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8阅读
  • 0回复

历史古韵梅湖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9-28
[R V_{F:'  
古村梅湖位于风景如画的东钱湖东北面、梅湖堤北侧,东、西二面环山南临梅湖农场,南面原是波光粼粼的梅湖,是东钱湖的一部分,1961年梅湖被辟为农场,古村的北面是平原田野。行政隶属于东钱湖镇,全村占地面积近60亩左右,耕地600亩、山林600亩、2011年总户数232户、其中余姓95户占40.9%、余姓是村中望族,还有沙、楼,徐、姜、金、胡、林、朱、张、陈等姓,2011年全村总人口509人(未包括外来人口)。这里交通捷,距宁波市区14公里,鄞县大道从村边而过,直通鄞州区瞻岐镇滨海工业区,雅戈尔动物园就在村右侧山间地野。古时梅湖村是一块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 v C,53g  
一、 鲍盖英名世代传颂 9vIqGz-o  
    早在晋代(公元267年前)这里已成村落人居,梅湖村前身叫青山村,其位置就在原青山庙一带,至后向余家漕南岸沿伸,随着年代延续,东钱湖、梅湖的发展,村落逐渐向南延伸紧靠梅湖,与湖为邻遂名梅湖村,史载青山庙庙神鲍盖出生于青山村,据成书于1828年的《四明谈助》记载,阳堂山,俗名青山。《舆地志》云,此山四面悬绝,下有鲍郎廟,即鲍君生所居也。晋泰始三年一一公元267年,丁亥年九月十五乃诞神,童名园照。后更今讳,薨年五十岁。                       8{DZew /  
    鲍郎名盖后汉鄮邑人,生晋泰始三年,(267),永兴三年,任鄮县县吏,居高钱乡青山村(今东钱湖镇梅湖村)。鲍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除暴安良,保境安民。恤贫轸孤,好游侠,任节气,德重乡里,深受百姓爱戴。建兴四年(316),天闹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食草根树皮度日,正在危难之时,适逢鲍盖押粮船队在海上遇风浪,驶入(鹿江)暂避,见途饿殍遍野,百姓跪地求救,见此情景鲍盖悲情交织,泪水纵横,毅然将公粮沿途赈济灾民,由于难以向官府交差,深知触犯王法,自己投江自刎。卒后移葬于青山对江鹿山西麓。附近百姓为感其恩德,表彰英灵,在其家乡立廟祀之。据《四明谈助》二十二卷记载:“鲍盖薨后30年后为神,仍以匡时济世爱民为怀。显神威灭奴抄兵、战龙驱蛟,海上神灯、狂飙中拯救众生,张弦射鹿、镇山除魔、保黎民一方平安。百姓感恩颂德,在宁波东乡一带共建有鲍盖庙达68座之多,原高钱乡境内就有青山庙、西亭庙、万灵庙三座,青山庙是鲍盖本庙,原址已于六十年代后期改建为东海蓄电池厂。现今青山古庙被迁移至距原址约一里之遥的方水村峰山顶。 (4:&tm/;  
二、祠堂古村小桥流水
步入梅湖村,虽然有部分现代建筑,街街巷巷的水泥路替代了原来的青石板路,但是古村风貌犹存,小桥流水,人居悠闲,旧景痕迹尚有,原梅湖已建农场但梅湖堰、梅湖堤塘尚存,村东首巍峨的金童山俗名(洋山脑)、五狮岙,正在开山取石,炮声轰鸣、尘土弥漫,整座山峰面目全非,已难觅往日风采,且影射着古村在逊色,实为一大遗憾,村西的王家山已成雅戈尔动物园的领地。进东墙弄、中墙弄过西墙弄,走中央房墙门旧址尚存、“文星耀彩,谏草流芳”对联历历在目,据传这里出过谏官。村北小河是梅湖村的母亲河,错落有致的石磡、古老的马鞍埠头,祠堂门前的三家桥、和三贤桥(余姓一门三及第之意),无不透出这个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梅湖小斗门(又名灵芝碶)湖水支流经母亲河流入梅湖江,这一股来自东钱湖的溪流给村庄带来许多灵气,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村人。村里的古建筑年代久远受各种灾害摧残,昔日高昂的马头墙青石门已成断垣残壁。据余信苗、余庆祥、余仁礼、余政伦、余民全、余礼忠、余仁义等村人的记忆讲述,说起古村地形尚有一段佳话;相传余姓祖先建村时曾请高人相中这块名曰"燕子窝"形的风水宝地;梅湖堤塘是横梁、东侧梅湖碶梅湖江,和西侧小斗门的(灵芝碶)长河里,分别是窝的基础框架,余姓四本堂(祠堂)是窝底,梅湖村是窝的中心,这里四季分明、起居皆宜、所以村民能人才辈出……。                                            
bEO\oS  
    梅湖村还有远近闻名的“梅湖大炮”古时每逢喜庆节日村民就放炮助威以示节庆隆重,其声超过铜铳十倍,尤以农历九月十四日,青山庙鲍盖菩萨出殿时大显威力,其声既沉又重,震耳欲聋、响彻云宵。 !~sgFR8W  
    村中无集市,但全年却仅有集市一天即农历除夕这一天。旧时交通较闭塞,主要依靠水路通宁波,梅湖村仅有航船一艘,是通往甬城的交通工具,早上开船去宁波,傍晚返程回村。
三、余氏脉络初考
RWyDX_z#<  
    余家祠堂沿河而建,在村北河岸边座北朝南五开间,分前后二进左右二廊中间开阔的天井建有戏台一座,祠堂门前竖有高大的旗杆,古时凡节庆社戏这里就是村民和附近群众的集聚地,祠堂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在东钱湖镇一带称得上较大的祠堂。可惜该祠堂在70年代末已被拆毁。
    据传梅湖余氏族谱尚存,且保存完好,但该宗谱原件却不在梅湖村,据《宁波余氏》一书所述“前两年奉化余君方先生从民间收购了梅湖余氏宗谱4本,现仍在奉化余先生处保存”。梅湖余氏宗谱中可以看到这支余氏的始祖被尊为 “五妹”公的字清一、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二月十八日卒于明永乐二年(1404)十二月初四日,是余氏第十四世、配邱氏,为梅湖余姓一世祖,迁居于鄞梅湖(青山村)一带的时间是明朝洪武初,距今已有600多年。但明代以前的族谱都已散失,现存的族谱历经清代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历代后人的四修宗谱遗存至今,里面的内容基本完整翔实、脉络清晰。梅湖余氏家谱上的堂名称“四本堂”,“四本”的含义即;“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这些祖训蕴含着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取向,到现在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据该村余明全先生提供梅湖余姓现有排序为二十字;金、玉、水、土、石、草、木、竹、人、言、君、如、行、仁、政、民、从、邦、益、昌。另据查考尚有新增名序二十字;积、善、有、余、庆、宏、基、万、世、成、贤、才、开、景、运、忠、孝、振、家、声。原祠堂内匾额有;“一门三及第,六部四尚书”,“昌国家声远、梅湖世泽长”,另有一副为“母子同荣,名留青史”,戏台柱对是“方寸地万里江山,顷刻间千古事业”。
    据“宁波余氏”一书记载,宁波的余氏最早发源于唐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而在中华民族百家姓中“余”姓已存在2600多年之久。余氏迁入宁波传承脉络比较清晰主要有;余姚桐下湖余氏,奉化金峨余氏和泰桥余氏,鄞州岐阳余氏和梅湖余氏,慈溪上林车头余氏,和宁波余隘冰厂跟余氏。梅湖余氏宗谱记载;”余氏望于鄞,千百年矣。宋时赠少傅(正一品)  发源先生以硕学名儒,掌昌国(今舟山定海县)州学祀事,始由其地迁甬上。定海县志载,梅湖余氏源起定海昌国;少傅讳涤字元发、封楚国公,传子中大夫余炳、再传“尚书兄弟”余天锡、余天任,余天任子尚宾太府丞历官户部尚书、(累升)兵部尚书,谥忠肃一一忠肃十四传而为砆、砆生菎、菎生桢、桢生君(字允显)……。以此也许可逐渐推测梅湖余姓的支派脉络。宁波余氏在不同朝代曾出过名人政要;有高中探花的礼部尚书余有丁、(东钱湖十景之一余有丁的”余相书楼”在东钱湖擂鼓山月波寺旁)榜眼通政司余本、太常寺少卿余寅、还有现代著名作家余秋雨等。
)y~FeKh  
    余天锡(1180~1241),字纯父,号畏斋,昌国县(今定海区)甬东村人。据《宋史》所载,“方贫时,(余天锡与其弟余天任)率更衣以出,终岁同衾。”祖父余涤,曾任昌国县学教谕,与盐监史浩交友,后史浩为相,聘涤任家塾师,天锡随祖父读书。据康熙《定海县志》记载,余天锡“登嘉定十六年进士。先是史弥远延为童子师,性谨慎,绝不预外事,甚器重之。理宗以宗子(越州人宋太祖第十世孙;赵与莒)入嗣沂王,天锡所物色也,故而余氏步步青云声望日高,成为理宗重臣。卒后葬于定海小展岙。又据东钱湖志载余天任(生卒年不详),南宋理宗嘉熙时宰相余天锡之弟,祖籍;本昌国(今舟山定海)人,因祖父余涤教授史浩子孙,遂家于鄞。官临安尹兼户部侍郎,“累”官至刑部尚书,又据定海县志记载为兵部尚书。卒后葬于高钱西侧青雷山北坡,墓毁,今存石刻文臣、武将、石虎、石马、石羊各1对。 qW~Z#Si  
    从余涤传至谥忠惠(天锡)、忠襄(天任)二公昆季,并以科第起家,相继登显秩。忠襄子晦谥忠肃,士至兵部尚书。东钱湖余相书楼明万历时曾任户部尚书的余有丁,卒后墓葬东钱湖西侧郭家峙,……。以上大体勾勒了梅湖余氏历史,余氏宗谱详情查询工程浩大,笔者不敢牵强附会,有待以后逐步考证。
    古人云“洪涛万派始必有源,茂木千枝终归于本。”读懂一个家族史,也就读懂了一段地方史。梅湖村历史悠久,子民遍及世界各地,古村是历史的见证,宗谱是寻根的依据,我们这一代人承前启后肩负重任,为前辈而自豪,为后代而传承。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20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12-09-28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