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89阅读
  • 5回复

神秘的余氏家族聚居地—冢斜(图)-待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萃元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4-29
神秘的余氏家族聚居地—冢斜(待续)
    神秘古村落冢斜,这个余氏家族聚居地,全村共244户,768人,其中余姓596人,占80%左右。大禹第115世后裔余生木说, 禹妃、舜妃墓址就在今天的大龙山铜勺柄上,那里曾经古树参天、松涛阵阵。许多村民认为,当地“冢斜”村名的由来和禹妃、舜妃墓密不可分。这个传说尽管有待考证,但就“冢斜”二字已足够神秘。冢斜位于绍兴县南部山区,北靠大龙山,南临舜江,风景优美。当地村民介绍说,“冢”是墓,“斜”是宫人墓,墓不正向,故名曰“斜”,冢斜村名由此而来。相传越国宫人多葬于此。也有人说,禹、舜的妃子埋在村子的斜对照,所以村名才叫“冢斜”。冢斜有许多神话般的故事,“冢斜”,“大龙山铜勺柄”,“舜江”都带有神秘色彩。在禹之先任酋长的舜,有一妻妾埋在此,后人为纪念舜,将河流称为“舜江”
  冢斜是远近闻名的古村落,自然景观很美,是古代农村建筑群和乡土文化的“活化石“。这里的余氏祠堂,《绍兴市志》、《绍兴县志》均作介绍。目前尚存的五个台门屋,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0$Ff#8  
  冢斜村中最宏大也最重要的建筑要数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余氏宗祠了,几年前也重新翻修过。宗祠前后二进,为四合院式,祠堂前厅后面即是戏台,两侧为看楼 %]jQ48^R  
xyV]?~7  
   从余氏宗祠戏台上看下去的余氏祠堂. 3}4#I_<$F@  
FW^.m?}|  
     @zs1>\J7  
?z"YC&Tp  
     余氏宗祠古戏台. <,-,?   
GiqBzV3"  
K Dz]wNf  
j #es2;  
  戏台并不大,顶部是一个别致的藻井,在没有音响设备的年代,这种设计是出于对声音的传播和回响的考虑  L,%Z9  
vhNohCt  
     6*V8k%H  
[{/$9k-aF?  
  后厅明德堂为余氏族人供奉先人的祭堂,堂壁中央是一幅顶冕捧笏的大禹像,被尊为冢斜余姓的始祖 `_ 0)kdu  
`L;OY 4  
     p^Agh  
oN4G1U Kc  
    他的两侧是宗族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余氏先人,包括前文提及的唐朝奏请恢复余姓并获恩准的余钦公、元代移居此地的冢斜余姓一世祖余子陵,还有明代的余煌和清朝的余炳焘。后面二人在历史上有些名气,明、清二朝各为忠臣,后人为他们分别在《明史》和《清史稿》中立传 ^b:Xo"q#H  
~U/8 @gR  
~.FnpMDY  
&bn*p.=G  
    据《冢斜余氏宗谱》历代记载:“禹王第三子罕祖,封于涂山,赐姓余氏。”该村余氏第69世祖、唐朝国子监博士余钦在唐朝乾元元年七月二十五日给唐肃宗的《奏章》中写道:“正臣本姓夏禹出姒氏苗裔生三子长曰启承本姓仲曰况为顾氏季曰罕为余氏臣即罕之后……”. n}+wd9J*!2  
JXlTN[O  
Io2,% !D  
yY'gx|\  
    余煌自幼好学,天启五年(1625)成一甲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参修《三朝要典》。这是魏忠贤陷害东林党所撰的一部书,因奉命参修影响了余煌的仕途。崇祯四年(1631),余煌以母丧归。至守丧结束,起用为左中允,历任左谕德、右庶子,充经筵讲官。后父亡守丧,久不复用。到清军入关并大举南侵,鲁王于绍兴监国,余煌出任兵部尚书辅佐鲁王政权。 m=#aHF  
    当时江南诸臣贪婪奢侈,余煌上言:“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诸臣请祭,则当思先帝烝尝未备;请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封,则当思先帝宗庙未享;请荫,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谥,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成为一时名言。清兵过江,鲁王航海逃遁。余煌令绍兴大门洞开,清军兵不血刃。其本人投水殉国,被舟人救起;二日之后,再投水深处而死。一生没有建树的状元余煌,在国灭之时没有如史可法一般去率众抵抗,因而保全一城百姓。独自殉国而死,是作为忠臣的悲壮选择。为官保全百姓,为臣赴死殉国,最后时刻的余煌让后人刮目相看 Ml'bZLwq  
    =7*oC  
:8GlyN<E  
[3Wsc`Q  
   余炳焘在科举上没啥成就,但所建功勋比余煌却大很多。他只是清朝道光元年的举人而已,从官学教习开始,期满做了知县。在渭南时,回人马得全等谋不轨,亲入其巢捕之,因而得升河南怀庆知府。咸丰年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军北伐。本来杨秀清指令太平军渡河后不必“悬望”,要“速急统兵起行”,令清军来不及布置兵力。但这道命令并未到达北伐军前线总部,半路上就被清军缴获。林凤祥一时拿不定主意,在等待天京命令和派出后援的同时,作出了攻打怀庆的决定。 n%7A;l!{  
    怀庆知府余炳焘虽只有郡城兵三百,但他率全城数千壮丁死守城池,终于等来援军并重创太平军,怀庆被围五十八日乃解。太平军北伐失败的结局,与怀庆僵持的近六十天有很大的关系,余炳焘功不可没。皇帝特诏褒奖,赐花翎,以道员用,擢陕西凤邠道。寻改授河南南汝光道。未几,就迁按察使。期间数破捻军,升布政使。在河南和安徽与捻军作战功勋卓著,期间身染重病,卒于咸丰七年。纵观连进士都不是的余炳焘一生,功勋卓著、鞠躬尽瘁,有人甚至把他破太平、诛捻军之功与曾国藩相提并论,是为大清朝的栋梁之臣 cP/F| uG5  
WiPM <'  
 f'7 d4  
   < P?3GT/  
' [7C~r{%  
'fp<FeTg  
[ 此帖被余萃元在2012-08-28 09:46重新编辑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余萃元
离线zsy9339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4-29
    
世居广东中山  靖公三十二代传孙 《风采堂》
离线余志生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2-04-29
余氏名贤都有远见卓识,敬佩!
离线江中黑鱼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04-30
余氏先人好此,我等更当奋进!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8-22
余氏一門,忠烈輩出,深值我輩學習效法!!!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8-23
保持完好,十分震撼,仰慕万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