏宗亲会的理事组长,负责号召族人捐资。他还被称为沙溪村的“下泽通”,村内特别是组内有哪些“疑难杂症”,常会找他去“评理”。 @T\n@M]  
;9OhK71}  
  余氏宗祠曾是“第二个家” d)vP9vXy  
W#<1504ip  
  余氏大宗祠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为余氏支系族人捐资修缮。宗族老人余耀辉告诉记者,在此后的80年历史中,宗祠曾被作为沙溪镇卫生院、干部宿舍、生产队的队址等。出生于1942年的余耀辉,小学、中学念完后,就在生产队干农活,还当上了“小官”,生产队的组长。 \_1a#|97e  
h) Wp  
  “那时候,每日农活忙完,中午就到宗祠内休息,宗祠内比家里凉爽多了。”余耀辉回忆着,那时候有五六十年轻人,就在宗祠内的空位置“打地铺”,“那时候都吃不饱,一过来就睡觉了。” hX{,P:d=f  
R p&J!hlA  
  余耀辉称,宗祠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宗祠被作为生产队的副业创收地,养殖鸽子、养蚕、绣花,还专门请了石岐的师傅来教导生产藤椅等。 h+g\tYWGP  
-G,}f\Cg  
  组织捐资重修宗祠 k]@]a  
zU?O)w1'  
  到了2000年前后,宗祠回到余氏族人手里,但是经过这么长的年月,宗祠内的建筑不少已变得破烂。当时,老一辈就说要重修宗祠。 79h~w{IT@  
~K;QdV=YX  
  2003年,作为下泽余氏宗亲会理事组长的余耀辉就专门负责去找老板等“捐资”。“当时族人一说要重修宗祠,都说好,都很乐意出钱。”余耀辉指着捐资名单说,当时还有几户五保户都说要出钱,少的20元,大家都说不需要他们出钱,五保户坚称是他们的一点心意。2004年,宗祠重修完成。 0xB2  
7j]v_2S`  
  公示收支明确账目 Gt`7i(  
*pKTJP  
  余耀辉负责管理宗祠内的事务,为了让账目清晰,从那时起,余耀辉说,宗祠内每个月的收支都要标示出来。 zCx4DN`  
,lyW'<~gA  
  “明确了账务,就不怕人家说我们乱花钱。”南都记者看到宗祠手写的今年每个月的收支公示,细到“2013年1月27号支灯泡17元”都标示出来。 {Cx5m   
ud1M-lY\U  
  帮助村民解决矛盾 Fnw:alWr  
bDI%}k9#  
  据此,余耀辉被村内人称作“下泽通”。余耀辉赶忙谦虚地笑了,“是人家给面子而已。”原来这个称号的意思是“事事通”,余氏宗族人之间发生小摩擦,会叫来余耀辉“评理”。例如,邻里争土地,或者邻居间路面高低不平引发矛盾等。据悉,目前下泽村的余氏族人有1000余人。 cr7MvXF-  
VFHd2Ea(  
  “我去调解,也不会偏向哪一方,就说理,也就不怕人家说我多事了。”余耀辉说,村委会有调解委员会,但不少时候调解委员愿意叫上其跟着上门作调解。据悉,下泽村有多个姓氏族人,例如林氏、梁氏等。 t^t% >9o  
B5e9'X^ [  
  此外,族内有困难的家庭,余耀辉也会不定时组织探望,为其派发些生活用品等。 NE995;  
离线zsy933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11-27
世居广东中山  靖公三十二代传孙 《风采堂》
离线fonnyyee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11-27
         好美麗的余氏大宗詞,                                                                         謝謝余钰兄,翔东宗親豐富的資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