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6阅读
  • 13回复

余玠身世籍里及大事年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3-25
— 本帖被 thinfo 设置为精华(2009-03-25) —
余玠身世籍里及大事年谱 (~eS$8>.  
l;KrFJ6  
  七秩龄童 YnuY/zDF  
y%ij)vQY  
 一、  史记书籍记载不一,问题的提出 ~CT]&({  
  1)、阳枋《余大使祠堂记》作:“蕲春人”。 C 2nmSXV  
XrM+DQ;  
  2)、清乾隆《浙江通志》引明弘治(1488—1505年)《开化县志》:“余玠祖籍蕲水,渡江后住开化县金水乡。”(蕲水为今浠水。“水”或为“州”,或为“春”误!) ]y6 {um8"  
r) x  
  3)、清雍正《江西通志》:“分宁人,侨寓蕲州”。(分宁,今修水。) 3nG.ah  
  4)、《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1994年版):“分宁人,侨寓蕲州。” m{Vd3{H40  
g}v](Q  
  5)、《广济县志》(1994年版):“字义夫。生年不祥。出生于(广济县)横岗吴大村余家垸。” T8a' 6otc  
3T8d?%.l  
  6)、《辞海》(1988年版):“余玠(?—1253),南宋大臣。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南)人,字义夫。出身寒士。” (O{OQk;CF  
U;#KFZ+~  
  7)、姚从吾《余玠评传》:同意广济人说。他的观点是:余玠可能家在蕲、广两县的边界处,古属蕲春,今入广济。 )]j3-#  
  8)、陈世松《余玠传》:认为资料“1)”的作者阳枋余玠知重庆后的第一批入幕的幕宾,又与余玠关系十分密切。阳枋余玠为“蕲春人“,无异于余玠亲口说是“蕲春人”。因之他坚持余玠为蕲春人说。 4>=M"D hB  
m "9f(  
  (以上资料除了4、5、6之外,均引自陈世松《余玠传》。) D{N8q^Cs9  
p[C"K0>:_F  
  二、《余氏谱谍》觅缘由 oIE 1j?  
  南宋高宗四年(1134年)岳飞知蕲州制置使,收复了李成投伪齐政权后所据蕲、黄、广地盘。《余氏谱谍》中存岳飞“余氏谍谱 子孙保之”八个亲笔书字一帧。由此推知在此时间前后,江西分宁余氏,包括分宁余氏的广济分支,曾续修过《余氏谱谍》。 Rlewp8?LB  
  《余氏谱谍》介绍:广济余氏来源于休宁公。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休宁人余钦由江州太守诰封为集贤院学士擢太常博士。妣王氏,生子。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兵入长安,波及东南各省。时余良官刑、礼两部尚书,从僖宗奔蜀。为避战祸,在籍的一支徙(江西)洪州分宁;从一支徙(广东)韶州曲江;衮一支徒徙(浙江)杭州钱塘。从此休宁余氏一花三叶,三处同宗休宁。  pX_#Y)5  
syR"p,3EC  
  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帝李存勋死于兵变。余良曾孙、长公主附马余烈(893—?),避走广济双城驿,营白兔山庄,隐居野处,是为江西分宁余氏徙居广济的始祖。 tVRN3fJH  
T'5{p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韶州曲江人余靖(1000—1064年)中进士。靖名希占,字安道,与欧阳修王素蔡襄时称四谏士。余靖以三次入使契丹扬名于后世。据《余氏谱谍》排世系为余玠的八世祖人。由此推知,余玠属于韶州余从一脉。《广济县志》(1994年版)也称说余氏是在靖康之后,由韶州迁入广济。 (按:此段說法有誤,應該是余靖按余氏譜牒是余玠八世叔祖,一字之差讓人誤以為余玠系余從後裔了) Bu(51wU8  
  广济是有名的移民之乡。被调查的179个姓氏老居民中,竟全部是隋唐以下相继由外地迁入的。其中以南宋为移民入迁高潮,在这儿定居下来至今的仍然有80户。其中从理宗至南宋末为45户。好象难民不怕内乱似的,并未因李成的割据而放慢移入的速度。战乱年代,流难的人投亲靠友,同姓同宗是首选。由于余玠的曾祖父余槐堂有举人功名,由曲江而杭州,经分宁而广济,随遇而安是正常的。后来虽然辗转投靠到广济余姓来,却寓住在蕲州城的连城街上作了一段寓公。直到余槐堂过身,归葬到聚族而居的白兔山庄后,才正式在广济定居下来。 M- ^I!C  
<c}@lj-j  
  余玠“自称”为“蕲春人”,可以推断他出生地当是州城的连城街上。他的曾祖父逝世归葬于余氏祖坟后,就随着祖父母、父母由州城的街头上,“下放”到山乡来了。这只是在余玠少年以前的事。因为余玠接受启蒙乃至读“经馆”的地方是在广济县城北的层峰山青著寺。清康熙二十一年进士邑人金德嘉(1633—1710年)有诗《层峰山青著寺》就题名为“宋学士余玠读书处”。清副贡库世膺《过余玠墓》说:“听说余公墓,停车百感生。读书青著寺,筹策合州城。冉真名士,王夔只老兵。十年如可惜,全蜀等闲平。”也提到他读书的地方。陈世松《余玠传》据“分宁人”说,系余玠幼年就近就读于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其“就近说”不存在:一是白鹿洞书院是“大学”,不是幼年上学的地方;二是正好余玠上学的幼年时,南宋当权者为韩侂胄(1152—1207年)。他当权的十三年(1194——1207年)“势焰薰灼”:排斥大臣,反对理学,贬逐朱熹,兴“庆元党禁”,执行的是一条“极左路线”。白鹿洞书院这时正是遭禁锢的时侯,余玠生于1197年,十岁之前既进不了,也不可能进这白鹿洞书院的。 X+;[Gc}(W  
  余氏聚族而居的地方是白兔山庄。余玠的曾祖父曾经流离失所,辗转投靠,且作了一阵子佃居州城街上的“寓公”,却仍有乡下的老窝留给了子孙,并且在这儿安下来。因此,定蕲州广济为其籍贯,是不因余玠“自已的”意愿而改变的事实。资料2)、3)、4)就余槐堂挈妇将雏,辗转迁徙投靠的某一个时期而言,也并不错。正好补充反映出余玠祖孙一家子由流动到定居下来的一段经历。 |q w0:c=7!  
^ #:;6^Su  
  由《余氏谱谍》留给后人资信还有:余玠原夫人为邻村苏氏之女。苏余二姓,村相邻,共坟山。苏姓广济始祖苏符,为有名的苏东坡的孙儿。宣和(1119—1125)中苏符赴湖广观察使任的途中病逝,其子守孝三年后,就在广济县的青蒿铺定居下来。苏氏死后,余玠还有一位继配,为黄氏,人称“黄婆”。黄婆是乡里的传奇性人物,口碑相传有许多民间故事。黄婆是余玠身后唯一勇担善后重任者。黄婆墓也是碑文完整无缺,保存得最好的一座遗迹。 XZ%,h  
  三、余玠的后人 h]oUY.Pf  
FHOw ]"#  
  余玠的父亲家胜,娶罗氏,生余璇字贞夫,妻张氏,无后嗣。余玠如孙如忠如孙字师忠,官至大理寺丞。余玠为长子取名“如孙”,其特定的含义为“如孙仲谋”。从余玠为长子的取名,可以窥见余玠青年时期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取向。这与之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辛弃疾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余与之句意合) ; JkSZs3  
;\RV C 7  
  中国历史大字典·辽夏金元史有余阙(1303—1358年),为元时唐兀人,字廷心,一字天心。因父官庐州(合肥),遂为庐州人。巳正十八年(1358年),时任淮西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兵守安庆,主抗红巾军,城破自尽。这位为元廷尽忠服务的余氏儿郎,据《余氏谱谍》载,却正好是一心力主抗蒙的元帅余玠的第六世孙儿。余阙余玠离散后的子孙,有可能。在战乱中,成吉思汗就领养过不少遗孤,如元史称为“四杰”之一的博尔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为他的文学开拓的思路。还有法国人伏尔泰(1694—1788年)笔下仿〈赵氏孤儿〉写的〈中国孤儿〉,说是南宋遗臣盛缔,用自已的儿子代替救下了南宋皇族的一个孤儿。而成吉思汗的妻子奚氏有旧,逼奚氏以改嫁免罪。奚氏宁死不从,感动了成吉思汗,遂下诏宽恕了包括盛缔在内的所有的人。马克思读过这本书,曾精辟地概括为“征服者被征服。”中国人(汉人)的宗族观念极重,不可能在族谱中把少数民族的唐兀人虚构为余玠的后人的。 VExhN';  
jR/Gd01)  
  余玠的后人一部份因受战乱和加倍的政治迫害 而四散流离;但仍有一部份人,加上其余的余姓人,还是在原籍聚族而居。到了清初时,时居住在黄梅和广济两县的人口已达48户规模。时为黄州的太守苏良嗣,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应余氏之请,为修整余玠的墓,写了一篇碑文,道是:“义夫姓余,名,黄州之广济人。”云云。 ]\M{Abqd{  
v,-Tk=qP  
  今之武穴市(和黄梅县)一境,留下的以“余”冠首的地名,那都是,或曾经 是余和余氏子聚族而居的地点:余祥、余埙(川)、余家河、余塘岑、余显、余河、余苏垸、余垸、余全益、余家垸、……。 Nn05me"X  
9kD#'BxC  
 
[ 此帖被兰花斋主人在2009-03-26 14:31重新 ]
1条评分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09-03-25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3-25
 四、余玠大事年谱 A[oxG;9xi  
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 wg,w;Gle  
VSt)~  
  1月30日(正月十一日乙酉)上午巳时,余玠降生。 '`Z5 .<n7p  
i/U HDqZ  
  余玠的父亲余加胜,母罗氏。祖父余宗辉,妣陆氏。曾祖父余槐堂,妣王氏余槐堂为举人身份,且是北宋四谏士之一的余靖(1000—1064年)的第五代孙儿。 VS\~t  
ZtfPB  
  广济县白兔山庄只是余槐堂乡下的家。他在国难中,挈妇将雏,由杭州而江西,由江西分宁而徙流湖北广济,投靠到余氏宗族聚居之处,但他仍然佃居于州城连城街上作寓公。只到余槐堂死了归葬白兔山庄后,他的儿子余宗辉生活上失去了依靠,才不得已死心踏地归乡下做“农民”来。余玠知重庆,由亲信阳枋撰《余大使祠堂记》作余玠为“蕲春人”,以之反推,因蕲州城在蕲春县境内,则以余玠出生地定为州城连城街为宜。 q>*+.~  
  此顷(1194—1207年)南宋朝庭由韩侂胄专权。 1yN/+Rq  
=)3tVH&  
1206年(宁宗开禧二年)  余玠9岁 $>;U^-#3  
x%JtI'sg  
  蒙古铁木真统一各部,集会于斡难河畔,被推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o";?^0Q  
[ENm(e$sI  
  此顷余玠的应因曾祖父之死而由州城的街上搬回白兔山庄乡下来了。 N4Z%8:"pj  
S3u>a\  
  白兔山庄紧邻层峰山青著寺寺学,余玠或插班、或就读于青著寺寺学。 '@h5j6:2  
^|?/ y=  
  据陆游《秋日郊居》诗自注:南宋时的童蒙读物为《杂字》和《百家姓》。时教肓比较发达的地方,初级教分蒙馆和经馆两级。州县经馆教材为《四书》和《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等五经。 7c9-MP)  
  余玠虽在农家,但仍属于末落士族的书香子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肓,诗词、书法都有较好的功底,《辞海》余玠条称其为“寒士出身”是措辞准确性的。 @JS O=8  
o })k@-oL  
  1213年(宁宗嘉定六年)   余玠十六岁 s88lN=;  
)pV5l|`  
    从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1164—1233)独相掌权开始,南宋学术禁区锢空气为之一舒。这种因与金人议和成功而“嘉定”了的局面已有五年;但史弥远是一位由韩侂胄的极左跳到极右型的专制人物,他为秦桧恢复“王爵”,已为他自降声望。四明(宁波)史家以“三相加上一个王,十二公侯十个男,七十进士百多官”成为历史上的望族。史家的后人多,所以为史弥远可惜的,呜不平的都有。 -(4)lw>U  
  十六岁为古代中国男青年实际上正当的婚配年令。此顷余玠娶邻村苏氏女为发妻。苏余二姓,村相连,共祖坟山,(直至清末民初仍如此)且苏氏为苏东坡后裔,他们两家开亲,可称“门当户对”。 UGK4uK+I`  
sHx>UvN6  
  1217年(宁宗嘉定十年)   余玠二十岁 #;?j]npg]  
此顷余玠的发妻苏氏为余家生了余如孙余如钧余玠为长子取名“如孙”,意为“如孙仲谋”那样子多才多智,表力主抗击外侮的志向与决心。由此,余玠为实现自已人生价值定了取向。 :gMcl"t--  
SR@yG:~  
  在余玠家乡,举目可望长江对江南岸的庐山。山的南麓为著名的国学:“白鹿洞书院”。 XS5*=hv:  
]5X=u(}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1130—1200年)知南康军,就衰落了的白鹿国学遗址重建。除用了朝庭敕额“白鹿洞书院”名称外,还奏请了监本《 九经》,以聘用了若干名人主持授课,是全国四大名书院之一。 [;3` Aw  
Nf(Np1?;c  
  余玠既已成家,又有了在青著寺学的学基础,他进白鹿洞书院的时间,宜系在此顷。 cs[_5r&:  
/g}2QmvH  
  明人张博也《宋余玠守蜀论》评余玠在白洞书院“道德君子”方面学力造诣不深。而姚从吾《余玠评传》则认为,正是这位由白鹿洞书院出来的学子,是“一位卓越的有远见的战略家军事家”,是“一位起时代的天才军事家”。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结果殊异。 LWQ.!;HYp  
%$K2$dq5  
  1221年(宁宗嘉定十四年)    余玠二十四岁   wLyQ <[$  
金左军元帅权知参政知事仆散安贞领兵攻宋。二月十八日 东侵蕲州。仆散安贞(?—1221年)为金附马都尉,人称“四附马”,父祖三代皆名将。南宋则由赵葵(1189—1266年)赵范弟兄二人领兵救援,败金军于蕲州。金军于蕲州战败还师后,六月,仆散安贞被诬谋反被处死。关于这次蕲州之役,《广济县志》(1984)记载如下:“二月十八日数万金兵东侵蕲州、广济。二月二十四日,二百民壮突破金兵重围,冲进州城,分担北隅防守重任,英勇作战,直至三月十六日破城,大部殉难。三月底南宋各路援军挺进蕲、黄,金兵败走。” ? +{=>{1  
  作为终生以一名将自许的余玠而言,对于一埸近在身边,双方都有名将参加的大战,若说“观棋不语”,自动弃权放弃一次不可错过的,大好的观摩机会,则太不近情理了。设定的情况是:他不但没有错过这大好机会,而且积极投身于实战,做了大量力所能及而且对他大有收益的工作。进一步说,后来余玠赵范所在的襄阳,二奔赵葵所在的淮东,也是基于这次机缘对于“二赵”为人的了解。 sHC4iMIw  
6q^Tq {I  
  1227年(南宋理宗宝庆三年)     余玠三十岁 2n}nRv/'  
  蒙古大汗成吉思汗逝世。此年蒙古灭西夏。前此成吉思汗已于1219年的第一次西征中,灭花剌子模,占领中亚,进兵乌克兰。而此顷蒙宋关系,则处于相互接触,共同对会金国的阶段。时理宗(1205—1264年)已登位,唯未亲政,朝政由史弥远主持。 TG ,T>'   
c5~d^  
  三十岁的余玠,文韬武略当业已通达。仍处于躬耕田亩的隐居生活,当是觉得朝庭软弱腐败,无成熟时机。余玠自号“樵隐”,可以窥见其心境。下面要提到的长短句《瑞鹤仙》,也可看出他此时的抱负与胸襟。 fJ"#c<n  
<YU+W"jQT  
  1234年(理宗端平元年)     余玠三十七岁 Of| e]GR  
e jY|o Bj  
  理宗亲政。由于独相二十五年的史弥远于头年去世,政局为之一变:理宗召回了由史弥远贬斥的真德秀魏了翁等十余人,任以要职,改元“端平”。史家称为“端平更化”。 )3O0:]<H  
6*@\Qsp615  
  2月9日(正月初十已酉)。前一天,在宋蒙“联军”的猛攻下,金哀宗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本日承麟即帝位,百官称贺,礼毕亟出抗击宋蒙“联军”的围攻。时南门已在宋军孟珙(1195—1246年)率军的攻击下,更立宋帜。俄而喊声振天,宋军已入城。两军巷战 中,哀宗见势无可挽,自缢于幽兰轩。末帝承麟不敌,退保子城。闻哀宗崩,率群臣入殿哭。奠未毕,金兵溃败,诸禁军举火焚哀宗的遗骸。乱中,末帝承麟被害,金亡。 w3j51v` 0'  
  金国灭亡,宿敌倏除,对南宋的君臣百姓而言,无疑是充满了喜悦与幻想之日。 6 isz  
Bsm>^zZ`YU  
  六月,宋理宗认为形势有利,在主战的赵范赵葵兄弟和金子才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守河拒关,收复三京”。(汴京、应天、洛阳)赵葵金子才率兵北伐,进入西京洛阳。旋因粮草不继,为蒙军所乘,七月败返。赵葵受削职一秩处分,然未改初衷,仍移师于六月才收复的泗州,积极备战。史称此次“北伐”为“端平入洛”。 s(yVE  
p^_E7k<ag  
  余玠赵葵因“师退无律,致后阵败覆”,受了处份而仍壮心不已,并抓紧机会,在淮西招兵买马,决定出山。《广济县志》就各种史籍已经形成的偏见记:“余玠因失学而烦闷,偶坐茶馆与茶翁口角,推掀失手,老翁跌地死亡。余逃离家乡,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这段文字,显现有为余玠洗刷的嫌疑,而并不能使余玠摆脱困境。其实两者并无必然关连。大都想当然以为余玠少年好胜生事,殊不知时余玠入幕赵葵,都快四十的人了。可以想见,赵葵容得下一个杀人犯作保卫,却决不会轻易以“明敏练达受知于阃制”的评语来重用余玠。从入幕时余玠送阅的长短句《瑞鹤仙》细心推究,也看得出来:他穿着貂裘,身随书僮 ,入住在有“金铺”的高级客舍里,赵葵至少是以宦游求仕人士的标准来礼遇余玠的。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余玠入幕赵葵是“杀人亡命,寄迹襄淮,投军自效”之说。 :P$I;YY=A  
  此年秋天,余玠以长短句《瑞鹤仙》会赵葵,受知于入幕淮东制置使司,授品个级“进义副尉”。(后勤部门一般工作人员) \-c8/=  
13s0uyYU<m  
 1235年(理宗端平二年)     余玠三十八岁 dvUBuY^[  
蒙军由成吉思汗长孙拔都率领下进行第二次“西征”:占俄罗思、孛烈儿(波兰)、马扎儿(匈牙利)及奥地利。 }vOUf# ^k  
9E{Bn#  
  蒙于头年秋开诸王大会时,已内定对南宋“躬行天讨”(《元史·塔思传》。塔思(1211—1239年)为木华梨之子,十八岁袭爵,得与此大会。)春,蒙军兵分两路攻宋。以太宗窝阔台之次子阔端领征秦、巩,(天水和陇西)以图巴蜀。此路由总帅完颜促德经营。又以汪古人汪世显为首,结集西夏、女真、回回、吐番、渤海等十八族人组成的,号称五十万人马的征蜀大军。九月,汪世显部陷称之为“蜀口”的沔州(略阳)。 X-di^%<  
  此年淮东无战事。余玠没有机会施展军事家的指挥才能,但在营田、储粟、修城、浚濠类战备工作中,得评语“明敏过练”,升将作监主簿(后勤文员,从八品待遇)。 QjfQoT F  
T6f{'.w  
  1236年(理宗端平三年,蒙太宗八年)     余玠三十九岁 EmNB}\IYU  
  以太宗三子阔出为首,由口温不花察罕率领的蒙军,于二月自随、信、光(璜川)、舒州直捣黄州和蕲州。宋孟珙率其“忠顺军”入援。另值应援襄阳的李虎部途经蕲州,亦滞留为援,粉碎了蒙军的进攻。口温不花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次子,善于带兵,较少扰民,称蒙古族人之贤者。李虎去襄阳后,为南军大将,与北军主将不和。李伯渊叛宋投蒙,李虎则因乱纵掠,使襄阳成为废墟。赵范因夺官职。 ZNPzQ:I@  
  此役中,什余玠因亲丧回乡。《广济县志·大事记》:“二月,蒙古军进入蕲黄,辞官还乡服亲丧的余玠,应蕲州地方官征召,协助官府组织军民守城,击败蒙古军。”但洪咨夔(1176—1236年)《平斋文集·余玠起复宣教郎、襄阳府通判兼京西制置司机宜文字制》:有“夺情非礼也,惟从戎则许其墨。尔以时敏达练,受知于阃制。秋防敌迩,辟置自助。起之室,二政要藩,且参幕府之画。不以家事辞王事,其礼之变乎!移孝为忠,勉图协济。”可看出,余玠因为是在军中因有亲丧,只请了假期,并未曾辞官。蒙军入侵,余玠并非应州官之召,而是敌军来了,他自动上城“起之室,二政要藩,且参幕府之画”的。从制文还可看出,余玠在蕲州城抗敌的表现,破例且快速地已“上达天听”,所以才马上要召之回军任职。此役余玠为名将孟珙“参画”军务,对公认其特殊的军事天才是至关重要的。 ' U(v  
  时魏了翁(1178—1237年,号鹤仙,庆元进士,时为吏部尚书)正好从临安赴京湖途中,到了扬州(十二月制司衙门又由泗州迁回扬州)。在扬州写了奏折《奏虏犯随、信、光、黄等年事宜》、《奏并援襄及令参谋官吴潜留幕府事》等,在设及人事时,自然因受赵葵的推荐,向理宗提了余玠的事,才有余玠的任命《制文》。因此对余玠的认同,魏了翁也是至关重要的人。 a34'[R  
=ox#qg.5  
  时(十月)襄阳已被窝阔台占领,京西制司已由襄阳移治江陵,于是余未曾去襄阳,而是回到了淮东。 XzQ=8r>l  
l1c&a[M)  
  11月19日(十月十九日,蒙军二太子阔端率宗王穆直、先锋按竺迩汪世显会合,夺成都。副使丁黼遇难。 .]ZM2  
9G_=)8sOV  
  1237年(理宗嘉熙元年)    余玠四十岁 nx=#QLi  
Hi|2z5=V  
  10月,口温不花察罕兵侵安丰(安徽寿县)。知安丰守将杜皋(1173—1248年),字子昕,邵武(属福建)人。其人老成于事。先入幕淮东,后知安丰,早有准备,凭城固守;赵葵则指挥各路援军“协力捍卫”。蒙军溃而去。 Nl_!%k:  
_DC/`_'  
  安丰役后,理宗诏曰:“赵葵援安丰,俱能命将出师。捷书上闻,联深嘉叹。可令学士院奖谕其功。”命赵葵以宝章阁学士知扬州,名誉上恢复了赵葵淮东制置使旧职。 =[{Pw8['  
V-=$:J"J'\  
  余玠在安三之役中产立了大功,进官三秩,以“权发遣招信军”兼制司参议官。(宋制州以上主官必有京官身份才行,余玠无京官身份,故“权”,即摄理之)此制文于次年正月才下来,并随之给予京官工部郎官身份。 ErESk"2t  
kTi QO2H  
  1238年(理宗嘉熙二年)     余四十一岁 10#!{].#x  
蒙军察罕(?—1255年)唐兀人。父本为夏臣。庶出。幼年牧于野地,尝以帽置习礼,为成吉思汗见而爱之,挈归以养。年初,授予马步军都元帅,率诸翼军计力80万围庐州,攻天长。知庐州杜皋坚守城池。六合人赵时埂集合淮东淮西民勇10万人参战。余玠则提招信军精兵应援,尾随追堵,被其击败于天长而去。 &K>]!yn   
sxThz7#i)  
  理宗得报,下诏表扬:“淮东所遣援兵,当此天寒,深为不易”,“招信余玠之援亦来,军威不为不壮”。 Qlb@Az  
HAO/r`7*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       余玠四十二岁
(la<X <w  
yN>"r2   
  察罕辖河南30余城,镇杞县,且在汴京大造战船,宋廷不安。余玠率舟师从泗入淮,经亳州入汴,与蒙军鏖战,所向皆捷,全师而返。《元史·张柔传》:“宋兵持舟楫之利,驻亳、泗,犯汴、洛,以扰河南。” G4x.''r&Sl  
M%B[>pONb7  
  1240年(理宗嘉熙四年)       余玠四十三岁 ]Rj"/(X,  
h5f>'l z  
  九月,余玠连秩三级,擢淮东提刑,兼淮东制司参谋官。十月分工余负责濠东诸州府应天(南京)、泗州、永平、海州、邳州、徐州、涟水一线屯兵马及防务。 ESomw  
zr[~wM  
  时四川局势转恶。四川制置使陈隆之复立成都为制司驻地。副使鄱阳人彭大雅冒矢石筑重庆城。筑城时于四门大石上书:“彭大雅城渝,为蜀根本。”因操之过急,反遭罢削。 6~!YEuA  
XS!ZTb>[  
  1240年(理宗淳元年)       余玠四十四岁 j2P|cBXu  
J<BdIKCma  
  蒙军察罕会同各路蒙军兵出河南,破寿州,围安丰。宋廷亦集各路援军二万余人,“支犒赏费五十万贯,银五千两”,经鏖战40余日,终击退蒙军进攻。余玠率舟师上阵,又立大功,因拜大理寺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Dq?2mXOqD  
X,fTzkGj  
  陈隆之部下田世显挈成都府归附元蒙,虏于汉州不屈见杀。     <+$S{Z.  
)m'_>-`^:  
  时李宗勉(?—1241年)主持朝政。乐闻谠言,是反对议和的公清名相。又同佥枢密院事兼知参政事为南充人游似(?—1252年)其人累请理宗“亲儒从谏,节爱自用,选廉共理。”在四边报警,举国震动的情势下,于朝中讨论“战和问题”。大家问:“和安在哉?” E^YbyJ=1  
+,-r b  
  提出:“或谓蒙古势强,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也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与会者强烈要求:“移畏虏者而畏天,易信和者而信守。” BdKtpje  
"_K 6=  
  十一月窝阔台汗驾崩,六皇后脱列哥娜(乃马真氏)称制,各派势力纷争,局势混乱。理宗见机明确表示:“当为必守之规”。 E\zhxiI  
  1242年(理宗淳二年)    余四十五岁 =_H39)|T  
&f yFUg  
  四月,宋廷君臣展开关于四川制司驻节重庆的大讨论。 II8nz[s  
:=Q|gRTL*  
  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前,四川制司驻成都。吴曦叛,吴猎移治于兴元(汉中)。理宗嘉定九年(1216年),关外艰食,乃移于利州(广元)。次年七月甲戍日(7月26日,实际为六月三十日。故似应书为“六月甲戍日”)宁宗颁诏于利州置司。端平三年(1236年)八月蒙军陷兴元,制置使赵彦呐临阵败逃,杨恢拟移成都。十月十九日,蒙军陷成都。嘉熙三年(1239年)陈隆之任四川制置使,在成都复立其城。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又再陷于蒙军之手,使之失去了屯驻之处,宋廷君臣会议,理宗以重庆、嘉定两处供选用。知梧州赵时学云:“若论形势,当守重庆,可上接利、阆,下应归、峡。”仓部郎官赵希既则说:“重庆在夔峡之上,虏若长驱南下,虽重庆城坚如铁,何施东南之救?”右正言刘晋之说:“蜀祸五六年,制臣三、四任,无地屯驻。昔彭大雅城渝,为蜀立了根本,不然蜀事去矣。今宜于重庆阃,庶可运筹诸戎。 3DHm9n+/:  
  五月,赵癸于淮东八年后,以擢同知枢密院事入临安。余玠偕行,奉如赴临安入朝“奏对”。余玠首先说浮夸风,主张“上下无不确实,然后率孚天人感格”。又陈“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从戎,概括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的情况,建议:“文武之士,勿令有所偏重,偏至必交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总之他反对浮夸风,主张文武和睦同重。理宗听毕表示:“卿人物议论,皆不寻常,可独当一面。卿宜少留,当有擢用。”并颁诏侍从、台谏:“各举文武大小之臣”,“庶使务当其用”。  六月,余玠擢“权工部侍郎,四川宣谕使”。宣谕使,掌宣谕德意,似钦差,归即罢结。权也比安抚使小。唯此时孟珙已由四川调任京湖,守襄阳,致命余玠赴蜀,已有安抚使的实际责任。 )|{{}w~`  
N>R%0m<e  
  七月,余玠行“陛辞礼”。理宗谕:“今日之事,不必问胡运衰与不衰,但只靠实理会,治内规摹”,“为四蜀经久之谋,勿为一时支吾之计”。余玠受命于四川危亡之际,表示:“愿假十年,手挈全蜀之地,还之朝庭”。 %RN-J*s]  
MuobMD}jqe  
  十二月,余玠擢“四川安抚制使兼知重庆”。时已正式定重庆为制置使司驻地。四川叙州人程公许在临安做官,于《沧州尘缶编》记:“会抄冬见邸报,宣谕余公侍郎政命授铖,尽护蜀师”。程公许时尚不知余玠已再次擢升的任命。 ? iX=2-  
  此月蒙宗王穆直率雍古族人先锋按竺迩兵陷泸州。 f}X8|GlBo  
]M(mq`K  
  1243年(理宗淳祐三年)      余玠四十六岁 9i}D6te  
2?T:RB}  
  春,余玠孟珙派六千京湖兵的护卫下抵。制司与府治设于金碧山下。 U 0RfovJ  
DME?kh>7  
  余玠到了任所,值春节,他亲笔为制司戟门书大红楹联。据理1933年4月《我辈语社丛刊·宋代楹联辑要》(曲莹生)辑,联文为:“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根牢”。程逢时《蜀中名胜记》则认定余玠的书法“有钟繇、王羲之之逸气”。 &H&P)Px*_  
/:` i%E  
  余玠上任伊始,即宣扬以诸葛亮北伐兴汉为师,启动蜀人救蜀为本,马上委监簿朱文炳主持“招贤馆”,并张榜招贤:“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庭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朝立事,今其时矣。”招贤馆外也贴上门楹联,文曰:“老子亦常来伺候,诸公聊复忍斯须。” 5\0.[W{^  
2A}uqaF  
  (资料来源同上)榜出,巴川举人阳枋,应招为余玠的终身重要谋士;播州人冉、冉璞兄弟为蜀中文武全才,出隐为余玠进城钓鱼山之策,为余玠重要助手。又余玠的淮东同僚,歙州人方岳闻信千里奔渝,上书建言:“以人心为金汤,以山岳为武器。”并荐境地外多人入蜀助余。 0?us]lx  
  又峡州(宜昌)人刘骐,任教授,也入蜀从余。 4spaw?j  
$U1kP?pR  
  三月,蒙军按竺迩破资州。(时资州只有三米高土墙,无险可持。) 46Q; F  
]KK ZbEO  
  四月,程立之凭险据守嘉定,蒙军无功而返。 ; G59}d p~  
sRyw\v-=P  
  七月,蒙军破大安军。播州杨世威退守鱼孔隘(陕西沔县西)“孤垒不降,有特立之操”。余玠命其“知大安军”。这支少数民族世守其境的部队,立功不小。 oiv2rOFu  
380->  
  闰八月,蒙军按竺迩大举攻泸州,陷入宋军东西夹击,水陆合围之中。刚袭父爵的汪德臣(1222—1259年)不得不领兵救泸州。 rF'^w56  
  这年春秋两季四川共大小36战,除资州、大安外,余处均得保全,而嘉定和泸州则因凭江设险,大获全胜,初步改变了川局一直溃败的趋势,迎来了持久抗战的良好开端。 OHP3T(Q5  
QK?2E   
  翌年正月,枢密院通报:“四川帅臣余玠,大小三十六战,多有劳效,宜第功行赏。(据《宋史·理宗记》) moVa'1ul  
n.a=K2H:V  
  1244年(理宗淳祐四年)    余玠四十七岁 4VmCW"b7h  
b>bgUDq  
  余玠初用事四川,在积极布防在同时,即着手建立山城防御体系,力破帅司畏难反对之论,遍令诸郡因地制宜据险筑山城。他明白告诉下属:“城成,则赖以安;不成,独坐其责,与诸君无预也”。任都统张实司全川建城筑寨之事,并选用了一批干员分赴各地主持其事。经两年完工十六处,初具系统防御工程规模。 ^/%o%J&Hz  
Th~3mf #  
  蒙军因长期过游牧生活,只带刀矛及少量肉乳便可维持征战,其势“聚如山丘,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其雄风靡欧亚两洲。当此轻骑进入中原后,靠传统的迭战、重甲、弓矢、布阵堵截已完全无效。余玠借地势增战力,假险峰要为武器,是他战术上的最大成功之处。1295年以学士主修《元世祖实录》的,由争战培养出来的名儒姚燧(1238—1313年)看了四川八处山城阵势后为文说“不战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实张于斯。”(姚燧是武士,也是难得的文人,《元曲》收入他的作品甚多。) Y|m_qB^_  
  《宋季三朝政要》:“余玠入蜀,作《经理四蜀图》。这份治蜀大纲当完成于此顷。据陈世松《余玠传》从其实施证实的大纲内容为:一)起用地方实力,且把大批流散在外的力量有组织地动员回川“凭籍西归,共图克复”。对于敌占区,则“俾守一境,官得自辟,财得自用,显立隽功,当议特许”叙功。二)设险以步制骑:战略上建山城防御体系,共目的在于“扼骑冲突路”;战术上则从多方面订出“制马良策”。三)兵民。设立战、攻、守一体,耕战结合的地方行政级织体系,以解决“清野”和蜀人背井离乡的矛盾,重要的是,把仅由朝庭进行的战争,变成了一场“人民战争”。四)论证并肯定经营合州钓鱼山防御工程的重要战略地位。五)接纳杨文“守蜀三策”。杨文为世守南边的都统杨价之子,袭父职后上书谓:上策为御敌蜀门之外;中策为择险建城壕以为抵抗根柢;下策为保江自守,纵放来去。 4T==A#Z  
>}<29Ii  
  1245年(理宗淳祐五年)    余玠四十八岁 9<t9a f\.>  
79{.O`v  
  四月,巴州守将何震之死于兵难。接着在秋防中,又有成都、汉州、资州、潼川守臣冯有硕王骧杨免刘永魏露亦皆“死于官守”。(载《理宗记》。)又一度收复洋州的守臣关贵,统制傅才郎也以身殉职。又汪德臣挺进到忠州、涪州“所向皆捷”,使川局处于十分困难时期。 7m|`tjQ1  
2 ?Pt Z  
  对蒙军的滋扰性行动,未因此而移动余玠的既定布署, 只命张实率武进军一千人移驻巴州筑小城以为反攻基地外,把主要精力用在为下属旌功抚恤方面:叙州都统杨大全任前即死于官守,即于追封。大安杨世威“孤垒不降”,即任其为“知大安军”。播州杨文父子累创奇功,因即时请加“御前亲军”封号。凡本年死于官守人员,则赠官三秩,官其一子。(接班!)本年在收复洋州行动中阵亡150余人,除皆“赡恤其家”属外,另名书“闵忠庙”享祭祀。 Vqa5RVnI  
  十二月,赵葵入主枢密院。理宗诏:“强兵之事,尔主之”。随擢右亟兼枢密使。 0kU3my]  
yxaT7Oqh%  
  1246年(理宗淳祐六年)     余玠四十九岁 Zz"I.$$[M  
Y brx%  
  春,蒙古称的六皇后脱列哥娜(乃马真氏)继续得势,定其子贵由继汗位,称为“定宗”,相应加强对南宋进犯的攻势。 p+orBw3  
Dh hG$  
  前此蒙军“兵分四道入蜀”者为: zWy ,Om8P  
M:R8<.{  
  1236年九月穆直入蜀之道为“阴平道”; /3Jz3  
  1236年阔出循“金牛道”入蜀; !cRfZ  
[dl+:P:zc  
  蒙军常越米仓山入蜀,称之为“米仓道”; J4YT)-  
y&1%1 #8F  
  1242年春,耶律未哥入蜀侵泸州之道为“大巴山商道”。 EbCIIMbe"  
8s<^]sFP  
  闰四月,余玠为捍四道的有功人员请功:“北兵分四道入蜀,将士捍卫有功者,辄以便行赏,具立功等第,补转官次以闻”。 #S%4?   
Ski G2n]  
  在这场生死大博斗中,一批将领成长起来。但也有一些人跑到蒙占区的兴元行省,投降 于兴元军民安抚使夹谷龙谷带(女真人,他治理兴元十年,使兴元成一重镇。) O#vn)+Y,*  
  在此度大会战中,汪德臣奉命攻蓬州运山城,由于运山城四壁徒绝,形于屏立,汪德臣率步卒直攻往前,被乱石击毙坐骑,其弟汪直臣也为飞石击中致死。(汪世显四个儿子,均显赫西南大人物,其忠臣(1219—1266)、德臣(1222—1259)、良臣(1231—1281)均立有传,唯四子直臣无传,讳其死于飞石故。) ;>DHD*3X  
Kv}k*A% S  
  1247年(理宗淳祐七年)      余玠五十岁 flP>@i:e6  
RAV^D.  
蒙军头年四路犯蜀失败,乃实施迂回包抄战略,向西南及大理方面战事转为频繁。按竺迩原于四川“谨斥堠,严巡逻”,也改为步步前进。鉴于此,亦令嘉定西帅俞兴发兵五千西征,三战三捷,痛击蒙军于岩州之马鞍山,生擒蒙将秃懑于大河。汪德臣部已越过松盘(松潘)闻此即下令“班师”。 wFvT0  
  鉴于川局进入相持,原1242年护余玠入川的“京湖兵”逐年撤出,余二千人,亦由总管焦进撤防退布于归州、巴东一境。 sm   
LKx`v90p  
  前彭州通判宇文景纳“骂贼而死”,九年未旌其功,今始领恩赏。前制置使陈隆重之,前知普州何叔分殉难四年际亦于头年赐谥立庙。 9*\g`fWc}{  
GF'f[F6oI  
  1248年(理宗淳祐八年)    余玠五十一岁 o\4CoeG  
> H BJk:  
  蒙古贵由汗于征讨拖雷系诸王拔途中死去。各系为争王位,至“三年无君”。(《元史·定宗记》) 1[-vD=  
fQU{SjG  
  五月,余玠擢兵部尚书。 IP ,.+:i  
jXp. qK\"  
  1249年(理宗淳祐九年)     余玠五十二岁 CxDcY  
[b/o$zR  
  余玠令都统甘闰筑青居城,为顺庆府治。青居城在合州以北的嘉陵江南岸,山势徒上,高数十仞,上有平顶。此城离南充30华里,岿然雄峙,形势险要,为守蜀山城防御体系的“八柱”之一。 '#D8*OP^  
9I .^LZ"  
  又令张实修得汉城,为储粮基地。此城位于汉江西岸,峭绝千仞,石壁如城墙。顶有平地约七华时,古寺旁有龙泉二水四季不绝。“得汉城”名意为“收复汉中”之意。此顷,余玠属意战略反攻,意寄词中了。 68e[:wf  
&= eYr{  
  1250年(理宗淳祐十年)     余玠五十三岁 bL1m'^r  
kOjf #@c  
  三月,余玠擢龙图阁学士。 VkZ.6kV  
4W;S=#1  
  十月,理宗下诏:“余玠任四蜀安危之寄,著八年经营之功。敌不近边,岁则大稔。既寝还于旧观,将益懋于运图。畴其忠勤,足以褒勉。可进官二等。” 41V e}%  
?*u*de[,  
  《宋季三朝政要》:余玠“帅蜀八年,边庭宁肃,人赖以安。” C6  "  
nwmW.(R4  
  主战的宰相赵葵被“宰相需用读书人”为由,被排挤出阁。 X+82[Y,mB.  
Z?G&.# :  
  鉴于余玠已有一往无前,志在北伐的动向,阳枋上书《上蜀阃余樵隐论时政书》,劝其缓图北伐中原。书曰:“明公力扶乾坤,可谓勤矣,而毁誉并兴;功庇全蜀,可谓劳矣,而是非交起。廷言雄鸟,物论雌黄,此又人之所深虑。……愚以为蜀之忧不在蒙古,而且于强兵悍将,意实未孚,则肘腋腹心,倍费调停也”这时川局平稳了,内部意见相左,矛盾上升是必然的。则余则想到的是,来蜀前临行时的“十年挈胡地还天子”的许诺。 '0Q,  
<AoXEu D  
  1251年(理宗淳祐十一年)       余玠五十四岁 s:>\/[*>0c  
DN] v_u+}  
2月1日(正月初九)余玠张实于巴州前沿新筑平梁城。三月十六日完工。取名“平梁城”意为“抚平梁州”。筑此城时,余玠即在小宁、平梁、得汉诸城间活动,亲率“诸将巡边”。(《宋史·余玠传》) 9KuD(EJS  
  平梁城筑毕,余玠任主修小宁城的谭渊“权知巴州”、“知东路军总管”。(《嘉庆四川通志·谭渊修小宁城题名记》)又亲率中军败利路军元帅王进,播州先锋赵寅,从而开始了“北伐”。在大军压境下,擒得蒙将古扈西牛,又得文州王德新反正等。宋军大步前进,已进至南郑西的中梁山安营扎寨,对兴无形成包围之势。余玠又烧绝唯一通产外的栈道,以期必拔。 jp2Q 9Z  
a;AzY'R  
  时兴元夹谷龙谷带经营十五年之久。其时“内治堡垒,外增鼓柝,烽烟得警,日夜十里不绝。……官舍居第,皆高榱巨栋,重粢牡瓦,宏壮奇丽。”(姚燧:《兴元行省夹谷神道碑》)自蒙古贵由汗死后,此处已成为蒙宋被分割的前沿阵地。是以余玠北伐,以兴元为首要目标。 X[yNFW}S2W  
  宋军完成对兴元城的包围,余玠即率王坚、杨文等以重兵总攻。城外宋军则“钩炮梯冲,围城数匝”,“兜鍪夜烛,城为之赤”。城内蒙军则“昼或荷甲传食,夜则画地分守”。双方全力投入。此时各路蒙军纷纷 应援:汪德臣星驰往援;郑鼎率兵赶紧修栈道往援;风翔都元帅秃师觅得“陈仓古道”应急驰援,……。 p9eRZVy/  
u9qMqeF  
  余玠遇到期强敌,决定“佯设虚寨”,“从容焚围”,主动班师。 iEyeX0nm  
;3eKqr0  
  六月,余玠向临安献捷:“北马五百匹”。理宗赐“银合夏药”。 <.K4JlbT  
c3%@Wj:fo  
  六月,拖雷长子蒙哥被诸王推戴为大汗,是为宪宗蒙哥决定“改更庶政”并定由皇弟忽必烈领治蒙汉军民,又以带答儿统四川等处蒙军“仍往前征”,恢复了寻南宋主动侵犯态势。《宋季三朝政要》:“淳祐十一年,余玠献捷。先是帅蜀,慷慨自许,有挈胡地还天子语,上嘉之。……郑清之再相,因怂恿进兵,于是一意出师。虽有小捷,后至兴元,无功而返。”又“淳祐十二年十月,鞑靼兵掠成都,薄嘉定,四川大震,皆出师之误。”对此,清乾隆斥为短见。其批云:“其出师本意,则无可尽非。虽兴元迎敌无功,亦未尝有挫折失。若蒙古之侵略蜀地,自库图(阔端)之陷成都已然,不独此时也。乃以嘉定被攻,归咎余,不过当时庸懦畏兵之流妄腾口说,岂得为确论哉》”。 ]b?9zeT*'l  
  世人为余玠功业腕惜,内心其实是怪其“昧于勇退”。与宋史上几次主动出击北伐都持否态度相一致。《宋史·余玠传》认为:宋已粗安,而余玠昧于勇退,故蜚声四起,指摘和议论“遂来谗贼之口”。清大儒、邑人金德嘉诗句:“钓鱼山口成功日,何不还山访赤松?” *XOJnyC_H  
DL^o_61  
  “赤松”,即赤松子,采自《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延至今日,凡提及余玠,无不在肯定其功业的同时,并不肯定其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应是可悲的短见之一。余玠可贵的,应该正是他这种对待异族入侵时“还我大好山河”的执着追求。 68fiG  
  十一月,再度入相的郑清之病故。朝政以谢方叔为左相兼枢密使,吴潜为右相,而以徐清叟为参政知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吴潜(1196—1260年)宁国人,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第一。淳祐七年(1247年)进入枢密院。谢方叔四川威州人,也是嘉定进士。他入仕后,曾上书详论忠奸。但这时已与徐清叟(也是嘉定进士)却一唱一和始排斥余玠 2-*V=El  
CK+d!Eg  
  1252年(理宗淳祐十二年)      余玠五十五岁 ?tdd3ai>  
7R.Q Ql  
  蒙哥汗皇弟忽必烈总军南侵后,受身边汉族 士子影响,向汉族统治办法学习:于边地“屯田,储粮,立寨栅”,以为因利乘便之计。 rHge~nY<  
Ox!U8g8c  
  八月,汪德臣于利州准备筑城。此城于第三年完工。人此,蒙宋“两军堡垒寨相望,知石交击”。于利州堵塞死了宋军歧图北进的大门。 sAn0bX  
bu7'oB~:V^  
  十月汪德臣火鲁赤经成都抵嘉定。于是余玠在此组织了一次大会战。会战前,计诛云顶城悍将、利戎司都统王夔为守川宿将,率精兵八千,桀骜不受节度,为各届阃守处理不了的老大难。王夔被诛后,按其时的军中举代制,由姚世安兴代则借口余玠有“图已”之谋,一面闭关陈兵抗命,一边通过谢方叔住在云顶城的子侄,向谢方叔求助。谢方叔听子侄 亲属之言出面调停。为大局,降心相从。 l ASL8O&\  
  余玠嘉定之役大胜,然内讧也从此抬头了。 qLL,F  
rB~W Iu  
  1253年(理宗宝祐元年)      余玠五十六岁 N/$`:8"  
UUKP"  
蒙哥汗令皇次弟旭烈兀第三次西征的同时,忽必烈突破大渡河登上入滇之路,侵大理,攻入吐番。时吐番喇嘛僧人到期开平忽必烈 jCAC `  
87%*+n:?*  
  此顷理宗鉴于四川自唐以来,持蜀险以变的帅臣即有崔宁刘、王建孟之祥等,往往“坐负险固,轻视朝庭,抗天子之命,吐不臣之语。”延及南宋,僭王称乱的吴曦,也是积四世保蜀之功,阴蓄异志生叛朝庭的。因之在支持余玠抗战事业的时,又已心生疑惧,畏于余玠的战功,也耽心其拥兵擅制。左相谢方叔悉理宗心意,积极主张撤换余玠。在的鼓动下,徐清叟火上加油,对理宗说:“余玠不知事君之礼。”在理宗决心已上,诏书未颁之时,又利用当值接近的机会,再次进言:“陛下岂以手握大权,召之不至焉?臣度素失率心,必不敢。” n,HE0Zn]Y_  
  6月14日(五月十七日,甲午)理宗不众人不意,于“五月甲午日颁发召玠以本职赴朝奏庚牌”。(《理宗记》)当时最速递为“金字牌”,是在一尺多长的红漆木牌上书以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以马为工具接力传送御前文字之用。据《历史大字典·宋史》说,孝宗(1163—1189年)时自杭州至成都经十八天可以送达,日行程约四百余华里。(200余千米)《岳飞传》:“孤军不可久占,乞令班师。……日奉十二金字牌,愤惋泣下。”用的即此。陈世松《余玠传》计算的日期,由杭州至重庆行程为十五日。据此,理宗宗甲午庚牌,到重庆的日期为6月29日(六月初二己酉)但是六月己酉日的第二天,临安也收到了由重庆制司快递呈上的,说于是已“病革”的紧急奏报。理宗当即下一表示尊崇,颂余玠为“资政殿学士”的诏书。 +MbIB&fRCB  
n%R;-?*v  
  6月23日(五月二十六日癸卯)戍时,因积劳成疾,加上时疫,已重病近二十多天的余玠,不治逝世于制司任所。(据《余氏谱谍》)由于“甲午庚牌”此际沿尚在途中,到期重庆至少还得七天,故余玠没有看到要他赴朝的诏书。 ]eQV ,Vt  
  7月10日(六月十三日庚申)朝庭“以余晦为司农卿、四川宣使”,派其赴蜀接余玠职。余晦字春明,四明(宁波)人。六月,余晦得任湖北通判兼知鄂州。陛辞时,临时改知四川。八月又升刑部侍郎、四川制置安抚使知重庆兼四川总领财赋。这种任命,连徐清瘦也认为:“素无行检,轻儇浮薄,不堪重任如者当之,臣恐五四州军民不特望而轻鄙之,夷狄闻之,亦全窃笑中国之无人矣。”不堪重任而捭以重任,当然推之于谢方叔“谋国不臧”。 8zLY6@  
  另则有一个不得不权宜处置的客观原因,当是朝庭已于此顷得知余玠的死信。(距余玠之死十七天,刚够快马递消息。) 9YsR~SM  
cYx4~V^  
  七月十八日甲午,南宋朝庭正式向外公布了余玠死信。由于直至此文之前,无人知余玠逝世的日期,陈世松《余玠传》以七月十八日为准,向前推十五天,定于七月实二左右,为余玠去世之日。1994编《广济县志》据此说,谓:“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还朝。余玠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七月服毒自尽”。服毒说本出自由轶事编次入书的《宋季三朝政要》。正史《宋史·余玠传》也只说“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并不肯定的。余玠既不是因知道了要他还朝才病的,不会愤愤不平,也就不存在喝药的揣想了。还的一个近代化的推测,《西南师院学报》1981年一期《余玠治蜀刍论》说:“余玠被暗杀的可能性最大”。当然,这一可能性也排除了。 >{eCh$L  
  1254年(理宗宝祐二年)       余玠死后一年 AM"Nn L"  
Z3k(P  
  年初,谢方叔率先发难:“朝庭命令不甚行于西蜀者,十有二年矣。今者天毙此,乃祖宗在天之灵,社稷无边之福,陛下大有为之机也。”此处露出了消息:只字未提到有“服毒自杀,自绝于人民”什么的罪行。如果余玠是喝了毒药死的,政敌谢方叔不会“为政敌讳”吧! 6:U$w7P0 e  
,BFE=:ZIK  
  五月,接任帅臣余晦在盐骤遭蒙军袭击,伤亡很大。接着又激叛苦竹隘守军,又南永忠以隆庆降敌,甘润忠以沔州叛,王惟忠失阆州。对此,魏了翁的弟子,川人牟子才(?—1265年)上书《论救蜀著六事疏》(《宋代蜀文辑存》卷81):余玠镇蜀,人心自安;余晦镇蜀,以成一年之误。 mrm^e9*Z  
  六月初一戊申,侍御使吴燧余玠“聚敛罔利,家有将国之富,其子如孙,一空帑之积而东。宜簿录其财以为蜀用”。理宗下诏“责如孙以助蜀”。余如孙在逼供下,自认三千贯之数,积数年才凑足其数。明王贞袁黄《增评历史纲鉴补·南宋记》:“使诚有私藏,亦当置之不议,况无乎!藉之非义也。” 22kpl)vbU  
7iHK_\tn  
  八月,煅成王惟忠案。罪名是“丧师庇叛,遣援迟缓。” th6+2&B6  
`cx]e  
  十月,勘官陈大方承旨办理王惟忠案,斩王惟忠于安东市。刑部侍兼枢密都潘凯奏:“王惟忠以助余玠,附余晦,既伏踬东市,而全死后之华,去后之责,何以昭平明之治,服四蜀之心。”陈大方附和之。朝庭 宣布追夺余晦刑部侍郎,削去余玠资政殿学士职名。 5TBp'7 /s~  
)CX4kPj  
  此岁秋,王坚升知合州,兼兴元戎司都统,继承余玠遗志,经营合州,使合州成为西藏自治区南重镇。余玠另一重要助手俞兴,则在嘉定守备,也有大作为。 `/Nm 2K  
USN8N (  
  1255年(理宗宝祐三年)     余玠死后二年 dd?x(,"A`  
Z):n c% S  
  吴潜为相,命贾似道出差黄州。听说余玠的棺木从重庆运回的不是遗骸,而是金银珠宝,遂有广济盗余玠墓之行。结果一载所值。时谢方叔与宦官卢允升、董宋臣失和,被罢相。 9N%JP+<89  
IV lf=k  
  1257年(理宗宝祐五年)      余玠死后四年 ++L?+^h  
TO2c"7td  
俞兴守嘉定,再次击溃进犯的蒙古包军。俞兴父亲俞大中坐罪,被限制不得重用。至余玠始捭以重任。次年(1258年)十月,俞 兴功升四川制置副使。 ~[k%oA%W  
 p!Eft/A(  
 1258年(理宗宝祐六年)       余玠死后五年 S4witIK5  
^\B :R,  
  四月,蒙哥汗亲率十万大军侵略者蜀,由陇州经大散关进入汉中。经两个月,连下四座坚城。蒙哥派降晋国宝至合州谕王坚投降,王坚坚拒。蒙哥一怒之下,弃野战之长,屯兵合州城下,亲冒矢石,指挥攻城,师久无功。时商挺劝:“万乘岂宜动?”不听。米阿八赤劝:“坚城之下,未见其利。蜀地岩险,宜(先)出荆楚,以定东南。”不为所动。郝经亦主张“先荆后淮,先淮后江。”均未为蒙哥接受。  kj+#Tn F-  
十一月,南宋朝庭为维系前线军心,宣布恢复官职。余玠虽恢复了声名,然未中止对余玠家人的迫害。包括杀害其长子如孙。在贾似道的迫害下,余玠继配夫人黄氏(人称黄婆)只得将原配苏氏、长子如孙、长媳杨氏的墓都迁移到黄夫人娘家的地面,施加保护。 ,3I^?5  
/v095H@  
  1259年(理宗开庆元年)      余玠死后六年 W)(^m},*8D  
  二至四月,蒙哥再浆督师攻合州。王坚张钰负险因守,俞战弥强。时蒙古军染上暑疫,士气下降。张钰字君玉,凤州(凤县东)人。他十八岁从军在余玠的提携下,成为四川虎将。 F_xbwa*=  
  六月,汪德臣在合州外城为飞石击中,不治身亡。《中国大辞典·辽夏金元史》记为“引军至合州钓鱼山下,病死。” DoC(Z)o  
[<`SfE  
  七月,蒙哥在合州外城指挥攻城时,战死于城下。关于蒙哥之死,史籍均记为“病殂”或记为“死于军中”。姚从吾(1894—1970年)《元宪宗(蒙哥汗)的大举征蜀与他在合州钓鱼城的战死》有专论。时贾似道引驻汉阳,为勿必烈大军所围,中外震动。宦官董宋臣竟请理宗南迁四明,移都避兵。文天祥(1236—1283年)上书请诛董宋臣。而贾似道竟然私自遣使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急于奔丧以接汗位,主动引军北返。则诈称大捷,以解围表奏朝庭。从此以后,由贾似道专擅朝政,更加横行,而朝政日坏,南宋国势益危。   q.Nweu!jQ  
主要参考文献 z9W`FBg  
3cj3u4y  
  1)、 陈世松:《余玠传》; 0=wK:Ex  
HxK$4I`  
  2)、《余氏谱谍》。
[ 此帖被兰花斋主人在2009-03-25 16:53重新 ]
1条评分
余雄彬 金钱 +5 策忠兄辛苦了 2009-03-25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timothy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3-25
谢谢资料,策忠的帖子总是能给人惊喜!

湖北广水余氏“ 連步登廷 承家開國 仁文大啟 俊仕賢哲 永少宗傳 克光祖德 ”
离线余昌清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3-26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3-26
顶,弥足珍贵!!!!!   
离线长茅余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4-04
我是玠公之后太感动了。
余文峰
离线余又成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4-04
我也是玠公之后,学习了!
离线余又成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4-14
85戭公 > &tmdE  
86从公 良公 衮公 rU/8R'S  
87荣公 %1h%#/#[  
88庆深公 p.)IdbC`B  
89靖公  翊公 Qv1<)&Ft<  
90仲荀公 y8%QS*  
91嗣富公 grVPu! B;  
92 元诫公 OJ?U."Lxm$  
93烈公 9KCeKT>v  
94明德公 基创公 d C>[[_  
95植魁公 pgd9_'[5  
96师晟公 hm, H3pN  
97坦元公  堤元公 z?<Xx?Kk  
98铎公 净公 \)M EM=U  
99槐堂公 F]GX;<`  
100辉宗公 "N3!!3  
101嘉胜公 ]u|5ZCv0  
9}T(m(WQVu  
102玠公 睿公 RPw1i*  
103如孙公 如均公 D\Fu4Eg  
104和文公 蓬莱公 日瑾公 Iu ve~ugO  
105 正纲公 道纲公  华芳公  万五公  奇武公 uCjbb  
106兰萓公 ~p{ fl?  
此乃我家的谱载!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4-16
如此说来,余又成的族谱从余玠上下世系看起来比较真实,但是有个问题,余玠怎么会跑到余靖世系里去了呢?余玠是修水八贤之一,按说应该是良公支下余奭后裔,况且九十三世余烈乃良公之孙,看来这中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我看到的资料来讲,很多自称为余玠兄弟后裔的从没有说是靖公后裔的,都自称江西良公后裔,还需要余又成兄明察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又成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4-23
怎么查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