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4阅读
  • 6回复

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余家大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6-22
GCv*a[8?n  
Jpr`E&%I6  
~WX40z  
余家大院位于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大仓前街52号、狮山西北麓,坐北面南,前后共三进,左右设厢房,由门屋、前屋、正屋组成合院式院落。门屋面阔单间,五架分心,屋面悬山造,正脊塑凤鸟吻;前天井中央用青条石铺设成甬道,其余部分用块石墁铺;前屋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架五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屋面双落翼硬山造;正屋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上压阶条石,明间前设垂带踏步三级,与甬道同宽,正屋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架七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明间为敞厅,不设隔扇,前部梁架采用古老的挑斡做法,明间地面用方形地砖对缝铺砌,柱下各用青石讹角方形柱础,次间起地面架空设木地板,上设有隔层,屋面两落翼硬山顶,椽下压望板,檐口施瓦当。
     该大院原属宋家,台门阔大,有“宋家大板门”之称,后于清乾隆年间时卖于余家,至今已两百多年,金乡余氏始迁祖余永?,字烈星,系?公支派,唐时为浙东云南历使都司,授监武大夫,其后自福建长溪赤岸徙迁东瓯昆阳城西沙冈,其后裔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入迁来金乡定居。
    余家大院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正屋明间开阔,檩、柱、梁、枋选材粗壮,雕作精细,斗拱、隔扇、花装饰考究,全国著名文史学家苏渊雷童年时代在金乡小学就读时,曾寄居于此。
Bxs0m]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3条评分威望+30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鼓勵!!! 2013-06-25
余雄彬 威望 +5 谢谢分享资料 2013-06-24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您的分享! 2013-06-22
离线余雄彬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6-24
谢谢分享资料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6-25
加分鼓勵!!!
离线余家杰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7-0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10-30
余家大院位于苍南县金乡镇大仓前街52号、狮山西北麓,坐北面南,前后共三进,左右设厢房,由门屋、前屋、正屋组成合院式院落。门屋面阔单间,五架分心,屋面悬山造,正脊塑凤鸟吻;前天井中央用青条石铺设成甬道,其余部分用块石墁铺;前屋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架五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屋面双落翼硬山造;正屋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上压阶条石,明间前设垂带踏步三级,与甬道同宽,正屋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架七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明间为敞厅,不设隔扇,前部梁架采用古老的挑斡做法,明间地面用方形地砖对缝铺砌,柱下各用青石讹角方形柱础,次间起地面架空设木地板,上设有隔层,屋面两落翼硬山顶,椽下压望板,檐口施瓦当。 j_{f(.5  
该大院原属宋家,台门阔大,有“宋家大板门”之称,后于清
乾隆年间时卖于余家,至今已两百多年,金乡余氏始迁祖余永昇,字烈星,系寘公支派,唐时为浙东云南历使都司,授监武大夫,其后自福建长溪赤岸徙迁东瓯昆阳城西沙冈,其后裔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入迁来金乡定居。 ufn% sA  
余家大院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正屋明间开阔,檩、柱、梁、枋选材粗壮,雕作精细,斗拱、隔扇、花窗装饰考究,全国著名文史学家苏渊雷童年时代在金乡小学就读时,曾寄居于此。余家大院的发现对于研究金乡人文历史、建筑文化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k!"6mo@rd  
M)"'Q6ck=  
.G-L/*&%  
(为钰兄的?处补白)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12-05
致金乡东门余家大院 CI1K:K AM  
+`7!4gxwK!  
2013年06月04日 00:18:16来源:苍南新闻网 c-**~tb(  
   :Bi 4z(  
2^qJ'<2]M  
■叶俊青 _ BoA&Ism  
T^ - -:1  
亲爱的余家大屋,你还好吗!从来没给你写过信,怕是你随着岁月流逝,渐渐地忘记了我,也怕自己慢慢地老去,把你淡淡地遗忘。 <Y"HC a{  
"5v^6R9e  
促成这一次提笔写信的原因,是今年启动了金乡古城恢复性开发建设工作需要,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走近你,重新走进你的历史。这个角度逼迫我思考和抉择:保护性修缮还是恢复性修缮。要么保护你,怎么保护?要么把你恢复,怎么恢复?很想听听你“自家”的倾诉,征求一下你“本屋”的意见。 ,ZVhL* "  
ts; ^,|h  
是老金乡的“城里人”,大都从小就知道,东门余家大屋,或称余家大院,正宗金乡话(即城里话)也叫余家“稻台”。你始建于何年,确切年代已无从稽考。目前可查证的记录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约建造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年左右;另一种说是约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亦已三百来年矣。考虑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庭下令迁界,金乡城池被毁废弃达九年之久,后清康熙九年(1670)清庭又下令展界,城池得以重修重建的历史客观,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更为可信,应该令你年轻百岁。但你如同金乡其他大多数古民居,明清建筑风格特征明显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记载,你座北朝南,台门临街(即今东门大街,史记街南、台门对面原有浮雕龙凤之大照屏),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系三进二厢四合院式——大台门进去是大院子,地面青条石铺成,院北是第一进厅堂及七间大屋。大厅开阔,硬山屋顶,梁、枋粗壮,穿斗式结构,斗拱精雕细作。两边分正间、五间、七间,过间甚为宽阔。前院东首围墙有圆洞门,进门有偏厢房。屋旁有水井一口,围墙保护。厅堂及两边七间房屋长十多米。其后面,是第二进大院子,两边有厢房,再后面有厅堂及七间住房。无论前院、后院,从院子走上大厅,均有讲究的三级石台阶,台阶两边有石鼓墩。 j8%Y[:~D  
.*Z#;3  
从古代规划和建筑实践看,你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四合院建筑模式,漂亮、严谨,无懈可击;从金乡现存古民居中筛选,东门余家大屋是目前金乡保存较好的一座大院落。所以在金乡古城恢复性开发建设总规规划期间,为了体现政府的决心和干事的效率,先期启动一批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是明智之举,选择你作为修缮试点,完全正确;选择一批在金乡土生土长的志愿者(其中有幸有我)参与,组织修缮前腾空工作的攻坚克难,完全英明。在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中,风云际会,活在当下,你和我,又一次狭路相逢。 e'p"gX  
h+S]C#X,}  
你是我最熟悉不过的一条路。小时候我随在金工作的父亲,蜗居在比邻余家大屋东南的方宅镇政府公家宿舍,上学,图近,经东门大街,总是借道余家大屋,穿过你的院子、堂屋,抄小路,在你边上和院后曲曲折折的胡同巷弄里,穿梭游荡,一直到位居你北、坐落在狮山南麓的金乡小学校门口。也许因为小,或是因为熟视无睹,小时候对你的印象寥寥无几。依稀只记得从你大台门开始,三进退的门槛一个比一个高,自己打小缺营养发育不好,个小,屁股上还压着大书包,跨过高高的门槛颇有些难度。说是跨,其实也就是半爬了过去。在这种一天四次的往返穿梭和日子不经意的流失之中,是你的见证,我把小学终于念完。 ]]y4$ [|L  
_:FD#5BZ1  
近几年,断断续续,先后前往云南丽江古城、台儿庄古城、福州三坊七巷、兰州诸葛八卦村……走过那么多古城的古民居,感觉没有一个地方的门槛高过模糊记忆里的你,没有一个地方的古民居比你更像古民居。小时候余家大屋的别致,印象根深蒂固。但现如今,机缘巧合,回归再看,你已然遍体鳞伤。特别是大台门两边的老围墙被毁兴建了一排朝街的高楼,把台门挤成了瘦矮的门墩,全无了古民居门面的开阔和雅韵;前、后两院的边厢房都有了些零星翻修和改建的楼房;靠北后花园的围墙和围墙里侧的池塘旧址上都新起了整排高楼。四周高楼林立,把余家老屋的天空挤缩成天井式的“井底之屋”。老屋内原有嗝扇、花窗等实用讲究的装饰,更是残留不整。 P.jy7:dB,  
"1`w>(=  
这给保护笼罩了疑惑,给恢复增加了难度。政府出钱出力,腾空修缮古民居,本来是一件有益民生而美好的事情,但在当下,部分民众和既得利益者的怀疑和抵触情绪,不言而喻。 xe9\5Gb}  
VV sE]7P ]  
保护难,修缮难,恢复更难。有人说,这是一场难度和力度的较量。我以为,关键还不是难度,重要的是力度。力度包含信心、资源和人为,事关群众拥护、政策处理、开发利用。具体到每家每户,要妥善协商腾空修缮的条件、人员的搬迁安置和由此产生的费用补偿,规划期间还要征求对修缮方案的认可,修旧如旧的定义、生活生产功能的是否改变、拆迁恢复的可能,修缮后的是否回迁、产权的确认、使用得益的分成等等一系列问题和问题的必须解决。解决了,保护理所当然;解决得好,恢复都成为可能。解决得好不好,取决于政策的支持、资源的到位和群众的满意度。我是有信心的,不知你是否会有信心,你的住户们,是否会有诚心? W@i|=xS?  
D_G]WW8  
近些日子,一直希望与你做一次人与屋的对话,心与心的交流。人有“心房”,房也应该有“人心”。特别是百年如你,固本有灵性,如同我有思想。 rbs&A{i  
kWs:7jiiu  
余家老屋,是你,见证了金乡卫城的历史变迁,见证着东门余家的人世沧桑。岁月无言,涛声依旧,屋与屋无语相对,人与屋相对无语,但走近你,才知“宅是人非”。最近,社区、村居干部从不同层面组织了二次排查登记。据统计,余家大院原占地范围内共有房屋50间,产权人43户,目前居住着126人。其中前、后分别临东门大街、东风新街属后来新起高楼24间,旧时真正意义上的余家老屋仅存26间。有意思的是,现在拥有产权的43户中,姓余的仅6户,其中旧时老屋的产权人仅有余姓2户。严格意义上讲,余家大院已不姓余,世事变更,大院不曾更名,但老屋已易主。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老屋的余乃法老人颇为感慨地介绍,我老余家是地主,土改时候,余家老屋大多分给了外姓贫农。语气惋惜,满脸遗憾。但据资料记载,余家大院原属宋家,台门阔大,有“宋家大板门”之称谓。乾隆时卖给余家,约有两百多年矣。两百多年后,世事轮回,江山易主,老屋变姓,本是十分正常的事,余家老屋最后大多不姓余,也属人之常情,物之常规。好在放心的是,你东门余家大院,已响当当地名载金乡古民居史册。 02)Ybp6y  
8#9OSupp  
余家大屋是出过名人的,也许太多,也许太久,料你“自家”也不能一一。最近与人聊天,也翻了些资料,据说,著名文史学家、华东师大教授苏渊雷(1908-1995)先生,童年时代在金乡小学就读时,曾寄居于你的二进院后的第五间房。这位学惯中西的国宝级大师,如果童年因为你的庇护茁壮成长,那是你的荣幸和远见。 C4t~k  
Bo1 t}#7  
就在前不久,苏渊雷先生的次子、亦是华东师大教授、著名书画家苏春生,寻根之旅,专程来到余家大院,探望并怀念。我不知道苏渊雷先生成名后在世期间是否重来过余家大屋,但那一天面对先生居住过的老屋,莫名的想象就浮现出一个场景:……(在余家大院)许多人又围着他,要他留下墨宝。先生是很随和的,从袋子里拿出一根像鸡帚一样的鸡毫笔。旁边有人说:拿酒来!又有人刚把宣纸裁好铺平。(只见)先生一手持酒杯,一手疾如风雨一张张挥写起来。……这一种场景,先生生前在钱库、在灵溪、在平阳…一再地复制,但随着先生的仙逝,先生童年生活过的余家大院,却空留遗憾。因此我建议,不久的将来,想像腾空修缮后,如果住户同意不回迁,倒是可以在你那二进院后的第五间房,专门开辟为苏渊雷作品陈列室,以增加余家大屋作为古民居参观点的人文气息。也不知你,是否苟同? F=f9##Y?7M  
AgB$ w4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就此先搁笔,后如有余话,另致。近祝夏安! QUF1_Sa  
VTi; y{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12-06
剔除安全隐患 东门余家大院电线线路大整改
发表时间:2012-03-21 15:11:26
(图/陈克宁)
M|7{ZE`Y  
Lx3`.F\mG  
   今天上午,镇委委员陈加川在镇电业所所长、城中村村书记的陪同下,前往东门余家大院验收电线线路整改工程。 @DyMq3Gt?&  
&lB>G[t  
    东门余家大院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原先院内电线线路复杂,结构老化,存在的问题较多。此次镇政府共出资6万余元,联合镇电业所,为余家大院内30多户人家的电线线路进行全面更换整改,以剔除由于电线老化等原因产生的安全隐患
~&+8m=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