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31阅读
  • 5回复

闲说余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跃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8-23
                                闲说余玠 z?Hi u6c-  
Dt#( fuk#  
     名将余玠因一琐事殴人犯命案,出逃家乡武穴后从军;转战南北,抭蒙治蜀;功勋卓著,官至兵部尚书及宋龙图阁大学士;深为人妒,旋遭陷害,忧愤尽忠。平反后魂归故里,己是很多年后的事了。玠公先遭陷害,家人后遭迫害,一代名将一塚荒草淹没了,惜哉! {e35O(Y  
NUN~T (  
     余玠的出生、出走,衣冠塚都在武穴,说武穴余姓都是余玠的后人,是不科学的。 %tK^&rw%  
     因武穴余姓是一小姓,分居在武穴城区余祥垸、四望镇余家湾、余川镇的下余川、莲花塘余八角、青蒿村;自古不同谱。 $*\G Z$y>  
    世居余川镇青蒿村的一支余姓族人(我的家族),至今只有三十来户,二、三百余口人;青蒿村是余玠衣冠塚所在地,余玠的出生、出走也在这里,因而被人们认为是余玠后人,虽然我们余氏祖谱上有余玠的记载(但我未看过祖谱),我的太祖父、母、祖父、母也葬在余玠墓旁,却是后来迁入的。我们也认为余公山就是我们家族的祖坟山,至于余玠与我们有多大的联系,未经考证,所以,我们也没有认为我们就是余玠的后人。 /l%+l@  
v?@=WG  
     由于历史的原因,余姓族人缄口不谈玠公事,玠公的后裔无人考证,玠公生平秩闻也鲜有流传。 {SRv=g  
     但我的叔祖父(享年93岁),曾对我讲过我们与余玠一些有关的事,记述如下: t&>eZ"  
c,,(s{1  
    一、“后人要勤耕读,不要为官 8ioxb`U  
qK jUp"  
     纵观我们这支余姓族人,自余玠后,再无人当过七品以上的官,也没有人中过举人或秀才,大多是手艺人或以耕种为生。 @xkI?vK6  
    从改革开放以后,余氏子孙才不断有人考入大专院校,但仍是从政的少,多数从事教育或医务工作。是否是受到这一训诫影响,则不得知。但一点,我们从小常常听族中老人讲述大人的故事(余姓族人称余玠为大人),最后往往有“功高震主、忠臣不得好死”的结论。余玠忠心保国被奸臣陷害的故事,自小我们就熟知,倒是很自然的事。 X-']D_f|,  
TjWMdoU$J  
    二、苏、余祖坟山的官司 8eDKN9kq  
q6T>y%|FZ  
    据祖叔父所言,余公山原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丘,因与苏姓族人为山权的官司,经官判名为余公山。 cHw-;  
大约在宋末元初(具体已无从考),据闻,当年苏轼孙子因避战乱,一路风尘来到青蒿村,又偶患小疾,见青蒿铺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便决定客住此地,不想不久便在此病逝。 ,0^9VWZV  
     苏家人将其葬与余玠坟同一山上,后由此致使苏、余二姓为山权而打官司(此时余玠已平反)。 mKZ^FgG  
广济县令因苏、余二人皆是一代名人,双方都不便得罪,难以裁判。便与苏、余二姓商议,到实地察看,再行判决。据传,余姓族人从县城梅川开始派人沿途分发发饼(武穴的一种糕点),并让人说,“今天去余公山看热闹”,县令坐轿自梅川前往青蒿铺(距梅川10余华里),沿途见百姓纷纷朝青蒿铺方向湧去,甚为奇怪,便问路人,“你们做什么去?”路人皆答“到余公山看热闹去”。县令心中想:“世人皆知此山名为余公山,那必定是余家的山”。 I`KBj6n  
     但当时,苏东坡的后人,在黄州府势力颇大,他不敢得罪上司,到了现场,便心生一计,令苏、余两姓人,各选派一名代表,分乘两匹马,余姓从东往西、苏姓从西往东纵马,以碰头处为界。从山界的现状看,从东往西山势平缓,从西往东山势陡峭,因而使余姓占了大半山权,由此,此山定名为余公山。苏、余两姓也自此不睦,双方不结亲不通婚。 Zoyo:vv&  
    文革时破四旧,反封资修,这一戒律才打破。但我一姑姑与苏姓一青年恋爱结婚,因叔祖父的反对,结婚没多久就离婚了。这是我所经历的一件事实。 *rmwTD"  
    三、毁于文革的御碑、余玠墓 EC f $  
aj6{  
    我小时常在余公山下玩耍,山下大路旁,有巨大一青石御碑,高两米余,宽一米五许,厚约二十厘米。碑文上有“文官见此碑下轿,武官见此碑下马”。文革开始,此碑被造反派作为是“四旧和”封、资、修的东西,命人抬到青蒿铺背后的水塘,被人们用作洗衣之用。文革中期,可能是年久风化的原因,一日,此碑突然变得粉碎,我也到现场看过。我儿时曾在此碑上坐着戏水。 xyaU!E*  
O\[Td  
     余玠墓被掘于1968前后,因青蒿修粮站,在余公山脚打地基,掘了余玠墓,时值文革期间,余姓族人皆不敢出面阻止。我去看过掘后的余玠墓,见有雕花青砖,四处散落,圆拱型的墓室内空无一物。因是衣冠塚,所以无赅骨。传说皇帝所赐的蟒袍、玉带,也早已不见踪影。估计,墓早已被盗过。掘时,也有一些陪葬品、如玉一类被掘墓者拿走。现今所见的余玠墓,是族人后迁的。 M$AQZ')9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回青蒿铺,从本家的一个叔父处了解到,余玠墓碑在文革时已被族人藏了起来,后我从本家叔父家的柴堆里找到此碑。是一块汉白玉,上书“宋大学士余玠之墓”。现仍藏于族人家中。 ?Ulc`-d  
hXM2B2[  
,O}2LaK.O  
     此文应武穴市政协之约于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于秦淮河畔  {r?qI  
?FRQ!R  
1条评分威望+20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12-08-24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8-23
已仔細拜讀,感謝躍斌兄的分享!!!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2-08-24
余玠画像和跃斌书法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08-24
躍斌兄的才華令人敬佩!!!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8-24
谢谢。还在努力。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9-04
躍斌兄您過謙了!!!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