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1阅读
  • 1回复

孝节双全余家女 永树典型在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与众不同的沉犀节孝坊 D(r:}pyU  
5z]\$=TE  
在清溪镇沉犀村老鸹坝的茉莉花从中,巍峨耸立着一座与众不同的节孝牌坊,人们称为沉犀节孝坊。 S>ugRasZ$  
a%~yol0wO7  
说它与众不同,原因有四。 FpkXOj?*  
b4~H3|  
一是请旌建坊的发起者与众不同。古时候,封建王朝为约束人们的操守德行,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的道德评判标准,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对那些可以作为典范、教化世人的诸如孝子、贞女、孝妇、烈女等,通常由地方官府按照封建社会褒扬条列的标准,评定出表彰对象,由官地方府逐级上报朝廷,然后由皇帝下传圣旨,再由地方官府为其树碑立传。而请旌修建沉犀节孝坊却是王余氏之子,为彰其母母亲一生守身如玉、孝敬公婆、教子有方的懿德,主动向官府请旌,居然感动皇恩得到圣旨,并且自费为母营造节孝坊。 U4_"aT>M y  
X7e/:._SAH  
二是主人公王余氏的事迹与众不同。王余氏,19岁嫁到王家,27岁守寡,80岁寿终。寡居五十年,却守身如玉,恪守妇道,不仅将多病的公婆侍奉到85岁和94岁仙逝无怨无悔,而且节衣缩食,宁肯举债也要将一对儿子哺养成人,最终使两个儿子身成名立。其美德不仅感动乡邻,而且感动了朝廷。 &LU'.jY  
5V|tXsy:  
三是修建牌坊的过程与众不同。为精选修建牌坊的石料,匠师共开凿石窠十余处,最终舍近求远,选择相距十里、材质上乘的金银岩(现同兴乡永红村境内)作为石料场。据王家后代讲,当时修牌坊的工匠上百人,每天膳食用粮在200斤左右,为解决碾米的问题,在祠堂附近新安了一块大碾子碾米,历时八年,待到牌坊建起时,这块碾子已经用烂,现在王家院子后边叫“碾子田”的地块就是因此而得名。为保证石料合规中矩,工匠在取石料前就在金银岩上用錾子在岩石上刻制了牌坊的雏形,工匠依样在石料场取石下料,然后用大木筏运到谭家河坝,再用一种叫做“滑泥鳅”的土工具将石头移至牌坊坝。石料运到工地后,再由能工巧匠雕刻花纹图案和文字,逐级安放。古时候是没有起重设备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聪明的工匠,便用堆沙筑台的方法将石料牵引到牌坊顶部,修牌坊的用沙量数以万吨计算,为了解决牌坊修好后运走沙石的难题,聪明的王家人更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堆沙的时候,他们在沙石中放了掺和了许多的金银铜钱,待牌坊修好后,就公告村子里所有村民,请村民帮忙挑沙到谭家河坝取沙处,凡是参与搬运沙石的人,除一日三餐由王家提供外,掺和在沙里的钱币一律归挑沙人所有,挑的越多,找到的钱币就多。村民一听这等好事,便纷纷参与,沙很快就运完了,巍峨的牌坊很快便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PD|_nZT  
%}F"*.  
四是牌坊的造型与众不同。该牌坊建为全石质,整个节孝坊长7.8米,高11米,为“三门四柱”共六层,其雄伟壮观实属鲜见。牌坊四座皆用抱鼓石稳固,四柱两面则用三对石狮子和一对大象稳固。整个牌坊每层皆飞檐翘角,坊亭的梁担、梁顶都配有精美细腻的人物、龙凤、麒麟、狮子、花鸟等石刻浮雕,栩栩如生。正面第五层中间竖牌位,石刻“圣旨”二字,第三层刻“节孝”二字,第二层刻皇帝圣旨的内容。正面二、三柱刻嘉定府太守宋明琦题联:“大节炳千秋犀月冰怀同皎洁,洪恩垂百世王槐窦桂共芳荣”,背面第二层刻有“永树典型”四个大字和儿、孙、曾孙三代姓名,背面二、三柱由犍为邑令陈宝鼎题联:“奉双亲于寿考节并松筠不朽精神光皎月,抚二子以成家荣膺纶綍永留华表照清溪”。牌坊距今已有两百年历史,虽经风雨剥蚀,依然保存完好。 ma7fDo0,`h  
Y\u_+CG*  
节孝牌坊承载的悲喜故事             4sd-zl$Of  
4[H,3}p9H  
从古至今,关于这座牌坊的女主人王余氏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B'/Icg.T  
\I xzdFF#  
明清以来,四川多战乱,蜀中人口锐减,朝廷只得推行移民政策,于是便有了“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王瓒一家也就是随着这次“湖广填四川”的洪流,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入清溪镇老鸹坝的。 T]X{ @_  
q"p#H8  
入川之前,王氏家族在麻城算是有钱有势的地方官僚家庭,入川时自然是骑马坐轿,好不风光。在举家迁入老鸹坝之后,便迅速在这坝上买田置地,修房造屋,安营扎寨,一座幽深的大宅院很快建成,取名“王家庄”。随行的挑夫一直在王家作仆人,挑夫将王氏家族到四川后,感念王家的友善,便恳请留王仲贤将他收留,并且愿意随王姓,王瓒欣然应允,并风趣地对挑夫说:从此以后,你就随王姓,我们就叫你“扁担王”。王瓒的七个儿子及其挑夫相处和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生活富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快快乐乐,远乡近邻无不羡慕王家庄里的小康生活。 C[W5d~@;E  
6DO0zNTY  
再说清溪五龙场上有一个叫余璋的农民,虽然家境并不殷实,但勤劳朴实,为人忠厚,教子有方。家中有两朵金花,一个比一个勤劳,一个比一个乖巧,特别是二女儿,虽然身材娇小,但动作麻利,农活、女工样样在行,嘴甜心善,人见人爱,二女儿刚到二八佳龄,十里八乡前来提亲的已经是说客盈门,在她19岁那年,经过媒人撮合,两家老人也一拍即合,便王瓒之子王仲贤喜结连理。王家财力雄厚,迎娶余家闺女那天,整个王家庄到处是敲锣打鼓,到处是鞭炮声声,整个婚礼办得是红红火火,风风光光。 SZI7M"gf/+  
n\ Gg6Y  
王余氏进得门来,不仅尽心尽力操持家务、全心全意孝敬公婆,与丈夫更是恩爱情欢,伉俪情深,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几年间两个儿子相继降临人间,给这一本就和睦的家庭更平添了格外的欢乐。一家人对两个小后生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期待孩子长大以后成为栋梁之才,能够促使家国的兴旺,因此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朝栋、朝兴。 =yo=q)W  
}P16Xb)p  
天有不测风云。在婚后的第八年,正当王家的发展处于如日中天、欣欣向荣之时,夫婿王瓒却不幸身染重病,卧床不起,最终不治身亡。家中的顶梁柱轰然而倒,遗孀王余氏,悲痛欲绝。丈夫撒手人寰,可苦了这正值大好年华的余姑娘,从此,伴着她的只有清灯、孤影和眼泪。公婆也因为承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打击,加之年事已高,从此一蹶不振,双双瘫痪在床,饮食起居不能自理,都必须要余氏亲力亲为。娇小柔弱的王余氏,从此独自支撑王氏门户。不仅要为年迈多病的公婆熬汤送药、端水洗脚,还要盘孩子读书识字。面对年过花甲的公婆和嗷嗷待哺的娇儿,她只能含辛茹苦,矢志坚守,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其困苦的程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短短几年间,王余氏没有了当初白嫩的双手,没有了当初秀丽的容颜,唯一不变的是冰清玉洁的善良情怀。 zAu}hVcW  
IS .g);Gj  
再说她那治家之道,极有法度,她每天都亲自种桑养蚕,耕田种地,一丝丝都织成绵帛,一粒粒都从辛苦中来。她勤俭而有礼数,节约而能丰盛,正因为她经历了常人不可想象的振兴家族深谋远虑的洗炼,所以她的心志变得越来越坚强,在家中表现出诸多贤惠,她依靠自己的勤劳,凭借着自己的执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使王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等到两个孤苦的孩子稍稍长大,她咬紧牙关,毅然举债送子读经书。母亲的坚韧性格,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打下了烙印。孩子们牢记母亲的教诲,每日里发奋读书,常常是三更夜半还在桐油灯下做作业,天刚破晓又晨雾中诵读诗书,孩子们顽强地在书中寻求着光明的未来,母亲更从孩子们朗朗的书声里看到了希望。 .k p $oAL  
yi&?d&rK  
皇天不负苦心人,由于两个孩子的勤奋努力,哥俩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美好前程,更为母亲争得了无尚荣光。大儿子朝栋学有所成,文如锦绣,参加科举,高中进士,最后到京城为官;二儿子朝兴,投身商海,富甲一方。在王余氏七十五岁那年王家再传喜讯,朝栋之子王时中又补郡廪庠,一代更比一代强!几近败落的王家庄从此再度兴旺,令乡人艳羡,特别是王余氏守身如玉、孝敬公婆、教子有方的淑仪典范在当地更是传为美谈。 Ml8E50t>;  
4b]IazL)  
朝栋、朝兴在家成名立之后,没有忘记慈母的功德,为彰其母节孝双全。余氏的两个儿子于清嘉庆七年(1802)向官府请旌欲为其母亲修建节孝坊,犍为邑令陈宝鼎在得知了余氏如此贞烈,其两子又如此孝道,而且长大成器,家声甚好,不禁为之动容,不仅及时上报,希望朝廷将王余氏“永树典型”以示后人,而且挥毫撰联“大节炳千秋犀月冰怀同皎洁,洪恩垂百世王槐窦桂共芳荣”赞誉余氏的贞节孝道之德。嘉庆皇帝在得到奏章后,更是龙颜大悦,欣然下传“圣旨”,称赞余氏为“女中英杰”。 ry z /rf  
Cb+P7[X-  
朝栋、朝兴在接到“圣旨”后,迅速寻找能工巧匠开始修建节孝坊,知名匠师王士龙、吴国贵召集人马,精选石料,精雕细刻,从清嘉庆七年(1802)动工,到嘉庆庚午(1810)年仲冬竣工,历时八年,一座精雕细刻节孝坊便傲然挺立在沉犀坝的青山绿水之间。 X9p+a,  
4+BrTGp  
直到如今,清溪一代的乡村百姓一直传颂着王余氏的感人故事,并自觉以余氏的节孝德行作为典范来勉励自己,潜移默化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清溪人。 5R$=^gE  
=]8f"wAh*  
来自:犍为文学   作者:周中界
1条评分威望+20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12-10-30
离线余大俊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6-24
这个故事真实感人,
余大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