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86阅读
  • 18回复

千岛湖水下古城之余氏“萝蔓世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7-24
— 本帖被 廣德堂余成 执行合并操作(2014-04-28) —
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直播工作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在水下传来的影像中,古老的狮城呈现出了惊人的景象,城墙巍峨、牌坊林立、古迹遍布,让每一个观众感受到了水下古城当年的人文荟萃。 x}] 56f  
-R`{]7V  
在4月30日下午2点20分,大西门儒学前一带的探摸过程中,潜水员发现了豸绣坊。虽然水下视野状况不佳,但是通过镜头,依然可以见到一尊巨大的石雕狮子横躺在水底,石雕狮子雕刻精美、纹路清晰、立体感很强。在周边,潜水员还发现了大量牌坊的构件,有飞檐、基座、龙的兽纹等,每一样都非常精美。 rJ!cma  
  根据直播主持人介绍,豕绣坊高10米左右,宽8米左右,是用来表彰狮城余氏三兄弟。余氏三兄弟是明朝进士。豸绣是一种对付坏人的独角兽,这种独角兽大多出现在古代司法官、检察官的官府前。在狮城内,还有一个龙章坊,是皇帝表彰他们父亲教子有方而立的。 2c9?,Le/;  
  余氏三兄弟分别是谁,他们到底作出了什么贡献,才使皇帝同意为他们建造牌坊呢?他们的家族作为当年狮城的大姓,又有怎样的辉煌呢?由古城探秘带来的这则简略信息,引发了记者探究的兴趣。 ";K w?  
  让我们先从牌坊入手,寻找历史的痕迹。 g68p9#G  
  古代的牌坊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功德坊”,另一类是“节孝坊”,均由圣旨恩准建设。“功德坊”大多为石牌坊,石牌坊跨街和不跨街建造都有,均四柱三门,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底座、立柱、梁枋、拦板、斗拱、顶盖等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茶园石料构成,而且都有精细的雕刻,饰以龙凤、花鸟、花瓶、梅花鹿、锦纹等图案,高大庄重,气势恢宏。“节孝坊”则以砖结构为主,有的作为厅堂的门楼,有的则靠壁而建,构造同样四柱三门,飞檐翘角,精工气派。 3nxG>D7  
  记者找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年)《遂安县志》的记载。该《县志》上写道:豸绣流光坊:儒学西,为副使余思宽,知县余乾亨,御史余乾贞。龙章褒显坊:儒学东,为恩封御史余惟宾、余仕洪。此外,记者还意外发现了一个相关牌坊——科甲传芳坊,根据记载,这是为进士余乾亨、余乾贞立的,位置在县西六十里。 ^jdU4  
  记者通过努力查到了一些有关这三个人的记载。 xA] L0h]  
  余思宽,字仲容,永乐乙未(公元1415年)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性廉洁刚介,巡历直隶、江西等处,除奸剔蠧,克振风纪,治行咸第一。先是巡按江西宁藩,暴虐初肆,思宽直疏跋扈之渐事,下法司得实,朝论壮之。仕至广东按察司副使。 G=zWhqieh  
  余乾亨,字嘉仲,号兼山,明朝嘉靖丙午科(公元1546年)进士。在明隆庆三年(1569)任丰润县知县,是主持编纂《丰润县志》的第一人。这位余氏英才秉性刚直,经常提出一些针对时弊、直忤权贵的意见,得罪了以严嵩为首的阎党,勉强当了两宰名邑之后,终于以“嘉”字犯帝讳为由,被迫离开官场。 6  63o  
  余乾贞,字秉智,又叫余四山,是明朝隆庆丁卯科(公元1567年)进士。根据史料,他由进士任崇安知县,崇故无城,力为创建。课最,擢云南道御史,疏请王守仁从祀。巡按河南,条奏利弊。祀崇安名宦。与兄余乾亨主纂过明万历遂安县志。现在,在汾口镇赤川口村,还留有他的坟墓。 CD|[PkjW  
  从豸绣流光坊表彰的人名来看,余思宽、余乾亨、余乾贞这三个人并非是一辈人,余思宽是“思”字辈,余乾亨、余乾贞是“乾”字辈,从记者找到的上述资料分析来看,根据他们考中进士的时间来看,更是印证了这一点。虽然他们三人不是兄弟关系,但是都同属一个家族,是当年家族中的精英翘楚。 %,$n^{v  
  那么,这个余姓家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是什么时候来到我县的呢? P]_d;\ !"v  
  通过记载,记者找到了余姓来我县的蛛丝马迹。 wX$:NOO  
  在唐朝天宝年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许多大家族为了避免灾难,纷纷举家南迁。余姓的先祖余大康(字叔平,生子汝渊),带着自己的家庭成员,也加入了南迁的人流。他们从京口出发,一路向南,不停寻找立足之处。很快,他们就到了当时睦州遂安县境内,当经过武强溪畔九势山下之萝蔓塘时,发现这里的民风淳朴,丝毫没有受到战争影响,而且地理环境也非常好,于是就在此定居了下来。由于这个地方叫萝蔓塘,他们就自称为“萝蔓世家”。 :+rGBkw1m  
  在历史上,敢称自己是世家的家族并不多。因为在普通人眼里,“世家”二字,就意味着悠久的传承、深厚的人文积淀、祖辈几代荣耀。事实上,这个家族在来遂安之前,的确有过辉煌的历史,几乎每一代都有很多子弟在外当官。 @f!X%)\;x  
  来到遂安之后,这个家族很快就再次昌盛起来。他们在萝蔓塘经营了整整一百多年,但是却因一件事,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 QTV*m>D  
  在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席卷半壁,其中一部分来到了睦州。余氏当时家主余瑶根据官府的命令,以岩前大将军的名义,组建了地方武装,击溃了这部分起义军。这次胜利后,“萝蔓世家”固然受到了朝廷的表彰,但是却得罪了黄巢为首的唐末农民起义军。没过多久,起义军进行了报复,派人将“萝蔓世家”的百年基业用熊熊大火焚烧至灰烬。唯一幸运的是,虽然繁华的家园被焚毁,但是家族的子弟却因各种意外逃过了一劫。 sV^:u^  
  这次事件之后,余氏作出了一个决定:为了避免突发性灾害导致灭族,将宗人分散到各地去繁衍。 2G8pDvBr  
  就这样,余氏的子弟有的远走他乡,有的转移到附近的县,有的则坚守在遂安县域内。但是无论他们到了那里,都会在祠堂大门上挂上一块书着“萝蔓世家”的牌匾,以示家族荣耀和人散心不散。 tYS4"Nfb+  
  这次水下狮城发现的豸绣流光坊,其褒奖的余思宽、余乾亨、余乾贞,显然就是留下遂安一脉的后来子弟了。 W :w~ M'o  
前不久,记者来到汾口镇赤川口村,在该村一里远的山坡上,参观了龙门古塔和余四山墓,这两处古迹已经合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该村的祠堂——余氏家厅内,记者还意外发现了更多的信息。 [,%=\%5  
  这是一座高大的古代建筑,又叫象贤堂,始建于明朝,清代重修,分为门厅、正厅、天井三个部分。门厅牌楼式,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中间阑额书“科甲传芳”四字,雕有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卉,造型美观,工艺细腻,同样属于省级文保单位。  在余氏家厅的里面,还有几块其他匾额。一个匾额上写着“兄弟登科”四个大字,边上写着“赐进士第大中大夫浙江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前翰林院编修翼轩李维桢,为嘉靖丙午科亚魁余乾亨、嘉靖丙寅科副秉余乾元、隆庆丁卯科文魁余乾贞立。”落款是大明万历二十八年。还有一块匾额写着“祖孙进士”四个大字,边上写着“赐进士第大中大夫浙江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前翰林院编修翼轩李维桢,为永乐乙末科进士余思宽、隆庆戊辰科进士余乾贞立。”落款时间同样是大明万历二十八年。从余氏家厅的这两块匾额中可以看出,余乾亨和余乾贞还有一个兄弟,他的名叫余乾元,同样是科举英才。而余思宽和余乾贞的关系,应该是祖孙关系。 %x)b Z=An  
  那么,千岛湖水下狮城里的龙章褒显坊涉及的两个人和上述的几个余氏子弟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记者就此问题向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咨询,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党史办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史料后找到了一些信息,解开了心中疑惑:余仕洪是余乾亨、余乾贞兄弟的父亲,因为两个儿子出色,父以子贵,受到了皇帝表彰,史料记载“廩生,以子乾贞贵敕赠文林郎云南道监察御史”。余惟宾是余思宽的父亲,史料记载“以子思宽贵敕赠文林郎湖广道监察御史”。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3条评分威望+28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6-08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12-07-24
imyu1975 威望 +3 - 2012-07-24
离线imyu197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7-24
多谢策旗兄弟提供的资料!
余氏渊源延远流长!  
余家VIP会所QQ群:85320355 
余氏粤西宗亲群 :216167123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2-08-05
據雷風同宗告訴我,我們這一支就是屬蘿蔓世家,頗感與有榮焉!!!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gubi阿布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08-06
还真想知道,我们广东开平这支是属哪个分支呢?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欢迎宗亲加入家族网站! 2013-06-08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8-07
下次回家鄉時順道去看看!!!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余策旗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12-13
余氏溯源  — 萝蔓世家 —  雅墅乍堨
eV2mMSY  
余氏渊源有三种:出自姒姓,夏禹之后;出自姬姓,由余裔孙;出自隗姓,以国为氏。芳山余氏属于第一种,即夏禹王之苗裔。
    公元前21世纪,华夏大地洪水滔天,泛滥为害。禹,字高密,“继父志,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好了全国的水患。“舜荐禹于天,以登帝位,建立夏朝,都安邑。在位二十七年,巡狩会稽(浙江绍兴)而崩,因葬焉”。子启(字余)继王位,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孙仲康,尸位素餐,徒登宝座,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倒是曾孙帝相,废除禅让制,建立家天下。帝相被羿所弑后,皇后缗带着遗腹逃难,路上生下少康。少康从小藏匿民间,崛起成旅,暗与舅父有鬲氏及贤臣靡,密谋兴复。前2061年,少康光复,率土咸归,“念禹陵远在南服,乃封三子罕(字无余)于越,都会稽,以主禹陵之祀”。前1979年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姒,而氏曰余焉。”有人说余姓为春秋时秦穆公用之为相的“由余”氏之后,袭封下邳,后迁浙、赣、皖,这是余氏家族的另一个分支,青嶂派始终奉“罕”即“无余”为第一世。
    自罕始封,历夏、商、周,凡一千六百余年,世有东浙闽广之地。支子分封,大者侯,小者君长。然,三代皆都中原(何时迁居中原,史无可考),世居山西代州雁门、晋州平阳、河南邓州南阳、济阳、新安等地,继四十余世。至周成王时,复徙淮南泗州下邳郡招仁乡立德里余村社。
前825年,余畴,“清操鲠直,屡献谠言”,任上谷宰,封大夫,摄行相事。一连三代,子承父业,分别为周宣王、周平王、周桓王效力,官至司空。(以上至无余,久远,世不可纪也)。          
    前558年,罕公48世孙夫镡,诸侯尊称为王。子允常,世袭东浙闽广之封地,乘周穆王离开,兼并徐、扬。从此诸侯朝觐、讼狱皆归之。
前496年,吴王阖庐闻越王允常死,子勾践立,乃兴师伐越。越奋起反抗,败吴于蕞李(浙江嘉兴),射杀阖庐。其子夫差誓报父仇,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越王勾践以余兵五千保栖于会稽,用贤臣范蠡之谋,卑辞请成,亲为夫差坐刍。三年期满,始得获释。卧薪尝胆,勤苦修政。前473年,会吴益骄,起兵袭吴,杀其太子。夫差闻变驰归,与越战败,死于俾犹之山。勾践为稳住局势,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与齐晋诸侯会盟,致贡于周。周元王丙寅年(-475)使人赐胙,命为伯。此时,勾践羽翼丰满,率领越兵横行于江淮东南琅琊一带,号称霸王,自称曰“余”,从此,子孙正式以余为氏,别于厥初之余。
    勾践卒,子硕与立;硕与卒,子伯寿立;伯寿卒,子翁(不扬)立;翁卒,子无疆(翳)立。前355年,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其子余之候窃自立为君长。之候卒,子叔敬(尊)立;叔敬卒,子亲(婴父)立。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亲为祖父报仇,反被楚伐。从此王族分崩离析,除一支留故地继承王统,其余子孙纷纷逃往南方,散居山地或海边。亲以上至勾践凡八君,二百二十四年,都琅琊。无疆以上雄霸,称王;之侯以下势弱,称君长。据《越绝书》云,勾践灭吴,而地愈广,分封愈多。其地东南尽岭海,西尽桂林,北界大江。在闽,为闽越,为欧越;在两广,为南越,为西越;界闽、浙山谷之间,为山越;浙之西,富阳、黟歙为外越。惟宗国会稽(即我们的娘派、余氏主系),则名大越——大越者,其世嫡也——合而名之为百越。
;;#`#v  
前221年,秦灭齐楚,统一六国,“而徙其民于鄣郡,百越叛去,始皇未如之何也。汉兴,复又建国。”(详见《八闽通志》)        
    前206年,无诸(无疆胞弟)以兵从征有功,高祖封为闽越王,都于冶(福州)。汉惠帝三年(-192),追记勾践十世孙、闽越君余摇(又称余姚)功,立为东海王,封其领地于浙江的温州、处州地区,都东欧(浙江温州市)。前181年,吴楚七国称乱,余姚之长子东欧王余烈、次子夷乌将军攻杀吴王濞,景帝更封余烈为彭泽王,封夷乌将军为平都王。汉景帝二年(-155)三月,封徙于闽中的余亲之孙余政为车骑将军。元光初(-134),汉武帝封余政长子余桓为阳都侯。前135年,夷乌将军之孙闽越王余郢发兵攻南粤,武帝出兵讨伐,郢弟余善为自保,杀郢向汉天子谢罪。武帝立无绪孙繇君丑为越繇王,以继承闽越祖先香火。余善心里老大不服(丑系余善之侄),便割据闽北之地,自立为王。武帝腾不出兵力,只好“立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元鼎六年(-111)秋,东越王余善在邵武、崇安、建阳等地建筑六座城堡以拒汉,攻杀汉军三校尉,刻制玉玺,自称“武帝”,公开与汉廷抗衡。汉武帝震怒,调遣五路大军围攻,迫使闽越贵族内部分化瓦解。元封元年(-110年),原越繇王居股计杀余善,率部投降。“当是时,二帝三王之后,裂土而侯王者,独越而已。然,族疏则情暌,衅生则国削。”宗族内部自相攻伐,严重影响安定团结,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正好借名兴师,下诏曰:“东越险阻(闽越悍),(数)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间”(《汉书》46页)。遂虚其地。降由钟王余居股为由钟侯,都下邳(江苏睢宁)。至此,曾一度辉煌的闽越国,在统治了92年(前202-前110)后,从此消失。居股之子余宣世袭封地,居于江淮兴宁乡德泽里,后为望族。
    居股后裔余是,仕光武帝为黄门侍郎;余辅,仕明帝为员外郎;余顼,仕顺帝为五经博士。
    迄东汉末,三百余年,世为下邳人,有四十二代三百余穴祖坟在泗洲城东十五里处(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清代已被洪泽湖淹没)。在下邳时,有余需者,以讨黄巾功,拜车骑将军,守雁门。而同时分迁的,有之晋州平阳者,有之邓州南阳者。故下邳、雁门、平阳、南阳四郡为之四望。而厥初未徙而窜居山谷者,世居会稽若邪山中。后稍出,自立为县,朝廷因置都尉以制之。今浙东诸余皆祖夷乌将军,而称会稽郡。
    余仁赡,字端介(147-),举孝廉。仕汉光和朝(178-184)为中书舍人(掌诏令文书官)。汉献帝初平元年(190),黄巾起义,海内震荡,仁赡公挂冠而走。回到享口,聚其宗老而告之曰:“炎汉尽矣,巨奸擅朝,群盗并起,淮邳,四战之地,不可居也。吾先公遗泽在江之南,盍南撤,以图存乎?”众曰“诺”。于是年七月廿三日卯时,“悉率家众,裹糇粮、器皿,哭于墓而去之”。生怕被朝廷发现,迅速弃陆登舟。“舟行,溯淮入泗,暴风复舟,溺者过半。而历朝金册、重器、禹赐台盘之属,俱亡之,所幸存者仅数十人。”欲速不达,损失十分惨重。仁赡恸曰:“天其不欲吾宗之南迁乎?”幸存者就近上岸,侨寓泗洲,耕拓河滨,渐成气候。“居无何,有依所亲,而迁临淮者。自是遂为泗洲临淮人。”墓在招仁乡立德里者一百七十余穴。
    仁赡公长子余文,字永麟,马上夸诗,世称书窖子,仕魏文帝为中散侍郎,拜浙西道观察使。其弟余元,字永凤,勇猛刚强,仕魏明帝为金吾大将军。文公元孙余蝉(217-,字敦夫),以才行仕西晋武帝为工(礼)部尚书,入侍秘阁,出掌廷评。
    西晋永嘉元年(307)八月十五日,为避石勒乱,余蝉偕弟余联(字诚夫,为京都监马)率妻奴童仆迤逦更徙,自泗洲临淮迁于许州,卒葬许州之游龙岗。
    蝉公次子德润,博学多闻,守先启后,为当代名士。
    东晋太宁元年(323)春,余讽(字德彰)仕晋明帝为侍中(小丞相)。一日,谒明帝。“帝谓之曰:‘卿姓何所来也?’讽俱以实对。帝曰:‘如卿所言,则余字训我,与朕同称也,于理不顺,疑为朕之敌人,可以为姓乎?’其易之曰‘佘氏’”。讽公只得奉旨更姓。“然,奏章则曰佘,而家庭之中犹仍本姓余也”。
    南北朝时,讽公侄儿余拱,仕宋文帝为侍御使,以孝行著称,父殁,哀号而死。奉敕改立德里为孝行里,旌表其门,加封为伯爵。
~x]9SXD%  
照公三子余壁(478-),自少极博群书,淹酣经史,除拜大学博士,充当皇帝顾问,官至一品。拱公孙余通,仕齐武帝为镇西大将军,功授凤翔雁门节度使,加封武康侯。
    余祺,仕梁武帝为户部侍郎,除泗洲吴兴刺史。余原显,以孝廉举荐为浙西经历。
    隋开皇十三年(593),余宏略(565-),字绳五,为润州刺史。“宗人南度,依之。始家京口(下庄、润州、丹阳亦名曰京口,即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是为江南始祖。”生子景让、景敦。                  
    余景让(589-),字士敬,(生文昌、文荣),仕隋炀帝为行军司马,从征高丽,战死于辽东城下。
    余文昌(613-),字必大,荫授陕州经历(掌出纳文移)。唐高祖起义,“籍本路财帛、粮食、军马,悉数上之”。高祖喜曰:“初起兵,而得此人,吾早成也。”即拜为本州司马。入京后,唐高祖论功行尝,授于京都军器库使,加封度支员外郎,卒于官。生子世玉、世仁、世信。
    余世玉(632-),字叔宝,拒绝出仕,“而家食自甘”。生子仲礼、仲裕。
    余仲礼(651-),字致钦,又名余钦。年十八,因“父丧,不能尽葬祀之礼,昼夜号哭”。孝行感动了“时还许州韩人大贾李自然”,“慷慨捐资助之”。使之得襄其事,步入文学殿堂。开元初(713)考中太学博士,成为盛唐大儒。(致仕,诏征不起。年四十五,卒于润州之睦族堂)。生子庆仁、庆善、庆恩。(清乾隆四十七年安徽休宁《余氏宗谱》题诗云:“古歙钦公始,长枝曰庆仁,蓝田隐耕读,筑舍傍松林。”)
余庆善(683-),字邦贵。幼嗜学,以才行见丞相李吉甫,荐为司农员外郎。修灌口河时,在清江以身殉职,奉敕还葬许州游龙岗先祖墓侧。生子大康、大咏、大宁。
    唐天宝十四年(755),发生安史之乱,再次引发南迁高潮。由经学举为国子生的余大康(字叔平,生子汝渊),携家带口,从京口出发,往南寻找立足之地。走到睦州遂安武强溪畔九势山下之萝蔓塘,见其封疆安然,寇盗无入,遂筑舍而家焉。迨枝派蕃衍,始称萝蔓世家。
    唐议郎、国子监司业(副长官)余咏(字叔思,子汝阳),对于先祖奉命改姓一事,耿耿于怀。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七月廿三日在光顺门献状,申请复归原姓,未蒙接旨。再于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怀揣奏章,俯伏在地,泣血上陈:臣本夏禹氏之苗裔。祖讽于东晋太宁元年,奉晋明帝敕旨改余氏为佘氏。臣所授官甲作佘氏。向北遂为佘氏,向南乱为余氏。况此姓被同僚讥笑,谓佘氏为蛇音,非因生赐姓之义,伏乞圣兹予归本宗,使臣本宗坠免禹祀,永荷圣恩。
    上元二年二月廿二日,肃宗李亨“敕旨依奏”。喜讯传来,京城长安及其附近居住的129户余氏居民,兴奋异常,弹冠相庆。当事人咏公更是“喜惧兼集,心神飞扬”。在四天后的《谢改复姓表》中,诚惶诚恐,顿首谨言:“臣本寒微,生长草野,既无敏试,又乏师资。幼习诗书,粗知礼仪。际遇圣明之世,得遂进身之阶。叨任学官,备列顾问,实籍包含于天地,未能补报于捐埃。夙夜思维,弗克负荷。慨念祖先得姓以来,逾三千载,中遭改易,心不能平。故冒死陈情,冒干天听。深知狂越,罪不容诛。既加宽宥之仁,又降玉音而从改正。俾臣宗族之众,不失原本之真,曲被恩私,获全愿望。臣上自祖先,爰及苗裔,隆恩厚德,幽显共承,鼓舞欣跃,莫知所指。谨奉表称谢。”这一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和溢于言表的忠君思想,影响十分深远。它就像一根无形的主线,牢牢地缠绕着他的子孙后代。            
    100世孙余汝渊(字廷环,又作廷宝。生子日光、日辉、日耀),受到父辈的熏陶,“博通今古,落笔成文”,知识十分渊博。一天,随叔叔咏公到润州扫墓,路遇太守赵合言。赵太守正为刚刚落成的北固楼的题联题词大伤脑筋。碰上当代才子,岂可轻易放过?寒暄过后,邀入府衙,命作《北固楼记》。汝渊公才思敏捷胸有成竹,略略到现场看过之后,就地搬出文房四宝,文不加点,举笔立成。赵太守惊叹曰:“此司马相如也”。汝渊对曰:“相如之文,议论不正,吾奚取焉?”此言听似狂妄,事实正是如此。汝渊公作的《北固楼记》,高屋建瓴,言简意骇。无论是文意,还是文风,都不亚于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作品,同样成了文情并茂的千古绝唱。赵太守见他秀外慧中,才华横溢,马上以太守的名义,推荐他担任丹阳丞。汝渊公励精图治,不辱使命,成为唐朝同级官僚中的佼佼者。
余日光(字亿明)仕唐文宗为韶州长史(主管府州县学),居曲江。宋知名谏官、工部刑部尚书余襄名靖者,其后也。余日辉(字亿亮,生子居仁、居厚、居实),以词赋科举荐为正三品的肖城尉。三子余日耀(字亿道)任命为桂林淳化令。
    余居实(字敦夫),娶周氏、方氏,(子义明、义仁、义信)。余义明(字文亮,生子瑶、琼),唐宪宗时仕为常州刺史。
    余瑶(860-),名端,字开说,号云泉。赋性重厚,喜怒不形于色;见义勇为,临财不苟于心。娶洙水章氏,生子六:镇、远、永、昕、鼓、陆。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听说黄巢犯境,即根据邑令指示,以岩前大将军的名义,率领地方武装“聚众御之长垓”。首战告捷,“大破其锋”。这一卤莽行动,虽然侥幸得逞,得到“御贼有功,诏赐武强良田二十顷以劳之”。但他得罪了以冲天将军黄巢为首的唐末农民起义军,召来弥天大祸。当时,起义军忙于应付正面之敌,忽视了背后突然出现的地方武装,腹背受敌,以致损兵折将,吃了大亏。“巢众忿甚”,决计暗中报复,“阴使人悉焚其庐舍”。一个“悉”字函盖了一切。苦心经营了125年的萝蔓塘家园(包括三顷墓田内的72穴祖坟),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片惨不忍睹的瓦砾废墟。幸亏瑶公老谋深算,早让儿子及众家丁分散隐蔽:有的部署在村后九势山上,有的让其外出投亲访友,有的还在邀功请偿途中,所以六个儿子齐齐整整完好无损,他自己则在邑令那里喝庆功酒,当然逃过一劫,倒霉的是下属人员和当地老百姓。
    昔日的豪华家园被彻底摧毁了,“自始宗人乃散别墅”。这一犁庭扫穴般的严重灾难,没有吓倒余氏子孙。相反,人们在逆境中清醒过来,认识到盲目忠君是愚蠢行为,与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相对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接受教训,统一思想:决定从此时起,不管在那里安营扎寨,都要在宗祠大门上方挂出“萝蔓世家”的金字牌匾,以示人散心不散,萝蔓的旗帜永不倒。
    余琼(字开讲)娶雇氏,生五子,不愿拖家带口远遁,仍冒险留在萝蔓塘后面的九势山上重建家园,首先维护了萝蔓世家的尊严。
余瑶本人和堂侄余及(字周仁,会稽府君),匆匆搬到安阳琅川定居,后代又分迁到后山、金峰。长子余镇迁往远离县城的万年乡木连社。次子余远则投奔平坦社亲戚家,后迁江西新安。三子余永,母感异梦而生,相貌凶顽,刚毅勇决,仕后唐为金吾大将军(正二品)。致仕后,徙居连理乡外坦社——(其长子余延英仕闽为泉州刺史,居任所,是为闽人;其次子余延俊,字以文,跟随父亲鞍前马后,同吃同居,其孙余元谅退休后迁居开化青嶂;其三子余延侃有官不做图清闲,迁居开化金溪高屏,后分迁遂安,成为璜瑭支派,世居陈村)。瑶公四子余昕(名周)迁遂安丰厚里;五子余鼓(名同,娶汪氏,生子以礼、以仁、以义),迁遂安之风沂鼎,建永宁庄,后分迁游溪、夏洲及开化明廉、池淮、江西德兴等处;六子余陆(名纳)足智多谋,任饶州鄱阳县令,其孙余达,任建阳县令,遂居任所,其后分迁德兴与徽州。
    余以礼(字博文,号婺峰居士),娶薛氏、杨氏,生子五:万福、万顷、万璧、万荣、万寿。
    余万福(字多祚,行一白),娶吴兴沈氏,仕吴越为婺州司户参军,民戴之如父母,居任所,为龙游始祖。生子元惠,后迁龙游东郭,宋丞相郇国公余端礼,其后也。裔孙睦州(建德)兵曹余子文于北宋年间奉命到遂安督赋,特地瞻仰萝蔓塘遗址。触景生情,吟了一首《抵遂诗》:
    捧檄经山路,重来访旧家。根源从泗水,萝蔓遍天崖。
         故址生蓬荜,荒塘吐藕花。豪华无处问,勒马久咨嗟。 余万顷(字九畴,行二白,五代时睦州人),娶姜氏、李氏,生子元亨、元遂、元佑、元俊、元伟,仕吴越为武林检校(检察诸军事),统领禁卫亲军。军纪严整,左右亲军莫不敬惮。吴越归顺宋朝后,迁任侍御史时,奏事无所忌惮,簪笔上殿,百官莫敢仰视,目为“殿上虎”,仕至户部尚书,兼荣禄大夫(从一品)。明交趾道监察御史濯、南京福建道监察御史阶、文林郎复,皆其后也,屡世簪芴,为遂邑七都儒洪始祖。余万璧(字叔宝,行三白),丰仪俊伟,祖母呼为玉儿,曰:“此吾家宝也”。随父至龙山庄,观此处龙脉清奇,子孙必将蕃衍,可卜居焉。五世孙余三友始居社墩。而松林则鸿翔公因义庄之便,自柏林而迁者也。娶睦州俞氏,生子元清、元茂、元明。十世孙余千一(字子乔)迁云林。松林、柏林、云林三处,宗万璧公耳。后裔有进士翔、云南道监察御史乾贞、湖广道监察御史思宽,为遂安宋京始祖。余万荣(字立贵,行四白,号璜塘老叟),口呐寡言,无仕进之心,而善治产业。下(夏)州永宁庄扩而大之,建永思堂璜瑭书舍,又称璜瑭世家。娶螯山孙氏,生子元文、元谅(不同于延俊公子)、元勋、元善,乃下洲洙水始祖也。余万寿(字松崖,行五白,号油溪渔者),迁油坂。娶方氏,生子元嘉、元凯、元迪。元嘉仕宋太宗朝知紫宸殿封章司事,赐绯鱼袋中奉大夫(从二品),后裔冲霄公居龙南。
    同时分迁的还有光大公迁江苏镇江、以文公迁温州岩下、以大公迁淳安茶园、以安公迁安徽休宁、以康公迁江西浮梁、以宁公为商迁开化。元亨公之三子行十六,迁田铺及上村。元道公次子大宁公从儒洪迁掩昌;长子大康公(非那个萝蔓始祖)由儒洪迁十一都上官和丰原;三子大寿公迁岭根。承邺之孙由儒洪迁叶桂,至贡公之孙迁孙家坂,至颉公之子余尚仁迁威岭,文光公之子赘下八都下原方宅。远公八世孙迁富山,五公之子文浦、文海、文沂合迁淳安大墅,五府君自洙水迁新安,后代分迁朱陈、长街、沙田、乳溪、余岸、街溪、西安和箬湾。开说公的后代,还有迁往韶州曲江,江苏京口、润浦等地。
    上述星罗棋布的分迁者,衍脉主系(娘派)在遂安萝蔓,总称为六大宗派(即瑶公的六个儿子各领一个分支),按长幼顺序,大(太)宗伯当然是老大余镇,二宗伯余远、三宗伯余永……。六派之下还可以再分成36个直迁派和数以百计的支迁派。在这些无法统计的派系中,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互相联系,齐头并进,大多数都世德隆盛,子孙繁衍,真正应了子文公那句“萝蔓遍天崖”的吉言。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支当推开化青嶂派。
    青嶂派始迁祖余元谅(字信之,行五八,号兰田),延俊公之子,永公之孙,罕公之107世孙也。喜读诗书,珠玑满腹。治学谨严,科班出身,仕后唐为仆射、翰林承旨。石晋时,风华正茂,头角峥嵘。功成名就之后,飘然起物外之思(有深山隐居或遁入空门的想法)。后唐清泰元年(934)上表致仕,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带着独生子余旺(字子旦),自遂安连理乡萝蔓塘孝行里出发,边游学,边观光,寻找更理想的落脚点。途经开化青嶂山下,地名厚宅,见其水绕山环,风光旖旎,“遂定居焉”,成为开化余氏始迁祖(卒葬上埂山仲园坪)。
    旺公(生子偕、致、康),荫授桂林阳朔令。宋咸平年间(998-1003)任衢州教授,官至左仆射。生性朴雅,贯彻经史,著有《夏旦公文集》行世。后周广顺二年,“有次子致,因客于桑维翰,征契丹,合战有功。十一月,敬塘即帝位,于天福二年丁酉九月十二日卯时,桑维翰于奉天门奏:‘致及夏禹之裔,论功最多,其父名旺者,见在睦州,未蒙进旨。’帝曰:‘先封其父为夏旦公,可乎?’桑维翰磕头以谢。时,致以兵权未释,得蒙封父为夏旦公。”敕曰:“人臣能奋起汗马之劳,竭力尽忠,朝廷必遂其显亲之爵,克谐以孝。此忠孝一致,而上下所以相须也。尔两川统军使余致,血战功高,宜加爵尝,但职任元戎兵权未静。尔父余旺,字子旦,乃夏禹王之裔,克成厥子勤劳王事。先赐宠章,以示褒显,特封为夏旦公。服此茂恩,尚宜祗慎。”(夫人徐氏郑氏,太夫人赵氏受封后,谕葬古竹中垅将军大坐形天地人三穴)。
    旺公生了三个德才兼备的好儿子:长子余偕为荆(青)州刺史,(生子三:毕、良、克。老二老三随父居青州任所,其后十世孙余琛为衢之经历,复居衢城。老大余毕,不愿为官,移居本县花山北麓,曾孙余文道迁八都上余村,即现在的石崖岭方边村)。次子余致为后晋提督两川统军使,在征契丹、讨南越中,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赢得同僚们的好评。后周太祖郭威,根据丞相桑维翰关于余致系夏禹王苗裔的引奏,于广顺二年(952)三月十五日发布《封提督两川统军使余致为夏公诰命》。制曰:“盖闻执言获丑,诗歌元老凯旋之风;崇德报功,书载哲王隆遇之典。故大臣能成盖世之伟绩,而国家必有不次之鸿恩。在古道为已然,于朕躬何靳尔。提督两川统军使余致,植德忠良,兼资文武。晋登廊庙,佐乾御以龙飞;出握将权,振兵威而虎奋。演八阵于六花法内,收全胜于七德舞中。执契丹而定关闽,平东西而征南越。四方宁谧,雷动欢声,厥绩伟哉!是宜优擢封尔为夏公,推崇三代,用酬尔汗马之奇勋,以显尔祖父之令教。尚资启沃,共跻升平。” 父辈祖辈都沾了光,连开山鼻祖夏禹王的国号“夏”也被承袭下来冠上封号了。
    余康“仕为太学舍人”,粗知为官之道,但他抛开世俗偏见,看中了常山浮河大员外郑以仁(姑夫)品貌俱全的女儿(表妹)郑氏,甘愿弃官不做,上门入赘,遂成浮河派余氏始祖。后来有个叫余立本的曾孙复迁开化均川。
    致公不仅官运亨通,而且人丁兴旺,最突出的是余饶、余益。
    先说余益,行十八,生子仁合,世居青嶂后宅,仕宋为监马。为人谨厚敦朴,乐善好施,又与大宋名臣赵抃攀上了特殊关系,使之身价百倍,名垂千古。
    余仁合,字遵道,门第丰厚,家有良田四千余亩。尊师重教,知人爱才。早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就创办双竹园义学,专收因家道贫寒而无力读书的良家子弟。据县志载:“赵抃未第时,溯游金溪,道经其里,夜宿檐下。仁合旦启户,一见奇之,旋即以礼相待,延入馆毂。”大比之年,“厚赠金帛,遣苍头送试京师,得登上第”。1071年被敕封为德惠长者。(详见《从封诰看余仁合与赵抃的关系》)。          
    仁合公的子孙,个个俱有长者之风。长子余忠臣“以赵公荐,佥判蕲州,遂居任所”;次子余辅臣中进士后,继承父志,不愿做官,坐镇厚宅当员外,人称十长者;三子余信臣仕黄州府城下县县丞,四子余良臣仕为蕲州镇抚。玄孙余兴权笃志好学,孝亲敬祖,高中绍兴六年(1136)丙辰科进士,辞爵不任,克全孝义,宋乾道二年(1166)丁亥十月十五日宋孝宗发布《敕封兴权公诰命》。诏曰:“朕闻天下有达尊者三,齿德居其二焉。夫德者,以孝义为本,故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能孝于亲者,必忠于君,理固然也。尔余兴权者,笃志好学,孝亲敬祖,岁擢登金榜,而以养亲送老为心,甘受清白,不为禄仕复念。尔祖恪遵古训,仍存长者之风,克全孝义,况兼眉寿,齿德可嘉,特封为宁寿长者,以彰尔德,服兹旌奖,钦哉勿替。”
    余饶,字公恕,行十一,生七子(又说二子),老五余仁仓一脉最发达。仁仓公,字遵德。笃实殷裕,好赈恤,延儒崇学,江浙名驰。娶胡氏,生子五,一场瘟疫夺其四,只剩下一个既聪明又淘气的余查(原有金字旁)。
    查公,又名余绾,老家在厚宅,从小授业于赵抃之门,学识渊博,懂得天文地理。娶马金汪氏,继娶徐氏,五个儿子都以“文”字排行,依次为中、佐、巽、郭、彬。宋天圣八年(1030)八月十五日,同次子余文佐、三子余文巽看中山水奇秀的芳山,遂粗构茅屋定居下来。文佐公子余岩,文巽公子余岳,与祖父同居芳山。他们不仅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而且“性嗜诗书,善于吟咏”,时称端方之士。
    岩公生三子:余昌龄、余昌言、余昌吉。昌龄公三子余行,迁常山灌头;四子余弼、四世孙余廷坚,迁居西安(浙江衢州)。昌言公子余公正(仕至光禄卿)、余复明。公正公三世孙余翔、余羽、余翻。翔公迁大苏川;羽公迁居离祖墓余婆林不远的十二都忻岸;翻公迁忻岸前街。复明公孙余千里生二子:余玠、余珍。珍公,行五九,仕宋为制机。子余鼎孙,生子二:余瑜、余组。瑜公子余昂,居金竹(青嶂去的余昂则迁五都厚谷);组公随父居建康。昌吉公孙余大亨,居塘里。四子余复进,居乌岸余村,后派分迁婺源驼川。余复达迁三十六都下店。以上皆文佐公之流派也。溪西、石坂、遁谷、阳谷、杨溪、墩上、墩南、枫林、后坞、路后、大源、岭坑、西峰、东谷、璞坞、官台、瑶田,皆文巽公之流派也。  
    查公长子余文钟在淮南先经商,后做官,世居属地。关山阻隔,早已失去联系;四子余文郭(字志大)迁居七都孔山,后分迁西安(衢县)李村、遂邑东山、本邑蛇里等处;五子余文彬(字志明,又名文义),“性嗜山水,肄业堪舆,专以游览四方、遍历名胜为快”。看见父兄找到了灵气所钟的芳山,也想为后代找块安心立命的风水宝地。一天,走到淳安梓桐源(土名桐坑口),见其山势逶迤,地脉清奇,高兴地说:“在此肇基,后世必有光大吾门闾者”。遂于大宋景祐三年(1036),“挈妻孥迁居焉”。至七世孙余万八,自梓桐源返回本邑11都泥川,即今莲川也。睦州儒学教授、祭酒余斌(行万二),则自任所迁回下圻。
附:萝蔓世家迁徙繁衍考证表
起止时间
世居地点
始末祖宗
前1979-前558年(共1421年)
浙江会稽
罕—夫镡
前558-前334年(共224年)
江苏琅琊
夫镡-亲
前334-前109年(共226年)
福建福州
亲-居股
前109-公元189年(共298年)
江苏下邳
居股—仁赡
190-592(共19代402年)
泗洲临淮
仁赡—宏略
593-754(共6代161年)
江苏京口
宏略—大康
755-880(共7代125年)
遂安萝蔓塘
大康—瑶
881-936(共55年)
遂安外坦社
永—元谅
937-1029(共93年)
开化青嶂
元谅—仁仓
1030-1276(共246年)
开化芳山
查—玑
1277-1452(共175年)
金水溪西
宗履—富志
                            资料来源:新浪网     品德与华贵的博客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錦旗兄的分享!!! 2012-12-13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12-13
感謝錦旗兄的分享!!!
离线qdhylg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3-03
“萝蔓世家”今何在,遂安余氏寻根来
      根据浙江遂安余氏有关族谱,余大康为遂安“萝蔓世家”始祖。 RBKOM$7  
[IZM.r`Z  
     余姓出夏少康王季子罕之后。汉时徙居下邳,继宅泗州、临淮间。自宏略公为润州刺史,因家京口,凡若干世。迄唐元宗开元时,大康公避禄山之乱,迁新定郡之遂安东十五里九势山下,地名萝蔓塘,而世居焉。传数叶,以礼公,字博文者,生五子,因黄巢掠境,室庐被焚,遂各谋庄居。万顷公迁儒洪,万璧公迁柏林,后派于射墩、宋村(宋京)、溪口(云林),万荣公居珠渊,后迁于永宁庄,万福公为婺州司户,就任所居,万寿公迁油坂。厥后,支派散处诸乡及衢歙诸州。 +|cI:|H>  
   {2d_"lHBt  
           明余乾亨据《越绝书》考证:罕,字无馀,少康王第三子。少康光复,率土咸归,念禹陵远在南服,乃封无馀于越,爵为子,都会稽,以主禹陵之祀。按《浙通志》云:夏封少康之后,于浙东为越。《八闽通志》云:少康封庶子无馀于会稽,闽地与焉。而《沙县之志》亦云:神禹之苗裔胙土于南服者始此,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姒而氏曰馀焉。余罕为得姓始祖。夏禹为余氏先祖。自罕始封,历夏商周,到允常,即勾践父,越兼有徐地,而诸侯朝觐讼狱皆归之,遂称王焉。王者自称曰余。自是子孙以余为氏。 q6#<[ 4?  
$"JpFT  
     大越之后,以余为姓。自元封迁越宗属于江淮之间,迄东汉之末三百余年,世为下邳人。时余仁瞻举孝廉,仕汉,为中书舍人。初平初,黄巾贼起,海内震荡,瞻率家众溯淮入泗,暴风覆舟,溺者过半,而屡朝金册与重器玉台盘之属俱亡之。所幸存者仅数十人。于是侨寓泗州,自是遂为泗州人。居无何,有依所亲而迁临淮者(泗水郡、临淮郡此始)。墓在招仁乡立德里者七十余。在邳时,有余需者以讨黄巾功拜车骑将军,守雁门,而同时分迁有之晋州平阳者,有之邓州南阳者,故下邳、雁门、平阳、南阳为四望。而厥初之未徙者,世居会稽若邪山中。今浙东诸余,皆祖夷乌将军而称会稽郡。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3-04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3-04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离线qdhylg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03-17
浙江遂安余氏“萝蔓世家”播迁概略
 84zTCX  
姓氏源流 I&c ~8Dw  
淳安各余氏宗谱记载,余姓出黄帝长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大禹,大禹生启,启生太康、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少康生三子:长子吕,继承皇位,为夏朝天子;次子宰,被封于显;三子罕,字无,封为越王,居会稽(约前1820年),其子以父字为姓。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越王余善被杀,国亡。余姓族人从会稽北迁至江淮,始为下邳郡,聚居临淮。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中书舍人仁赡公由临淮下邳迁居泗州。隋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593年),润州刺史宏略公由泗州迁京口(镇江),为江南始祖。 4S0>-?{  
萝蔓余氏 x  LBQ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国子生大康公为避安史之乱,从京口南迁至遂安武强溪帝九势山下萝蔓塘(遂安县东十里或说十五里桂林里),为蔓蔓始祖。三世韶州长史日光公迁居曲江(广西桂林);日耀公迁浪川;远公由平坦社迁居新安;泉州刺史廷英公因官居福建泉州;提督统军致公迁(开化)忻岸;兵部尚书光禄大夫玠公迁西安(衢州);七世孙县令陆公迁德兴,元谅公迁衢州,延侃公迁开化县金溪高屏,永公迁居开化方山,旿公迁居丰厚里凤林。 "ceed)(:  
下洲余氏 TjK{9A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因萝蔓塘庐室被黄巢军烧毁,同公(又名鼓公)迁居下洲永宁庄。生三子以仁、以礼、以义。以礼公又生五子万福、万顷、万璧、万荣、万寿。万福公为婺州司户,后裔迁龙游东郭;万顷公为户部侍郎,迁凤林儒洪;万璧公后裔迁龙山庄柏林(今西村);万荣公居下洲永宁庄,后有子孙迁洙水;万寿公迁居油坂(又称游坂)。万璧公五世孙三友公由柏林迁射墩,为射墩始祖;万璧公十世孙千一公迁云林溪口,为云林始祖;永嘉主簿金公迁瓦片丘之东珠水;远公迁安徽歙县余岸;富公迁淳安万年乡寨后;山阳令东美公迁湖北;成公因永宁庄失火而迁居后门村;日进公迁泮源;永敬公迁九都磕峰,为伊家孔始祖;益褀公迁开化六都项家源;寿四公迁下洲南庄上宅;思仁公迁前门;富仍公迁下洲富赖村(后称夏洲村);廷珏公迁夏洲村下宅;鏋公于明朝迁十都湖田边(横沿后门),为挥扬始祖;可真公后裔迁百亩坂下车头;福英公于明末迁风沂桥;应朋公迁九都辛年塘;自珍公又迁百亩坂;景公迁富同庄;韶公、洵公迁迪州坂(芦花坑);璇运公清初从夏洲迁桥头。 *="8?Z  
松林余氏 +Z2MIC|Ud  
万璧公五世孙鸿翔公,号冲霄,因松林义庄之便而迁居松林,为松林始祖。后代子孙迁居他处的有:瑶公、瑫公、琚公迁开化阳谷庄(俗名湛川);聘公迁开化荆坂;鼎赐公迁开化阳家山(俗名羊角山);成仁公迁开化九里坑;权公、熙公迁十一都岩前;文坦公后裔迁十二都柏树下;桂禹公迁十二都丫岭脚;桂荣公迁开化十都马金;一偲、一任公后裔迁九都塘坞;凰公迁本都宏贤;文琩公派迁十一都百亩坂后门村;文广公迁十四都象山(俗名赤川);大奉公迁十四都甘坑大埂;春彭公迁本里望川;致组公迁坞坑口;春蕙公迁汪山岭脚;有劝公迁十二都浪川;钥公、守武公、进成公迁本里望川;昴公等迁十二都强坑口;文濁公迁十四都濁亩邱;周珍公后裔迁开化;高公迁县城北门;应寿公迁十二都三渡;美和公迁十四都和朝家;沐公后裔迁十二都昏口(汾口)昆村;升友公、客友公迁开化六都项家源;汝克公迁十四都双溪口(汪家桥);经新公迁十二都天林庄;称公迁十四都汪家村青山下;莲公迁本里塔岭脚;可后公迁本里前姜;晶公迁本里陆家村;元万公迁九都洞川湖塘汪家;毓禧公迁西安草鞋岭却;一初公迁本里亭坑源;谐进公迁淳安商家源;大有公迁十二都水南坂竹塝里;新磻公迁十二都仙居。 8 S`9dSc  
璜<王堂>余氏 jkAAqRR  
究公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自开化金溪高屏迁居遂安十二都大屋基,恩赐世号璜<王堂>,始为璜<王堂>余氏始祖。从大屋基外迁的有:十二公迁南京;十四公迁淮南;仁公迁狮山(石坂);文二武公迁长兴(寺下村);文三栋公于元至正年间迁居畹墅坂村;孟二公迁衢州;孟五公迁凤山;康公迁石坂;宝公迁金盘;祥礼公迁三渡;祥智公于元至正间迁县东四都上岸;志道公于景泰间迁前坂;志琮公适柘树下墅门;森公适开化古道;寿公由凤山迁居十都挥扬中宅;美廉公由凤山迁居金山。 ,[p T4G  
从畹墅坂外迁的有:多益公迁汾口,记寿公迁十五都沙坂,良九公迁双定祝家村,全喜公、家科公迁徽州;家达、四元、五元、七元公迁开化,桂孙公迁徽州,鼎琏、鼎珠、鼎珍公兄弟三人迁开化华埠,长孙、启孙、四孙公迁十五都霞峰;瑞玖公迁开化,冬苟公迁开化严坑,世发公迁休宁二十都汊口。 C`rLj5E%  
淳安余氏 a^qNJ?R !  
淳安余氏祖居遂安萝蔓塘桂林里,传数世十世至开说公,生六子,长曰镇,徙万年乡木连里,次曰永,居连理乡外坦社,三曰远,居青溪平坦社,四曰周居鼓鸣蟾里,五曰午,居凤林丰厚,六曰陆,为饶州鄱阳令,遂居鄱阳。永公之后,传数世至庐公,生二子元谅、元相。元谅公于后梁十七年徙开化龙尾山,九思公同弟九德、再思公于宋绍兴二年迁居淳安公山源桂里,即今外缪家。 )o1eWL}  
九思公传五世至林公,生七子:长曰祖馨,次曰祖善,三曰祖安,四曰祖仪,五曰祖宁,六曰祖元,七曰祖万。祖元公出继胡家村胡氏,后承胡氏族。余胡两祖曾在东寺前建有余胡祠,并建有灵瑞书院(在东寺前)。祖仪公五世孙赵缘公自道迎庄(杨家埠)迁居邑东还淳坊,生六子。其长子道同公先居澄塘源,后分迁卢溪之滩下村(原龙山乡),次子道志公先居头巾石(妥桥和里庄),分迁梓桐慈峰;三子道教公迁鲤湖街余家(属屏峰乡);四子道宗公先居桐桥严邱峰,后分徙梓桐练溪;五子道进公先居舒渡洲,后迁亿岭(妥桥);六子道清公由和村坂徙居郑家坂(妥桥)。
1条评分威望+20
thinfo 威望 +20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3-1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