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阅读
  • 3回复

黄陂大余湾景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6-03
【黄陂大余湾景区】 \p1H" A  
大余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村民600多户2500多人。其中的大余湾现有村民108户,居民324人,有40多栋明清时期古民居。大余湾得木兰之灵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村谱记载,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出自该村。这里村民聪慧勤劳,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窑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如今,这里制陶业仍十分发达,远近百余里还有很多人家保持着用木兰“川里货”的习惯。 ON _uu]=  
i{PRjkR  
大余湾的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细看族谱,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缘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则至今保留明清时代(主要是清嘉庆年间)石砌宅子数十幢,建筑风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春日里走进大余湾,老宅虽陈旧,仍可看出昔年的气势。古宅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谱都保存下来。 i>r4Rz!  
CF>k_\/Bj  
大余湾人砌筑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q[hF*PM  
l*("[?>I  
c`mJrS:  
+[`N|x<  
u-Ct-0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余湾人的岁月如同一首悠长舒缓的歌: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水清塘旁。梅花映白雪,桂飘十里香。秋兰入幽室,凌霄攀高墙……这也正是这个古村湾历时600多年绵延发展至今仍味淳品正的真正原因。 =A9>Ej/  
?2OT:/I,  
【大余湾建设】 @)m[: n  
由于显著的建筑特点、人文特点,2002年11月,大余湾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大余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早在2007年,黄陂区就完成了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保护和修建的两部规划,并通过专家组评审。按照规划,投资商将对大余湾总投入约1.5亿元,建设“三线十二节点”、“五个自然组团”、“前庭后院”。建成后的大余湾将形成古建筑参观区和后山体验区。古建筑参观区通过对5户重点古民居的展示和百来户民居的集中打造,让游客从房屋的精雕细琢中、从装饰摆设的讲究中、从家庭文化的打造中,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后山体验区以大余湾600年的人文历史、典故传说衍生出系列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在爬山的过程中去探寻、去体验,如孝子文化——摞子石的故事,风俗民情的传统——晒米石的传说,大余湾的读书传统——西峰尖的书院和文庙,大余湾繁盛的根源——葫芦塘探秘等等。两个区域自成一体,特色鲜明,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大余湾的综合旅游体。大余湾这里,只见一栋栋明清古宅横卧山底,古宅一律石砖黑瓦、雕檐画栋,一条条青石板路蜿蜒其间,乍一看,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疑是到了江西婺源。 yEtI5Qk  
Crh5^?  
JM -Tp!C>  
a+)Yk8%KY  
I/jMe'Kp  
【大余湾历史】 ,AGK O,w  
大余湾与婺源的确一脉相承。这个湾子的先人系余姓大户,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时,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徙到如今的木兰川,在余氏宗谱上有明确的记载。当初之所以选择在此定居,是因为认定这个湾子是一块极为罕见的“风水宝地”。 ]o$Kh$~5  
 UB&ofO  
大余湾古村落体现了贴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木兰山是大自然钟灵毓秀的杰作,木兰川是一条10公里长的画廊般生态山谷。大余湾位于木兰山东南坡,木兰川南端出口处,使得这一带绮秀的自然景致也有力地参与了大余湾乡土文化的塑造。这里村前屋后的山水都被纳入到村落整体规划布局里来并被分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含意。  S&]+r<  
91E!4t}I  
5ap}(bO  
(3 8.s:-  
TGdD7n&Ehh  
+>KWY PH  
1m|Oi%i4  
$.R$I&U  
+z+25qWi  
黄陂大余湾 .ZxSJ"Rk  
地址:武汉市黄陂去木兰乡双泉村 9x?" %b  
自驾: Z?oFee!4  
①武汉-三阳路-武汉大道-G318-岱黄高速公路-G318-S108-研梳路-终点(在道路左侧) j1v fp"J1  
②黄陂-G318-百秀街-钓台道-S108-研泥路-终点(在道路左侧) [ k^6#TQcn  
,'= Y  
~kS~v  
9:!n'mn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鼓勵!!! 2014-04-22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10-29
大余塆 600年常开不败的木兰花
大余塆 600年常开不败的木兰花
ef f6=DP  
                                                                                             Fdm7k){A  
雕刻精致的木柱门板分隔房间。
@ew Qx|  
(G#)[0<fX  
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
村民生活悠闲自得。
"uTzmm$  
木兰山下,木兰川口,大余塆静静地传承600余年,如一簇美丽的木兰花,生生不息地绽放着绝世芳华。 hS*3yCE"8  
i&mu=J[  
    然而,这个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古村落,广为人知并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随行的黄陂区文化局干部说,“这得益于余馆长不遗余力的宣传推介。”“余馆长”叫余永奇,大余塆人,曾任黄陂区图书馆馆长,如今八十高龄,仍满面红光,识记超人。他55岁便回乡定居,致力于大余塆文化的整理、发掘和推介。 KNIYar*3  
%pL ,A5M  
    在老人诗意的叙说中,我们陶醉于大余塆的神奇与美丽。 ThJLaNS  
1@CI7j  
    大余塆 FK@rZP  
Q&`$:h.~  
    大余塆位于木兰山系南麓,属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距武汉城区47公里。村庄历史可上溯至明朝初年,现存50多栋石砌民居,呈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大部分保存完好。 [g&Q_+,j  
7" Dw4}T  
    2002年列入湖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国家建设部、发改委和文物局联合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列由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x$\vL0  
{< jLfL1  
    明代村落的大观园 5_G7XBvD/w  
&>L\unS  
    “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钓葫芦,中间流水太极图。”余永奇总结的这五句话,勾画出大余塆的风水特色。“青龙”、“白虎”、“双龟”、“葫芦”几座小山紧紧呵护着村庄,一溪流水穿村而过,五口池塘滋润着闲适的田园生活,村中间一口水塘与稻场左右环抱,形成一个天然的太极图。 84)S0Y8w  
6$fC R  
    村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50多栋,其中11栋始建于明代,40余栋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另有30多栋后来改建房屋,也承袭了古建筑风格。 C(e!cOG  
<`-"K+e!J  
    全村民居分为四大房群,由20余条小巷子纵横分隔,一条横贯东西的石板步道,将四个房群串连起来,形成“全村一百户,穿插二十巷,户户皆相通,家家隔门房”的格局。199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团来此考察,惊叹这里是“明代村落的大观园”。 GlQ=M ) E  
ScZ$&n  
    大余塆民居一般为三联屋结构,中间一联进门为天井,中为堂屋,后为灶屋;左右两联是卧室,一般两到四间,按左大右小、前大后小分长幼而居。 *Vv ;NA/  
KC q3S  
    家家户户的大门都内缩了约半米,形成一个可以摆放农具、木柴的门洞,据称,这样的构造含有“退一步海阔天空”之意。 YJ rK oK}  
FCqs'  
    房屋的外墙由石块砌筑到顶,建筑工艺极为讲究,石块之间用糯米与石灰灌浆黏合,既严丝合缝,又牢固坚实。室内由雕刻精致的木柱木板做山墙,分隔出堂屋、卧室等不同功能区。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人家的木板破烂,已改为砖砌。 Cv;z^8PZJz  
+/x|P-  
    神奇的是,村子在兴建时就设计了科学的排水系统,明沟排雨水,暗渠排污水,分别导入不同池塘,确保了全村生活用水不受污染。虽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到现在明沟依旧,部分暗渠仍有排水功能,可见先民是何等智慧! Pvbw>k;  
U?xl%qF`)  
    耕读传家的村风 ^9cqT2:t  
2<u vz<B  
    走进大余塆,一排排民居石墙黑瓦,飞檐翘角,仿佛置身赣北婺源乡村。余永奇老人介绍,其先祖正是婺源人氏,所以建筑上也承袭了故园风格。 ='soSnT  
2uiiTg>  
    据《余氏宗谱》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余氏先民余秀山由江西迁徙而来。他们在木兰山下结草为庐,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塆绵延600余年的发展史。 :Tj,;0#/  
NbkWy  
    据考,余氏在宋朝时就是望族,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余家崇尚耕读,余秀山一代迁居时就带来大量书籍,传到“文革”时仍存有28箱。 _|*3uGo:  
cC4*4bMm  
    村里有独特的“晒书”习俗,每到梅雨季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藏书拿到太阳底下暴晒,以防霉变。当一本本书籍、一幅幅字画在门前摆出时,巷道里黄黄的一片,场面非常壮观,整个村里都飘荡着书香。 7sHtJr  
Kj-:'jzW  
    家家门前檐廊上都有手工彩绘,或人物故事,或花鸟图案,栩栩如生,韵味无穷。有的还以诗题款,融诗、书、画于一炉。其中一户彩绘题诗曰:“高山流水最关情,稳坐闲弹调已成。倘使钟期不再听,谁堪一笑话生平。”充分体现了主人的高雅情调。 )O2^?Q quS  
m[Zz(tL  
    隐身大山之间,余家人不太追求富贵。“我们把财产和财富分得很清,财产只是一时拥有,而财富则可以增值传承。”余永奇老人这样解读大余塆人爱读书的风气。 N'2u`br4KP  
'%K,A-7W  
    正因如此,大余塆代代出人才。科举时期,村里获得秀才以上功名的,就有100余人。近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去的各类专业人才近百人,成就卓著的有著名教育家余家菊、铁道专家余家典等。 nM}X1^PiK"  
NSM-p.I9  
    留在村里的人,享受着田园风光,过着悠闲而富庶的生活。他们还请省里的音乐名家,创作一首村歌《一朵美丽的木兰花》,咏唱“流水村前过,溪上小桥架,出门到田间,池塘钓鱼虾”的田园生活。 {I(Euk>lR  
)(75dUl  
    旅游点亮大余塆 ] J:^$]  
s "*Cb*  
    大余塆的古村古韵古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名村”的保护与传承、利用,也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2005年,黄陂区请著名设计院编制了《大余塆历史文化名村总体规划》,武汉市和黄陂区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为大余塆整修道路,疏浚沟渠,铺设石板路面,按“整旧如旧”原则对部分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 s(wbsRVP8  
c9f~^}jNb  
    2008年,该区又引进武汉万通置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大余塆旅游开发公司,投巨资进行古村落保护工作,并新建接待中心、景点景观,把大余塆打造成了旅游景区。 :ykQ[d`:|  
Q[8L='E  
    许多被现代生活裹挟着不断奔跑的人,选择到这里消遣乡愁。“高峰时,一天接待两三千名游客。”村支书余绍良说,这两年,安静的大余村变热闹了。 PTL52+}/  
dos$d3B4  
    余绍良介绍,大余塆110户350人,有近200人吃起了旅游饭,塆里光农家乐饭庄就有十几家。村民余绍礼开的农家乐,主要做节假日的生意,“一个周末净赚2000元没问题”。“入村门票60元一张,村里与公司二八分成。”余绍良说,村里分得的部分都给了村民,让大家有钱维护好古民居、古村落。 \{NeDv{A  
wm@1jLjrQ  
    许多传统村落为保护经费发愁,而大余塆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04-22
古色古香的風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3-31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 2014-04-22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