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24阅读
  • 3回复

金溪竹桥古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6-29
qsg>5E  
 金溪县是古代江西雕版印书中心,而以竹桥人开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养正山房”即是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它位于仲和公祠右侧,进门为一大庭院,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嘉时期书板盈架,直到解放初期保留的刻版才焚之于尽。在康乾时期竹桥就有人在全国做卖书生意,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收罗古籍,兼理金溪嘉会试馆中,其家谱有明确记载。后来余仰峰又回乡里自开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可以说,竹桥人开了金溪雕版印书的先河,“养正山房”即为其遗存之一。 Jll-X\O`-  
'?Iif#Z1  
qA/bg  
  与其他村不同的是,竹桥村民至今大多仍住在祖辈留下的老屋中,新住宅不到30栋。俗话说,“屋要人住”,这也是竹桥明清建筑能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古屋中的木雕石刻,在动乱年代,村民大多用泥糊纸盖保护起来,使之能保留至今,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3#<* k>1G?  
  大凡古建筑较多的村子,一般都出了做官或是经商发财的人。翻阅《竹桥余氏族谱》,余氏做官的不多,官也当得不大,直到清朝才出了两个举人和一个贡生。但竹桥却有重商传统,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竹桥传统文化与众不同的地方。竹桥村长期从事商业贸易的生意人不少,有几个世代经商的大家族,经商致富后,他们大多数都向朝廷捐款,而且都热心村中的公益事业,如修祠、建庙、修砌道路、捐资办学等。其代表人物是清道光年间的余钟祥。据了解,余钟祥小时候家里很穷,后来被一家仅有一个女儿的老板收留,最终成了老板的女婿并接下家业。有一年,他大量收购其他店不愿收的灯芯草,并囤积起来。过了一两年,皇上打蘸需要大量灯芯草点灯,余钟祥将仓库里的灯芯草销售一空后,赚了一大笔钱。发财后,他在湖南曾市创建了一条商业街,在浒湾镇书铺街创办了余大文堂刻书房,还在竹桥村建起十家弄和镇川公祠。如今,余钟祥的故事还在村民中广为流传。 p`+VrcCBOd  
  千百年来,竹桥人培育出一种顽强奋进的健全心态,不论为官、为商、为学、为农都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故而出现了一些杰出人才。康熙时任山东齐东(今邹城市)知县的余为霖,抗旱救灾给民牛种,革除弊政,治声大振。后归养老母,亦勤于读书著述,著有《石松堂集》等。乾隆时期的余壁恒,幼有才名,师徒李绂(临川文化名人),但久考不中,教书40余年,学生多考中为官,壁恒到73岁时,犹和诸生共应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乡试,老而志锐古今少见,后受聘于省城南昌朱氏书馆授课,卒于书馆。 4^!4eyQ^  
  民国初期,村里先后有2人出国求学。余地三毕业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炮兵科,与江西都督李烈钧同学,回国后投奔李烈钧,任赣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孙中山北伐时名令为先遣军军长,参加了湖口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终老家乡。余慈舫毕业于北平陆军学校,后出国求学,回国后加入革命团体组织――湖北“振武尊心会”,以“神州一怪”笔名为革命大造舆论,在《商务日报》、《大江日报》发表文章,后担任辛亥革命后第一张革命报纸《大江报》编辑,被袁世凯爪牙段芝贵捕入军狱,杀害于汉口满春园,年仅31岁。新中国成立后,竹桥人好读成风,先后有50多名余姓子女获得大专以上文凭,其中7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而余达礼和余江荫两人并在金溪志上留名。村中,红军军长周建屏当时召开扩大红军大会的会堂--步云公祠仍保存完好。 En9R>A;`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20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12-06-29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7-17
金溪竹桥古村 Fd"WlBYy0  
i;HH ! TaN  
     金溪竹桥古村位于县城北10公里,始建于明初,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村口老樟树一株,下有“锡福庙”,略远处有“紫澜阁”,村后树竹繁茂,鸟鸣林幽。村有总门楼,门楼前有古井三口,品字形排列,寓含为人、为学、为商都要讲究品德之意。门楼内房舍俨然,宅栉邻比,户近两百,人近千丁。村内且有水塘七方,中间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似一柄巨扇。这里有多功能的建筑,是我国南方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蕴含了“临川文化”圈中多种元素,亦可了解江右商人如何从农民转化而来。这里有书院、有雕版刻书的作坊,有致仕归乡官员的书房居宅,有乡民表演精湛的龙灯、马步灯……。竹桥古村的文化意义含盖了考古学、社会学、人文学、民俗学的种种认识在内,是一个没落封建社会农、商、儒并重的有丰富人文历史信息的标本,是当代金溪一个古风犹存和保存较好的古代村落。 4JK@<GBK6  
$9m5bQcV  
                                                                                                          竹桥村 dp< au A  
竹桥村的人文价值 dAwS<5!  
    1、竹桥是金溪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标本。 vK`S!7x'&  
竹桥有绵衍久远的家庭源流,村落布局保存完整,民居结构富于区域特色,民风淳朴。由于富户较多,其建筑与布局特重防盗、防火,民居外墙全用三、四层高的青石板做墙裙,高2米,村内三个门楼都面临水塘,通路从两侧而出,这些体现着防火、防盗的匠心。 (>r|j4$  
     2、竹桥人培育出一种顽强奋进的健全心态,为官、为商、为学、为农都有一种责任感、使用感,故而出现过一些杰出人材。 z.A4x#>-  
   民国初期,村里先后有2人出国求学,余地山毕业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炮兵科,与江西都督李烈钧同学,任赣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孙中山北伐时名令为先遣军军长,参加了湖口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终老家乡。余慈舫毕业于北平陆军学校,后出国求学,回国后加入革命团体组织——湖北“振武尊心会”以“神州一怪”笔名为革命大造舆论,在《商务日报》、《大江日报》发表文章,后担任辛亥革命后第一张革命报纸《大汉报》编辑,被袁世凯爪牙段芝贵捕入军狱,受到酷刑审讯,杀害于汉口满春园,年仅31岁,新中国成立后,竹桥人好读成风,先后有50多名余姓子女获得大专以上文凭,其中7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而余达礼和余江荫两人并在金溪县志上留名。 7ozYq_ $  
      3、革命精英辈出。 ;_w MWl0F  
    ①土地革命时期,烈士余益善(赤卫队长)于1933年英勇就义(县志P489)。 kEx8+2s=M  
    ②土地革命时期竹桥乡农会主席余佛生壮列牺牲(县志P523)。 hxP6C6S  
    ③红军军长周建屏在竹桥村召开扩大红军大会的会堂——步云公祠仍保存完好。 8\P JSr  
    ④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命令余地山为先遣军军长,逝世后并追封为陆军中将(原碑石有记载)(家谱卷—P20)。 `2sdZ/fO  
    ⑤余慈肪北平陆军学校毕业参加国民革命军并加入了革命团体组织——湖北“振武尊心会”利用办报为革命大造舆论(见县志P501)。 ^CO#QnB @  
    竹桥四时之景晨夕百变,气象万千,村民耕读渔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和谐相处民风淳朴,其先人有诗曰:其一 %{=4Fa(Jux  
    山环水抱画图中,托地开基论祖功。 Xk 5oybDI  
    百亩桑麻千亩稻,万家烟火一家风。 jw%fN!?  
    须知守旧存忠厚,亦能维新说异同。 4p*?7g_WVH  
    世代衣冠常簇簇,云天极目仰文隆。 yl[2et  
    其二: N=hSqw[  
    家园喜往水云边,使节旌旄出绍田。 2K5}3<KD/  
    昭武统军尊一镇,贻谋择处重之迁。 6(!,H<bON  
    连天棂阁辉星火,扑地稻梁锁暮烟。 Vj?*= UL  
    不谓堪舆今未改,好峰依旧对门前。 hhN(;.  
    诗中的“三迁”正说明了竹桥建村的历史。竹桥始迁祖余克忠,原居福建绍武兰田,任昭武统军,一说昭武校尉,五代时约周显德五年之前,奉命镇守抚之上幕镇,即今金溪。见火源山水秀丽,遂携家居于火源,至十三代余文隆迁至月塘,即今竹桥。
qpH j4  
                                                                                                                竹桥村 D N2hv2  
离线余光裕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7-19
U7Sl@-#|  
好!有一种欲望,就是想走遍天下余氏古迹。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9-11
金溪扇形竹桥古村雕版印刷文化大观园 时间:2012-07-06 19:39 来源:江西晨报                     5~6y.S  
  •      Z ' 96d  
       6月19日,中国·金溪首届“竹桥文化”发展论坛在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举行。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惠民赠送了“国土文化名片”锦联给“金溪书”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雕版印刷记忆遗产保留地——竹桥村。
    U?C{.@#w  
    ▲村中三口古井之一
    ,6)y4=8 L  
    `215Llzk;  
    始建于南宋时期 Q)dns)_x  
    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QPS0Vx[  
        记者从抚州市金溪县文博所所长吴泉辉了解到,竹桥村在距离金溪县城北10公里的双塘镇,金溪至东乡的县级公路邻村而过。根据《竹桥余氏宗谱》当中的记载,其始祖为唐代吏部尚书余褐之子余克忠,至民国时期已经传至32代,第13代世祖余文隆为竹桥村开创人。 t`{Fnf  
        据了解,竹桥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在南宋早中期开始发展,至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已经初具规模。金溪县新闻部主任邓兴东告诉记者,竹桥村在2006年1月被公布为抚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7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成为江西省第三批文化历史名村,2010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351'l7F\  
        抚州市文博所副所长丁潮康表示,竹桥村为赣东地区较有特色的古村之一。除建筑及装饰风格集中体现了抚州地区古民居的基本特点外,主要是因为它至今还保持着完整的村落形态、古老的民居建筑和大量的文化遗存。 ak&v/%N  
       全村共有明代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文龙公祠),其余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清代建筑,显得整齐朴素。民居多为上下两堂,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础、枋头、天花板等多有雕绘装饰。村落设有总门、巷门、大门,内中有文林第、十家弄、八家弄等3组自成一体的建筑群,那些并排四栋或三栋式样相同的房屋由耳门相通,其中还设有檐廊,即使是在下雨天走路也不会打湿鞋子。 k$/].P*!  
    3~'F^=T.Y  
    地势上高下低 i{0_}"B  
    古村呈扩散扇形 qa6up|xUnn  
        记者通过抚州市金溪县博物馆了解到,竹桥村历史上文风昌盛,商贾云集;嘉道间贡士余钟祥曾在浒湾镇“浒湾书铺街”创办了“大文堂”商号,雕板印刷历史上各种书籍,自办发行,全国销售,是当时南方书业中的一个著名堂号。 FT=>haN  
        村落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08幢,占地20976平方米,村口有一棵历经七百余年风雨的古樟树,村前的溪水清澈透明,宛如一条玉带围绕在村子旁;村里周围林木繁茂,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如画。 Qa+gtGtJ  
        双塘镇党委书记龚胜辉告诉记者,由于整个村子上高下低,地势由低渐高,此处环境较为普通,既无崇山峻岭为屏障,也无大江大河为拱卫,但竹桥村却因地制宜,以人工造就景致,配合地势生出风韵,整个村子呈扇面展开扩散的形态。站在高处俯瞰全村,这些明清建筑群形似一柄巨大的扇子,蔚为壮观。 :SGQ4@BV  
    Y'9deX+  
    房屋依山而建 m`cG&Ar5  
    当地村民注重防火防盗
    y C#{nUdw  
        “远案崇蔺岭,近案黄婆岗”的总门楼,正是依就山脉的走向,充分利用地势的范例。总门楼始建于元末明初,为风水师廖瑀先生所定,包括总门楼,村子共有上、中、下三个门楼,不管红、白喜事,这三个门楼都是必经之路,且门楼都面临水塘,通路从两侧而出,体现出当地村民注重防火、防盗。 WP9=@X Z  
        村后有三个山门直通后山,过去是专门为防范强盗、土匪而特意设立的退路。村内房屋幢幢相连,使村庄成为一个封闭的建筑群。房屋为清一色的青石板为墙基,墙体的墙裙部分多以大块的青石垒砌,在三四层坚硬的青石之上再砌青砖,据说这是为了防止盗贼破墙入室。民居多为上下两堂,仅有一幢明朝所建上下四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厅堂采光全赖于此,下为石砌的天井,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帘入池中,随即排出而不四溢,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磉、坊头、楦板、天花板等多有雕绘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ikC;N5Sw  
        户近两百、人丁超千的竹桥村内,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块砌成,中间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村里的排水沟都是用石块砌成的,自北向南流入村中七口池塘,一条东西向的直街与十来条南北或东西向的小巷交接,弯弯的巷道,均由青石板铺成。一般青石板宽50公分,长2米,而且连成一体。青石板路贴墙处还留着深而又窄的明沟,夜里若是不小心跌落下去,会摔得很惨,所以,村民认为它同样具有防盗的功能。 |rQ;|+.  
    s#ykD{ Z  
    竹桥村人开创 "rtmDNpL  
    金溪雕版印书先河 9TLP(  
        江西自古就流传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说法,享誉古籍收藏界的“金溪书”,就是指金溪县的木刻印书。金溪县古代江西雕版印书中心,以竹桥人开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 Qa=;Elp:[  
        早在康熙年间,竹桥村人余德昭“淹博古籍”,便开始对收罗古籍产生兴趣。到乾隆年间,余德昭与其子余希龄开始在北京琉璃厂开书肆,收录各地的古籍,之后与同村人余仰峰共同回到家乡开办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因而有说法是竹桥人开了金溪雕版印书的先河。 Kfh"XpWc$  
        随着木刻印刷的发展,竹桥村逐渐形成了印书卖书的风潮,养正山房是竹桥村的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位于仲和公祠右侧,进门为一大庭院,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嘉时期书板盈架,直到解放初期保留的刻版才焚之于尽。 Yi:+,-Fso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