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46阅读
  • 1回复

浙江小展余氏故事拾零(余天锡家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3-22
— 本帖被 thinfo 设置为精华(2009-03-23) —
1.源于秦臣 ^:Mal[IR  
)\k({S  
  余姓的起源须上溯到春秋时代。据《四明余氏世系宗谱序言》及《史记·秦纪》有关记载:春秋时有个名“由余”的人,祖先是晋人,为避乱到西戎,会晋人语言,后在西戎为官,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穆公以女乐赠戎王,戎王受而悦之。由余数谏不听,遂奔秦。秦用由余谋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公元前?~前621年,嬴姓,名:任好)任用由余为臣后,为西方诸侯伯,成春秋五霸之一,为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秦穆公为了嘉奖这位功臣,特许他子孙可用其名作为姓,由此“由余”后代形成两姓。余姓食邑(始居)咸阳。战国时,穆公第十五世孙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年,名:渠梁)建都咸阳,其时余氏距赐姓已280余年,繁衍了十余代。到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时代,余姓已繁衍了400多年。始皇帝先后灭六国统—天下后,实行废封建,置三十六郡。余姓封地被废止,余氏族人遂星散各地。 y7x&/2  
)jS9p~FS  
  随着历史延伸,汉时,余氏徙居会稽郡(绍兴)。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余氏后嗣余息庵公,任明州观察判官,是年巡历昌国,雅爱观海,就谢仕隐居昌国(现定海)。这是余氏居昌国的第一人,也是余天锡祖父余涤的祖父。余天锡余息庵公第五世孙。小展余氏余天锡后裔,在舟山大遣徙前生活在现定海城北一带。 !xIK<H{*  
RF#S=X6  
2.开基小展 "-WEUz  
y{ ?wxg9  
  余氏自南宋建炎元年居昌国,至第二次舟山大遣徙(成荒岛)前已繁衍了520多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清将伊尔德卜令遣徙岛民入内地,余氏也无一幸免。“风浪”稍平后,余天锡世孙余崇茂率家眷潜回舟山,找到原住地时自家的房屋、土地已被他人所占,无奈只好另择生存、发展之地。先居皋泄万寿寺,后迁小展。崇茂公就成余氏开基小展的先祖。 6JCq?:#ab  
:c_>(~  
3.庙产与祭祀 (59u<F  
++d%D9*V<  
  小展岙位处黄杨尖山西北麓,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在蝉南自然村岙口的青龙山嘴外,建有一座余氏甘溪宗庙(俗称里庙)。南宋余太师天锡公墓距宗庙约300米樟树湾鹅冢岗下小坑里,“大跃进”时掘拆。庙中高悬“甘溪宗庙”“余府内阁”匾额,殿内敬奉小展余氏先祖余天锡公和小展开基先祖余崇茂公塑像。解放前拥庙产水田约80亩,由“应”字辈后裔三柱弟子轮年经营,其时承担祭祀,称之“当办”。农历八月十八要祭,九月十六又—祭,最隆重规格最高为冬祭(冬至),要演大戏(京班)两日两夜,戏演到最后一天请三柱族长等人“酒福”。规定祭祀供品全副猪羊,酒宴菜肴十分讲究,不得偷替。 =B/Ac0Y  
CY4ntd4M  
  4.直竖牌匾 8iIz!l%O  
}(yX$ 3?`  
  小展岙里窗门头(地名),曾有清朝皇帝御赐直竖牌匾一块。由于小展余氏宗谱已佚,那匾的来历,如赐匾皇帝、年号、缘何御赐均无考。据传余崇茂孙辈有位名曰余同麓,在康熙朝中做过大官,是否缘于此,不敢妄述。不过笔者认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肯定事出有因。那匾直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其时凡过往官员,闻诏无不就范。皇帝的意思叫有品级的官员要尊敬,但实际路过小展岙里窗门头有品级的官员很少。日久,一些玩皮小孩将皇帝诏令扩大化,要人家挑杨梅篮、货郎担、换糖担等庶民亦下跪、膜拜。族长得知后认为,这不行,这会把外岙乡亲都得罪了,说不准哪天还会闯出祸来。于是下令把直竖牌匾移到祠堂内保存。事后那匾佚于何时,亦无考。 88}=VS  
uQ_s$@brI  
5.小展红 hb,G'IU  
8 etNS~^  
  赛会小展红,遐迩闻名,早在100多年前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定海乡土教科书》中就有小展红会内容。定海各大岙的头头脑脑们,一旦议定要举行赛会,都是将小展红会作为赛会的龙头。至今有的老人可能还记得,说的是:“小展红进城,大小店家关门。”这话并非是贬意,是由于历次定海举行赛会,都是小展红会领头:“肃静、回避”两块黑底金字执事牌开道;后面是两扇直径80余厘米旗锣,敲得震天响;再是火铳炮队,然后有老龙、高跷、跳蚤舞、鼓杠、抬阁等吹吹打打,吆吆喝喝,浩浩荡荡。小展红来了,就是赛会来了。为啥店家要关门?首先店老板自己欲观看赛会,同时出于安全考虑,防止城内、外一些平时游手好闲之人,乘赛会进城拥街塞巷之机,混水摸鱼,所以干脆不做生意关上店门,专心观看几年一次热闹非凡的盛会。 Ln4zy*v{  
?S~@Ea8/M  
  6.“福海轮”船长 }23#z  
  《舟山晚报》千岛文史版,于2008年9月6日刊登葛银水先生撰写题为“舟山渔场:清代、民国时期巡海护渔之演变”一文,记述:“光绪三十年(1904)江浙渔业公司最先从德国购进一艘蒸气机钢质拖网船,命名为‘福海轮’……不久改为‘护洋船’。民国8年(1919)1月3日,上海《新闻报》刊登鄞州、镇海和定海三地渔商的一篇题为《众渔商感谢福海渔轮保护之恩》文章。” S *D Bzl  
;"1  
  据传,这艘“福海渔轮”的船长就是小展人,大名:余本才,生卒年无考。年轻时在家乡教过书,当地人称他为“小教书”。当船长后又称他为 “余海万”。至今小展居民还传着一句顺口溜:“本才先生新作出,享先羹饭番薯粥。”这故事说的是,他儿子余金山结婚时,按习俗要做好羹饭(祭神)。做好后请帮衬们吃饭。他本人常年生活在轮船上,认为番薯粥又甜又香很好吃,客气点请帮衬们也吃番薯粥,殊不知,当地人对那粥吃厌了,多么想吃些米饭或年糕、团子之类。没法子,本才先生叫吃只得吃。后来不知哪个人编了这么句顺口溜。 ]CnqPLqL  
x392uS$#  
  又据传,“福海轮”航速快,船上武器杀伤力很强,海盗们闻风丧胆。余本才在位时,回家来探亲,小展族人纷纷相迎,并连连朝天鸣放火铳炮,其时相当荣耀。他曾为江、浙两省渔民渔商海上安全护卫作出了贡献。 {T=rsPp<@  
N =0R6{'  
相传余本才得了“海底盘蛇”(食道病变)病,弄来一只乌龟,称其为“先生”,叫“先生”的头伸进喉咙里,将“海底盘蛇”吃掉,可是这只乌龟始终不听人指挥,后本才先生不治谢世了。其妻戴冬兰,公社时是东峰大队五保户,近90岁去世。 *qN (_  
~|!f6=  
  7.老虎之害 *9?T?S|^$F  
zB@@Gs>  
  《舟山晚报》千岛文史版,于2008年6月7日,登载了孙和军先生撰写题为“舟山历史上曾有虎患”一文。其中记述:康熙年间,定海初展,皋泄村朱士凤妻舒氏,十八岁守寡,其继子上山打柴,在归家途中,被虎咬伤。 'aAay*1  
v."0igMO  
  这位舒氏继子命真大。小展张天湾余氏“绍”字辈一位太婆可就惨了。据《余氏宗族世系传颂纪要》记述:“八份头太公坟有字碑,名曰‘余绍全’,相传太婆被虎吃了……其时人烟稀少,虎狼随时出现在山下。太婆起得早,去屋后摘茶叶,丧身虎口。”虎害之事,在笔者10来岁时也听吾父说起过。 I8]q~Q<-P  
$S(q;Y  
  小展张天湾余氏,“应”字辈始居,“绍”字辈太婆为第4代,根据推算,距今约290年。皋泄舒氏继子被虎咬伤年代是“定海初展”,距今约320年。这样小展虎害比舒氏继子约晚30年。
[ 此帖被兰花斋主人在2009-03-22 21:51重新 ]
1条评分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09-03-22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8-13
                                                                                      凌风而舞的鹞子静静地栖落 VWlOMqL995  
                                                                                                               孙和军 'oZ/fUl|7  
                (一)春去与春归 ) 0x* >;"o  
      也许倾听海之一隅熟悉而久违的风声松涛,冥冥之中,会让他的心更加安宁;也许“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适合他诗意地栖息。静静地栖息了765年,没有太多的喧嚣,历史就像一堆陌上的轻尘,隐约着一只凌风而舞的鹞子,无声无息,渐行渐远,而曾经的荣华曾经的厚重也只能在轻尘的遮掩下,剪辑成支离破碎的一弧飘摇的痕迹。 jb' hqz  
      不妨让时光倒流到1229年,刚做好50大寿的他,策马于舟山本岛,从定海城关监桥里(现蓬莱新村一带)一路北进,过洋岙岭、塘高岭,翻沈公岭、毛竹山,越龙堂岭、杨梅岭,至北蝉小展樟树湾鹅啄岗。也许是马的嘶鸣提醒了他,原始参天的樟树林,一条山路延伸到前面的一片荒滩,荒滩之外就是苍茫大海。久别故土的京官,难得回趟家乡,零距离的与家乡的海山风光作一次心灵的倾诉,应该是对他最好的洗尘了。 5q`d=L,  
樟树湾鹅啄岗是本岛第一峰黄杨尖西北麓余脉的一个山坡,一条甘溪自黄杨尖主峰蜿蜒入海,增添了山岙的无限灵气。山脊形如鲤鱼尾,二边是深坑,后人有谚曰:“进岙金剑出岙象,对水鲤鱼望月亮”。山岙东西两边为小展岭和鹅鼻岭,夹围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畚箕形地势。所以,小展原来称“小箕”,岙口延伸的海上,钓山、梁横二座小岛,如青龙白虎,一左一右刚好扼守住了小展岙的门户。 {d\erG(  
      他叫余天锡,字纯父,号畏斋,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44岁的他擢进士第。此趟回家乡,一是作寿,并亲自为族人后辈排行造字;二替昌国县为已故右丞相越国忠定王史浩立祠于道隆观作记《真隐旧游》;三则准备为贫寒子弟入学择地造一书院;四则是为自己寿域选址。多想徜徉一会啊,哪怕只是多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但是,他身不由己,也无法割舍他此刻正遥望着的临安朝堂之上的空气。游动不息的空气,骚动不止的风,他别无选择,只有凌风而舞。 qy`95^  
      论语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为一个以教书先生姿态走上政治舞台的他来说,论语给他的处世之道就是谨小慎微,所以,畏斋与其说是他的号,不如说是他渴望的一种精神境界。他在给自己钦佩的同朝名宦谢仕恒谢尚书的诗中赞曰:“凤阁承恩早,龙章宠锡殊。经纶辉粉署,功业炳西枢。履曳东山重,名悬北斗齐。丹青无可状,明月照江芦。”一派对尊贵显荣的艳羡和尊崇,也是自己官宦生涯的坐标。然而,毕竟官场如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有时也想出来。教书先生的本性让他在久历宦海后,又渴望一个宁静的书馆,恐怕这种情结也促使他创建了舟山历史上第一座书院——虹桥书院。尤其当他在参访侍郎陈子符的书馆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那份桃花源般的书生梦幻:“树阴分影过柴扉,马足车尘到亦稀。月下抱琴看鹤舞,阶前回首望云飞。兰边修谱香熏草,竹里搜诗翠湿衣。若坐小窗读《周易》,定忘春去与春归。” [_jTy;E  
       正所谓“福星高照,天锡纯嘏”,虽似大器晚成,却能官运亨通。45岁监慈利县税籍田令,授起居舍人、吏部侍郎、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以宝文阁学士知婺州、知宁国府、进华文阁学士,知福州,召为吏部尚书。58岁签书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副宰相),封奉化郡公。成为古代舟山第一位官阶最高的官员。这样一位高官,他如何能再书生意气?如何能不计荣辱?如何能道士隐者般地忘记“春去与春归”呢? vgzNT4o  
              (二)缔造与颠覆 L&qzX)  
       依靠小人物改写皇朝历史的概率很小,若能成功,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天造地设的机遇;二要涉身政治,非政治人士始终很难轻松的改变一个皇朝的命运;三要与政治强人或帝王将相搭上钩。余天锡绝对想不到自己小小一介教书先生,会因无意中的惊鸿一瞥成了颠覆宋氏皇族命运的助手。 4WnB{9 i`I  
       他还没做官,就成就了一件多少高官都成就不了的差使。就像一个传奇色彩特浓的魔幻小说,记载在宋元野史《东南纪闻》卷二之中,宋理宗赵昀1205年正月初五降生在绍兴府山阴县虹桥里,当夜,客居在此的余天锡见外面红光烛天,似烧起了熊熊大火。急奔到失火处,却无浓烟烈焰,只见荣王府大门敞开,灯烛明亮。天锡进门问是何事,荣文恭王回答说:“适生小儿。”天锡料想这个孩子不同寻常,就进入室内观望,只闻异香馥郁,恍惚间瞥见有两名童子举着青盖保护着小孩。明张岱的《夜航船》又为传奇增添了一笔:1221年,在临安给权相史弥远当家庭教师的余天锡回乡准备乡试,坐船途径绍兴西门外河,余天锡卧梦二龙负舟,起而视之,见二小儿在船舷边游泳。一问才知是赵宋宗室,即少年理宗(时名赵与莒)与弟赵与芮。后遇大雨,在同船僧人的引荐下,天锡避雨赵与莒的外公全保长家,又见到了赵与莒兄弟俩。
        史弥远因与太子赵竑不和,想重立太子,叫天锡注意物色皇族子弟入宫。有了赵与莒这个宋太祖的十世孙,史弥远自然是喜出望外,于是经过一番察言观色,秘密将他送往宁波,托天锡母朱氏教习宫廷礼节。不久与莒入宫任秉义郎,翌年封济国公。再一年,天锡中了进士。
一个皇族平民的命运就这样改变了。余天锡传奇般的机遇注定了要纠缠上这种惊世骇俗的缘分;他还不是一个笑谈政治的行家,却因为设身相府而始终脱离不了政治的阴影;他还不是一个手握权柄的官宦,却与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一代奸相挂上了钩。又或许,真实的余天锡只是有了点巧遇,却在史弥远的炮制下附上了应天命的传奇色彩。
        1224年,宋宁宗驾崩。太子赵竑踮着脚尖望穿秋水等待登基,梦想中的至尊却莫名其妙地被人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转降到了他的远房堂弟改名为赵昀的赵与莒身上。当他体验到被暗算被抛弃被侮辱的那份痛苦,他已经身不由己地被谴派到湖州。也许是史弥远的一手策划,又也许是赵竑的智商偏离了轨道,偏偏被一群太湖的水寇利用,欲北面称皇而未遂,一败涂地之中只得装病,让史弥远有了更动听的借口。于是,余天锡又粉墨登场,以治病之名往湖州,一瓶毒酒谕旨赐赵竑死。这是余天锡中进士的第二年所履行的神圣的使命,迎面袭来的这股阴风够飕够劲,他知道,自己再谨小慎微,皇上和宰相的旨意是绝不敢违逆的,也是无法违逆的,他只有张腾双翅,凌风而舞。于是,一个钦定的太子被一个平时在他面前只配低头作揖的小官,轻轻松松地丢弃在了赵宋史籍的偏远角落里。
        他在改写别人命运的同时也缔造了自己平步青云的神话,就像一只鹞子腾空而起。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却也只能靠吃“番薯干泥螺蟹浆”长大的他,更希望“立登要津,荣典乡郡”。由于余家与史门的朋亲渊源,加上他从小跟着爷爷余涤在史家听课受教,他也只能成为寄附史门的一道忠诚的影子。政治斗争从来是胜王败寇,当朝中的反史派系稍占上风时,他也遭受了不少对手的弹劾。也许心灵深处,他还是不愿与对手结仇。左司谏曹豳曾上疏论余天锡的过失,说天锡升官不宜过快,理宗视天锡为恩人,自然听不进去,要贬曹豳。余天锡不计前嫌,上书《留曹豳疏》:“……臣与豳交最久,相知最深,今观其所论,于君父有陈善之敬,友朋有责善之道……”字字诚恳,看不出丝毫虚情假意。曹豳因而复官。这篇《留曹豳疏》应该是余天锡人格和官格的一种反映,在苟安于乱世、不落井下石已属难能可贵的南宋小朝廷中,尤其难得一见其“以德报怨”的风范,所以,它当之无愧地被收入明朝黄淮、杨士奇编的《历代名臣奏议》。
                  (三)鹞子与鸱鸮
E+$vIYq:W  
        尽管时势气候和政治环境像摆弄一只凌风而舞的鹞子一样,摆弄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尽管它飞得再高再远,任千山万壑、任海阔天空,只要心中有条牵绊的线,仍旧脱离不了流淌在血液中的根与源。 <CL0@?*i9  
        余天锡陷入了为官处世的尴尬之中。同朝诗人陈普《纯父家池双头莲》廖廖几句道破了他的复杂心境,“惟莲出清水,植立独奇峭。不染淤泥缁,不逐波流漂。……静中对君子,不语潜教诏。一朝出莲枝,此事非人料。”“几人超距作貔虎,三尺弱孺思蛮强。几回合眼在丹碧,讲谈帝伯辅皇王。”在《偶成呈纯父》中,陈普更把他的忐忑与显贵惴摩得天衣无缝。所以,这只凌风而舞、时不时感到空乏的鹞子,他需要在淳朴典雅的家乡,留下一串踏实的足迹,在他渴望栖息的时候,有一处心灵的靠泊。所以,他创建起了虹桥书院,和从小同衾同寝的兄弟建起了大余桥和小余桥。当敦厚朴实的乡民在定海曾经的典当路为他塑像立祠时,他心里的余悸总算得以轻轻的安抚。 VdR5ZP  
        这是一个来自隐居在小展岭东岳宫余氏第34代老人的口头传说,理宗为报答余母的教习之恩,封朱氏为周楚国夫人,在朱氏寿过九十后,将拜花甲之年的余天锡为相,可惜天锡没等到这一天,舟山的史册中也少了这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老人说,余天锡作为依附史弥远的同僚,因参与宫廷内斗这种最黑暗最无人性的争夺,可能也免不了要做点亏心事。于是在史死后,被人扣以“藏污纳垢,迫害忠良”罪名,尤其是仙居人兵部侍郎郭磊卿连奏三章,冒死弹劾:“鸱鸮入林,凤凰远去;豺狼当道,驺麟自藏……”也可能是余天锡一时疏忽,理宗曾经当着天锡的面为余家修家谱一事特颁诏书,忘了盖皇印,天锡提醒,理宗视他为信臣,就许他自己盖印。不料,“私盖皇印”后来也成为政敌弹劾他的罪莫大焉的理由,天锡可能是在一片弹劾声中吞金自尽。天锡之女、已嫁为广东台山名门望族陈温翁之妇的余玉珍,气愤不过,拿着当年的诏书,在满朝文武面前,抓起皇印,又盖了二下,其中一下有半颗盖在了御案上。这块盖有二颗半皇印的诏书带着灵异的传说,保存在余氏繁衍在双桥石礁一带的后人手中。 \%9,< -~[  
        政客间的是非从来没有永恒的标准,不管怎样,这位古代舟山的第一位高官已如收线的鹞子,于1241年安静地躺进了亲自选定的墓域中了。生前是非,已随岁月流逝;身后功过,已如云烟拂走。唯青山依旧,一草一木皆包容;唯苍海不枯,一波一浪皆化解。余天赐死后被谥为“忠惠”。余氏“忠惠堂”成了江浙一带显赫的名门旺族。余天锡亲自为后代排的字辈已经延续到了第38代,他的后人自明万历年间起一直守护在他的寝墓,在周围辟园建庄,耕读渔樵,栖居繁衍,并形成了岙里岙外、一族三柱、人丁兴旺的海岛村落。1945年,族人发起重修族谱,小展余氏西里舍、樟树湾和蝉南三柱每柱抬来一笼箱,共修族谱32册,可惜在破四旧期间,族谱连同余天锡的坟墓一样被销毁。 }io9Hk>|  
        “甘泉普润春山笑,溪泽频吞秋水清。”“一湾绿水当门转,几叠青山对户排。”这二副小展余氏墓旁甘溪家庙内的庙联,已经告诉了我们余天锡当年选址于此的由衷了。在宋朝365位丞相当中,余天锡的业绩至少在家乡还是可圈可点的。而且在封建王朝政治精英的游戏规则中,他的所作所为也是符合规则的。鸱鸮豺狼之说,也只是政敌们的托词。四五百年以后,小展的海口还几度放起烟火、村民们列队迎接运送康熙、嘉庆圣旨御赐“八叶衍祥”、“世德重伦”、“瑞世耆洪”等牌匾的海船。在悬挂余府内阁和钦旌匾额的古老的宗祠,族人们一年二度的祭祀,依旧延续着先祖的荣耀。在小展蝉南通往岙里岙外的村路上,原来一直矗立着一块象征余氏荣耀的牌坊,隽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字样,朴实墩厚的余氏后辈为方便过往的行人,把牌坊拆移到了岙里的宗祠边。 TuphCu+Oh  
         余天锡不曾忘本,所以《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他“待宗族有义廪”;余氏后人也不曾忘本,知道祖宗的显赫离不开史家的提携,所以,在他们族居的小展,纪念性地多了一个“史家山”的地名。说不尽恩怨情仇,争不完忠奸善恶,只是星星点点散布于历史的角落。又或许,茫茫人群中总有一些起眼或不起眼的角色,驮着历史沉重的纤绳,弯曲着、抖动着、前行着……就这么晃晃悠悠、步履蹒跚地走到了今天。而他们也终于在历史的某个瞬间,如昙花一现,如一只暗淡色的鹞子,在历经凌风而舞的剧烈动荡后,静静地栖落,静静而隐约地消失在尘寰之中…… -p`hevRr  
(2006-11-24) p"/1Kwq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3a9daa90100zzbn.html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加分鼓勵!!! 2014-08-16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