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6阅读
  • 3回复

余姓渊源考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7
    要探寻余姓太始祖是谁,就要先搞清楚三个问题:⑴“姓”和“氏”的演变;⑵帝禹三子余度王和帝少康之子无余后裔姓余的说法;⑶由余公的有关历史记载。这三个关键问题弄清楚,才有可能理清余氏渊源,并确认余姓太始祖。 1%$d D2  
Uj4Lu  
    关于“姓”和“氏”的演变 DJm oW  
jrIA]K6  
    现代的“姓”和“氏”是通称合一,就是代表家族系统的称号。但古代,夏商周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是不能变动的,氏则可以随意更改。在远古的母系社会,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古姓都是以“女”为中心的,如:姒、妫、姬、姜、嬴等。以女为中心,儿女随母姓,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孩子,姓才相同,如黄帝有25个儿子,只有同母亲所生的二个儿子是同姓的。同母亲所生者,血缘近亲,禁婚娶。男子称氏,儿随母姓而不随父氏,直到春秋时期还有如此遗风。如郑穆公的儿子叫公子丰,公子丰的儿子叫公子殷,公子殷的儿子叫丰施,祖孙三代三易其氏,可见氏是可以随便变动的。 HG2N-<$  
285_|!.Y  
    男子的氏是怎么形成的? T#\p%w9d  
jr9&.8%W:v  
   《风俗通》一书记载:“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位”。氏的来源在于族号、谥号、爵位、封国、官衔、字号、居处、职业等。源于族号的有唐虞夏殷等,源于爵位的有王公侯等,源于封国的有鲁齐宋卫等,源于居处的有城郭园池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母系为中心的社会慢慢转为父系为中心。“姓”和“氏”也发生变化,男子称姓,女子称氏,男子的姓世代相传。夏商周起姓氏合一,秦汉姓氏不别而兼有。中国的姓曾多达2500多种,清《康熙御制百家姓》有常见450多姓。 |r5e{  
N*~_\x  
    关于帝禹三子余度王和少康少子无余后裔姓余的说法 b& V`<'{  
{T&v2u#S  
   《康熙御制百家姓》中记载450姓中,源于黄帝长子姬姓系的有93姓,余姓是其中之一。书中记载:“晋由余,仕秦上卿,下邳郡,以字姓”。源于黄帝次子姒姓系的有15姓,其中没有余姓。《史记·夏本纪第二》载:“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因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丹城氏、褒氏、黄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史记》中记载的13姓,也没有余姓。又《康熙御制百家姓》中记载:“窦姓,扶风郡,少康次子龙后裔。越姓,陈济郡,少康少子季余之后裔封国于越,以国为姓。曾姓,晋阳郡,少康少子曲烈封于鄫,去邑为曾氏。”《全国姓源》一书记载:“窦姓,出姒姓,郡号扶风。夏五代帝王相时,帝相被大臣寒浞之子浇所杀,帝后从后墙洞逃回娘家,生子少康,少康长大成人后,联合各路诸侯杀死寒浞父子,中兴夏朝,少康长子继帝位,次子龙留在外公家,为纪念母亲从洞中逃出复兴夏朝,龙的子孙为窦氏,窦的古音同洞。”“越姓,源出姒姓,郡号济陈。帝禹死后葬会稽山,少康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无余的后人建立越国,以国为姓。”“曾姓,源出姒姓,郡号晋阳,帝少康少子曲烈封于鄫(山东苍山县),鄫国在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鄫太子巫逃鲁国,称曾氏。” R 4V \B  
^Z2kq2}a  
    关于帝禹三子余度王和少康少子无余后裔姓余的说法,在《史记·夏本纪第二》《康熙御制百家姓》《全国姓源》等书中都没记载。因此这种说法没有史实依据,并且与越、曾、窦等姓相冲突。依我所见,余姓渊源不应采用此种说法。 !L77y^oV  
Xt ft*Z  
    关于由余公的历史记载: NH'iR!iGo  
s|Zx(.EP  
   《史记·周本纪第四》载:“黄帝长子玄器,传至第18代为周文王,在商纣王统治时,文王为西伯侯,得人心,被纣王囚羑里,其子武王伐纣,胜,建周朝。” 27>a#vCT  
   《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武王崩,成王立,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子燮是为晋侯。”“自晋侯燮,再传11世至昭侯,封其叔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曲沃邑大于晋都翼,后桓叔实力大于晋侯。至桓叔之孙曲沃武公时,灭晋,更号曰晋武公。晋武公卒,其子献公诡诸立,献公欲杀尽故晋之群公子,群公子四处逃亡。”由余公,就是故晋群公子之一,逃亡西戎。 1i u =Y  
   《史记·秦本纪第五》载:“戎王使由余于秦(公元前626年)。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穆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穆公见由余贤能,使计为由余请命,误他归期,送戎王女乐16人。由余归戎,谏言,戎王不接受。穆公数次派人约降,由余终离戎归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O-j$vzHpdY  
   《全国姓源》一书载:“余姓,出姬姓,郡号下邳。春秋时代,秦国有名臣由余,由余是姬姓晋人,避乱逃西戎,后留在秦国为臣,助秦穆公征伐西戎,攻灭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由余的后裔称余姓。” W<NmsG})_g  
    从《史记·周本纪第四》、《史记·晋世家第九》、《史记·秦本纪第五》、《全国姓源》等书记载看,史料比较充实,述事较清楚,足以证明余姓的太始祖就是由余公。 YdI0E   
_UkmYZ/  
    余姓太祖由余公,生于东周庄王五年(公元前692年),卒于东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1年),享寿71岁。葬陕西雍州锦泽江西岸,乾山巽向。 cOkgoL" 4  
aX^+ O,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由余的后裔也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氏后裔开始东迁至青、豫、兖等州。西汉时,余氏后裔居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36年),居下邳的余珠杰官拜平虏将军,并加封东骑将军,发展成下邳望族世家。余珠杰裔孙余祯因佐汉光武有功,封新安侯(今安徽歙县),成当地名门望族。三国时余氏后裔迁浙江临安、余杭、清德一带,形成吴兴望族。《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书载:“秦由余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 Uki9/QiX>  
tWY2o3j  
(考证者:昉公廿四世孙,木根,字本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县优秀拔尖人才,县政协委员,曾任安溪六中、俊民中学、铭选中学校长、书记。) kZVm1W1  
O"*`'D|hK  
D|_V<'  
资料来源:http://www.zyslcy.com/news_detail.asp?id=305
2条评分威望+10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肯定!!! 2012-12-08
余保 威望 +5 道一声余钰宗亲辛苦了!谢谢提供好资料! 2012-12-07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余保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12-07
道一声余钰宗亲辛苦了!谢谢提供好资料!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2-12-08
关于帝禹三子余度王和少康少子无余后裔姓余的说法,在《史记·夏本纪第二》《康熙御制百家姓》《全国姓源》等书中都没记载。因此这种说法没有史实依据,并且与越、曾、窦等姓相冲突。依我所见,余姓渊源不应采用此种说法。 GZ.?MnG  
------------------------------------------------------------------------------------------------------------------------------全国姓源》一书载:“余姓,出姬姓,郡号下邳。春秋时代,秦国有名臣由余,由余是姬姓晋人,避乱逃西戎,后留在秦国为臣,助秦穆公征伐西戎,攻灭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由余的后裔称余姓。”    *X0K2|  
    从《史记·周本纪第四》、《史记·晋世家第九》、《史记·秦本纪第五》、《全国姓源》等书记载看,史料比较充实,述事较清楚,足以证明余姓的太始祖就是由余公。 =b|)Wnt2f  
------------------------------------------------------------------------------------------------------------------------------  (考证者:昉公廿四世孙,木根,字本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县优秀拔尖人才,县政协委员,曾任安溪六中、俊民中学、铭选中学校长、书记。) <"{+  
---------------------------------------------------------------------------------------------------------------------------- Ds;Rb6WcnY  
以上應是由余派提出的有力證明,我很期待禹余派的宗親們提出的有力證據!!! `   hE9'F(87a  
B44]NsYks~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12-08
加分肯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