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71阅读
  • 2回复

余联沅后裔落籍地—湖北老河口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7-26
 简  介:余联沅(1844~1901年),字晋珊,今孝感孝南祝站金鱼村人。18岁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后由御史升巡城御史、四川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浙江巡抚,1899年任福建布政使,后调淞、沪、太兵备道。上海道任上,抗旨以中方首席代表与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条约》,是大清帝国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N Nw0 G&  
 孝感人余联沅,是中国晚清史上有争议的风云人物。笔者走访祝站民间,查阅《余姓宗谱》,考证大量晚清时代背景史料,以司马迁写《史记》、客观公正纵论百家之手法,今还余联沅之历史本来面目。 3V%ts7:a  
  1844年,余联沅出生于孝南祝站镇金鱼村金余湾,据《余姓宗谱》载:余联沅是家中的长子,二弟联潢是光绪乙酉科举人,三弟、四弟统述、统建均为布衣,其父是经营钱庄的大商人。余联沅从小就在这家境优厚、家教极严的氛围中,自觉刻苦攻读四书五经,18岁时(同治壬戌科)中举人,可谓少年得志,风光孝乡四邻八方! s"B+),Jod  
  1868年(同治七年),余联沅赴京会试,虽进士不中,可留京待试期间,却由内阁充军机章京(类似今国防部机要秘书),由举人直接做京官,也算是顺利步入仕途。然而他却继续发奋,光绪三年(1877年)全国会试再考,荣获殿试头甲二名进士,仅次于头名状元王仁堪!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殿試金榜》载:“第一甲賜進士及第:3名――王仁堪 - 余聯沅 - 朱賡颺(即状元、榜眼、探花)……”。可见,有史为证!认真算起来,按全国进士三年一大考,1874年高中进士的秦应逵、黄兆晋、屠仁守、高燮曾(花园人)这四个同科的孝感人,要高出余联沅的一届! RJOW#e :  
  皇上殿试钦赐“榜眼”后的余联沅,朝野为官三十多年,凭着他那卓越的才华,京官、地方官、封疆大吏、朝廷重臣都干过,而且都是尽心、尽职、尽责!仅从下面一溜儿的官衔与政绩便能得知:  4}F~h  
  余联沅首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充顺天乡试问考官、会试同考官、会典馆纂修。1890年7月直隶河决,组织购办南米运京。1892年巡视北方,逢俄国入侵中国新疆帕米尔,即上疏皇帝严固东三省边防,以保全国安宁。1894年迁吏科给事中,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极力主战,多次上疏弹劾李鸿章妥协退让、贻误大局,抨击李鸿章贻误国策、倒行逆施,请求将其罢职。余联沅得知马关议和、除赔巨款又欲割占台湾、辽东半岛,再上疏力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无台湾则闽浙失其屏蔽,无辽东则京师撤其藩篱。”主张筹款练兵,选将制械,“竭力防守,贼到即击,则胜利有望”。曾以弹劾某旗籍巡抚及李鸿章等显要,而获“铁面御史”之名。甲午战争结束后,先后任会试磨勘官,补福建盐法道、署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掌四川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调淞(吴淞)、沪(上海)、太(太仓)兵备道。 *cAI gO7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为防止侵略与反侵略运动向南发展,6月26日驻沪领事团应法国领事白藻泰提议,召集紧急时局会议,在盛宣怀的策划下,受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之命,余联沅以中方首席代表的身份与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条约》及《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约成,余联沅积劳成疾,申请离职治疗不允,11月14日调任湖南布政使,1901年1月12日交卸上海道后,滞沪未就湖南布政使 。1月26日谕令署理浙江巡抚。衢州教案发生,又奉命调处教案,经8个月结束,即赴沪就医。1901年11月逝世,终年57岁。上海曾为之建立“余公祠”。逝前,余联沅不允九房夫人及其12子回祖籍孝感祝站,却命其逝后速离上海,统统落籍于鄂西山区的老河口。  C1o^$Q|j  
  纵观余联沅几十任的为官,是能文能武、能上能下、能朝能野,消防灭火、排忧解难,不论干什么,都是官场纵横自如,尽展辉煌。然而余联沅最出风头、最无奈、最尴尬的要算是“庚子年”(1890年)!因为这一年,大清帝国江山时处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内有义和团运动爆发,外有八国联军入侵,慈禧挟天子南逃避祸于西安。 vX|5*T`(  
  所谓“最出风头”,是余联沅以中方首席代表身份,与八国联军议和,成了四亿五千万同胞家喻户晓的头号风云人物;所谓“最无奈”,是为官不能做主,受群僚挟制,更被大清社稷顷刻土崩瓦解的局势所迫;所谓“最尴尬”,是朝廷主战,百姓主战,自己身为朝廷大员,却抗“圣命”、违“民意”,与敌方议和,夹在当中,上、下不好交待! K/M2L&C  
  然而,余联沅是身不由己哟!要获知余联沅的“三最”,必须了解“庚子年”的时代背景: pv]" 2'aQ  
  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是整个中华民族蒙受耻辱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遭受了外国列强极其耻辱的浩劫,八国联军为镇压义和团“扶清灭洋”运动,维护在华既得利益并进而攫取更多,入侵中国,攻占北京,慈禧携光绪南逃西安,史称“庚子事变”。 w|c200Is}e  
  慈禧携皇帝跑了,老百姓和国家财产就遭殃了。据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记载:这些外国强盗大屠杀、大洗劫的行经触目惊心,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地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是无恶不作!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天津“死尸山积,海河阻塞”,百万人口的城市,因居民被杀和外逃,而“空了大半个城市”。日军和美军,仅在天津长芦盐运使署一处就抢走几百万两白银;沙俄军占领天津的造币厂,几百吨白银被一抢而光。8月14日,攻占北京后,侵略者公然发出“布告”,下令可在北京城大抢三天,规定抢劫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归公集中均分。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教士们做我们的向导。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GA;h7  
  这大抢的八天中,从皇宫、颐和园、三海、坛庙、陵寝、王公府第、各部衙署直至民居商店,无一例外地遭受抢劫。这次浩劫,北京积聚的大部分图籍、奇珍异宝尽为侵略者攫取,大部分被劫持到了国外。然而,这还并不算完,还要清朝政府赔偿战争损失,赔款是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的,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总数达到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年收入的12倍。这笔赔款也超过了清政府历年累计赔款的一半以上。强盗入室杀人放火、强奸抢劫,受到抵抗和创伤,反要户主赔偿损失,这就是史称的“庚子赔款”。泱泱华夏,人口四亿五千万,任洋人宰割,这难道不是大清帝国的耻辱吗? &O#,"u/q`  
  不过,人们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当大清帝国的整个北方已经混乱到不可收拾时,而帝国的南方似乎置身事外,却是另一番宁静和平的景象,仿佛中华帝国此时是南、北两个不同的国家。此种局面的出现,是晚清对外关系和国内复杂政治斗争的特殊现象。 1>Q4&1Vn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其《宣战诏书》以电报方式,于当日就发到了南方,随后,朝廷要求各省立即派遣兵力“北上勤王”的圣旨也到了。南方各省的封疆大臣却紧急电报磋商,联合做出了一个决定:抗旨。并急急忙忙于《宣战诏书》发出后的第五天,即1900年6月26日与八国上海领事馆签订了《东南互保协定》。其要点是: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中国和各国约束兵舰和士兵,“以免彼此误犯”。 HI7w@V8Ed  
  于是,出现了一幕幕世人不解、而又奇怪的场面:当中方首席代表余联沅与各国代表,在上海华贵的大桌上议和、签署《东南互保协定》时,朝廷支持的义和团和甘军,正在军机大臣载漪的带领下,向北京的教堂和使馆大举进攻;渤海海面上的八国联军,也正在轰击天津的大沽炮台……。所谓余联沅的“最出风头”,指的就是这时候,因为此时的余联沅,已成了这一特定环境下中国家喻户晓的头号风云人物。 "SRS{-p0  
  南方各省封疆大臣是哪些人物?有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总策划”人盛宣怀。随后附和的有闽浙总督许应揆、四川总督奎俊、福州将军善联、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尽占东南苏、浙、赣、鄂、粤、湘、川等十多个省。当然也包括上海的一把手余联沅,正式称呼为:淞、沪、太兵备道兼江海关监,简称上海道。这些食君禄的重臣们,为什么置此国难紧急关头,竟敢联合抗旨反对“北上勤王”、与外夷议和、倡导东南互保?哪来的胆子?是谁把他们组织联合起来的?这里有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盛宣怀。此人不过一商贾巨头,在朝并无一官半职,却是幕后游说的“总策划”。 }(7TiCwd  
  盛宣怀何许人也?有学者统计,盛宣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第一人”!他创办的“第一”有:第一家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信企业——中国天津电报总局;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第一批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卢汉干线铁路;第一家近代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被授权代国家向全国发行纸币;第一个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 ——南洋公学开办的师范院;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十个第一”呀! E+lr{~  
  据“上海第一豪门”《盛宣怀家族秘史》一书披露:在最“热闹”的庚子年里,盛宣怀正在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的任上,忙着督建通过我们孝感的这条卢汉铁路哩!一般情况下,晚清政坛是轮不到他管的,肩负国内诸多新拓实务,已经把他忙得够呛了。眼看北方“拳乱”日起,把他费尽千辛万苦建起来的电报、电话、铁路、航运、开矿、银行等设施,一阵旋风似地刮得乱七八糟了。在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以及北京城,义和团已成如火如荼之势,烧教堂、杀二毛、拔电线杆、掀翻铁路……凡有洋人和洋货之处,大都遭了殃。各国领事不断向北京发出警告,同时他据内线情报得知,联军已有五十多艘军舰,五万四千多名部队正在集结、进发。更要命的是,朝廷内部对于“抚团”还是“剿团”的立场,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慈禧太后也忽左忽右,久无定论,督抚大员无法作为,就使得局面越来越乱。精明的盛宣怀,本在北京办差,一旁洞若观火,使他预感到京城将出大乱,于是赶紧收拾行囊,携带家眷,匆匆赶回上海。 :C2 @!W z  
  盛宣怀毕竟是忠臣,他家三代受恩于清廷,在此危难时刻,必然以“执政党”的利益为重。于是五月初九那天,他从上海心急火燎地飞驰函电中央或各部吏衙门,还向荣禄等大帅建议,甚至直接电奏光绪皇上:请求抓住时机,加紧围剿拳乱,勿使事态滋蔓。“若再姑容,恐各省会匪愈炽,内外勾结。更恐各国假借保护使馆之名,同时大举增兵中国,后果恶劣!宜趁各省土匪尚未联合,外军尚未启动,克期肃清畿辅,消外衅而遏效尤。”他还劝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应尽快将“剿拳”、“护洋”的方针照会各国事务衙门,让外夷知道,朝廷已在派兵剿匪了,并无姑息,以堵洋人之嘴。一旦外衅内乱相因而至,大清王朝危若累卵,后果将不堪设想”!从这一系列的电奏中,盛宣怀就已预见八国联军登陆入京的一幕。 #nw+U+qL  
  而欣赏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当权者慈禧,却一味的怂恿姑息“拳乱”,致使北方局势一发不可收拾。造成北京与外界的通讯联络、铁路交通完全中断,朝廷圣旨只好依靠古老的“八百里快骑”往济南传送,再通过坐镇济南的袁世凯与各地联络。更为严重的是,英国人已经把三艘军舰分别开到了汉口、南京和吴淞口,以防不测,还放出舆论,一旦形势需要时,英国将出兵占领江阴炮台、江南制造局以及整个吴淞地区。俄国除了与随联军进攻北京外,另外已从南北两路派二十余万人入侵中国东北。 xkv%4H>  
  盛宣怀见此,及时改变了他的“协调”战略,于是不断致电长江沿线的总督大员张之洞、刘坤一及山东巡抚袁世凯,互通情报,献计献策,同时与宁、汉、沪东各国领事频频接触,酝酿东南地区实行“互保”,与朝廷的“抚团灭洋”政策来了个分庭抗礼。这就是说,你朝廷若弄得战火南下,对不起,我们南边要“格杀勿论”。你们要“灭洋”,由你们灭去,我们南边却要联合一起,实行“互为保护”。因为凭他的聪明,他知道清廷并无与洋人打到底的决心与实力,弄到最后,少不了又要与洋人讲和,说不定今天是“借团灭洋”,明天还会“借洋灭团”哩!后来的事实表明,盛宣怀不愧为一大战略家,他把后来的事情全预料到了。 c0Pj})-  
  事关重大,刻不容缓,北方已乱,现在必须保住江南的稳定。在盛宣怀的电报磋商、紧急串联下,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东南一带的督抚大员取得了一致意见,草拟了与上海各国领事的“互保”条款八条。于是,才有了余联沅受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之命,以中方首席代表的身份与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条约》及《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的这一幕。余联沅身为与他等平起平坐的上海道,为官不能做主,既受南方群僚挟制,更被大清社稷顷刻土崩瓦解的局势所迫,只好背离朝廷,“遵命”与敌方签约,这就是余联沅所谓的“最无奈”! m'QG{f  
  于是,6月26日,长江南北景象各异:北京主和的五位大臣这时都被砍了头,他们是:前驻俄公使、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兵部尚书徐用仪、内阁学士联元、户部尚书立山。所谓“旬日间连诛五大臣”,即是指此。北京城里火光冲天,杀气腾腾,而浙江北路的上海道新衙门里,却是一派和谈景象:上海道余联沅入座首席,被临时假以“太常寺卿”的盛宣怀贴身随坐(以便直接操作),其次才是各省派来的道员。这个中国代表团,在未经朝廷许可下,擅自与列强各国驻沪领事,举行了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谈。这些条款自然符合各国在华利益,当然也符合中国的当前利益。 FPH2dN  
  南方已签约,可以实行“互保”,而北方的战火何时能灭?盛宣怀这时直接向握有兵权的荣禄电报建议,调李鸿章回京平乱。于是自甲午战败后已经失势,在天涯海角当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被慈禧重新任命为直隶总督,以全权大臣的资格与列强谈判,才致“庚子风云”渐趋平息。 Qj|rNeM_  
  “东南互保”是一段被掩盖的历史,一般的大学文科生都不太了解。而在学者层面,对东南互保的历史评价,在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2YqEX-I*  
  台湾学者的观点是,王尔敏:“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戴玄之:“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糜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笔者理解他们的意思是,要不是“东南互保”的条约稳住了洋人,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那大举兴兵进犯,瓜分中国这块肥羊的,岂止是十一国、二十一国、三十一国?双拳难敌四手,弱羊岂挡一群恶狼! 6VVxpDAi:  
  而大陆正统的基本观点是:“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开指责朝廷圣旨错误,明确表示坚决不执行,并与朝廷的宣战国签定互保条约,这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大意外;普天之下,皇土之上,中国官员曾几何时敢说朝廷诏书不合法?而现在,南方封疆大臣联手保护东南各自的安全和利益,竟不惜抗旨,实属大逆不道!自古以来,中国官场决不允许抗旨!“旨”字代表国家的威严,是“不得更改抗拒”的代名词。是否“遵旨”,是衡量官员好坏最基本、也是最唯一的标准,官员如果公开宣布“抗旨”,不要说他的脑袋、他满门九族的脑袋要搬家,就是周围的人以及身后的历史,对他吐出谴责的唾沫也会把他淹死! M[~{!0Uz g  
  余联沅的最尴尬,就在于他“最风光”、“最无奈”地,充当了“东南互保”中的重要角色,自己身为朝廷大员,却抗“圣命”、违“民意”,与敌方议和,夹在当中,上下不好交待!他知道无人理解处在特殊位置上的“上海道”,朝廷不会放过他,老百姓也不会原谅他。签约后的余联沅心力交瘁、积劳成疾,见请离职治疗不允,只好用银子打通关节,通过时在上海的钦差大臣庄虎臣出面通融。哪知道,这位贪心的钦差大人,借此狠狠讹了余联沅的白银四十万,余联沅才从被架在火上高烤的上海道上卸任,调任湖南布政使,1901年1月12日交卸上海道后,滞沪未就湖南布政使 。没想到1月26日谕令署理浙江巡抚。衢州教案发生,又奉命调处教案,经8个月结束,即赴沪就医。1901年11月逝世,终年57岁。 `hdff0  
  据孝南祝站镇金鱼村书记余竹清先生讲,听老人们说,余联沅如果不是主签了“东南和约”,计划在上海道的任上福及家乡的父老乡亲,准备将金余湾人全部安插在上海或盛宣怀的铁路局,为了避嫌,连姓都改好了,均改随母姓或者洋姓。可是,精明的余联沅,怕自己的抗旨之罪连累父老乡亲,此计划不敢实施。而且李鸿章北上临行时告诉过盛宣怀:“和议成,我必死。”果真是这样,辛丑条约一签订,“西狩”的慈禧和朝廷尚未回到北京,李鸿章就在北京东城的贤良寺咯血西去了。朝廷法不责众,不能尽杀所涉抗旨的东南官员,卖国贼的千古骂名只好让李鸿章一个人去背了。虽然“首席代表”暂时幸免,可余联沅还是心有余悸呀! j#~~_VA~  
  这就是余联沅逝前,命所娶的九房夫人及其12子,在其逝后速离上海,但不得回祖籍孝感祝站,只可统统远避于鄂西老河口的真正原因。他是怕抄家灭族、断子绝孙并祸及乡亲无辜啊!现今祝站余氏修谱时,费尽周折,终于在老河口找到了余联沅这一脉数代的庞大家族,“有孙正勤留法、正启获比利时医学博士……”。余家开枝散叶、兴旺发达,联沅公亦可含笑于九泉了。而且,上海人民曾为之建立“余公祠”,以示对余联沅功德的纪念。 9cHo~F|ur  
  1903年4月,天下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慈禧曾专门召见、并正式授官于盛宣怀,著赏加“太子太保”衔,还无限感慨地对盛宣怀说:“若非汝等,力保东南,恐无今日!”包括余联沅在内的东南抗旨大臣,总算听到了西太后的一句良心话。 1ANFhl(l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8-24
看完文章,我不知如何評論,東南自保事件是清末時期清政府的悲哀,國家積弱不振,底下官員為求自保,抗旨不遵,吾輩當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輒!!!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余常宝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9-09-02
谢谢你的文章,让我们了解了余联沅的一段历史。小小修正一下,盛宣怀做过官,目前我正在翻查清末衢州教案,其中军机处奏折中就有责成盛处理教案一事,并有他给李鸿章的回文。 以下是一点点摘抄的盛宣怀履历,除了在商业,慈善上的业绩,他也有政绩: z qq  
他从候补知府、候补道员做起,至43岁时(1886年)实授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烟台东海关监督,6年后调补天津海关道兼天津海关监督,协助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办理洋务、外交,后授大理寺少卿、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右侍郎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授邮传部尚书,官居从一品,旋解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