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2阅读
  • 2回复

红豆相思谷及景区的余家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dogeeg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3-28
— 本帖被 thinfo 从 余氏轶事 移动到本区(2009-03-28) —
作者:雅安刘传康 E)ne z  
dkUh[yo"H  
$e#V^dph  
   浪漫雅安余家湾,红豆深谷不一般,瑞气清雾育仙茶,司马文君是泉源。 Yl\p*j"Fid  
xQU$E|I  
   此一七绝说的是中国西部的优秀旅游城市,浪漫魅力雅安辖区内的红豆相思谷景区的余家湾,这余家湾是从雅安市区往上里古镇及碧峰峡走廊上的多个景区中最靓丽的风景区。相传,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年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离开临邛,经太和镇这一临邛最边的一个古镇进入雅安地界,原本打算在白马泉处安身居住,又恐离临邛太近,惹得父亲卓王孙气恼,搜寻过来惹出几多麻烦,于是继续悄悄往雅安境内迁徙。 #I &#x59  
6v1F. u  
   当他二人来自黄龙水库附近,见一深谷小路就在路侧,于是循此路往深谷中走去,进得谷内四里许,见这里豁然开朗,四周山明水秀,几缕炊烟飘飘缈缈,更有鸟鸣花香,沟内人家虽然不足二十户,但也可见兴旺景盛之像。原来这里是汉嘉古郡治内的盛产岩盐之地,唤作前盐溪的地方。深入谷内还有盐井几口,那里就称作后盐溪。这条谷中盛产的岩盐全部由官府统一收购监督,除了供应本地汉嘉郡的食用外,全部调往汉朝帝国的中央盐库,不敢私自切留。因为当时盐的来源非常珍贵,世代流传的煮海为盐的生产者“东海勇妇”典故中所讲诉的煮海水为盐的海盐是含杂质很重的一种食用盐。此种盐政府除用于国防及一些化工应用外,一般都是供应贫民百姓,所以在京城及其它地区要想享用雅安出产的岩盐不是达官就是贵人。 3OZu v};k  
"~+? xke5z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夫妻二人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再加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都想亲自参与和观察制盐的全过程,于是决定在这里结庐居住一段时间,这一安顿下来,一住就是近两年时间,与谷内前盐溪的这近二十户制盐人家接下了深厚的友谊。谷内前盐溪左右皆是高山,进谷右边的是五宝源山脉,第一宝就是这五宝源山脉常年不断的清纯甘冽的山泉,这条山谷的百姓就是因为世代饮用此水,个个身体健康,人人长寿。第二宝就是山上红砂岩层中自然生成的“红玉”,这红玉晶莹剔透,材质冬暖夏凉,司马相如用此材料与文君二人共同设计了一把同心锁,找来手艺精湛的雕刻工匠精心打造制作而成;悬挂在二人的住房之中,见证了他们在这红豆相思谷内前盐溪的爱情,直到后来老死陪葬在卓文君的身旁。 <13').F  
LFwRTY,G  
   第三宝当然就指这五宝源山下的前盐溪井与后溪盐井,盐调百味,人人离不了,增益智,长力气,这里的百姓用它换回了工具及生活必需品与精美的绸缎绢帛,制作漂亮的新衣装扮着自己与父母及子女,是不可多得的五宝之一。第四宝是山上漫山遍野的一种叫“荼”的植物,当地百姓用这叶子熬制发酵后泡服饮用,消食去胀,沐浴散斑消疖除毒,深得大家喜爱,司马相如与文君二人一到此地就花重金到天下各大名山购回各地的“荼”与着本地的“荼”嫁接,培育出了天下独特的“相思茶苗”,改荼为茶;从此打开了茶的天地,在他后来的吴理真就是在这里引种了一批优良茶树上蒙顶山,成功培育了七铢“仙品贡茶”,这是后话。 a@?2T,$  
   6R=dg2tKT  
   第五宝更是天下独绝,也是只有这里才生长的红豆树,叫做“雅安红豆树”它树上结的红豆果实都呈扁圆型形状,红得醉人极了,温润如玉。据传:现今红豆相思谷景区的后盐溪山上的的这棵红豆树就是司马相如与文君二人从五宝源山上移植过去的,后来不知是何原因,五宝源整个山上的红豆树都先后枯死了,移植到后盐溪山上的的这棵红豆树也枯死了,从此这种红豆树物种绝迹,绝迹后一百余年的一个初春,春雷一个接一个地在这条沟内连绵不断地震响,一直响了七七四十九天。奇迹也就在这时出现,人们发现后盐溪山上的的这棵红豆树已经腐朽的根里,长出了一棵新芽,这棵新芽后来茁壮成长,长成了今天的参天红豆大树!引来天下无数的游人观览,名声蜚扬海内外。 ^.?5!9U  
qZ=%r u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yi,元朝政府在与红巾军的战斗中,成吉思汗的后裔“本是元朝宰相家”铁木真的一支人族因蒙冤于皇族矛盾,改姓为“余” 逃出元大都,潜入西部天涯各地隐姓埋名生存下去,逃脱了株连九族的命运。后来明朝推翻了元朝,他们也不敢姓“铁木真”依然姓“余”直到今天。铁木真的铁是金旁,金去掉下面一横就成了一个余字,约定俗成,这就是余字的由来。
1条评分
thinfo 威望 +5 谢谢提供资料! 2009-03-28
离线dogeeg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3-28
史载:余氏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个儿子都中了元朝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所以有“九子十进士”的说法。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红巾军起yi,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太守等要职,声名显赫,朝中奸佞小人诽谤说铁木家族要造反,皇帝接到告发后欲除去铁木一族。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了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队人马决定分散逃跑川内各地,并相约改姓为余。他们在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青神、荣县、乐山等地。铁木健九子一女分散逃离时,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吟诗一首,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诗曰:“本事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Y"h2#M"  
W^8MsdM  
   雅安余家所以也是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后代子孙,红豆相思谷景区的余家湾内的从清朝雍正年间到民国的余家坟茔及家中的神主牌位都显示,来这里的一世祖原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风里桥头的“本是元朝宰相家”后裔的余家人。同样是因“湖广填四川”来到雅安的.雅安余家坟茔及家中的神主牌位显示与其他地方余家的相认诗词略有出入,本是元朝宰相家,黄金贼发入夕涯。儒阳变理分西手,风里桥头接柳斜。邳太是天天是命,去世思我我思他。十人世愿归何处,瓜瓞绵绵玉落花。又从碑记“系湖广麻城孝感乡风里桥人氏,入川至雅安水东下里后盐溪 发”等字相佐证,说明余氏在明末清初是麻城孝感乡风里桥人氏。因为儒阳变理之故的余氏族人不得不随“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政策而来到雅安水东下里后盐溪;并希望子子孙孙从此 发 下去。其中包含的变故隐语是揭开余氏家族的钥匙,也是研究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BH3%dh :9  
   NDYm7X*et  
   从现存的红豆相思谷景区的余家湾内的从清朝雍正年间到民国的五十多座余家坟茔及家中的神主牌位都显示,这支余氏族人发展也是相当不错。属有钱有势,文官武将辈出的名望人家,当年的余家大院修建在占地三亩的五宝源山下,人丁兴旺。从这里分支出去的余家人氏每年皆有回来认亲及吃家族举办的“清明酒”。共叙亲情友情,追溯根源。从仅存的部分余家大院的各种木雕门窗图案来看,工艺十分精湛,麒麟瑞兽,龙凤呈祥,梅兰竹菊花草图案栩栩如生,福禄寿喜寓意悠长,吉祥如意图腾喜气洋洋。 J2avt  
>HL$=J_K?  
   余家的从清朝雍正年间到民国的五十多座余家坟茔的石雕石刻更是各有千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蒙汉结合的丧葬文化。许多石雕石刻属上乘杰作。连台的古装戏剧人物动静相宜,胡须鬓发丝丝清晰可辨,仙道人物故事,孝悌礼仪,忠孝节义故事都有表现,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渔樵耕读,各种寓言及褒扬之词都一一镌刻在四维的陵寝之上,记叙着余氏家族昨日的辉煌。这就是历经多带自然形成的“余氏家族民俗石雕石刻艺术博物馆”,这些都亟需保护,为红豆相思谷景区的旅游服务。 V*j1[d  
S17 c#6vT  
   余家大院兴旺鼎盛之时,每年逢蒙族人的传统节日,都要请川内外著名的戏班到余家大院演出,雅安城内的许多官员也接受邀请,与城内的余氏族人及各地的余氏族人欢聚一堂观摩演出,欣赏来自各地的名角演唱,好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最难忘的还是每次演出中有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夫妻二人”的爱情相思故事。男女演员扮像俊俏靓丽,嗓音圆润,优美绵长,极大地丰富着人们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认知印象,向往优美的幸福爱情榜样。 N;mJHr3[F  
~v|NC([(  
   有着天然传统优质的生态茶资源的红豆相思谷景区的数千亩茶园,长势十分良好,年年为海内外的品茶嘉宾提供大量的绿色原生态有机茶,因地处蒙顶后山深沟内,千百年来一直是瑞气轻雾覆盖的最佳茶林生长环境,所以,茶质之优良,汤味之清纯,味觉口感之香浓馥郁,堪称蒙山之最! Q$58 K9  
    
离线余长胜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4-0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