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3阅读
  • 45回复

冢斜余氏宗谱《补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萃元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4-15
— 本帖被 余良彪 执行提前操作(2012-04-16) —
冢斜余氏宗谱《补残》
49m}~J=*  
    在上海图书馆馆藏7544绍兴《冢斜余氏宗谱》第三本(即寅本)簿面上,写着淡红色隐约可以辨认的名字:余晋卿。就此谱收藏来历,问过阅览室的同志,答复是无法查明,因古藏书大部都在“文革”时期当作废纸收购后加以整理保存下来的。 T=n)ea A  
    余晋卿,我翻过行传“晋”字辈全部,只发现三位余晋卿: ^sA"&Vdr^  
    一、恒52公长子,晋47晋卿,字观伯,号笑福,生于同治丁卯。 HQO z  
    二、恒43公三子,晋55晋卿,生于同治戊辰,卒于同治甲戍。 Y]R;>E5o|  
    三、恒188公之子,晋207晋卿,生于光绪丙申。 j >wT-s  
    以上三位,晋55到七岁卒,余下二位,47,生于1867年。晋207,生于1896年,现都已超过百岁。此谱不论是两位中的那一位,还是他人转藏,不论是活在世上,还是在九泉之下,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他们为《冢斜余宗谱》的完整延续和第九次纂修圆满进行作了贡献。 ?QXc,*=N  
   《冢斜余氏宗谱》第九次纂修,对余氏子孙后代来说是大事、好事、喜事。这次纂修的最大难度,是由于“文革”的原因,只留下一部残谱,那末,纂修后将是一部新的残谱。为补残,曾经多次商讨,提出各种设想,如:到柯桥永进村或到舟山史志办索取资料以弥补残缺,结果都不行。在这绝望中,这次暑假我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否在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找一找冢斜余氏宗谱藏本。我把这想法对儿子余峰说了,但我知道希望渺茫,因《冢斜余氏宗谱》1900年版十二册藏本在日本、美国,中国没有发现有藏本,但为让自己死心,作最后一次努力。 ?Q XS?  
做梦也没有想到,奇迹终于发生了。在2003年6月27日下午3时左右,我接到一个电话说:《冢斜余氏宗谱》1919年版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当时我的脑子就嗡的一下给懵住了。打电话是余峰,他通过电脑——上海书城(原南京路新华书店)——上海图书馆,检索一本《上海图书馆家谱提要》的书,此书是上海新华书店发行站发行的。根据这线索,最后在上海图书馆阅览室找到了该书,又从书中找到馆藏7544的绍兴《冢斜余氏宗谱》目录,当即在藏书库房中提出家谱,经查阅,除缺“亥”本外,其余都保存完好,当即以激动的心情把好消息通过电话告诉我,我也以同样的心情马上打电话到绍兴告诉益苗。真是做梦一样,几个月来冥思苦想的问题,就这样顺利解决了。晚上在家,我们越谈越兴奋,11岁的孙女突然问道:“是一本什么书,使你们这么高兴?”告诉她原委后,她当即问她妈:“你们有没有这本书?” RC| t-(Z  
第二天,全家四口都去上海图书馆,我办了阅览证,然后到阅览室,目睹这确确实实是一部明德堂《冢斜余氏宗谱》,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yj48GQP]  
   6月30日,我和余峰随带孙女余捷,到上海图书馆把需要补残的全部资料复印完毕,通过邮局特快专递把2000多克复印件寄往绍兴。第二天,益苗来电说,邮件已经收到。久盼的梦,今天终于圆了,我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内心非常满足,这也是我这辈子最高兴、最难想象到的事。“余晋卿”三个字将永远铭记在心。 z sZP\  
  上海图书馆是藏书量全国第二、世界第十的图书馆,总藏书4800万册,在国内,单独设有家谱阅览室的唯独上海图书馆一家,其收藏家谱14500部,十万多册,是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的图书馆。除馆藏7544外,这次在上海图书馆还先后查阅了下邳余氏、兰田余氏、萝蔓圹余氏、婺源余氏、会稽余氏、琅川余氏等家谱,还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七十二世兄弟三及其后裔。对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使我了解余氏更多的知识和内容。下面谈几个有关问题,供参考(谈到馆藏号码均是上海图书馆馆藏号)。 k5%:L2FO  
C=z7Gk=  
一、来之不易的冢斜余氏宗谱的问世
C {GSf`D!T  
  通过阅览后才知道,当时这部宗谱的问世难度是相当大的,而准确率又这么高,真是难以想象。冢斜始祖子陵公从明建文三年(1401年)从山阴潘彭坞迁会稽冢斜到崇祯九年(1636),志道公编辑《冢斜余氏宗谱》成册,中间时隔235年,这是繁衍生息的235年,近10代人的变化,加上从余氏始祖到九十五世的资料,在当时的条件下收集整理得如此齐全,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次查阅了很多其他余氏家谱,大部分都没有源头始祖,只有自己的第一代作为始祖。 如馆藏7603A一部余氏宗谱,序是这样写的:会稽府君为琅川始祖者,缘先世居淮南泗洲下邳郡;寻徒京口年代遥远,世系难核概略而不书。所以,当时《冢斜余氏宗谱》编辑问世,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上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克服多少困难,才把家谱完整地交与后人,所以,冢斜余氏后人应吸取文革的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宝书,有责任保护和承接下去。 E4nj*Lp~+  
ARD&L$AX  
二、余氏的来历
UaQR0,#0y  
    上海图书馆馆藏914957婺源余氏宗谱, 明隆庆2年(1568年)婺北川东会馆刻本第五页中写道:余氏始于夏禹之三子罕者时则以地建封禹娶涂山(氏)因涂有余字遂赐罕为余氏,则自罕而下千流万派宁知天壤间可以亿兆记耶然则孰宗之为是也。这已说明事出有因,余姓就是这个原因被封的。而百家姓中的余姓来源说成是:源于秦臣由余的姓,由余为秦国“广地益国,西霸戎夷”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子孙用其名作姓氏而成由,余二姓。还说在史书上见不到唐代以前的余姓人物。 <opBOZ d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也是没有根据的。据兰田、婺源、冢斜余氏家谱的考证,由余确是余氏第37代子孙,而决不是因由余而有余姓。据馆藏7544中写道,由余字以义,春秋时居下邳,因乱世,以名为姓,隐居西域,秦穆公召人,中国大霸西戎初入秦而为由余封昌国居下邳。至于唐以前见不到余姓人物,这是实情。据JP1195兰田《余氏家谱》记载:“第五十八世讽,字芦、臣晋中书,于太宁元年君忌余称敕改佘姓。”余姓就这样,在东晋太宁元年被改成佘姓,直到唐乾元元年余氏第69代子孙钦公,唐国子博士,他奏章,要求圣上恢复余姓。 1Ue;hu'q:  
    准于上元二年,正月十日蒙。 IfH*saN7  
    敕改正,准复余姓赐名永宗。 ;eG,T-:  
    这一改,余氏中断438年。 J1?)z+t9~  
    以上说明余氏“罕”为始祖是绝对正确的,奏章上写得明明白白(有馆藏原件),唐肃宗皇帝也顾问此事,这就是历史的证明,所以百家姓中的解释是错误的。 MMMuT^X  
三、余姓的地域变迁
^b{w\HZ  
    冢斜余氏变迁过程(主要从发源地到冢斜的总体过程)是: 泗洲下邳→睦州遂安→休北蓝田→青州寿光→明州鄞西→山阴潘彭坞→会嵇冢斜。 ~"E@do("  
   (一)、泗州下邳和遂安。 E6{|zF/3'  
    据馆藏JP1195兰田余氏族谱记载: p?mQ\O8F  
    余氏族谱古记:余氏原在泗州下邳正居雁门郡招仁乡德里余村社前42代祖茔在泗州城东一十五里汉献帝被平元年渡江居睦之遂安县连里乡其祖茔之地名罗满山又名九势山其墓四至涧三顷东至雉山四十五里西至五强一十五里其山七世祖坟七十二所又有一所在凤林乡古望溪南寺前其冢俱有石碑墓铭系开平元年后五代梁太祖年号九月十三日立铭见在睦州遂安县温恭乡桂林里珠水社师姑滩永为吾宗绵绵传记。 .kl _F7  
    另据JP1191雁门佘氏宗谱民国九年(1920年)钞本中“东汉外谱本源”记载:无颇公(余氏51世)生三子曰德溥曰诚曰导德溥字人瞻(长子)幼从祖宦居京肄业光和元年戊午待制鸿都门学时鸿都诸生擢进太速有封侯赐爵者公则自警曰进锐退速理势必道称疾乞归及中原扰乱以初平元年同弟诚导挈家南渡以徒丹阳后复迁之歙之南境罗满山居也生一子曰纯。 6]=R#d 7U  
    说明余氏五十二世之前在发源地泗州下邳,到汉献帝初平元年时,余氏第五十二世仁瞻公与胞弟家眷一起南渡丹阳后复迁睦之遂安罗满山,以两处祖坟为证。 ~bp^Q| wM  
   (二)、休北蓝田。 wt;7+  
    蓝田在安徽休宁北离城四十里,余氏从69世钦公在唐朝为官,归政居于蓝田,馆藏921147蓝田余氏宗谱,明万历25年(1596)刻本中谱后题诗云:古歙钦公始,长枝曰庆仁;蓝田隐耕读,筑舍傍松林。
    繁衍生息,  冢斜余氏宗谱从一世到八十世即从罕——仲烨与JP1195蓝田族谱排项,均属同宗同族。八十一世“称”公,从蓝田迁往青州寿光后与此谱无缘了。
   (三)青州、明州。
    馆藏7544谱中已经写到,第八十一在“称”公从蓝田迁往宋青州寿光, 到八十八世“洪”公 宋时为沿河令以兵乱,避难至明州城西遂家也。这就是说,八十一世从蓝田到山东淄博,八十八世从淄博到宁波。
   (四)山阴、会稽。
    九十二世光之公自明州迁往山阴潘彭坞,九十六世子陵公由山阴潘彭坞迁往会稽冢斜,为冢斜余氏之始祖。
< sJ  
四、家谱中的其他事宜
qRXb 9c  
    上海图书馆有多部余氏家谱,其中三谱与冢斜余氏为同宗。馆藏JP1195蓝田(安徽休宁北)余氏,从始祖到八十世。馆藏914957婺源余氏、馆藏7603/A琅川金峰余氏从始祖到七十二,均先后与冢斜余氏分手,其中二位是弟弟。冢斜余氏属长兄,日辉公。婺源余氏为老二,日光公。 琅川金峰余氏为老三,日耀公。 通过世系核对,基本一致,只在局部地方略有出入汇总如下 f$G{7%9*  
    1、世系有误:
世系
蓝田
婺源
冢斜
1
七世后面
壁星公
壁星公
/
2
二十一世后面
从古公
从古公
/
3
四十六世
/
/
先化公
4
七十一世后面
汝女公
汝女公
/
5
六十三世
寿公
寿公
禄公
6
七十世
庆仁公
庆仁公
朝议公
7
七十一世
文廉公
康公
文义公
8
三十九世/三十八世
彦齐公
齐公
统文公
l-Hp^|3Wq  
    此表中1-6一面项已很清楚,第七项,七十一世三家不一。据分析,文康可能性较大。馆藏7544第一本第三页中提到,庆仁公孙文康(注:实际上是子而不是孙),曾孙汝玉,元孙日辉……。已提到文康,但世系中没有出现。据考证,庆仁和朝议是兄弟,但下一代都是单传,而文义是朝议的儿子,已迁往安徽祁门河汾居住,馆藏7603/A琅川金峰余氏也提到大康生汝玉。JP1195的廉与康,笔误可能性较大,文康已有三家认可,所以说七十一世为文康。 W}<'Y@[ ,  
    2、笔误:
世系
蓝田
婺源
冢斜
1
11
培桂公
培桂公
桂公
2
29
垍公
垍公
垍公
3
32
玄伸公
玄伸公
元伸公
4
37
浩公
洪浩公
洪公
5
52
仁赡公
仁赡公
仁赡公
6
56
蝉公
/
蝉公
7
67
文昌公
文昌公
文昌公
n%o"n?e  
    3、冢斜余氏宗谱中应更正: S&y(A0M  
    ① 第一本(子)序《余氏统宗世系序》中: 大唐宗永公受职歙州,应改为永宗公;子本《余氏宗记》九世至琪公生匡应公,应改为珙公生匡应公。 /Ulv/Thl  
    ② 辰本47页: 蒙25讳宗儒字席彦,应改为:字席珍。 查子本,席珍公传中写:讳宗儒字席珍。 iXp*G52  
    ③ 酉本10页: 恒29讳恒泰,横线上面写:咸28公长子应改为咸38公长子。查:咸38公生二子恒29、恒39。咸28讳咸时,无子,恒60继。 G j6(ycaS  
    据以上情况,笔者意见:世系部分排行可以不动,让后人知道有其祖先即可,笔误和更正部分,可以认定的,在第九次纂修中可以更正。 %?gh;? GD  
o1x IGP<  
N/ 7Q(^  
        冢斜余氏第十九世裔孙 金城撰写 公元2003年8月2日
        〈冢斜余氏第十九世裔孙 萃元提供〉
C5Fk>[fS  
0^l|W|.Z  
o"5Bg%H  
以下附件是提供者添加 a1lF8;[  
上海图书馆简介: *>x~`  
    上海图书馆是藏书量全国第二、世界第十的图书馆,总藏书4800万册,在国内,单独设有家谱阅览室的唯独上海图书馆一家,其收藏家谱14500部,十多万册,是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的图书馆。 m&EJ @,H  
    上海图书馆《冢斜余氏宗谱》目录馆藏7544。除馆藏7544外,还有下邳余氏、蓝田余氏、萝蔓塘余氏、婺源余氏、会稽余氏、琅川金峰余氏等家谱。 H5@N<v5 u  
>"^H"K/T  
y'ZRoakz)  
$ b Q4[  
P<AN`un  
B^W0Ik`m  
IuJj ;L1  
[ 此帖被余萃元在2012-11-25 13:42重新编辑 ]
4条评分金钱+50威望+105
余良彪 威望 +50 这样的资料很珍贵,如果有图就完美了。 2012-04-16
余良彪 金钱 +50 这样的资料很珍贵,如果有图就完美了。 2012-04-16
thinfo 威望 +50 谢谢提供宗谱资料! 2012-04-16
余保 威望 +5 谢谢余萃元 家门提供如此珍贵的族谱资料! 2012-04-15
余萃元
离线余保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4-15
谢谢余萃元 家门提供如此珍贵的族谱资料!
离线余良彪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2-04-16
这样的资料很珍贵,如果有图就完美了。
离线余加席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04-16
希望版主根据收集的资料,组织人员整理分析,描绘全国余姓迁徙路线图及分支结构等,这不仅是研究本族文化历史,更是研究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史料价值极高!
离线yuhongwu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4-16
绍兴冢斜村,大禹后裔的聚居村落 n1K"VjZk  
}R5>ja0  
口罩知道冢斜村,是因其名列最新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公布已经一年多了,口罩才有机会去那边走走。网上的资料很少,只知道它在位于绍兴南部三十公里的稽东镇附近。动车到绍兴是很容易的事情,去稽东也不难,客运中心有公交车,136路,七块五到终点就是稽东。 M B|+F  
qk~ni8  
   ;taTdzR_  
这一带的公交车居然有不少超长途的,以至于中途要加油呢。三十几公里居然晃悠一个多小时,到了稽东镇居然问不到冢斜村的所在,后来在车站问调度,才知道那里现在的名字是友谊村,在一公里之外的车头附近,从绍兴市区有116路公交穿村而过,到稽东镇其实已经走过了头。 E/x``,k  
0g% `L_e_  
nQ>?{"  
穿村而过的公路把友谊村划成两片,路北多为新建的民宅,路南则是老的传统民居,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村冢斜。“冢”本身有坟墓之意,“斜”是宫人埋葬之地,以此为名不仅很奇特,而且颇诡异呢。相传此地为古越国埋葬宫人之处,更有传说远古舜、禹都有妻妾葬于此,故名。 UZsL0  
E5"%-fAJ  
   CDcZ6.f  
此说法在明《嘉泰会稽志》、清《绍兴府志》、清《康熙会稽志》中均有提到,属实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的版本比较简单,就是“坟堆斜对面的村子”之意,看地形也有道理。传说大禹生有三子:长子启,继承父姓“姒”;二子况,赐姓为顾氏;三子罕,赐姓为余氏,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现在村中八成以上为“余”姓,从其保存久远的家谱看,这里是大禹后裔的聚居之地。 +[C(hhk("  
9^ITP!~e*  
   qP? V{N  
东晋时候,皇帝觉得“余”是自己才用的,遂把余姓改成了佘姓。到唐朝乾元元年,唐国子监博士、第六十九世余钦公,向唐肃宗写奏章要求恢复先祖余姓并获准,至此余姓为佘已经四百三十八年了。 A?[06R5E#  
iX4?5yz~<  
%D|p7&  
余姓定居冢斜是元代的事情,第九十二世余光之从明州(今宁波)迁到山阴潘彭坞(今阮社),“作贾于越”;到了九十六世余子陵,把生意做到了会稽山腹地的冢斜并定居,成为冢斜余氏的一世祖,距今已经六百多年。 Sx{vZS3  
Tjba @^T  
feg  
二零零三年重修的族谱显示,村中辈份最高的为一百十四世、最小的为一百二十世。至于舜妃墓、禹妻墓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只是一种传说,与村南名为“舜江”的河流一样,都为这个会稽山中的小村子蒙上一层神秘的上古色彩。 v eP)ElX  
R5PXX&Q  
c:QZ(8d]L  
村中的老房子所存不多,硕果仅存的几座“台门”都已破败不堪,典型的有高新屋、老八爷台门等六座。台门者,邸第之意,其格调典雅古朴、造型独特、自然大方,在江南宅第建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zo1"  
iZsZSW \  
GQ=Zp3[  
在冢斜村所属的绍兴一带,台门多为砌有石阶和石门框,结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制,甚至可以说,凡是房屋像样些的都可以称为台门,且往往聚族而居。 y.h2hv]Bc  
Udj!y$?  
^y" #2Ov  
论年限,冢斜村中最老的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永兴公祠,为纪念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而建,当地村民更喜欢把它叫作永兴庙。虞世南书法承二王字体,据传为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亲授,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唐太宗十分器重他的才华,赞他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并在他驾鹤后,钦授为永兴神。 b)+nNqY|  
^qB a~  
   G;RFY!o  
永兴庙五年前由政府出资重修过,正殿廊柱上牛腿雕刻精细,请的是全浙江有名的师父,一只并不复杂的狮子雕刻要三个工,当时的工钱是每个工三百元;再加上等的木料,那些雕工繁复的人像就更是价值不菲了。每年正月廿五永兴神生日和农历七月三十庙会,这里是非常热闹的。 j@g`Pm%u`  
q!L@9&KAQ  
l\f /(&,  
冢斜村中最宏大也最重要的建筑要数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余氏宗祠了,几年前也重新翻修过。宗祠前后二进,为四合院式,祠堂前厅后面即是戏台,两侧为看楼。 .wH`9aq;5@  
0^lCZ,uq;  
   1>~bzXY#  
戏台并不大,顶部是一个别致的藻井,在没有音响设备的年代,这种设计是出于对声音的传播和回响的考虑。 +aY]?]  
"O}u2B b  
   Ji#eA[  
戏台前柱的对联为“铿锵铿锵铿铿锵,人和人和人人和”,翻新过的牛腿雀替涂着金漆,虽崭新却并不失古朴。 |Eyn0\OA  
{sOWDM5  
VY#nSF`  
后厅明德堂为余氏族人供奉先人的祭堂,堂壁中央是一幅顶冕捧笏的大禹像,被尊为冢斜余姓的始祖。 1 ORA6  
m7#v2:OD+  
   M\_IQj  
他的两侧是宗族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余氏先人,包括前文提及的唐朝奏请恢复余姓并获恩准的余钦公、元代移居此地的冢斜余姓一世祖余子陵,还有明代的余煌和清朝的余炳焘。后面二人在历史上有些名气,明、清二朝各为忠臣,后人为他们分别在《明史》和《清史稿》中立传。 31GqWN`>$  
vojXo|c  
   H~NK:qRzK  
余煌自幼好学,天启五年(1625)成一甲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参修《三朝要典》。这是魏忠贤陷害东林党所撰的一部书,因奉命参修影响了余煌的仕途。崇祯四年(1631),余煌以母丧归。至守丧结束,起用为左中允,历任左谕德、右庶子,充经筵讲官。后父亡守丧,久不复用。到清军入关并大举南侵,鲁王于绍兴监国,余煌出任兵部尚书辅佐南明弘光政权。 *'cyFu$  
egmNX't6f5  
#&}j'oD|N  
当时江南诸臣贪婪奢侈,余煌上言:“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诸臣请祭,则当思先帝烝尝未备;请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封,则当思先帝宗庙未享;请荫,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谥,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成为一时名言。清兵过江,鲁王航海逃遁。余煌令绍兴大门洞开,清军兵不血刃。其本人投水殉国,被舟人救起;二日之后,再投水深处而死。一生没有建树的状元余煌,在国灭之时没有如史可法一般去率众抵抗,因而保全一城百姓。独自殉国而死,是作为忠臣的悲壮选择。为官保全百姓,为臣赴死殉国,最后时刻的余煌让后人刮目相看。 a@S{ A5j  
.TM. v5B  
   az1#:Go  
余炳焘在科举上没啥成就,但所建功勋比余煌却大很多。他只是清朝道光元年的举人而已,从官学教习开始,期满做了知县。在渭南时,回人马得全等谋不轨,亲入其巢捕之,因而得升河南怀庆知府。咸丰年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军北伐。本来杨秀清指令太平军渡河后不必“悬望”,要“速急统兵起行”,令清军来不及布置兵力。但这道命令并未到达北伐军前线总部,半路上就被清军缴获。林凤祥一时拿不定主意,在等待天京命令和派出后援的同时,作出了攻打怀庆的决定。 &n'@L9v81  
`t"7[Zk  
   %Jji<M]  
怀庆知府余炳焘虽只有郡城兵三百,但他率全城数千壮丁死守城池,终于等来援军并重创太平军,怀庆被围五十八日乃解。太平军北伐失败的结局,与怀庆僵持的近六十天有很大的关系,余炳焘功不可没。皇帝特诏褒奖,赐花翎,以道员用,擢陕西凤邠道。寻改授河南南汝光道。未几,就迁按察使。期间数破捻军,升布政使。在河南和安徽与捻军作战功勋卓著,期间身染重病,卒于咸丰七年。纵观连进士都不是的余炳焘一生,功勋卓著、鞠躬尽瘁,有人甚至把他破太平、诛捻军之功与曾国藩相提并论,是为大清朝的栋梁之臣。 Y?6}r;<  
)UtK9;@"  
JM7FVB  
到了民国时候,冢斜村又出了一位大官。与余煌、余炳焘这样的忠臣相反,这位一九一一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余晋龢在汪伪政权身居北平市长等要职。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将其逮捕收监,后来死于狱中。那时候如果是汪伪军队里手中掌兵的,还有机会被收编并继续在军队要职留用,但那些汪伪的高级官员,基本都是以汉奸论处的。 yAFt|<  
,e^~(ITaq  
   C/4r3A/u  
冢斜村南舜江之上,有座清末的六墩五跨石梁桥,名曰“永济桥”,是途径大、小西岭的交通要道。桥墩用条石错缝叠砌,迎水呈梭形;桥面用三块石梁并列铺筑而成,但几十年前的一场洪水把三分之一的桥面冲毁,后改用横条水泥板重新铺设被毁部分,整个桥面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 z(u,$vZ _  
EiDnUL(W7h  
0#NbAMt  
被冲离的老石梁还躺在河道中,除了沧桑感已经没有任何其他价值。如同村中的诸多老台门,虽立有县级文物保护的石碑,但其内部的破败已经几乎不适合居住。 S5:&_&R8[  
(-],VB (+  
a)*(**e$*i  
永兴庙和余氏宗祠最近几年都有修复,在村民庙会、祈福和祭祖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东西还能得以延续。如今村中的门牌号都是“车头友谊村”,冢斜作为一个古村落的名称,如果只是出现在明清县志或余氏家谱中,成为传说或者被人遗忘是迟早的事情。 hE E1i  
1>/ iYf  
1条评分威望+3
余萃元 威望 +3 - 2012-06-22
离线余萃元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4-16
余氏是大禹后裔
        如过几年再去冢斜是有大变化的,现在国家已拨款重修这个神话般的古镇。苍翠的巍巍群山环抱,幽深的明清台门相间,自1401年余子陵来此开创基业起,大禹的子孙们在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这片土地上已经传承了600多年。根据在会稽明德堂老谱基础上续修的《冢斜余氏宗谱》的记载,及通过对下邳余氏、兰田余氏、萝蔓圹余氏、婺源余氏、琅川金峰余氏、诸暨暨阳余氏等家谱的研究和相关史料的多方考证,市党史办副主任余一苗发现,冢斜村余姓的演变是一个禹-余-由-佘-余的过程,源于禹王的第三子罕封于涂山,而禹娶涂山氏,涂有余字,遂赐罕为余氏,自此逐渐形成了冢斜这一大禹后裔余氏的集聚地。从罕封涂山算起,大禹后裔已在此传承了117世。 `KE]RTq  
R#.H&#  
  各界人士热议冢斜文化。 3Ijs V5a  
  学者钱茂竹表示,禹葬会稽,自古不疑,因此绍兴大禹陵为祭禹主要之地,历史上祭禹主要有宗室族祭、皇帝亲祭、遣使特祭和春秋例祭四种,而除在大禹陵祭禹外,还有京师郊祭、立殿庙祭和生辰遥祭这几种,虽然制度完备程度和大典的隆重程度各有不同,但时至今日,祭禹无疑已成为一项具有丰富内容和民族传统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尤其在目前绍兴争取将祭禹升格为国家级祭祀活动的形势下,挖掘祭禹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冢斜村作为大禹后裔的集聚村,其祭禹风俗正好为2006公祭大禹陵活动提供了一个研究、参照的对象,有关部门应该对此引起重视。 Ml;` *;  
#, #:{&H  
        禹王后裔余氏子孙余一苗认为,《冢斜余氏宗谱》是在会稽明德堂老谱的基础上续修的,而该谱是由范仲淹作的序,史料非常珍贵,文化内涵很高,加上《冢斜余氏宗谱》作为又一部完整的大禹宗谱,给研究大禹历史,研究自夏王朝以来4000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所以冢斜村光是一部宗谱就够子孙后代研究了。 hF5T9^8  
TI<3>R  
        绍兴市老领导陈礼安曾在冢斜蹲点,在冢斜举行第一次祭禹活动时,他也应邀出席了典礼。他认为,冢斜村除了余氏宗祠及永兴宗祠这两大著名建筑外,还有保存完好的老台门、朝西台门、高新屋、新台门、下新屋、上大院这6座明、清古台门,加上丰富的历史传说及周边秀丽的风景,因此冢斜村不仅仅是一个大禹后裔的集聚村,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含金量,极富旅游开发潜力的古村落,如何对其进行充分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是一个值得余氏子孙及有关部门研究的问题。 j_~mP>el)  
"wg$ H1K  
        在2006年3月31日举行的大禹精神研讨会暨《大禹研究概览》一书首发式上,与会专家以21篇论文对大禹的生平、后裔、遗迹及精神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9TSH3f?  
   H?a $o(  
        从《冢斜余氏宗谱》统序、备考和行传(古本)…… 记载,余氏是大禹后裔。
[ 此帖被余萃元在2012-06-22 16:49重新编辑 ]
余萃元
离线罗田余斌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4-17
好资料
良善开科地,登本世源长
离线zsy933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4-17
好资料。
世居广东中山  靖公三十二代传孙 《风采堂》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4-18
楼主的标题太绝对了,别说我不承认,党项余氏和铁改余也不会承认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萃元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6-09
各叙其见,纯属正常
[ 此帖被余萃元在2012-06-30 06:14重新编辑 ]
余萃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