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99阅读
  • 2回复

余氏宗族近古世系考:由余—良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6-02
余氏宗族近古世系考:由余—良公
(约公元前680年—公元885年)
             #Zdh<.   
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 |5^ iqW  
     s~Eo]e  
由余以后世系考辩 2xNR=u`  
由余乃余氏肇姓之祖也,然由余之后世系多不可考,现存各地余氏自由余以后世系全无可信之处,显系前人杜撰之世系。予考诸史籍,南北朝之前几无显人,南朝宋国有孝子余齐民,晋陵郡晋陵县人(今江苏常州市)其父曰余殖。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晋书•载记》:"魏围燕(后燕)中山、清河王会自龙城遣兵赴救。建威将军余崇为前锋,至渔阳,过魏千余骑,鼓噪直进,杀十余人,魏骑溃去,崇亦引还,会乃上道徐进,始达蓟城。"即此三事,可见蓟在渔阳之西。《晋书•卷一百二十八•慕容超传》有南燕镇西大将军余郁。《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有南燕国寿光公余炽。南朝梁国有余孝顷为新吴洞主、巴州刺史、豫章太守、南州刺史。后归顺陈国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南豫州刺史,为陈废帝诛杀。其弟余孝劢、余孝猷,其子余公扬。南朝宋文帝十四子海陵王刘休茂有部属余双,北魏拓跋焘有部将余嵩,封巨鹿公。《隋书》隋文帝之子汉王杨谅手下有大将军余公理,南齐国萧宝玄属下有余文兴。南齐第六个皇帝萧宝卷有余妃。证明在南北朝时期余氏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人口繁衍比较广泛。尤其是江南徽歙一带已经遍布,只是尚未见后人自称是这些人后裔,由此可以证明,宋代以前余氏基本没有谱牒传世,余氏谱牒最早出现在宋代。故以前世系不可考,而现今所见之由余至余钦之间世系显然系后人杜撰。甚至将余孝顷三兄弟当做余良之孙,前后年代本末倒置,乃至称余靖乃余良后裔更有甚者,乃将余靖、余安行、余尧弼、余中、余深、余端礼、余天锡诸先贤弄成父子爷孙关系,罔顾史实,以及地域关系,还有把余阙也说成是良公后裔,不顾余阙本是西夏唐兀人这一事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今人修谱自当应该摒弃。故当今修谱应该尊重资料,不可弄虚作假,画蛇添足,徒增笑柄。 j,OA>{-$  
宋代以后由于元朝蒙古的野蛮统治,对汉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明朝推翻元朝政权后,各地姓氏谱牒散佚比较严重,因此在修谱的过程中因为上代世系失传,不可避免的参考其他家族的谱牒,甚至请人杜撰,互相抄袭,造成鱼目混珠的局面,由明及清,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统治,国家经济繁荣,人口增殖,纷纷迁徙开垦,人口流移自然需要携带家谱,此时修谱风气日隆,产生了一些专门从事修谱的谱匠,正因为有了这些谱匠的参与,使家谱纂修造假之风日渐盛行,现在看到的家谱基本都是那时候的产物。 G#%Sokkb'  
因此,处于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各种资料信息非常容易获得,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将可疑的资料放在一边,并经常及时续修,避免出现类此的错误再次发生,这也是新一代修谱的一个重要要求。 k6#$Nb606  
二零一一年六月余策忠识 OC&BJNOi  
             [A~?V.G  
第三十五世祖 XJo.^<m  
字和叔(受姓始祖由余),生子一:彦叔 ,a>Dv@$Y  
由余简介 LuZlGm  
由余,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春秋时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 '-"[>`[q  
公元前623年1月2日,由余病殁,秦穆公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建造坟墓4座: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等3座,江南淮安府武功山等。 ^|<>`i6  
             P].Eb7I  
由余的功绩 Xm# +Z`|N  
由余的事迹,在《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他对秦国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国在春秋中期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秦文化有一个特征就是"拿来主义",春秋初期的秦国文化是比较落后的,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文化所奉行的伦理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周人的礼制,所以秦国在穆公时代,基本上所认为比较珍贵的东西,还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所崇奉的宫室,财货,由余第一次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殿珍玩,由余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秦穆公感到比较奇怪,说中原华夏国家治理,靠的是诗书礼乐法度,即使这样,还是不能救世于混乱,戎夷没有这些,要治理好岂不是更加困难?由余说:恰是中原华夏有诗书礼乐法度所以才那么难以治理,自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从这方面来看,由余自戎使秦,与穆公的这段对话,反映了秦在春秋时代一方面积极吸收周文化成果来建立制度文化层的同时,还在不断在与戎族的交往斗争中,拿来了戎族的功利主义,这一点给后来秦国能够彻底的实行商鞅变法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心态基础,秦穆公认识到由余是个人才,如果让他在戎,则会成为秦国的祸患,于是设计让由余归顺了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秦采纳由余的策略,转变进攻方向,全力攻伐西戎,灭掉十二个西戎小国,史称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因为西周亡于西戎,所以秦穆公的对戎战争虽然没有像齐桓,晋文一样取得中原霸主地位,但是周天子还是一样派遣召公向秦穆公致伯,承认秦的西方霸主地位,大大提高了秦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和地位,在左传等史书中,秦国的历史自秦文公开始见于《春秋》,但多不书国君事迹,而自穆公称霸,"秦伯"之号开始频繁出现,这也可以算得上是由余对秦的功绩,最关键的是,穆公向西扩张,给尚处在发展阶段的秦国一个比较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发展空间,为400年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k9eyl)  
             3D6&0xTq  
由余及"仁义"学说 bGwOhd<.  
学术界一般认为,"仁义"一词出现于孔子之后。然而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由余(即余氏始祖)就提出了这一治国论说,早于孔子、孟子。 ^U?Ac=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由余建议秦穆公以把上古帝王黄帝作为榜样,提倡"圣人"之治,要以仁义礼乐治天下。他认为中原变乱的原因是不施仁政,导致"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戎夷虽然没有"礼乐法度",却能做到"在上者淳朴,在下者忠信",整个国家非常团结。这番话说得让秦穆公佩服得五体投地,也让他感到忧虑:戎夷拥有这样的贤才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于是,穆公与内史廖紧急商量,决心用美人计败坏戎王心志,并用离间计挖走了由余,为他成就春秋霸业奠定了基础。 </'n={+q  
             ^/2HH  
【史记:秦本纪】 I Tl>HlS  
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於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於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於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之,问伐戎之形。 ;i.MDW^N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diG$x.  
             HPu+ 4xQV  
第三十六世祖 v5@4 |u3ds  
彦叔字杰尊,生子二:璋、环 XzIC~}  
             YFu>`w^Y  
第三十七世祖 f"gYXaVF+  
字玉振,生子一:纯 tBkgn3w  
             =RXeN+ &R  
第三十八世祖 }fk3a9j9u  
字和乐,生子一:素 Kg~D~ +j  
             IR]5,K^l  
第三十九世祖 -rYb{<;ST  
字清洁,生子一:绍 2%fzRXhu%  
             D^h! ].3 T  
第四十世祖 CAviP61T  
字远纪,生子一:春 JFc, f  
             ?fP3R':s  
第四十一世祖 49>b]f,Vc  
字阳和,生子一:永洪 &-o5lrq  
             >&e=0@?+G  
第四十二世祖 t}I@Rmso  
永洪字以大,生子一:达 0+qC_ISns  
             9XQE5^  
第四十三世祖 8<0P Ssx  
字子贤,生子一:玘 7neJV  
             B%u[gNZ  
第四十四世祖  WvF{`N  
字监轩,生子生子一:景 ^1c7\"{  
             re%XaL  
第四十五世祖 C[%&;\3S@  
字廷美,生子二:惠志、惠忠 }&7kT7ogO  
             `_GCS,/t  
第四十六世祖 XW8@c2jN\7  
惠志字汝高,生子一:钦 .eVX/6,  
             ]Oo!>iTQi  
第四十七世祖 q Sv!5&u  
字仰圣,生子三:文茂、文忠、文成 BB3 a8  
             K\B!tk  
第四十八世祖 @VOegf+N  
文茂字才荣,立三弟子芳为嗣 YZOwr72VL  
             BH^*K/ ^  
第四十九世祖 +ru`Zw5,  
生子二:贵、广 nSSJl  
             \,p?pL<'  
第五十世祖 _O87[F1  
字荣显,生子一:聪 xZ2 1i QeN  
             r/ATZAgHP  
第五十一世祖 og+Vrd  
字敏明,生子二:通、佑 &"tQpw5  
             qa~ju\jm.  
第五十二世祖 Edh9=sxL  
字允亭,生子一:翔 Jq>5:"jZ0  
              L=!h`k  
第五十三世祖 Q(1R=4?.Z  
生子一:文简 1T~`$zS7  
             v) K|{x  
第五十四世祖 v,rKuvc'  
文简生子二:暹、遂 UNrO$aX!1'  
             >K%+h)%kI  
第五十五世祖 JGzEm>_ m  
字德进,生子一:盛 6(A"5B=\  
             .k!2{A  
第五十六世祖 \Q?#^<O  
字文昌,生子一:渊 w);Bet  
             5]3Mj*u\  
第五十七世祖 6k|f]BCL  
字汝深,生子一:太清 sk t9mU  
             b^P\Kky  
第五十八世祖 [XA:pj;rg'  
太清字元汉,生子一:锦 }hc+ENh  
             catJC3  
第五十九世祖 TPi{c_ ]  
字文彩,生子二:圣、贤 EuD$^#  
             4_ZHY?VRd  
第六十世祖 pvM`j86 _  
字祥模,立弟贤子沧为嗣 C^ ~[b o  
             @l~MY *hp  
第六十一世祖 4+N9Ylh  
字志广,生子一:存谦 *iVv(xXgN  
             >td\PW~X  
第六十二世祖 ztaSIMZ  
存谦字仁让,生子一:仑 YM +4:P2  
             '# J/e0o@  
第六十三世祖 #D8u#8Dz  
字汝高,生子一:敏 !4fT<V (  
             'X1/tB8*  
第六十四世祖 h1QrFPQnu  
字文达,生子二:和清、和净 h8?E+0  
             %`^{Hh`  
第六十五世祖 $ud\CU:r  
和清字永洁,生子一:硄 5^GrG|~  
             `EzC'e  
第六十六世祖 1<&nHFJ;[  
生子三:荣、华、贵 H!uq5` j0K  
             bWfT-Jewh  
第六十七世祖 g.eMGwonTJ  
立弟华子鑑为嗣 z)]Br1  
             ^WmP,Xf#  
第六十八世祖 }C9P--  
生子二:玺、琢 x"n)y1y  
             "o>gX'm*  
第六十九世祖 2]f?c%)I  
字国信,生子二:希曾、希德 /;a b"b  
              ~xV|<;  
第七十世祖 Z^SF $+UN  
立弟德长子佩为嗣 *Z C$DW!-  
             \rY<DxtOq  
第七十一世祖 ,CA3Q.y>|  
生子一:良 P{_Xg,Z  
             =[T_`*s&  
第七十二世祖 `' "125T  
生子一:茂 tWN hFQ'  
             +9d]([Lx  
第七十三世祖 xU_Dg56z'&  
字高盛,生子一:兴 ~i ImM|*0  
             38Bh9>c3  
第七十四世祖 b ?-VZA:  
字以旺,生子一:光继 H6I]GcZ$  
             d}`Z| ex  
第七十五世祖  edv&!  
光继字明辉,生子二:咏、赞 ,m)k;co^  
             qB0F9[U  
第七十六世祖 WFTXSHcG  
生子一;锺 ~Os1ir.  
             X>W2aDuEZ  
第七十七世 2Vn~o_ga  
祖锺字颜璹,生子一:本朝 E1&9( L5  
             f=L&>X  
第七十八世祖 &*4C{N  
本朝字国泰。生子一:振纲 PqJB&:ZV  
             "nzQ$E>?$  
第七十九世祖 abW[hp  
振纲生子一:钦 B,_/'DneQK  
钦公,唐玄宗时太常博士,官至集贤院学士。钦生杲,杲生膺,膺生庸,庸生戭,迁居安徽休宁。戭生良、从、衮。衮之后京公居浙江钱塘,良之后庠公居洪州分宁。从公,字韶仲,五代时自安徽休宁徙居韶州府之曲江县。 rEF0A&5  
       )#H&lH  
第八十世祖 6VsgZ"Il  
生子一:杲 aJ{-m@/ 5  
钦公,唐玄宗时太常博士,官至集贤院学士。钦生杲,杲生膺,膺生庸,庸生戭,迁居安徽休宁。戭生良、从、衮。衮之后京公居浙江钱塘,良之后庠公居洪州分宁。从公,字韶仲,五代时自安徽休宁徙居韶州府之曲江县。 JoCZ{MhM  
    
(唐元宗朝与马怀素等采录近书续王俭七志官修书学士复入校麗正院书转集贤院学士,载新旧唐书) wigs1  
    
这里由余至钦为三十世可能有误
第八十一世祖 C+m%_6<  
生子一:膺 "K9/^S_  
肃宗朝官昭武枝尉秘书郎颜璹志其墓。 I""zg^Rq  
     .DX-biX,  
第八十二世祖 Xt .ca,`U  
生子一:庸 j&Trvw<t  
代宗朝永泰间官翰林院学士。 QhJuH_f 0  
             */6lyODf  
第八十三世祖 $VxKv7:  
生子一:寅 0#S#v2r5  
字用中宪宋朝元和简官翰林院编修。 WbWEgd%8.  
             U!\~LKfA  
第八十四世祖 w$DHMpW'  
生子三:从、良、衮 ;EB^1*A Ew  
字寅天岛宗敬宗朝长庆宝历间官史馆修撰避兵邵武光泽里寇平复反体宁。 kK|D&Xy`  
     bP Q=88*  
关于戭公三子从咸衮之说,应当是从、良、衮,为何很多说法认为是从咸衮呢?这个说法的缘由,来自于,良公有五子:革、贲、旅、咸、升,五坪肇基,咸公乃良公四子,其中庠公乃咸公之子,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就是出自于庠公支下,由于各自肇基,庠公后裔乃以咸公为一世祖,长此以往,便将咸公误认为是良公,所以才有了良公又名咸的谬误,而江西修水长茅良公墓地附近,既有良公墓,又有咸公墓,还有庠公墓,修水重修良公墓,碑刻良公一世祖,而庠公碑上刻的是二世祖,而咸公墓则没见有修碑的记录,我到良公墓由于,没有看到咸公墓和庠公墓,但是我们族谱的墓图中则有良公墓、咸公墓、庠公墓的墓图,均在一副图纸上,而修水电视台拍摄的长茅余氏专题片中,庠公墓碑则仍然刻着二世祖字样,解说词则说是三世祖,可见修水已然明白错误,却未见更正,所以,现在应当将墓碑给予更正,若庠公为二世祖,则将革公、贲公、旅公、升公后裔置于何地?而从咸衮之说一直在网络上流传,贻害不浅。 WS ^,@>A  
兰花斋主人 *>h|<|T'  
       以上资料基本来源于网络,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仅供参考 U38~m}c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6-12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保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6-02
感谢余成宗亲分享的资料!辛苦了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6-12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